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芻就是自我傷害

2020-12-10 浦匯健康

最近發生了件不好的事情,我常常忍不住反覆思考咀嚼細節,沉浸在消極的和痛苦中走不出來。

經過朋友的傾訴,通過看心理學書籍,知道了這叫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指一個人不自覺、持續性地回想反思自己消極經歷,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沉浸在痛苦的感受中。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是需要內省,通過不斷地總結過去的經驗,防止我們再次踩雷。但是反芻和內省是不一樣的,發生了不愉快的的事情內省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我理解,過去的我有局限性,現在的我能做什麼讓自己變得更好。反芻則是這樣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過去的我這麼差勁?如果能扭轉過去,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正常的內省是建設性的,帶著對自我的理解。

反芻是情緒化的,帶著對自我的攻擊。

再這樣的自我攻擊下,人很容易對未知的東西產生恐懼,對未來的生活猶豫不前。為什麼會反芻呢?可能因為從小被教育:發生不好的事情,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犯了錯,除了要面對糟糕的結果,還要接受父母、老師的指責和懲罰。慢慢地,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思,忍不住審視和評價自己。這種過度的反芻會耗光我們的精力,降低我們處理問題的效率。

怎樣解決過度的反芻呢?轉移注意立、做一些正念的訓練、找信任的人傾訴等,希望我們慢慢地從反芻的內耗中走出來,釋懷過去,享受當下,期待未來。

相關焦點

  • 錯誤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 | 如何區別反思和反芻?
    但一開始我認為這麼做是必須的,因為覺得「人需要反思,如果不反思就無法提升自我」。直到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諮詢師,她指出:「會不會是你將『吃苦』和『收穫』捆綁在一起呢?反思和提升不代表要經歷自我折磨。」她進一步幫我分辨了「反芻」(rumination)和「反思」(introspection)的區別,讓我意識到反芻與反思是不同的。
  • 抑鬱症的前兆——自我否定與反芻思考
    自我否定與厭惡我們都知道,人類最反感的就是別人否定自己,甚至討厭自己。所以如果大家出現一些諸如莫名其妙否定自我和厭惡自我的情況那麼就需要注意了,也許是抑鬱來臨的徵兆了。對完美的過分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進步,但過於嚴格的標準就會形成較大的落差感,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 人生「反芻」
    對於做了幾十年「單位人」的我而言,退休就是把繁忙的人生切換成另一種自在的節奏,按照慢生活的理念去做自由自在的「深呼吸」。歲月需要沉澱,生活需要回味,而人生則需要「反芻」。人的生命是一個相對恆定的長度,也是不斷自悟自思的歷程。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期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的靈魂之中。」
  • 搞科研,不要悲壯的自我傷害!
    我想這個可恨之處就在於一個人可能有意或者無意中做了一些自我傷害的事情而不自知。自我傷害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幸福理想沒有達到,包括身邊的人,尤其是親人也都跟著受罪。哪些情況算是自我傷害,為什麼一個人會自我傷害?根據我不夠豐富的生活閱歷,下面的一下情況似乎足以讓人難以忽視。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其實反芻思維是很正常的行為習慣,每個人都會有情感、有想法,當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進行思考、琢磨,希望從中總結錯誤、失敗,改善自我。但是如果度把握不好,反芻思維反而會給我們身心帶來很大的傷害。實驗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於負面體驗過度沉浸,那只會主觀上誇大一件事情的嚴重性、負面性,讓人對未來的預期更加負面。
  • 公益直播 | 如何防止青少年自我傷害
    自殺是自我傷害比較極端的行為之一,自我傷害已成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殺手。同時,自我傷害的表現形式很多,並具有隱蔽性,極易被與青少年接觸的成年人忽略,很多悲劇發現時為時已晚。青少年正值青春年華,為何會放棄自己人生?青少年的自我傷害行為有哪些的危險徵兆,要從哪破解?
  • 小心別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自省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的意思。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人們對不良事件的定義,及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下面我們以失戀作為不良事件,給大家展示不同人群的不同看法。請問失戀後你會怎樣?但她並沒有一蹶不振,對自己展開深刻的自我反省後,洗心革面從頭開始,並展開復仇,最後打敗情敵,自己還收穫了新的感情。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努力學習 我的心血不會白費你們等著吧 我會把你們加注在我和我家人身上的痛苦全部還給你們。可多數人失戀後不會自省,只會自我打擊…他為什麼不愛我了?
  • 掌握這四個對策,徹底擺脫「反芻思維」
    反芻會加劇痛苦反芻有一個特點,叫「自我強化」,就是它可能會將一個小事情,一直反芻反芻,就把它變成了一個嚴重得不行的事情,就是因為反芻的過程是循環的,反芻某件事,往往使我們越發難過,而越是難過,就越想反芻,於是一旦反芻了,就跟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 「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反芻是「俗稱倒嚼,是指某些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反芻主要出現在哺乳綱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動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這些動物被統稱為反芻動物。」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反芻是對個體是不利的。而且女性要多於男性。研究者對焦慮症群體的研究發現,反芻思維會損害個體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反芻的個體大多數會將思維集中在負性的事件上,這樣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反芻帶來的情緒效應會嚴重影響個體的認知能力。
  • 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的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我們變得像困在輪子上的倉鼠,無休止地踩動輪子,卻無處可去。這種反芻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沒有提供新的認識,無法治癒我們的傷痛,反而只會揭開結痂的傷口,帶來新的感染。
  •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有時候會傷害自己
    有的人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有些人就是那樣,古語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明人都是自私的。單單自私也就罷了,可是有時候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傷害自己,謀求別人的同情和關注,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 孩子"自我"就是"自私"?孩子處於這個階段,首要表現就是自我
    在2、3歲的年紀,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出來,在大人眼裡就是自私的表現。其實,在孩子的認知裡,並沒有對自私的感念,當有人要來分享自己的東西時,孩子只會本能的守護自己的東西而已,這只是孩子進入了&34;。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首要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事情只會從自己的角度是認識食物。說出來的話也會是偏向自己的想法。
  • 自我價值,就是一個人的底氣!
    所謂」自我價值「指的就是,一個人具有自信、自愛和自尊等的能力與品質。它也是所有人成功和快樂人生的本錢。反過來說,就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哪怕你偶然成功了,你的人生也毫無意義,你還是會被別人輕視。
  • 其實是「思維反芻」在作怪,為此你應該這樣
    這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思維反芻。什麼是思維反芻呢?:思維反芻指某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更糟的是反芻的人會比較容易轉移其攻擊而波及無辜的旁觀者。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那是因為中了「反芻」的毒
    ……心理學家們為了探究「不想要的想 法」是否真的很難從腦海中清除,而組織過一場實驗,這就是著名的「不要想白熊」實驗。白熊實驗的結果就是:我們不僅在一開始就很難壓制住一個想法,更重要的是,你越想壓制的念頭,之後可能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再次回到你的腦海中。
  • 「早知當初」、「本應該」……你已經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心理學中,這種過度思慮稱為「反芻」。我們會擔憂將要發生的事,也會反芻已經發生的事。對某件事的反芻常會觸發對相似情境的記憶,讓我們無意義地糾結於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受這一件事的刺激,你開始因為自己不夠好而自我批判:不夠有條理、缺少野心、腦子不靈光、缺乏紀律性、沒有魅力…… 反芻不僅讓人不快,它還與解決問題能力低下、焦慮和抑鬱密切相關。
  • 熊玲:自我被誰傷害(下)
    自我好與不好的價值定位,早在過去就設置了。也可進一步解釋,自我的不存在,是主體全被自我理想淹埋,而這個自我理想是承襲和內化了他人理想。沒有個性化的自我,自我感是空的,或說身體是我自己的,自我的情操思想是他人的。這類人中,有些是被背負的偉大責任和美好理想壓迫得直不起腰;有些人,是完全沒有自我理想或自我,感覺盲目或麻木地活著。
  • 聽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為您講講到底怎樣自我察覺?
    從古希臘格言「認識你自己」,到釋迦摩尼教導的八支正道中的正念,到現代心理學的對自我意識、情商的研究,自我覺察和駕馭是一個聯結東西、跨越古今的話題。自我覺察是對自我,包括思想、情緒、體驗、能力等,有覺察有意識。對自我意識的心理學研究最早出現在1972年,ShelleyDuval and Robert Wicklund提出自我意識理論。
  • 「自我覺察」5項法則
    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則反映了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內在自我。 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