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件不好的事情,我常常忍不住反覆思考咀嚼細節,沉浸在消極的和痛苦中走不出來。
經過朋友的傾訴,通過看心理學書籍,知道了這叫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指一個人不自覺、持續性地回想反思自己消極經歷,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沉浸在痛苦的感受中。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是需要內省,通過不斷地總結過去的經驗,防止我們再次踩雷。但是反芻和內省是不一樣的,發生了不愉快的的事情內省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我理解,過去的我有局限性,現在的我能做什麼讓自己變得更好。反芻則是這樣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過去的我這麼差勁?如果能扭轉過去,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正常的內省是建設性的,帶著對自我的理解。
反芻是情緒化的,帶著對自我的攻擊。
再這樣的自我攻擊下,人很容易對未知的東西產生恐懼,對未來的生活猶豫不前。為什麼會反芻呢?可能因為從小被教育:發生不好的事情,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犯了錯,除了要面對糟糕的結果,還要接受父母、老師的指責和懲罰。慢慢地,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思,忍不住審視和評價自己。這種過度的反芻會耗光我們的精力,降低我們處理問題的效率。
怎樣解決過度的反芻呢?轉移注意立、做一些正念的訓練、找信任的人傾訴等,希望我們慢慢地從反芻的內耗中走出來,釋懷過去,享受當下,期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