AI一號即將大學畢業,面臨著就業的壓力,大學期間它不止一次的思考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它的專業並不是現下熱門專業,甚至有些冷門,這讓它覺得高考時選錯了方向,才讓自己陷入了當前的困境,現在這種想法越發強烈,「如果當時高考選擇父母推薦的專業是不是更好?現在是不是已經找下工作?是不是會比現在輕鬆很多?」這種難過的情緒一直困擾著我們的AI一號。

這種想法有一個專業名詞:反芻(chú)思維(rumination)。反芻思維?反芻動物?牛羊吃過草料一段時間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到嘴裡反覆咀嚼視為反芻動物。反芻思維早有提及,但學界進行系統研究是在1987年,當我們遇到痛苦時,不去積極解決問題,而是反覆思考痛苦產生的原因和結果,獨自沉浸痛苦當中不能自拔,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行為。

為什麼會出現反芻思維?一種說法是童年期沒能學會情緒管理,受到父母的過多地保護或虐待,成年後對環境缺乏控制感,另外如果父母遇到事情總是表現為被動無助的狀態,也可能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從而產生反芻思維。完美主義者也容易產生這種想法,女性朋友在難過時容易有反芻思維,男性朋友卻在憤怒時容易出現。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只要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就會與他人產生接觸,產生奇妙的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但這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古話說的好:吾日三省吾身。反芻思維不也是這樣嗎?擁有反芻思維的人往往也是富有進取心的人,希望自己和親人變得更好,正常的反芻讓我們更加積極地待人待物,更容易達到內心預想,但過度的反芻反而會影響事情的發展。
有研究發現,當抑鬱症患者陷入消極情緒並且出現反芻思維時,很可能加重抑鬱,即便是健康的個體,有反芻思維傾向者也更容易發生抑鬱。另外反芻思維還會降低人們的執行能力,使人的注意力分散,降低學習工作效率。過度反芻思維所影響的不僅僅是心理健康,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影響睡眠、使人通過暴飲暴食逃避現狀。

當陷入這種思維困境的時候我們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逛街購物買東西,吃飯睡覺打遊戲,生活那麼精彩,何必拘泥於一件小事呢。
另外,建議把糟糕的事情寫下來,寫日記或者隨便寫寫然後丟掉燒掉,寫作時的思維往往要比口頭表達的慢很多,從而降低自己過多思考的機會,而且寫東西有一種和別人分享消極情緒的感覺,有助於維護心理健康。
最後,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尋求新的解釋,出現這種情緒時,鼓勵出門社交活動,向朋友親人傾訴煩惱,這時你會發現所有事情都有了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