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開展GPS探空科學試驗

2020-12-1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吳燁報導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沙漠邊界層氣象研究團隊於7月1日至31日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塔中地區開展GPS探空觀測試驗。觀測期間,每日有四次定時觀測,該探空試驗可獲取到高空25000米範圍內的氣溫、氣壓、溼度、風速、風向等數據,除此之外,科研人員針對高溫、沙塵暴、降水等典型天氣進行加密補充觀測。目前,根據試驗觀測數據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夏季晴空高溫背景下邊界層高度可達到4800米左右。同時,邊界層80米鐵塔通量、風廓線雷達和雷射雷達配合此次探空試驗進行同步觀測。

  此項科學試驗將為進一步研究沙漠邊界層-對流層-低平流層大氣結構及其物質輸送與交換、南疆夏季大降水過程水汽輸送通道與來源、沙漠腹地探空資料同化對南疆降水預報的影響等科學問題提供第一手觀測資料,同時也為驗證多種再分析資料在沙漠地區的準確性提供數據支撐。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
    」,睿圖-中亞高解析度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初步建成……這是今年以來,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簡稱「沙漠所」)交出的一份創新成績單。  今年6月,自治區人社廳對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引進的科研人員劉洪利在疆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認為他帶領沙漠所團隊建立了環境氣象和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使新疆氣象部門具備了自主開展環境氣象數值預報的能力。  像劉洪利這樣的高層次人才,沙漠所共引進了7人。
  • 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絲綢之路風雲會 中亞氣象展風採
    》強勁東風的鼓舞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黨組針對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以下簡稱沙漠所)的發展,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把目光聚焦在了「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區域天氣氣候和氣象災害防禦,率先提出中亞大氣學科理念和中亞大氣科學研究計劃,成立中亞大氣科學研究中心,確定 「轉核心、強優勢、重應用、重協同、謀人才」的發展思路,重點開展中亞天氣氣候和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研究。
  • 沙漠氣象研究所四項新技術推廣項目通過驗收
    沙漠氣象研究所四項新技術推廣項目通過驗收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2月21日11:04
  •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追沙人」
    (圖片由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提供)  一場沙塵,漫天黃色。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當大風揚起細小沙粒,來不及戴上任何防沙裝備的沙塵研究人員,便眯著眼拉開門衝了出去……像這樣的「追沙人」總會第一時間衝進那片蒙黃。因為他們是氣象人,是觀測沙塵暴的研究人員。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流域中部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綜合考察
  • 關於對全國氣象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擬表彰名單公示的公告
    湖南省地面氣象智能觀測技術創新團隊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  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臺  海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四川省西南區域多源融合實況產品研究創新團隊  貴州省冰雹防控技術工程中心  雲南省大理國家氣候觀象臺  西藏高原災害性天氣預報創新團隊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模式室
  • 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20日電 題: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顧煜、宿傳義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鬱郁綠意,蔥蔥草木——沿著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走進這片「死亡之海」腹地,人們更會震撼於人類不屈奮鬥創造的奇蹟。  是誰,給塔克拉瑪幹披上了綠色的衣裳?  29年前,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和同事們頂著漫天黃沙走進沙海。如今,被視為「生命禁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一片片綠色「希望之洲」正萌發蓬勃生機。
  • 新疆:與蘭州大學開展局校合作提升發展能力
    12月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與蘭州大學籤署局校合作協議,雙方將強化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資源共享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發展能力。  據悉,近年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與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圍繞「一帶一路」雷射雷達網項目強化合作,已完成塔中、塔什庫爾幹和若羌站的建設,並在碩、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開展密切合作,近年培養的氣象類畢業生先後進入新疆氣象部門工作,並成長為業務骨幹和管理人才。
  • 中國氣象局公布25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名單
    綜合氣象觀測實驗基地是現代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觀測試驗提升觀測業務能力的重要支撐,是推進氣象探測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是開展觀測與預報互動的重要平臺。按照「站點環境和氣候條件、試(實)驗室條件、設備比對及測試評估條件、基礎設施、試驗研究基礎」等遴選條件,最終確定了5個(含之前正式確定的3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和20個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  此次公布的25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分布在全國22個省級行政區,涵蓋了地面、高空、地基遙感、海洋氣象、生態氣象等試驗領域。
  • 駐舊金山總領事袁南生訪問美國沙漠研究所
    2014年1月15日,駐舊金山總領事袁南生在內華達州訪問期間,專程赴美國沙漠研究所(DRI)參觀考察,與該所所長Stephen Wells以及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座談。會談期間,袁總領事高度讚賞沙漠研究所在環境科研領域取得的成就,感謝該所長期以來致力於與中方開展在沙漠治理、水資源保護、文物修復等方面的合作,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人員交流、擴大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為推動中美科技合作與交流作出新的貢獻
  • 地環所與美國沙漠研究所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IEECAS)與美國沙漠研究所(DRI)在西安正式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美國沙漠研究所(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 USA)是國際著名的環境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在大氣、水和生態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
  • 中國穿越「死亡之海」的沙漠公路不再受流沙危害
    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6日電(記者喻菲)52歲的黃自友和他的妻子生活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板房內,床旁就是灶臺。他們的家叫做「021號水井房」。  「塔裡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徹底根治了流沙對公路的危害,保證了公路的安全暢通,公路沿途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植物種數不斷增加,使昔日荒蕪的流動沙漠充滿生機。」已在沙漠中工作了20多年,用雙腳丈量過沙漠公路每一公裡的徐新文說。  地處塔裡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公裡,地下油氣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基地,但沙漠地區交通運輸非常困難。
  •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花名園展5月8日開幕
    人民網烏魯木齊4月19日電(韓婷)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將於5月8日舉行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科普活動——「名園名花展」。 此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科普網絡委員會發起,每年選取一個植物園作為重點展示,展示其具有觀賞性、代表性的主題植物。
  • 美國沙漠研究所副教授Henry Sun赴新疆生地所交流
    美國沙漠研究所副教授Henry Sun赴新疆生地所交流 2017-08-03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8月1日,美國沙漠研究所
  • 從3萬米高空如何探測長沙氣象?長沙成首個開展高空氣象探測自動化...
    本報長沙訊 4 月 26 日,記者從長沙市氣象局了解到,長沙將在未來三個月接受高空氣象自動探空業務測試,成為全國首個開展該測試的省會城市。4 月 26 日清晨 6 時 30 分,一顆自動探空氣球自長沙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上方冉冉升起。
  • 百年氣象站 流金歲月書寫氣象歷史
    1928年,綏遠省立農科職業學校為教學的需要,建立了學校測候所,1929年1月開始作氣象記錄, 1934年3月開始每日觀測三次,06時、14時將觀測數據(氣象電報)發往南京中央氣象研究所,同年9月1日測場遷往城南大臺什村,進行觀測。七七事變後停止觀測,1946年11月1日恢復觀測,成為中央氣象研究所直屬站,每天觀測三次,1953年9月將氣象觀測場遷往城南五裡營。
  • 2020年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科學試驗啟動
    近日,2020年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科學試驗在湖北正式啟動。據了解,此次試驗運用多種探測手段,開展空基、地基、星基聯合觀測,研究梅雨鋒暴雨發生發展機制,提高梅雨鋒定量降水預報準確率。18日上午,一架載有大氣和雲物理探測儀器的飛機從宜昌三峽機場冒雨起飛,反覆穿雲飛行探測雲粒子、降水粒子的數濃度、譜分布及圖像信息等多項信息。這架專門為氣象服務的飛機裝備齊全,技術先進。
  • 中山大學將聯合中國氣象局開展大型海上試驗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漆小萍 黃豔)近日,中山大學與中國氣象局籤下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
  • 沙漠鐵路通南疆 脫貧致富奔小康
    據新華社電:第三條出入新疆的鐵路通道——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即將開通運營,這條經過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鐵路在設計建設過程中,歷時4年開展試驗研究,建立了系列針對不同風沙區段的風沙防治措施,其中研發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在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等多地公路、鐵路上得到廣泛應用。 挑戰極限,勇爭一流。
  • 上海材料研究所金屬材料硬度試驗培訓
    上海材料研究所將開展金屬材料硬度試驗國家標準方法培訓  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檢驗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GB/T 230.1-2009《金屬材料洛氏硬度試驗 第1部分:試驗方法(A、B、C、D、E、F、G、H、K、N、T標尺) 》、GB/T 231.1-2009《金屬材料布氏硬度試驗第1部分:試驗方法》、GB/T 4340.1-2009《金屬材料維氏硬度試驗第1部分:試驗方法》將於2010年4月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