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開始教孩子「自我察覺」,可能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幫助和愛護

2020-12-20 楓糖媽媽

表姐本來非常開心,因為自己3歲半的女兒在親戚面前剛剛表演了背唐詩、唱英文歌,比起啥也沒學的3歲小外甥,著實出色多了。但緊接著,女兒就因為搭的積木倒了,嗚嗚的哭起來,怎麼安慰都不行,悶悶不樂了整個一下午。

同樣面對積木的坍塌,啥也沒表演的小外甥也哭叫了一陣:「我太傷心、太失望了!」但他很快就恢復了心情,繼續搭積木、玩玩具,好像沒受什麼影響。

面對同樣的失敗和困境,兩個孩子的表現卻大相逕庭。看上去「啥也不會」的小外甥,卻表現出了更成熟的情緒管理能力。而這樣的「自我察覺」和情緒管理能力,可能是父母能給於孩子一生最大的幫助和愛護,才真正能夠讓孩子取得「先發優勢」。

「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菜根譚》

研究發現,在小學裡那些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孩子之間,智商上的差別並不明顯,許多成績差的學生反而更聰明。而到了高年級後,早期先學的孩子們優勢也逐漸消失。只有情緒平穩度的平均得分上,成績好的孩子卻存在明顯優勢。這大概是因為只有在情緒穩定的時候,才能忘記一時的得失,安靜的思考專注於學業。

剛剛被清華高分錄取的上海姑娘武亦姝,因為在《詩詞大會》上的表現,幾乎完美詮釋了「每臨大事有靜氣」的才女形象。而她的老師對她的評價中,常有一個「穩」字,正顯示出孩子對情緒高超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不誇張的說,情緒的管理能力對於孩子的一生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情緒管理的技巧和能力,才是家長最應該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掌握的,這比琴棋書畫等等技藝來得更加重要和影響深遠。

要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鍛鍊孩子管理情緒的技巧,從2歲的時候開始剛剛好。

2-3歲的孩子,大腦突觸發育達到頂峰,認知能力越來越強,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的要求更高;而這個時候,負責管理和控制情緒的大腦前額葉卻剛剛開始發育,形成了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個瓶頸。這也是孩子在2歲的時候常常表現出「叛逆」和情緒失控的原因之一。

哈佛大學的明星課程「自制力」中,喜歡把大腦前額葉對情緒的自控力形象的比喻為「大腦中的肌肉」,而孩子從情緒激動到心情平靜,需要大腦肌肉作出巨大的努力。這跟孩子第一次站起來、邁出第一步一樣,都是裡程碑式的成就;也如同蹣跚學步一樣,是個艱苦長期的過程。

但因為家長們對情緒教育的忽視,許多孩子即使已經長大成人,「大腦中的肌肉」仍然力量不足、難以自控,以至於許多成年人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並不比一個小學生來得更強,動輒發怒、失控甚至打罵孩子,都是「大腦肌肉」力量不足的表現。

不過,只要家長能夠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加強情緒控制肌肉的鍛鍊,就能夠幫助孩子在幾年的時間內初步掌握控制情緒的技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許才是孩子真正的「先發優勢」。

「有能力談論自己的情緒,是健康地處理問題及衝突的基石。」家庭交流及情緒處理問題專家莎拉.蕾舒赫

要提升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不是簡單的告訴他「勝不驕、敗不餒」就能做到的,首先要幫助孩子「自我察覺」。

什麼是自我察覺呢?

百度中「自我察覺」的定義是:能夠辨別和了解自己的感覺、信念、態度、價值觀、目標、動機和行為。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晏妮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無法認識情緒,也就不能適當調節情緒。」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真正情緒和動因,情緒管理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就像本文開頭的那個男孩,在積木倒塌之後,他首先完成了自我察覺:「傷心、失望」,並自然的表達出來,這事實上已經平復了他不安的情緒,讓孩子能夠更快的平靜下來,這就是自我察覺起了作用。

有些心理專家會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積累表示情緒的詞彙,愉悅、失望、焦慮、憂傷,當孩子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有明確的情緒詞彙可以對號入座,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心理不適。

遺憾的是,在多數時候,家長們不但沒有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反而通過否定孩子的感受,阻礙了孩子對自己感覺的認知。

當孩子哭著說「我害怕滑梯!」的時候,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有什麼好怕的?」這其實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他害怕的感受並不存在。這樣的反饋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更加混亂,從而加劇孩子的情緒失控。

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回覆:「滑梯又高、又快,確實很嚇人,我小時候也會害怕。」這時,孩子的情緒得到確認,當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害怕,父母接納他的情緒時,他的注意力就不再放在「害怕」上了。

生活中的那些有意識的情緒訓練,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察覺」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跟蹤研究顯示,那些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接受「自我察覺」和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中都取得了更優異的成績。而類似的訓練步驟在《正面管教》、《如何說孩子才肯聽》等育兒經典中都用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

不過我最喜歡的一套方法,卻來自一部日本的幼兒系列繪本《小豬布布》,不需要家長自己絞盡腦汁的學習遣詞造句,跟孩子一起讀一遍繪本,就幾乎等於做了一次孩子的情緒管理訓練。而繪本的內容又是2-5歲孩子的三個老大難問題:上廁所、睡覺、叛逆三個場景。

第一步:平復情緒,集中注意力

許多家長在孩子還哭哭啼啼的時候,就長篇大論的談起大道理,這是無效的。要孩子「上套」,首先要讓孩子情緒平復,並把注意力吸引過來。您可以讓孩子先玩一會兒,或者畫一張畫。

像這部繪本則非常有創意的讓孩子先做個「找不同」的遊戲,找到5個不同之後,孩子的注意力全在書上了。

第二步:「自我察覺」與「自我表達」

當孩子還不能準確的察覺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需要敏感的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這也是情緒訓練中最難的一部分,因為要理解孩子的奇特思維,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小豬布布》幫遲鈍的家長做了非常到位的示範,以「不想上廁所」為例,這本書舉出了十幾個理由,為什麼孩子不想上廁所。

「覺得廁所很可怕!」

「廁所太好玩,沒辦法專心」

「他覺得自己要被馬桶衝走了!」

……

每念一種就看看孩子,問問他是不是也這樣?我家的寶寶在說「是」的時候,總是特別開心。在這樣的訓練中,孩子也學會了察覺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正面引導與情緒調節

當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家長們要做的就是鼓勵和正面引導。而這部書的幫助在於,我們幾乎只要照著念就可以了。

先設立一個小目標:今天布布會說「我尿尿了」!

再鼓勵孩子進步:「下次說我想上廁所!」

為每一次進步鼓掌:「布布能坐在小馬桶上尿尿了」

這樣的管教步驟,可以廣泛的用在孩子日常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中。集中注意、自我察覺和表達、正面引導三個步驟,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察覺」、自我表達和自我調節,這才是對孩子一生真正的愛護和幫助,才是真正幫孩子積累「先發優勢」。

我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孩子。讀了一柜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

相關焦點

  • 2021年,開始教孩子學習心理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運用三種自我...
    那麼,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察覺、認識和運用呢?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個角度:幾歲開始覺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不同階段引導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
  • 追著孩子餵飯,可能會害他一生
    生活中,不少家長習慣給自家孩子餵飯。大家擔心不給孩子餵飯,孩子就不好好吃飯,對孩子身體健康和發育不好。殊不知,其實給孩子餵飯很可能會害了他一生。5.使孩子缺乏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性孩子不認真吃飯,家長強迫孩子吃,會讓他覺得吃飯與自己無關,是為了讓家長開心,從而可能用不吃飯來要挾家長。這種認知上的錯誤還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家長、生活能力不足、懶惰等壞習慣。
  • 這個時候開始,可以幫助孩子自我判斷和決定對錯了
    小學三四年級:幫助孩子自行辨別是非,做自我判斷和決定對錯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會表現出旺盛的精力,他們總是一刻不得閒,而且充滿了好奇心。對人表現出極大的關心,開始明白人和人是互不相同的,有時也會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陷入苦惱之中。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我
    劉墉問他。 「還在找。」然後他頭一歪,很不服氣地說,「因為你不讓我自己去找!」 「你自己要怎麼找呢?」 「去流浪。」他大聲地說這是暢銷作家劉墉和他兒子的對話。每個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都會有讓父母頭疼的那段時間。從孩子出生到一直長大成年,都在不停的尋找自我,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
  • 孩子叛逆難教?最好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
    李玫瑾:孩子叛逆難教?最好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這種感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呢?當初我們吃飽穿暖就行了,而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的好,一切都用這最好的,除了正常上學之外,還培養他的各種興趣愛好,有些父母甚至都忍不住驚嘆自己想重生一次。
  • 孩子發脾氣,媽媽要照單全收嗎?教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是根本
    所以,父母除了尷尬、沮喪、甚至抓狂之外,還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教他們除了衝動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反應。教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為這些,對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有哪些好處?
  • 到底教給孩子什麼 才能讓他一生受用?
    舅舅和他討論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理論由來,由此理論,舅舅和他說到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會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判斷事物,天長日久,就會形成一種自我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模式,對於我們的成長來說,是有阻礙作用的。我們應該擯棄這些,而讓自己看到與世界萬物的聯繫,意識到自己是廣闊天地的一分子。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活。這個點,真的啟發的極好。
  • 《富蘭克林自傳》:最好的教育源於家庭和自我的教育
    現在教育的趨勢是越是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在外面上的課外班越多,從大語文、奧數、劍橋英語到樂高機器人、建模、電腦編程等等。這些上著課外班的孩子,都是成績十分優秀的孩子,課外班的學習內容,都遠遠超出學校所教的內容。他們努力追求的就是名校的入學資格,只有進入這些有名的中學,才有更大可能進入知名大學。
  • 在孩子12歲之前,立下3個規矩,孩子將受益一生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如果父母沒有制定任何約束孩子行為的規則,那麼孩子們就很容易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且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好是壞。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有品格的人,那麼當孩子年幼時,他們需要為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父母在12歲之前為孩子制定規則,這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 培養出色的孩子,父母要遵循3個法則,影響他的一生
    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了解一些基本的規律和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各自特定的生長軌道,能飛多高走多遠,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培養出色的孩子,父母要遵循3個法則,影響他的一生!
  • 2歲孩子不開口說話,0-3歲語言敏感期,這樣「教」孩子是害他
    孩子不願開口說話、說話含糊不清,可能是你造成的!不要這樣「教」寶寶說話,你越教,孩子開口越晚!掌握0-3歲嬰幼兒語言發育規律,正確引導,寶寶才愛開口說話。2歲的孩子應該會說很多詞語了,可是那個孩子就是不說,「爸爸、媽媽」也不會叫,家裡人急得團團轉,都以為是啞巴。
  • 4歲兒子飯桌上翻菜,孩子飯桌上的小舉動,可能影響他一生的教養
    」聽到孩子這麼說,大人們也都紛紛入座,開始點餐,菜剛上來沒一會,這個孩子就開始在每一道菜裡翻,即使這盤菜離得很遠,他也要拿到自己面前,不喜歡的食物直接挑出來,喜歡的東西會放在自己碗裡。但很多家庭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將最好的食物給到孩子,而自己卻吃剩下的飯菜。長此以往,家裡就很容易出現「媽寶男」「啃老族」,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教養。
  • 2歲後的這個習慣,可能決定了孩子未來18年的視力情況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也說過:「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說到孩子的自律問題,其實不光是影響孩子學習成就等等,就近視而言,不自律也是孩子得近視或近視度數增加的一個關鍵因素!兒子才2歲多就近視了 為此她辭去了外企高管的職位福福媽,原本在一家外企擔任高管,她有個2歲多的兒子。
  • 為什麼國外學校要教小孩Self-Esteem, 因為缺乏自我價值認同可能毀壞孩子的一生
    為這個孩子感到可惜。會有人說當今孩子心理脆弱,但回想自己18歲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很在意外界的評價、父母的責罵,偶爾也會產生「生無可戀」的情感衝動?最讓我觸動的是小斯說的這句話:我發現我活得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不敢隨意揣測小斯的心思,但一個覺得「活得沒有意義」的孩子,很可能是在自我價值認同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 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原標題: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畢竟自我情緒能不能良好的控制關係著寶寶未來的人際關係以及未來能否立足於社會,那麼家長應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有多重要?
  • 【薦讀】朱永新: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能夠了解孩子,發現孩子,悅納孩子,遵從兒童天性,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和自我成長,這是最關鍵的。現在很多父母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杆,喜歡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較別人孩子的長處,這樣就很痛苦。
  •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幫助他點亮未來
    作為孩子人生第一個領路人的父母,如果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學方法,或對孩子放任不管,就有可能耽誤孩子的一生。小時候的我們都讀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至今仍深植在我們的記憶裡。
  • 2歲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4個方法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最近收到好幾位媽媽的留言,說孩子快到2歲了,特別叛逆,整天把「不」掛在嘴上,還很容易發脾氣,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孩子們是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怎麼應對2、3歲孩子的小脾氣,同時借這個機會,幫助他培養情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讓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找到自我——真正的人生,是從認識自己才開始的
    發現自我,成就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天命。幫助人實現這個目標,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努力和探索,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新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探路》找到自我,是做最好自己的開始。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所說,「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永不停息」。
  • 有趣的「點紅實驗」:孩子的自我意識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
    大家好,這是本專欄《心理學小實驗陪你讀懂孩子》的第七節:」點紅實驗「解開育兒難題:孩子的自我意識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為人父母之後我們總想多了解孩子多一點,想知道他為什麼哭為什麼鬧,到底在想什麼?究竟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處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