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希臘格言「認識你自己」,到釋迦摩尼教導的八支正道中的正念,到現代心理學的對自我意識、情商的研究,自我覺察和駕馭是一個聯結東西、跨越古今的話題。
圖片來源:freepik
什麼是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對自我,包括思想、情緒、體驗、能力等,有覺察有意識。
對自我意識的心理學研究最早出現在1972年,ShelleyDuval and Robert Wicklund提出自我意識理論。「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就會評價我們現在的行為,並把它們和我們內在的標準與價值觀作比較。我們成為自己的客觀評估者時,就是我們變得有自我意識的時候。」他們認為自我意識是實現自我控制的主要機制。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Daniel Goleman 在他的暢銷書《情商》中,把自我意識定義為:知道自己的內在狀態、偏好、資源和直覺。也就是,好像有一個攝像頭,對內心世界包括升起的想法和情緒看得到。DanielGoleman 也認為自我意識是情商的最重要的基石。
自我覺察為什麼重要?
我們的頭腦非常擅長於儲存我們是如何應對人事物的信息。這些信息又反過來條件反射般地固化我們的頭腦。當遇到類似的人事物時,也用同樣的方式去應對。
而自我意識,就能讓我們覺察到這種條件反射和頭腦的預判預設,然後進一步讓我們從這些舊模式中解放出來。並且有可能「提前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
也因此,自我意識強的人,往往心理健康都更好,對生活的態度也更積極,生活閱歷更深,對人也更有慈悲心。
圖片來源:freepik
但是,這些好處不一定哦!
Anna Sutton 在2016年做了一項很重要的研究。這項研究是把自我意識拆解開,看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包括:靜觀當下(正念)、自我反思、洞見、思想反芻(也就是像牛吃草把草從胃裡倒回嘴巴裡咀嚼,一件事原地打轉轉念念不忘)。如果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裡是靜觀當下加上自我反思、洞見的話,那麼這樣的自我意識帶來的是自我成長、接納、主動。而如果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裡是靜觀當下加上思想反芻的話,那只會增加精神包袱。
因此,不只是我們覺察到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如何覺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有誰對自己的念頭和情緒看到了很不滿?
我首先舉手!
事實上,人人中槍。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覺察得到我們的念頭和情緒,然後我們立馬就去討厭、斥責、貶低、甚至辱罵這些念頭和情緒了。所以不僅要關心我們覺察到了什麼,還要關心我們如何覺察,能不能帶著不加評判的溫和開放的態度去觀察。
圖片來源:freepik
如何能不加評判地溫和開放地去觀察呢?這裡分享一個稱為「正念自我關懷」的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Christopher Germer和Kristin Neff建立的正念自我關懷中心)。
正念自我關懷有三大基石:
1.正念覺知靜觀當下:覺知痛苦的存在,誠實地看到自己痛苦是什麼,不逃避它,也不認同它。
2.共通人性:意識到痛苦是普世經驗,我正在經歷地這些痛苦與不完美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不是我才有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的相通的經驗。「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3.善待自己:問自己如果是你關愛的人(比如好朋友)有這樣的痛苦,你會如何對待ta?然後用對待好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安慰、理解,而不是雪上加霜的攻擊責備。
圖片來源:freepik
更多心理學觀點,請關注 @楊意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