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好好努力的話,對得起我們嗎?家長們,別「親情綁架」孩子了

2020-12-20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中考和高考剛剛過去了不久,社會新聞頭條中就陸陸續續的出現了「高考失利,學生跳樓」的駭人新聞。雖然有很多新聞最後都有反轉或者是謠傳,但是仔細查詢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假新聞在多年前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這些真實的新聞當中,大部分壓倒孩子最後一根稻草的並不是高考的分數,而是父母的一句話「這個分數對得起我們嗎?」

問題一:然而分數到底是為了誰考的呢?

中國從1999年開始進行大學擴招,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起,上大學仿佛成為了所有有孩子家庭的生活目標。「一切都以孩子的學習為主」,「孩子的任務就是把書給讀好」,「除了讀書學習孩子什麼都不需要做」。這應該八零、九零後的年輕人都聽過的,並且這些年輕人在做父母之後都在重複著這些事情。誠然,現如今中國在飛速發展中,需要很多人才,競爭的壓力也相當巨大,所有當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過所有人,成為讓羨慕的對象,成為衣食無憂的高端人才。這個想法是沒有錯的,但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實:孩子自己想學習嗎?

有些父母會覺得這件問句會非常的可笑,小孩子不學習要幹嘛,以後去要飯嗎?但是事實上就是很多孩子可能覺得要飯都比學習讀書要強的多。因為要飯至少沒有人會天天逼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絕大部分的孩子,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自己是為了父母在讀書,是為父母在考試,考試拿多少分是為了給父母交差。

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不是所有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就都可以完成相同的課程,更何況還會有比較,還會有高低之分。人比人永遠都是比不完的,即使是全校第一名也會被在拿出去跟全市第一名比較。

所以很難讓人有滿足感,有成就感。那沒有滿足和成就感的東西,在大部分都吃穿不愁孩子們面前,學習基本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很正常的。他們會更喜歡其他的東西,那些不費腦子卻輕而易舉的做到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大多數都被他們的父母鄙視的。對於學習,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可以有趣的,也是可以得到滿足感的,分數只是一個過程,重要的是把知識學到為自己所有,能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另外孩子們也不知道,能讓他們吃穿不愁,只煩擾學習,就已經費盡了他們父母的畢生精力了。

問題二:那麼孩子到底知道什麼呢?

之前在輔導學校工作的時候,就經常有很多家長過來痛苦的諮詢,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呢?非要我們管著,怎麼老感覺他是在為了我讀書一樣。其中有一個孩子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孩子一坐下來就問「重點高中和普通有什麼不同嗎?也就是重點高中有面子一點。」說完之後孩子就對著已經臉色不善的父母得意的笑了起來。後來才知道他的父母在每次他考差了之後就會說你這樣還怎麼上重點高中,丟臉死了!

這對父母和大多數的中國家長一樣,都走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我為孩子的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所做的為了孩子的好的一切,孩子自己都會懂。他們都忽略的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溝通。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懵懵懂懂的跟隨的父母的管理來進行為外界的學習,在沒有父母的管理下,他們基本就失去了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自由野蠻的生長。

運氣好的孩子可能會因禍得福,但是絕大部分的孩子最後都會找自己認為舒服的方式放縱自己,最後當他們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之後,此時父母反應過來,想要插手管理他們了,他們又會覺得父母是在和他們對著幹。

問題三:所以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理解家長呢?

孩子是理解不了的。在這個年齡階段只能家長們去理解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因為世界觀和經歷尚淺的問題,很多事情孩子是不能理解的。但他們對於父母的愛是天然的,很多時候所謂懂事的孩子,其實只是靠著愛父母在忍耐的父母施加在他們身上的不良情緒。當然更多的孩子忍耐不了於是選擇的發洩和反抗。然後父母越發的不理解孩子,從而導致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

當然所有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當父母的。但是在當父母之前,所有人都當過孩子。父母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當年你的父母對你做過最討厭的事情,你有沒有對你的孩子做過呢?當年你父母對你說過最討厭的話,你現在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呢?如果有的話,你到現在理解了你的父母嗎?如果能把這三個問題想到的話,那基本上你的孩子能過上一個充滿理解的童年了。

問題四:那麼最後家長們還要意識到一件事,就是你的孩子知不知道自己在為了什麼而活著?

這個問題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被問懵來了,就算是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活著,然後在想一下,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而活的。那麼孩子其實也是這麼想的,在父母的這種潛移默化之下,他們會覺得自己也就是為了父母而活著的。可能有家長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受到更多的影響,是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沒有主見就意味著離開父母之後不會去獨立思考,甚至不會去獨立生活。這樣對孩子以後的人生甚至是家庭來說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獨立人格的建立不止在一朝一夕,需要父母家庭和社會的長期影響,在讓孩子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大人之前,父母也需要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大人,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真正的後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拉他們一把。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郝媽,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父母這樣帶孩子,是費力不討好,別用親情「綁架」孩子
    聽了這種話,我對此很驚訝,可並不是因為他不給父母打電話上,而是他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不耐煩和痛苦。「模範」室友怎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模樣呢?這是他父母情感「綁架」的鍋嗎?
  • 被親情「綁架」的年輕人,我勸你自私一點
    02孩子,我是為你好啊要不是為了你…我是你媽,還能害你不成把你養大容易嗎我們為你犧牲了多少,還不好好學習我們就你這麼個孩子,你就不能趕緊找人嫁了嗎我們就你一個女兒,你還想嫁外省?爸媽年紀大了,想早點抱孫子,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父母在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對子女實行親情綁架。父母們如果真想為子女好,就請不要隨意行使「父母特權」,不要用親情關係綁架他們,綁架他們的人生。
  • 有多少孩子,因為一句「我是為了你好」,被親情「綁架」?
    相信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一句話:「我是為了你好」,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很多孩子被親情「綁架」。或許每個人都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父母們,可以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當然會為了孩子好。獨白一:「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將來考上重點大學,再找一個收入高的工作,二十八歲前必須結婚,找一個比自己強的對象,最好在三十歲錢給我們生個大胖孫子。你將來有出息了,才不會辜負爸爸媽媽對你的期望,以後爸爸媽媽就指望你了。」
  • 致父母的一封家書:親情正在綁架孩子的未來,別再說為你好了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是你的大女兒燕兒,今天想借著今日頭條的這個話題寫下我內心最想對你們說的話,雖然此刻的我不在你們身邊,但我時刻關注你們的身體狀況,作為你們的孩子,我比誰都希望你們晚年的生活幸福、安康,請相信我,不管發生什麼,我一直都在你的心上,不妨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 有一種勒索,叫親情綁架
    親情就是親人之間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親情不單單是血脈相承,更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親情綁架就是以親情的名義,對親人進行無限度的索求。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子女向父母要像討債,兄弟姐妹之間無償索取。我們切忌不要認為自己向親人無償的索取是理所應當,親人之所以給你幫助那是一種信任。
  • 「老師要面對一群孩子,而家長和孩子是一對一」:解讀老師的親情綁架
    一、小學「出力」,中學「出錢」,家長逃不掉的壓力這名家長所吐槽的事件早已不是少數,全國各地的家長,尤其是小學孩子的家長都面臨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小學階段的知識比較簡單,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成年人都可以幫助孩子講解、改錯,因此,老師們便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工作任務推給了家長。
  • 電視劇《安家》熱播:別讓「綁架式」親情關係,毀了家庭
    但是,她有一個喜歡以愛為名「綁架」她的母親,這種影響會對她造成很久的傷害。2.《少年派》說:「每一個人,都有原生的創傷,而這一輩子,都在努力地治癒。」身邊有一個朋友安莉,便是被親情關係「綁架」的人。「我不要男方彩禮錢,但是,我幫你辛苦帶孩子的錢,你得給我。而且,男方也沒怎麼孝敬過我,他也要單獨給我紅包。」聽了母親的話後安莉哭笑不得,她反問母親憑什麼,她母親則說憑我是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把你養大的媽。
  • 《囧媽》:中國式家庭教育難逃的死結,比親情綁架更恐怖的是?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的愛給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家長的愛能夠讓我們砥礪前行,家長的愛貫穿我們生活的始終,然而當家長的愛變了一種味道,愛還會是愛嗎?一、以「愛之名」的親情,到底能否走得更遠家長以「愛之名」的親情實質上就是:我比你更懂得你,你必須聽我的。
  • 道德綁架算什麼?親情綁架才要命!
    而你曾經對他的好,全都成了無用功。3在看《都挺好》時,有網友說:請不要給我什麼大團圓結局好嗎?請讓蘇明玉好好的虐她爸爸和哥哥們,讓他們遭到報應然後蘇明玉幸福快樂的過完一生好嗎?所以在我看來,其實這種親情綁架比陌生人之間的道德綁架更可怕。面對著「親人」、「家人」這類關係,你無法像陌生人一樣冷血,面對著他們的索取你往往說不出拒絕,除了吃虧接受別無他法,並且極可能是一輩子,躲也躲不掉!
  • 到底是誰綁架了我們的親情,用錢怎麼解決
    到底是誰綁架了我們的親情,用錢怎麼解決?【我們所有親情的關係被它綁架了,被它綁架,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錢有什麼用,只能滿足我們的私慾,這個很關鍵,滿足暫時的私慾,讓我們感受到 自己的存在,價值,能力,和他的支配慾,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去賺錢,我們要去投資,我們要去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地方就是,你真的會投資嗎。】
  • 「親情綁架」有多可怕?多少父母以強勢的姿態,插入孩子的生活
    前不久一則新聞紅爆網絡,原來是一位媽媽義正言辭的告訴自己的女兒,你女兒可以不養,但是你六歲的弟弟你必須要養。原來這個女生的家庭是二胎家庭,他的父母老來得子,這個女生都已經結婚,有了新的家庭,並且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弟弟才六歲,然而母親卻總是以親情來捆綁她,還問她要生活費,還張揚著讓她去養六歲的弟弟。 這完全是一種病態的思維,以所謂的血緣關係來束縛孩子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思想,到頭來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要做親情綁架,這只會傷害子女更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 如何激勵孩子積極上進,努力學習?這四種父母做法你選一個
    2、親情式綁架:親情是孩子在這個家裡最安全、最信賴、最依靠的東西,如果以親情為籌碼要挾孩子,必須努力學習,必須達到父母的要求,那麼後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受傷的孩子很可能反過來,用親情逼迫父母,不信你試試?所以,不要輕易拿親情試探,更不要把親情當籌碼變成交易。
  • 要求家長護學是種親情綁架
    近日,杭州一位家長發帖質疑,「兒子上幼兒園,每次收到這種家長護學(註:上下學家長在校門口站崗)」的簡訊,總是覺得很迷惑,要求家長護學,護什麼?家長的迷惑實則反映出家長的不滿,「護學」本是學校的職責,可讓家長來承擔,豈不是一種親情的綁架嗎?
  • 蘋果新春大片《女兒》告訴我們:親情不是一場綁架,而是一種回歸
    男乘客說,「現在是你的了」。短短的交流之中,我們看到了成年人社會中那點點溫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雖然片中的周迅是一個獨立堅強的女性,但和女兒討論起餃子的時候,還是不禁想起母親以前過年包的餃子,是她最喜歡的韭菜雞蛋餡。也許這就是對家的依戀,和身為女兒對母親說不出的愧疚之情。
  • 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
    當今社會,道德綁架,親情綁架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昨天四川的小青就給我們發來私信,說她很慶幸能遇到老公一家,丈夫家條件很好,家住城裡,而小青家遠在農村,但公婆並沒有因此嫌棄她,兩人結婚時,公婆還另買了一套房做兩人的婚房,外加一輛價值不菲的車。
  • 其實有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努力,這世界有時候恰恰被親情「綁架」了
    我知道不努力一點希望都沒有,有時候努力了收穫的卻是失望——HY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有些事情你不努力真的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但往往真相是就算你很努力了結果還是不會按照你所想的那樣去發展進行。其實我很替那個爺爺惋惜,爺爺打動我沒有用,他也不說不夠誠懇和認真,也不是不負責任讓人失望,只是他不是我們老闆的親戚,很多時候你努力了很多次不是說沒用,只是在某些時刻,你比不上親戚關係。
  • 「親情綁架」有解
    儒家文化下,淑芬並非個例,小到「包多少紅包」、叫誰乾媽,大到職業選擇、和誰結婚,在親情重壓下,我們個個被綁架,就如淑芬一樣,我們一面是親人的語言暴力,一面是不想要的人生。 「親情綁架」下,我們四面是牆,沒有自由,我常自問:難道在福音裡,「親情綁架」也無解嗎?
  • 佛禪語錄:別被親情綁架了,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但是多看幾次影片之後,我有一種被親情綁架的感受,讓我不舒服也不自在,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有這一點點的感受呢?回顧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面對父母親情,於自己人生要務實,是不是總有一些,難以抉擇的拔河?因為不能夠兩全其美,無論選哪一邊都有遺憾。
  • 不要讓農村親情綁架,面對鄉村蘇大強們,農村娃的破解之路
    當學校放假孩子回到家裡後,打開電視機會追些肥皂劇,看些綜藝節目。這無可厚非作為青春期的農村娃對於未來有美好的憧憬,而這對於老家父母親戚來看是有點想不透。父輩們會用鄉村親情綁架孩子們的童心,認為應該看些經典電視劇或者新聞資訊,對於這些娛樂休閒節目嗤之以鼻。這就給農村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溝通不便也解釋不通,希望父輩們尊重包容孩子們的差異化。
  • 明道哥哥自殺事件: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
    親情綁架是什麼,為何影響如此之大?親情綁架就是某些親人依靠親情這層關係,一味的向身邊的親人們無限度的索取,還感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比如:你給我借點錢怎麼了?我們是親情關係你就應該幫我!我們是親情關係你就應該幫我!你的房子給我免費住一下怎麼了?我們是親情關係你就應該幫我!親情綁架,嚴重的影響親人之間相處的和諧關係,被綁架者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