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網訊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創新背景下的新業態與全新社交模式不斷湧現,廣大社會生產的參與者在享受發展紅利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工作及生活壓力。一方面,信息更新的速度幾何倍增長,技術操作手段日新月異,要做到「與時代同步」需要不斷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全民素質的提高使得優質崗位的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被「認可」的成本與日俱增,承受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大,出現精神心理疾病的風險同樣呈上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中,抑鬱症患者人數多達約3.5億,患病率約為11%,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數字很有可能持續走高。有專家表示,抑鬱症很可能在未來幾年超過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成為危害人們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教授 謝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供圖)
對此,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教授表示:「對精神心理疾病應做到防微杜漸,警惕此類疾病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謝斌教授認為,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患病率增高,特別是參與社會生產的主力人群的患病率增高已是普遍現象。社會經濟越發達,人們患病的風險越高,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也就越大。
謝斌教授指出,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目前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10年代,我國青少年的行為問題發生率從8.3%增長到了21.6%,兒童青少年焦慮、抑鬱、睡眠障礙、物質依賴等問題持續增多,厭學、校園霸凌、網癮等問題也日漸凸顯。
「中青年是社會生產的主力軍,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在這些人群中各種精神障礙患病率、發病率持續增高,對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很大。」謝斌教授表示,「一方面,患者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產,影響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疾病治療與看護還要消耗大量社會資源,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負擔。」據了解,我國精神障礙造成的疾病負擔在過去三十年中上升幅度超過50%,增速驚人。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供圖)
精神心理疾病的影響如此嚴峻,如何才能防患於未然?謝斌教授認為,需要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對影響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性、綜合性的幹預。
「首先,是引導全社會高度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消除歧視與偏見,對涉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進行廣泛宣傳與普及,尤其是要強化專業化、規範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其次,是加強政策研究和頂層設計,加強各部門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儘可能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完善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和網絡,從疾病預防、診治、康復到管理,能夠有序銜接,打造更加便捷、高效、有力運轉的保障體系;第三,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更好地讓患者享受到『無感化』的服務。」謝斌教授說道。
他同時強調,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在精神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領域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過去人們之所以對精神心理疾病有偏見,就是因為病因、發病機制,包括診療手段方面都比較落後。在當前醫療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應該儘可能的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為新藥物、設備與技術,用於此類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這樣,治療技術和療效都能夠得到提升,公眾對精神疾病也會有全新的認識與理解。」謝斌教授說道。(作者: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