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乙:以反芻鄉鎮生活為寫作題材

2020-12-25 中國文明網

對鄉鎮生活的反芻構成了迄今為止阿乙幾乎全部的寫作題材。

  阿乙在文壇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2008年因網絡上的推崇而漸為人知,並出版首部小說集《灰故事》。此後保持平均每年一本的頻率,陸續出版小說集《鳥看見我了》(2010年)、隨筆集《寡人》(2011年)、中篇《模範青年》(2012年)、長篇《下面,我該幹些什麼》(2012年)、小說集《春天在哪裡》(2013年)。

  許多人初讀阿乙會聯想到餘華。不僅因為他的小說像早期餘華的風格,還因為他和餘華有類似的生活軌跡:餘華從海鹽牙醫出發,阿乙從瑞昌警察出發,撥開艱難遊向中心,才華是唯一的通行證。2002年阿乙離開家鄉江西瑞昌,外出闖世界。此前他在省內讀警察專科學校,做過五年的小鎮警察和公務員。對鄉鎮生活的反芻構成了迄今為止他幾乎全部的寫作題材。他的小說世界活躍著逃犯、偷情老漢、打牌民警、撞球桌邊的青年、苦苦思索的民間哲學家等,他的故事可以總括為「一個鄉間警察的所見所聞」,有論者稱他是把公安局的檔案櫃搬到了小說裡。這決定了他的小說充滿懸念,作者像一個手持利刃的法醫,劃開表皮,展示生活觸目驚心的內裡。閱讀快感,哪怕是一種殘酷的快感,是阿乙小說追求的首要目標。

  阿乙的文學趣味給人一種「純正」的感覺。在浮出水面之前,他曾花費多年時間苦讀卡夫卡、博爾赫斯、加繆、福克納、皮蘭德婁、巴裡科、餘華等人的作品,其飄忽殘酷的文字讓人聯想到殘雪《山上的小屋》、餘華《河邊的錯誤》,給人「先鋒派歸來」的錯覺。他自述喜歡把作品當做一件工藝品來打磨,渴望作品達到「沒有一句廢話」的境界。他的語言簡潔,準確,能揭示出事物之間的神秘聯繫。臺灣作家駱以軍稱阿乙是「動詞佔有者」。隨便拈出一個句子:「打工的人慢慢歸來,在孩子們面前變化出會唱歌的紙、黃金手機以及不會燃燒但是也會吸得冒煙的香菸,這些東西修改了楊村。」(《楊村的一則咒語》)「變化」和「修改」用得多好。阿乙還特別在意故事的敘述技巧、結構方式,比如《意外殺人事件》是一篇努力按照「非」字的幾何形狀進行結構的小說,講述六個人從六條小巷走出,在中間的大道上遭遇同一種命運:死亡。在「先鋒派」退潮20年後,阿乙重拾形式探索的激情與衝動,仍然令人尊敬。

  上世紀80年代的「先鋒派」小說往往模糊了時間和地點,對現實政治進行一種表面上的疏離,以強化「純文學」之「純」。阿乙的不同之處是,他把時間和地點明確化了,使小說與世紀之交中國鄉村、城鎮的真實形貌發生連接。在廣受讚譽的短篇《楊村的一則咒語》中,村婦鍾永連懷疑鄰居吳海英偷了她的雞,因此賭下殘酷的咒語:「好,要是你偷了,今年你的兒子死;要是沒偷,今年我的兒子死。」第二天,雞自己回來了。故事的結局是兩個兒子都從南方打工回來過年,吳海英的兒子開著車帶著女友,鍾永連的兒子則疲憊地死在自家的床上——打工地的工作環境摧毀了他的身體。這個故事裡有一種堅硬的宿命,它強調的不是咒語應驗的偶然性,而是一個特定環境中帶有普遍性的悲劇。

  阿乙一直在追隨加繆於《西西弗的神話》中提出的命題。《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把對這個命題的思考推到極致。這部作品既有加繆《局外人》的冷漠,又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的緊張,它嘗試對作家的道德感進行節制,而只忠於寫作本身。當西西弗開始認清並正視自己的命運時,這同時意味著一種得救。我們也應該這樣來理解阿乙小說中的殘酷,正如阿乙所言:「人們只有對自己的內心坦誠……才會在絕望中清醒,才能走上自我找尋的道路。」(胡少卿)

相關焦點

  • 阿乙×胡少卿:不願成為智識比我低的人的傳聲筒
    但在博爾赫斯的作品裡,阿乙並沒有發現這部小說,便就用這句話——早上九點叫醒我——做書名。《早上九點叫醒我》的書封上寫道,這可能是阿乙的「最後一部長篇」。歷時5年,帶著一絲孤注一擲,無節制的、自我損耗的、打硬仗的寫作讓他焦慮害他患病。長篇無疑最考驗作家功力,阿乙拿什麼新的小說手法以饗讀者?一直寫「黑暗系」題材的他這次有沒有題材上的突破?
  • 阿乙: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近日,阿乙攜新書來深,在西西弗書店萬象城店和讀者分享了他這份「私貨」。由於阿乙最近身體狀況欠佳,晶報記者郵件採訪了他。阿乙說,寫作就像是綁匪,而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卡夫卡代表了一種逾越晶報: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收錄的是你2011年至今寫的隨筆,這些文章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就的?
  • 阿乙談《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模仿了加繆的小說
    阿乙稱,他認為殺手殺人是因為特別無聊,覺得生活特別煩悶,於是他便按照自己的設想寫出了小說。阿乙稱,加繆寫《局外人》也是刻畫了一個被社會殘害的人。「我寫這篇小說也是一樣,殺手會被社會很多人殘害。但是我又覺得應該讓他有『主動』,主動來製造這個事件。最近聽到一些評價,說《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是『山寨《局外人》』、『山寨存在主義』,我覺得都還是蠻合理的。」
  • 專訪|阿乙:我沒有寫長篇的焦慮,但有致命經驗的焦慮
    小說由此開始,通過對一場倉促、敷衍的葬禮的講述,回溯了宏陽——一名曾被簡單認為只是亡命之徒的文盲——如何利用自身的暴力優勢和必要的詐術,成長為鎮上聞人的經歷。在這個人身上,沒有愛情、信仰、義氣和親情。小說通過他,對逐漸消失的鄉村及其人物進行了畫卷式的描寫。阿乙聲稱,這是他此生唯一一部長篇。
  • 董卿主持《朗讀者》節目,作家阿乙朗讀文章,給人們帶來感動
    在朗讀者第二季中,當作家阿乙出場的時候,震撼到了我。我們一天帶頭總是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的光環。但是我們付出多少了呢?阿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的成績完全是奮鬥得來的。阿乙這樣說:「我認為,生命一開始就是應該屬於死神的,它操縱在死神手裡,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從死神那裡把它奪回來。
  • 書單丨翻開阿乙書單裡的140本圖書
    阿乙:一種對文學高度的尊敬 阿乙印象: 阿乙已經成為近幾年活躍在華語文壇的一線作家,是青年作家中的中堅力量,受到了包括李敬澤、格非等名家的讚譽,同時也受到了梁文道等文化媒體人的關注,並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其中篇作品《下面,我該幹些什麼》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阿乙也成為最先走上國際舞臺的中國作家之一。目前,阿乙的作品已經輸出了七個語種十五個品種。
  • 反芻動物?不要讓這種想法害了你!
    牛羊吃過草料一段時間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到嘴裡反覆咀嚼視為反芻動物。反芻思維早有提及,但學界進行系統研究是在1987年,當我們遇到痛苦時,不去積極解決問題,而是反覆思考痛苦產生的原因和結果,獨自沉浸痛苦當中不能自拔,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行為。
  • 人生「反芻」
    對於做了幾十年「單位人」的我而言,退休就是把繁忙的人生切換成另一種自在的節奏,按照慢生活的理念去做自由自在的「深呼吸」。歲月需要沉澱,生活需要回味,而人生則需要「反芻」。人的生命是一個相對恆定的長度,也是不斷自悟自思的歷程。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期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的靈魂之中。」
  • 學會「反芻」
    街頭巷尾,人們還在熱烈談論著開、閉幕式的難忘之夜;火熱的軍營裡,官兵們還在回味著賽場上的精彩瞬間;報紙版面上,依然蕩漾著奧運的餘波;電視屏幕上,仍舊延續著奧運的話題……這種對奧運戀戀不捨的回味現象,使我油然想到一個動物學上的名詞:反芻。  所謂「反芻」,是指一些偶蹄類動物把粗粗吞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裡細細咀嚼,然後再緩緩咽下的現象。反芻的過程,就是反覆咀嚼、不斷消化和吸收的過程。
  • 幸福需要「反芻」
    老婆故意擺出生氣的樣子,捶了我一下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反芻』幸福呢,幸福需要『反芻』!」「反芻」幸福,這話說得有點兒意思。反芻,是指牛羊之類的動物,把食物再咀嚼一遍。我們對待發生過的美好往事,也可以翻出來再次品味,這樣依舊能品出幸福的味道。我理解了老婆說的「反芻」幸福的含義。老婆接著說:「幸福的味道是甜的,每次翻出來品咂都會品出甜味,讓心情大悅。」
  • 湖南理工學院:文壇大家進校園 共探鄉村題材寫作
    汨羅江文學講堂第一期「鄉村題材寫作的人學及美學——再談《山南水北》」在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和近百位學生帶來文化饕餮盛宴。12月11日,汨羅江文學講堂第一期「鄉村題材寫作的人學及美學——再談《山南水北》」在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著名作家韓少功與湖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卓今暢談《山南水北》中的人學及美學,為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和近百位學生帶來文化饕餮盛宴。
  • 小反芻獸疫及小反芻獸疫疫苗市場 薦1股
    小反芻獸疫(PPR)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中優先防控的外來疫病之一。我們通過此篇報告闡述小反芻獸疫的危害以及國內疫苗市場競爭格局等方面。支撐評級的要點 小反芻獸疫疫苗為我國五大政府招標苗之一。小反芻獸疫是一類動物疫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是一種烈性傳染病。
  • 「反芻」心理 讓快樂遠離
    原標題:「反芻」心理 讓快樂遠離   人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容易陷入反覆、不斷深入的思考。比如失戀後,大腦會不停地思索「為什麼那個人不再愛我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反芻」。
  • 「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反芻是「俗稱倒嚼,是指某些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反芻主要出現在哺乳綱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動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這些動物被統稱為反芻動物。」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反芻是對個體是不利的。而且女性要多於男性。研究者對焦慮症群體的研究發現,反芻思維會損害個體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反芻的個體大多數會將思維集中在負性的事件上,這樣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反芻帶來的情緒效應會嚴重影響個體的認知能力。
  • 自我反芻就是自我傷害
    反芻思維指一個人不自覺、持續性地回想反思自己消極經歷,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沉浸在痛苦的感受中。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是需要內省,通過不斷地總結過去的經驗,防止我們再次踩雷。但是反芻和內省是不一樣的,發生了不愉快的的事情內省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我理解,過去的我有局限性,現在的我能做什麼讓自己變得更好。反芻則是這樣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過去的我這麼差勁?如果能扭轉過去,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 「早知當初」、「本應該」……你已經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要想停止反芻,你必須先意識到自己在這樣做。但人們並不總能有這種意識。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好方法是,回想一下過去觸發反芻行為的事件。你可以在反芻行為中尋找自大和自我中心的跡象:你想讓什麼事情都合你意嗎?你覺得別人在跟你過不去,但人家也許只是在為自己考慮?你是否會把自己和商業明星及網紅做比較? 如果你有這種心理傾向,可能會覺得世界應該圍著你轉。可能的話,要看到自戀和不安全感的可笑之處,而不要把它們當作你的人格缺陷。你甚至可以想像一個超級神經質版本的自己。這種策略並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反芻,不過可以看情況嘗試。
  • 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Hello小夥伴們歡迎來到我夢聊情感,說你想說聊你想聊的日常,聊開心與不開心的、聊生活、聊心情、聊愛情、聊你想聊的情感!生活不易且聊且開心,放鬆心情好好生活!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的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我們變得像困在輪子上的倉鼠,無休止地踩動輪子,卻無處可去。這種反芻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沒有提供新的認識,無法治癒我們的傷痛,反而只會揭開結痂的傷口,帶來新的感染。
  • 小心別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希望自己沒說那句蠢話;希望自己沒錯過那個如今大獲好評的項目;希望當時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心理學中,這種過度的思慮被稱為「反芻思維」。跟牛正常的反芻不一樣,人類陷入「反芻思維」,那是非常的傷身。自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就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跟反芻思維說再見吧
    反芻,百度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反芻思維,通俗來說就是,老記著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老一遍又一遍的回憶或者想起那些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事。擁有反芻思維的人,他們好像永遠記不住事情好的一面,有點像「記仇」。其實在我19-22歲時多少也是有反芻思維的,後來我發現總記著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本身沒有意義,它們只會讓人變得更煩躁。小時候我「記仇」還挺厲害的,我真的會寫在小本子上,後來長大翻開看那些事,實在太好笑了。記得有本書裡對反芻的解釋是:「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 「牛」人長兩胃飯後要「反芻」
    試想一下,如果人吃完飯會像牛一樣,能將吃到肚子裡的食物再回吐出來放在口中反芻,你會怎樣?昨日,記者從昆明西山區人民醫院了解到,昆明團結鄉一位40歲的男子,每次吃完飯後的十餘分鐘內,他都要將吃進肚裡的食物回吐到口中進行「細加工」後再咽下。經過醫生檢查,原來該男子長有兩個胃,一個用來儲藏吃下去的食物並進行「初加工」,另一個則消化反芻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