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反芻,這是抑鬱症患者的主要特點,思維反芻的存在會延長抑鬱發作時間,使得抑鬱症容易復發。存在思維反芻的患者常常會認為思維反芻可以讓自己想得更清楚,更有把握,或者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但實際上思維反芻使得個體疏遠了獎勵性更強的、更積極的行為和活動,反而有助於孤立和被動性。
我舉個例子。
比如,普通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好懦弱,沒有自信,人生太失敗了。作為正常的人來說,要想解決這個認知,會這麼去思考:
我很懦弱,這並不一定是我本人的問題,也許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環境等影響,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很難發揮自己的能力,如果我換個平臺或者地方,也許自己就會變好很多,這是一種比較好的認知方式。但是如果是思維反芻很嚴重的人,他們會怎麼想呢?
我記得我原來高中的時候考試失敗過,當時被老師批評,在班上丟了臉,我覺得我自己就是很沒有本事,他們看不起我,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沒有太多的優點,只會讓別人笑話。乍一看,這是不是很像我們平時「反省」的態度?
事實上,這種並不是反省啊,這是一種相當消極的看法,明知這件事對現在來說是沒用的,甚至沒有多少意義,但還是老想著這些事情,一直陷入情緒裡面無法自拔。
真正的反省,應該是這樣的認知:
高中的時候考試失敗,被老師批評,我覺得我主要是成績不夠好,態度有點懶散,自然會讓同學們不受尊重,倘若我再努力一下,改正自身這樣的缺點,也許我就能獲得別人積極的關注,這對我來說是有利的。大家可以仔細分析一下,這兩種認知到底有啥區別?思維反芻和真正的反省,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思維反芻當中,其實包含有許多不合理的認知出現。
如:過度概括化。因為在朋友聚會時我比較內向,所以沒有交朋友所需要的素質。這個說法是一個廣泛的消極結論,其結論遠遠超過事情本身。
然而,內向一定是導致沒有交朋友的必然因素嗎?周圍的環境和大家的性格是否融洽、匹配,這些條件有沒有考慮進去,都是需要客觀分析的。性格是影響一個人沒辦法交朋友的其中一個因素,但是要把這個因素過度概括,認為都是內向無法交朋友,這個理由就有些牽強了。
如:貼標籤。我是個失敗者,考試比不上別人,是我不好。不去考慮事情可能並不會導致災難化的結果,就給自己或他人貼上確定的且概括化的標籤。
我失敗了,真的只是我不好,還是有客觀條件影響所致,比如父母生病去照顧沒有專心複習、孩子生病了一直忙於照顧等;這些客觀條件影響了做事情失敗,那麼在評價時,就不能給自己貼標籤,這也是一種不合理的做法。
難道一個人做事,家裡有人生病去照顧,還得要求一個人能抽出精力100%去應付考試嗎?顯然不能。對自己做評價貼標籤以前,一定要辯證看待,不要把過多的問題壓在自己身上,要學會全方面分析和認識自己,才能達到客觀的地步。
在不合理的認知範圍裡,其實還包括有災難化、誇大或縮小、絕對化要求等觀念,這些認知錯誤,導致了一個人在情緒、行為上也會出現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心理諮詢CBT技術裡對於認知方面的調整尤為關鍵,別小看矯正信念、聚焦問題解決、認知概念化等技術,這些都是治療的核心環節,應對自動思維,糾正不合理的信念是非常難的。
倘若不解決這些認知上的困擾,一個人究其一生,都無法走出內心的泥潭。
簡介
王明燦,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貴州樂達源心理諮詢中心,壹心理問答專欄籤約作者,微信公眾號wmc19870405。
合作夥伴:若杉,心理諮詢師,已出版作品《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公眾號:若杉生活(Rosan_life),預約微信:ruoshan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