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7年的人口普查,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14億,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僅憑「人口世界第一」、「14億」這些單一的數據,人口之多並不能得到最好的體現。但是當我們將中國人口與世界人口做一個比較,就非常形象生動了。截止到2016年,世界人口已經達到了72億6千萬,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比例為19%。再簡單一點的說,平均每100個地球人當中,其中就有19個中國人。也就是說,如果算上海外華人,說漢語的人數已經差不多佔了世界的1/5。
世界不少國家已經將漢語列入了課堂,前不久中東的土豪國沙烏地阿拉伯將中文列入課堂,又引發了一波漢語熱。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看到漢語在世界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高了,甚至很多人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漢語將會成為世界的主流語言。那麼客觀上說,在未來漢語能否真正的成為世界主流語言與英語並駕齊驅呢?一些專家表示這個問題是完全存在可能的。一門語言能不能成為世界語言,取決於很多因素,歸納起來主要由以下3點。
一、政治及經濟。英語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語言?這與英國當年的強盛不無關係。英語作為古羅馬拼音字母演變而來的語言,幾百年前只通行於大不列顛島的英格蘭地區,在大不列顛島甚至沒能完全普及。隨之而來的殖民時代,是英語走向世界的開始。英國人在全球的殖民擴張,迫使殖民地地區都學習英語,才有了英語現在的主導地位。如今中國在世界的政治及經濟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學習漢語將是必然的趨勢。當然,讓世界學習漢語,離不開背後經濟的推動。
二、學習難度。漢語與英語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表意文字,後者是表音文字。現如今全球絕大多數的語言都是表音文字,用字母進行書寫。漢字書寫難度遠遠高於字母,非漢語體系的人群看漢字無異於讀天書。英語的優勢在哪呢?它的語音及語法都比漢語簡單,更適合初學者入手。學習語言是為了交流,當語言不通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只需同時會一門語言就可以完成交流,這門語言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漢語的優勢在於只要掌握了漢字,就無需像英語那樣學習新的詞彙。
三、文化背景。現代化在不少人看來就是西方化,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推行,主要還是通過語言媒介。東方文明與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中國文化在東亞以及東南亞有較大的影響力,但在世界範圍還有待提升。當然,西方文化尤其是英國文化在世界進行滲透,也是通過一定時間完成的,中國的經濟在未來數十年會保持領先是肯定的,所以未來漢語成為世界主流語言具備一定的可能。
現在聯合國通行的6門語言,除了英語與漢語,還有法語、俄語、西班牙語以及阿拉伯語。法語之於非洲,俄語之於東歐及中亞、西班牙語之於南美洲,阿拉伯語之於中東及北非,都具備一定的使用廣泛性。但是這些語言在世界的影響,就目前來看不僅不如英語,也不如漢語。而作為語言最大的媒介英語,已經在世界通行。漢語想要與其並駕齊驅,依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