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務員之死》:如何逃脫「反芻思維」操控下的人生悲劇?

2020-12-10 茅臺的小七

有這樣一位小公務員,在看戲劇時,打了一個噴嚏。可他做夢也沒想到,這個噴嚏打在了一位大將軍光禿禿的後腦勺上。他趕緊道歉,將軍也回了句「沒關係」。

本來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可惶恐不安的他總是在腦海裡回放這件事,生怕將軍以為他是故意的。「鍥而不捨」的他反覆解釋,甚至第二天追到將軍的辦公室道歉。這終於把將軍惹毛了,怒斥道「滾出去!」

完了,將軍還是生氣了!心事重重的他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看不見,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竟然……就這樣死了!

這個小公務員叫做切爾維亞科夫,是契訶夫於1883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與其說他是被「一個噴嚏」害死了,倒不如說他是被自己的「反芻思維」害死了

拋開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不談,我想分析的是迫使切爾維亞科夫一遍遍道歉、不肯放過自己的「反芻思維」。

01什麼是「反芻思維」

「反芻思維」(Depressive rumination))其實並不複雜,就像牛吃草時先吞下去、過段時間再吐出來重新咀嚼那樣,只不過被吐出來的不是草料,而是無法消化處理的經歷和想法,不斷地回放、琢磨、「咀嚼」。

有人說,這不就是自省麼。孔老夫子還教導我們「見不賢而內自省」呢,這也能有錯?

其實不然。自省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過程,能幫我們審查自己的行為。而「反芻」就像自省被黑化的孿生兄弟,被它控制的人不僅不會得到有益的見解,反而會在記憶和感覺的回放中更加痛苦。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屬於認知能力存在缺陷的一種表現形式。

前段時間流行過一個詞,叫做「過度自省「,說是過度的自我反思給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其實這也是被反芻思維控制的表現,反而讓可憐的「自省」背了鍋。

在小說中,切爾維亞科夫在「噴嚏事件」發生後,覺得「對方雖然不我的上司,而是別的部門的人,但終究使人尷尬,應該去賠個不是才對」的想法並不屬於反芻,只是為了處理突發事件產生的正常心理活動。

但是,當道完歉、事件平息之後,在他腦海中盤桓的那些想法,諸如「他會以為我是有意啐他。他現在不這麼想,過後也肯定會這麼想的」之類的念頭,就是典型的「反芻思維」在作怪了。

02反芻思維造成的創傷

認識了反芻思維之後,咱們再來看看這個小妖怪究竟能掀起什麼風浪。

1.認知損傷,處事消極

看完《小公務員之死》以後,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一個「噴嚏」會使他如此害怕,甚至覺得自己的一生都毀了?即使對方是他的上級,也不應該自己把自己嚇死吧。

直到我看了相關心理學文獻,才找到了答案——強烈的思維反芻已經損害了切爾維亞科夫的認知能力,使他無法正確地對現實做出判斷。

就像我們常聽說的那樣,同樣是患癌症的兩個人,一個大大咧咧,沒事兒就出去轉轉,找人嘮個嗑,覺得「反正生死有命,成天瞎擔心也沒用」。這樣的人,就是反芻水平低,不會被這個小妖怪玩弄於股掌之間。反而過了十幾年還好好的。

另一個呢,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天天念叨為什麼別人都沒事就自己這麼倒黴。越這樣想就越消極,什麼都不想幹,病情也比別人惡化得快。

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太悲觀了,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反芻思維在搗鬼。

史丹福大學的學者J保羅漢密爾頓通過研究發現,反芻時人的大腦中用於處理悲傷情緒的膝下前額葉皮層也會被啟動,人們會顯得更加低落。

這不僅會加劇負性情緒和消極認知之間的惡性循環,還會導致解決問題能力降低。並且大量消耗我們的注意力、精力以及面向工作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關係緊張,中傷他人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當閨蜜第一次向你哭訴男朋友對她不好時,你會義憤填膺,怒斥渣男,嚷嚷著讓他倆趕緊分手;閨蜜第二次哭訴時,你會心疼不已,換著法兒勸她、哄她;等她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再哭的梨花帶雨時,你只會敷衍地安慰她兩句,說不定還要在心裡翻個大大的白眼。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總是在反芻思維的操作下,向別人重複我們的經歷,他們會怎樣做呢?

雖然我們的親戚、朋友、同事很關心我們的境遇,但是一遍遍重複相同的內容,最終會將他們的同情心和耐心消耗殆盡。最終使他們不滿甚至憤怒,最終「逃離」。畢竟,沒有人願意永遠和充滿負能量的人待在一起。

此外,強烈的反芻使得我們只關注自身的情感需求,不自覺忽略了他人的想法。就像小公務員切爾維亞科夫那樣,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想不到自己一遍遍的道歉,不僅破壞了將軍聽戲的好心情,還耽誤了將軍正常的辦公。這才導致了將軍的勃然大怒。

3. 煽動憤怒,情緒失控

前兩天,國乒小將王楚欽在世乒賽的選拔中,原本隊內排名第一的他在輸球後怒摔球拍,被禁賽三個月。事發之後,網友們都說他太浮躁,心態不夠,「輸球又輸人」。也有人說他太情緒化,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其實他的這種情緒失控,也是「反芻思維」搞的鬼。

在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中,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的王夢穎指出:在比賽中,當運動員處於一種身心疲憊的狀態時,由挑釁引起的反芻會使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增加,這種反芻被稱為憤怒反芻,指對憤怒情緒或者引起憤怒情緒的事件的反芻。

不光是在競技場上,生活中這種「越想越生氣」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點個外賣,等一個小時還沒送過來,店家和騎手各種推卸責任,終於送到後一邊吃飯一邊暴走……和朋友吵架,回想起自己長期以來對他的忍讓,他不僅不感激竟然還來無理取鬧,直接打電話罵回去……被領導批評,想想他那個耀武揚威的樣子,當初指著我幫他辦事的時候怎麼不是這個態度?不由在腦海裡編輯一千條髒話想懟回去,「大不了老子不幹了!」……反芻會頻繁地在我們的頭腦中燃起憤怒之火,不停玩味、自我強化的循環更會引發悲傷。我們越是回味和與人討論憤怒的感覺,越會覺得憤怒,最終可能會做出些極其衝動的事情,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03善用SOWN法則,終止思維反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被「反芻思維」奴役著。

「剛才A從我身邊走過去,沒來得及打招呼,他該不會覺得我是故意不理他吧……」「和B聊天的時候不小心吐槽了句領導,萬一傳到領導耳朵裡怎麼辦啊……」「在樓道裡摔了一跤,那麼多人都看見了,他們肯定會笑話我……」不論我們在工作、在學習還是準備睡覺,一旦這些想法進到腦海裡,就像在轉輪上拼命奔跑的小倉鼠一樣,越想逃走輪子就轉的更快。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受一遍遍重放,明明知道自己在杞人憂天,可就是控制不住。

「哎呀,幹嘛要想這麼多。」「你就是太敏感了,才會胡思亂想。」「別一天想那些沒用的了!」如果我們把內心的想法告訴朋友或者家人,總會得到類似的答覆。我們也格外羨慕那些大大咧咧的人,甚至「嫉妒」他們活得隨性灑脫,可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難道這些想法就沒法消除,我們只能在痛苦的回憶中苦苦煎熬麼?

當然不是。

用好SOWN法則,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擺脫困擾。(S是stop,停下來;O是oppose,反對;W是write,書寫;N是non-negative,非消極思維。)

S:停下來,轉移注意力

你是否聽說過現代心理學領域中著名的「白熊實驗」?

德斯薩斯的心理學家,要求志願者在5分鐘內不去想「白熊」這個詞,否則就要按響電鈴。雖然志願者平時幾乎想不到這個詞兒,但在實驗剛開始幾秒鐘,鈴聲就此起彼伏地響起了。甚至實驗結束了,他們還是頻繁地想起「白熊」。

由此可見,實在沒有什麼比通過思維壓制來強迫自己不去想某件事情更愚蠢的行為了。

近日,《亞洲精神病學雜誌》發布的研究強調,正確應對不良情緒的方法,並不是增加對積極情緒的關注,而是要減少對消極情緒的思考。也就是說,通過分散注意力是終止思維反芻的有效途徑。

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分為暫時和持續時間較長的兩種。暫時的方法有做數獨遊戲、回想某個建築物的布局、腦筋急轉彎等等。持續時間較長的方法有看電影、有氧運動等等。

贛南第一附屬醫院心理諮詢科專家甘小榮,對40名被試進行為期四個月的瑜伽訓練。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測評後發現,瑜伽訓練可以有效降低反芻思維,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數據來源:甘小榮.瑜伽訓練對大學生反芻思維人格的幹預研究[J].傳播力研究,

可見,練練瑜伽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O:反對你的錯誤想法

分散注意力固然有效,但是治標不治本。真正「根除」的方法是和你的錯誤思想對著幹,去反駁它,並且說服你自己。

再回到《小公務員之死》的故事中,如果他想用這種自救,該如何操作呢?

①負性生活事件:打噴嚏把唾沫噴到了將軍頭上。

②想法:天哪,這真的是太尷尬了,我居然把唾沫噴到了將軍頭上。他一定會認為我是故意的,會懷恨在心,給我穿小鞋。我一定得想辦法把這件事解決清楚。

③後果:被將軍找機會處罰,甚至丟掉職位。

④反駁:

我太小題大做了,誰都會打噴嚏的,就算是將軍要打噴嚏啊。說不定他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定會理解我的。將軍日理萬機,會記得這麼一件小事麼?如果我一遍遍的解釋,反而是在提醒他。還會耽誤他的工作,就會更加惹人生厭了。將軍閱人無數,我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他怎麼會認得我呢?雖然他是將軍,但並不是我的直系領導,就算想給我穿小鞋,也沒有機會。⑤激勵:

就算現在想這些也於事無補了,我應該等著將軍把這件事忘掉。同時也要更加勤懇地工作,不能出什麼岔子。「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煩惱也不遲。」

通過這5個反駁步驟,逐一擊敗不合理的想法,才能夠真正地改變反芻思維,徹底治療自己的頹廢不安。

W:寫下反芻清單

書寫可以讓負性情緒得到緩衝,慢慢地恢復理智。實際上,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發洩,把你反芻的內容記錄下來,就是在對其合理性進行思考的過程。如果你把它寫下來,然後再去想它,它就失去了縈繞在你腦海裡的威力了。

很多堅持寫日記的朋友都會意識到這一點,每次碰到煩惱的事情,就把它記錄下來。寫著寫著就豁然開朗了,甚至還能找到解決辦法。

為了徹底擊敗反芻思維,我們可以專門定製一張反芻清單。

自己經常是在那裡進行思維反芻,是辦公室、地鐵站、餐廳還是床上?究竟是什麼樣的事情在腦海裡徘徊著?為了終止這種行為,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和自己對話、看電影、有氧運動還是做數獨遊戲?挑選適合自己的幹預措施,列出反芻清單,一旦開始思維反芻時就立即照著做。

下圖就是我為自己制定的反芻清單:

N:用非消極思維替代反芻思維

擺脫消極思維的最好方法是什麼?是用積極思維來思考麼?

當然不是!

積極思維通常意味著嘗試去相信樂觀的話,例如「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我是真的很不錯。」等等。它們往往沒有任何依據,甚至是與事實相悖的。用這種思維根本騙不了你自己。

聰明的做法是用「非消極思維」來和反芻思維進行對壘。就像打太極一樣,不直面衝突,但又能化解敵人的全部力量。

你需要做的是,問問自己「我這樣想有什麼證據麼?」

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證據支撐,只能說明不斷反芻的東西是錯誤的,根本不符合客觀事實。

正如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所說:「那些經常受困於不安和焦慮的人,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想擺脫這些負面情緒,需要我們合理地使用SOWN法則。可能「反芻思維」這個敵人太過強大,我們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辦法徹底打敗他,這要求你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

要相信自己,你一定有能力打敗「反芻」這個小妖怪,同時收穫更恣意的人生。

因為,你是你自己的思維的主人。

相關焦點

  • 別把自己活成祥林嫂,警惕反芻思維控制你的大腦
    「祥林嫂」式的思維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反芻思維」。反芻是有的動物把咽下去的食物反回到嘴裡重新咀嚼,用來形容人,就是對過去的事情反覆回味。反芻對動物的健康有益,反芻思維卻會把人帶入心理地獄。01 什麼是反芻思維?
  • 如何避免祥林嫂式的悲劇?掌握這四個對策,徹底擺脫「反芻思維」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她是舊社會的勞動婦女,受盡了命運的苛待,死了兩任丈夫,唯一的孩子阿毛又被狼叼走。反芻會加劇痛苦反芻有一個特點,叫「自我強化」,就是它可能會將一個小事情,一直反芻反芻,就把它變成了一個嚴重得不行的事情,就是因為反芻的過程是循環的,反芻某件事,往往使我們越發難過,而越是難過,就越想反芻,於是一旦反芻了,就跟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 人生「反芻」
    對於做了幾十年「單位人」的我而言,退休就是把繁忙的人生切換成另一種自在的節奏,按照慢生活的理念去做自由自在的「深呼吸」。歲月需要沉澱,生活需要回味,而人生則需要「反芻」。人的生命是一個相對恆定的長度,也是不斷自悟自思的歷程。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期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的靈魂之中。」
  • 小心別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這種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續關注自身消極情緒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有部分學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抑鬱症的臨床特徵和易感因。當然,反芻思維也可能產生正面的效果,比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
  • 「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
    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題主應該是一位對抑鬱症比較關心的專家啊。否則,這麼高深的概念,一般人不會留意的。考慮到對這個概念感興趣的是有一定基礎的,因此,回答儘量專業些。如果有些背景知識不太清楚的,可以從網上查找進一步的資料。在解釋「思維反芻」這個概念之前,先得了解下什麼是反芻。
  • 跟反芻思維說再見吧
    反芻,百度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反芻思維,通俗來說就是,老記著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老一遍又一遍的回憶或者想起那些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事。擁有反芻思維的人,他們好像永遠記不住事情好的一面,有點像「記仇」。其實在我19-22歲時多少也是有反芻思維的,後來我發現總記著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本身沒有意義,它們只會讓人變得更煩躁。小時候我「記仇」還挺厲害的,我真的會寫在小本子上,後來長大翻開看那些事,實在太好笑了。記得有本書裡對反芻的解釋是:「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這種過度反省、過度反思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什麼是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是指,在人們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其實反芻思維是很正常的行為習慣,每個人都會有情感、有想法,當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進行思考、琢磨,希望從中總結錯誤、失敗,改善自我。但是如果度把握不好,反芻思維反而會給我們身心帶來很大的傷害。實驗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於負面體驗過度沉浸,那只會主觀上誇大一件事情的嚴重性、負面性,讓人對未來的預期更加負面。
  • 心理科普: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樣的 一種思維模式?
    思維反芻,這是抑鬱症患者的主要特點,思維反芻的存在會延長抑鬱發作時間,使得抑鬱症容易復發。
  • 思維反芻:為什麼想起過去傷心的事情會愈加痛苦呢?
    可能是後悔為什麼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努力而後悔,責怪自己為什麼就追求平淡的生活呢,現在面對著年邁的父母,未成年的孩子,還有高額的生活費用,真的已經毫無招架之力了。思維反芻主要是指在不幸的事情發生後,個體不停地、重複地、被動關注痛苦事件,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
  • 其實是「思維反芻」在作怪,為此你應該這樣
    這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思維反芻。什麼是思維反芻呢?:思維反芻指某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更糟的是反芻的人會比較容易轉移其攻擊而波及無辜的旁觀者。
  • 思維反芻
    導語今天我們聊一聊「思維反芻」這個概念,因為周圍的朋友都問我思維反芻該怎麼解決呢?想著包括我自己還有好多朋友都會有過這樣的困擾,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關於思維反芻的事兒。思維反芻思維反芻其實簡單來說呢,有點像我們在回憶事情的時候鑽牛角尖。
  • 阿乙:以反芻鄉鎮生活為寫作題材
    對鄉鎮生活的反芻構成了迄今為止阿乙幾乎全部的寫作題材。  阿乙在文壇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此前他在省內讀警察專科學校,做過五年的小鎮警察和公務員。對鄉鎮生活的反芻構成了迄今為止他幾乎全部的寫作題材。他的小說世界活躍著逃犯、偷情老漢、打牌民警、撞球桌邊的青年、苦苦思索的民間哲學家等,他的故事可以總括為「一個鄉間警察的所見所聞」,有論者稱他是把公安局的檔案櫃搬到了小說裡。這決定了他的小說充滿懸念,作者像一個手持利刃的法醫,劃開表皮,展示生活觸目驚心的內裡。
  • 「早知當初」、「本應該」……你已經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你可以在反芻行為中尋找自大和自我中心的跡象:你想讓什麼事情都合你意嗎?你覺得別人在跟你過不去,但人家也許只是在為自己考慮?你是否會把自己和商業明星及網紅做比較? 如果你有這種心理傾向,可能會覺得世界應該圍著你轉。可能的話,要看到自戀和不安全感的可笑之處,而不要把它們當作你的人格缺陷。你甚至可以想像一個超級神經質版本的自己。這種策略並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反芻,不過可以看情況嘗試。
  • 抑鬱症:打破「思維反芻」循環的5種方法
    這種錯誤認知有時會帶來不停的「思維反芻」使我們沉浸在情緒痛苦之中。而情緒痛苦是抑鬱症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情況之一,要改善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停止「思維反芻」的循環,把我們從情緒痛苦的影響中脫離出來。相反,警惕「永遠」,「每個人」和'沒有人'這些絕對的詞,當你這樣想的時候,意識到這有可能是你的症狀影響下做出的結論。
  • 學會「反芻」
    街頭巷尾,人們還在熱烈談論著開、閉幕式的難忘之夜;火熱的軍營裡,官兵們還在回味著賽場上的精彩瞬間;報紙版面上,依然蕩漾著奧運的餘波;電視屏幕上,仍舊延續著奧運的話題……這種對奧運戀戀不捨的回味現象,使我油然想到一個動物學上的名詞:反芻。  所謂「反芻」,是指一些偶蹄類動物把粗粗吞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裡細細咀嚼,然後再緩緩咽下的現象。反芻的過程,就是反覆咀嚼、不斷消化和吸收的過程。
  • 偏執,完美主義,過度聯想和反芻!正是這4種思維習慣滋養了抑鬱
    過度思考,讓我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最終被自己的思維綁架,難以逃脫對未知的焦慮與恐懼,陷入了止步不敢向前的困境,面臨進退兩難的選擇,因此給了自己過多的否定,在否定中感覺到抑鬱!第一個就是反芻思維反省和反芻是一對孿生兄弟,有效的反省自己能夠讓我們獲得成長,讓我們從普通到優秀;但是很多人卻反省自己的時候掉入到了反芻思維的陷阱當中。
  • 小反芻獸疫及小反芻獸疫疫苗市場 薦1股
    小反芻獸疫(PPR)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中優先防控的外來疫病之一。我們通過此篇報告闡述小反芻獸疫的危害以及國內疫苗市場競爭格局等方面。支撐評級的要點 小反芻獸疫疫苗為我國五大政府招標苗之一。小反芻獸疫是一類動物疫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是一種烈性傳染病。
  • 傾聽、串聯、反芻是執教之道
    日本佐藤學教授《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中,講到了教師濱野的課堂上,孩子之所以能夠與同伴頻頻展開討論,能夠反覆回歸文本閱讀,並不斷把討論引向深入,原因是教師的傾聽、串聯、反芻成為紐帶發揮了作用。 傾聽是基礎,是核心,更是前提。
  • 小反芻獸疫的疫情與治療
    PPR是小反芻獸的一種以發熱,眼、鼻分泌物,口炎,腹瀉,和肺炎為特徵的急性病毒病,該病臨床症狀和牛瘟相似,但只有山羊和綿羊感染後才出現症狀,感染牛則不出現臨床症狀,本病潛伏期多為4-6天,發病急,高熱可達
  • 男子被逼燒炭自殺:情感操控下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情感操控是如何一步步奪走他的生命?幾個月前,一則東北小夥楊朔為情燒炭自殺的新聞佔據了熱搜。在潮州饒平縣一個簡單的賓館裡,一個26歲小夥的鮮活生命就此隕落。楊朔暗暗發誓要把她追到手,但是他沒卻沒想到,和這個比他小了6歲的女孩相處的那些時光卻成了他短暫人生裡最灰暗的一段時光。楊朔的家人們盡力去還原兩個人的聊天記錄,讀了兩個人的點點滴滴,更讓我們為之心痛。網絡上流行著一個詞——「舔狗」,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似乎就是圍繞著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