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幼兒園的安全工作,事關廣大師生的生命健康、百萬家庭的幸福安寧,也關係到教育系統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但近年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校園欺凌」「校園暴力」這些刺眼的詞兒就會進入我們的視野,那些不堪的畫面揪痛著我們的心。
10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人民檢察院獲悉,為了貫徹高檢院「一號檢察建議」的精神指示,構建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我省各級檢察機關積極開展各類「法治進校園」活動,以「面對面」形式告訴學生,遭遇校園暴力,該如何正確處置?
校園暴力三種表現最常見
根據相關案件數據顯示,近年來,勒索錢物、恃強凌弱、打架鬥毆等校園「暴力」現象時有發生,較為突出的校園暴力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
第一種,勒索錢物的現象近年來較為常見。這類暴力活動常常是以團夥形式出現,有組織有計劃地針對他們早已了解好的目標實施。因為此類行為隱蔽性較強,往往不易被老師和家長發現。
第二種,聚眾鬥毆是青少年最易引發刑事犯罪的「導火索」。一些學生由於受社會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粗俗港臺影視片影響,崇拜那些「草莽英雄」「黑社會老大」,還有一些同學大講「哥兒們義氣」,因此在學校拉幫結派,常因一些小事聚眾鬥毆,這類暴力事件涉及人較多,造成的危害也較大。例如,不久前,在山西霍州,幾段疑似未成年在校生暴力視頻引發關注。男生曹某稱自己被多人圍毆拳打腳踢,身體多處部位受傷。8月3日,霍州公安發布通報,目前案件事實已查清。受害人曹某(15歲)於7月22日被楊某(15歲)等7人毆打,23日被韓某(17歲)等3人毆打,涉及人員均為未成年人,警方已對違法行為人作出行政處罰。
第三種,隨意傷人。在此種校園暴力行為中,部分學生因缺乏起碼的法律意識,在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或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傷時,往往採取極端的惡性的手段去處理問題。儘管此類校園暴力事件較前兩種行為,在發案數量上較少,但其一旦發生所造成的後果及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例如,今年9月18日,在山西晉中發生了一起未成人實施的殺人案件。山西現代雙語學校一名14歲的初三學生因為瑣事和同學發生矛盾,被同學殘忍刺死在學校。
檢察官分析: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他們在學校生活中,一遇衝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稍不控制就會釀成校園暴力。」檢察官介紹,根據心理實驗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衝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
在家庭因素方面,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又或者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傳染給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例如,弱勢家庭封閉、外來、下崗、貧窮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閉性格。富裕家庭的孩子喜歡炫耀、露富,容易成為被搶劫、勒索的目標。暴力家庭受到父母暴力行為的影響,孩子也習慣用拳頭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孩子在互毆中往往也成為被侵害的對象。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害羞、老實怕事,在同學間不受重視,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
在學校因素方面,一直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因為升學率及教學任務等考核機制,學生與老師這兩方一直保持在一直對立且緊張的關係中。為此,學生有苦惱和困難時,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自然也會減少。一些學生由於成績不好,很容易被定義成「壞學生」,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學生」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此外,不良的社會因素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例如,帶有暴力傾向、貪圖享樂、崇尚金錢的網路遊戲、影視作品隨處可見,很多年級尚小的學生在不良導向的影響下,逐漸養成了遇事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
面對校園暴力 孩子們應做到「三不」
不管是校園暴力還是校園欺凌事件,都會對尚處在未成年階段的受害者造成永久傷害,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校園暴力行為呢?
在此檢察機關建議,面對校園暴力,孩子們應做到「三不」,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施暴者,不做附和者。
不做校園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學會保護自己,在遭到校園欺凌時,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告訴老師,而如果覺得力量懸殊,不要和對方硬碰硬,可以低頭、認輸,但一旦脫離當時的情形,要立刻告訴家長、告訴老師,必要時立刻報警。要有防範意識,遇上校園欺凌要積極尋求幫助,不要孤單承受。
不做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幾分鐘的施暴行為,將徹底改寫幾個人的人生。造成受害人損失的,施暴者監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民事賠償包括受害人的經濟損失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造成傷殘、死亡的,其賠償數額足以讓一個家庭傾家蕩產。施暴者不要為了逞一時之快而去觸犯法律的底線,到時候葬送的可不僅是施暴者與受害人的人生,而且會毀掉幾個家庭。
不做校園欺凌的附和者。附和者實際是「校園欺凌」施暴者的幫兇,在施暴者構成犯罪時,附和者有可能也會構成犯罪,區別只不過是主犯與從犯的認定,而受害者同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附和者,要求民事賠償。
在初次遇到校園暴力、校園欺凌行為時,一定要表明態度,決不能選擇隱忍。如果你與對方能力相當,要明確冷靜地告訴對方停止這樣做。不要哭,哭更容易被欺負;如果對方人多,實力相差懸殊,要看準時機,能跑就跑;跑不掉時可以拖延時間再求助;或者通過有策略的談話暫緩對方對自己的人身傷害。校園暴力具有反覆性、長期性的特點,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導致更持久、嚴重的欺凌。因此,第一次被欺凌後一定要及時向老師、家長求助。也許他們不能馬上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但絕對比你一個人默默忍受欺凌要好。
此外,學校應該在學校內也做好預防措施,要加強對師生進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強師生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對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當事人要逐一登記,耐心接待,盡力做好化解工作。一旦發生學校暴力事件,可撥打「110」報警電話,並以最快速度把傷員送往就近醫院搶救,並通知家屬。
山西晚報記者 辛戈
(責編: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