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率極高!@所有醫護人員:收藏這份心臟驟停急救指南

2020-12-20 健康界

礎生命支持(BLS)包括心肺復甦(CPR)和電除顫,二者是在上世紀中葉開始發展起來的:1957年,Kouwenhoven首次介紹體外除顫術;1958年,Elam和Safar介紹了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技術及其獲益;隨後Kouwenhoven、Knickerbocker和Jude介紹了胸外按壓的益處。胸外按壓聯合口對口呼吸是現代CPR的基礎。

 

儘管半個世紀以來CPR、電除顫及其他高級復甦技術的發展,以及美歐復甦相關學會指南的持續更新與全社會的動員學習、參與,心臟驟停者的生存率及良好神經功能預後者的比例仍然很低。而心臟驟停後存活的關鍵是早期發現和處理,尤其是立即實施高質量CPR和儘早除顫。


雖然心肺復甦和除顫相關的科普文已有很多,但關於其背後的應用原理介紹不多,為此我們綜合了UpToDate及其他指南,旨在更好地呈現為何高質量CPR和除顫如此重要,並且介紹其中的種種細節。


心臟驟停(室顫)三階段


心臟驟停(室顫)可劃分為3個不同階段:電階段、血流動力學階段及代謝階段,各個階段的處理重點是不同的。掌握這個可以明白為什麼這個時候要做這項操作。

 

電階段:是指室顫所致心臟驟停的頭4-5分鐘,此時需立即進行電除顫,以儘可能增加生存機率。準備除顫儀期間進行高質量的胸外按壓也會提高生存率。

 

血流動力學階段:電階段之後是血流動力學或稱為循環階段,即心臟驟停後第5-10分鐘,在此期間患者可能仍有心室顫動。早期除顫對室顫者的生存至關重要。⼀旦確定為心臟驟停,應立即開始高質量胸外按壓,並⼀直持續到進行除顫,也就是說,應該在有效按壓期間給除顫器充電,只有在確認節律和給予電擊時才暫停按壓。實施電擊後立即重新開始CPR。至於在血流動力學階段為實施2-3分鐘的CPR而延遲復律是否有益,目前還不清楚。隨機試驗得出的結論不⼀致。

 

AHA指南認為,尚無足夠證據確定在除顫之前進行⼀段時間的CPR是否對所有心臟驟停病例均有益。

 

雖然在將除顫儀連接患者並充電之前有必要實施高質量CPR,並且在實施電擊後也要立即重新開始高質量CPR,但也沒有足夠證據表明為了實施任何預定時長的胸外按壓而延遲除顫的利大於弊。對於提倡該方法的EMS系統來說,臨床醫生在決定是否為了實施CPR而推遲除顫之前,應考慮患者接受CPR前的心博驟停時間及醫生自身的反應時間。例如,若患者的心臟驟停無人目擊、節律為心室細顫,且驟停時間可能已經超過3-5分鐘,可先行2分鐘高質量CPR、再除顫。

 

代謝階段:代謝階段定義為脈搏消失已超過10分鐘,其治療主要基於復甦後措施,包括低溫療法。此階段的患者如果不能快速恢復成有灌注的心臟節律,則通常不能存活。

 

識別心臟驟停


快速識別心臟驟停是成功復甦至關重要的第⼀步。根據AHA指南,施救者目擊有人突然倒下或者偶遇看起來無反應的人員時,在接近該患者之前應確保該環境安全,然後拍其肩部並大聲喊:你還好嗎?以確認有無反應。如果無反應,則施救者應呼救、啟動EMS,並進行高質量的胸外按壓。2015年指南強調使用手機呼叫啟動急救系統。很多急救指揮中心都批准了相應方案,允許調度員同步指導未受訓的非專業施救者實施單純胸外按壓CPR (CO-CPR),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HA指南強調,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也會難以確定無反應患者是否有脈搏或呼吸是否充分。非專業施救者不應試圖評估患者的脈搏,而應假設該患者已停止呼吸,除非其看起來呼吸正常。專業急救人員可檢查頸動脈脈搏,但評估脈搏所費時間不應超過10秒。非專業施救者和醫護人員確認呼吸暫停的標準相同,該步驟應與脈搏檢查同時進行。如果無反應患者同時沒有正常呼吸,則認為該患者呼吸暫停。關鍵原則是,對需要CPR的患者不延遲開始CPR。

 

在評估患者反應後,醫護人員應快速檢查患者脈搏。與此同時,醫護人員應觀察呼吸。如果呼吸消失或者呼吸異常(如喘息)或者10秒內難以觸到脈搏,則可認為發生心臟驟停。

 

胸外按壓


以下對實施高質量胸外按壓非常重要:

 

實施高質量的胸外按壓:胸外按壓是CPR中最重要的部分。當實施高質量胸外按壓時,可提供最大化的冠狀動脈灌注壓和恢復自主循環(ROSC)。對此,BLS指南對於胸外按壓的技術要領是在胸部中央用力按、快速按。施救者用⼀只手掌根部置於患者胸部中央,另⼀手掌根部疊放其上。施救者自身的胸部應處於其雙手正上方。這樣施救者就能利用其身體重量按壓患者胸部,而非僅靠其手臂肌肉,因為手臂肌肉可能很快就會疲勞。

 

為了實施高質量胸外按壓,施救者和患者須處於最佳體位。這可能需要移動患者或床、調整床的高度或使用踏凳,從而使進行胸外按壓的施救者達到合適體位。患者必須躺在硬質平面上。如果在床上實施胸外按壓,可能需要在患者背部墊以硬板。如果不能使用背板,應將患者放在地板上。所有為實施高質量CPR的工作必須優先於任何高級措施(如氣管插管)。

 

在整個復甦過程中,很有必要持續評估實施高質量胸部按壓的每個方面並做出調整。復甦團隊可能以為他們的按壓符合規範、但其實不充分,這會導致患者的腦灌注不足,增加神經功能殘疾。胸外按壓頻率不足會降低ROSC率和增加神經功能殘疾。有研究證實,按壓頻率高達125次/分仍有獲益。AHA指南推薦,按壓頻率至少為100次/分,但不超過120次/分。能夠提供即時反饋的裝置可能有助於施救者保持恰當的按壓頻率。

 

研究表明,適當深度(至少5cm)的胸外按壓在成功復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前後兩次按壓期間胸部完全回彈會使胸內壓降低,從而增加心臟前負荷以及達到較高的冠狀動脈灌注壓。根據AHA指南,如果施救者可以獲得CPR實施情況的即時自動反饋信息,以及如果在每次按壓結束時施救者的雙手輕微但完全離開胸壁,他們能夠更好地讓患者胸部完全回彈。

 

施救者疲勞時更常出現按壓不足或回彈不完全,這種情況最早可在開始CPR後1分鐘出現。AHA指南建議,只要現場施救者超過1人,就應每2分鐘輪流實施胸外按壓。在每2分鐘更換按壓的施救者時評估節律或必要時實施除顫,能減少胸外按壓中斷。然而,如果施救者不能實施充分的胸外按壓,則需要立即更換為能夠勝任胸外按壓的施救者。

 

儘可能減少按壓中斷:若實施CPR過程中胸外按壓中斷,無論時間多短,都會導致冠狀動脈和腦的灌注壓出現下降,並導致患者更差的結局。⼀旦按壓停止,就可能需要長達1分鐘的連續高質量按壓才能達到足夠的灌注壓。出現任何中斷後均應進行2分鐘的連續CPR。施救者必須確保實施高質量胸外按壓並儘可能減少中斷。應該只能按預先計劃的間隔(每2分鐘)來暫停按壓並檢查脈搏和分析節律。這種中斷不得超過10秒,除非是實施某些幹預(如除顫)。

 

準備進行除顫時,施救者應在除顫儀充電的同時持續進行高質量胸外按壓,直至馬上將給予⼀次電擊並且應在電擊後立即恢復胸外按壓,而無須花時間立即評估脈搏和/或呼吸。停止胸外按壓與電擊之間不能超過3-5秒。如果只有1名非專業施救者實施CPR,則應連續實施高質量的胸外按壓,不做通氣。

 

單純胸外按壓CPR(CO-CPR) : AHA在CPR指南中推薦,如果有多名受過訓練的人員在場,應同時實施連續高質量胸外按壓和適當通氣,按壓/通氣比為30:2。通氣的重要性隨驟停時間的延長而增加。但如果只有1名非專業施救者在場,或者多名非專業施救者都不願進行口對口呼吸,AHA指南鼓勵實施CO-CPR,指南進⼀步說明,非專業施救者不應為了觸診脈搏或者檢查自主循環是否恢復而中斷高質量胸外按壓,而是應持續進行CPR,直至AED已準備好除顫、EMS人員已接管或患者已甦醒。需要注意的是,不推薦將CO-CPR用於兒童或非心臟原因的心臟驟停(如溺水)。

 

對於許多可能會成為施救者的人,要求其進行口對口呼吸是實施CPR的⼀大障礙。這種不願意可能源於擔心不能正確實施CPR或是害怕染上傳染病。因實施口對口呼吸而感染的報告很少,且沒有⼀例涉及HIV。CO-CPR避免了這些問題,從而可能增加旁觀者實施CPR的意願。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旁觀者做CO-CPR之後患者的神經功能結局和生存質量與傳統CPR的差別,如果不具備實施30:2傳統CPR的條件時,我們支持實施CO-CPR。

 


在心臟驟停初期,肺泡很可能還含有足量水平的氧,且肺血管和心臟可能含有足量的氧合血,可以滿足明顯下降的需氧量,這時胸外按壓比通氣更重要。因此,開始高質量胸外按壓是改善氧輸送至組織的第⼀步。這正是AHA指南所提倡對心臟驟停的按壓-氣道-呼吸(C-A-B)方法的基本原理。

 

某些情況下,連續高質量CO-CPR可能優於胸外按壓+通氣,尤其是當非專業施救者實施CPR時。然而,伴隨缺氧的心臟驟停患者,其氧儲備可能已經耗盡,這時就需要實施有通氣的高質量CPR。

 

隨著脈搏消失持續,恰當實施通氣越來越重要。在此階段(即復甦的代謝階段),專業人員必須繼續確保通氣不會干擾胸外按壓的節奏及連續性。

 

成人恰當的通氣包括以下內容:

  • 若對患者未建立高級氣道,每30次胸外按壓後通氣2次

  • 每次通氣持續時間不超過1秒

  • 給予的潮氣量僅足以觀察到胸廓上抬即可(500-600mL或6-7mL/kg)

  • 避免過度通

  • 若對患者已建立高級氣道(如聲門上氣道、氣管插管),每8-10秒給予1次非同步通氣(每分鐘6-8次)

 

雖然指南推薦每分鐘呼吸10次,但6-8次呼吸對成人心臟復甦過程中的低灌注狀態已足夠。而且,關鍵是要避免過度通氣。非同步意味著通氣與胸外按壓不需要協調⼀致。應儘可能縮短給予通氣的時長,每次呼吸不能超過1秒,同時避免通氣力度過大。應僅予以能確保胸部上抬的足夠潮氣量。這種方法既可促進及時重新開始胸外按壓、也可促進改善大腦和冠狀動脈灌注。

 

必須避免過度通氣,無論是高頻率通氣還是增加通氣量。正壓通氣會增加胸內壓,這會導致靜脈回流、肺灌注、心輸出量及腦和冠狀動脈灌注壓都下降。動物研究發現,過度通氣會降低除顫成功率並降低總體生存率。儘管存在影響灌注的風險,但是施救者常常會對患者過度通氣。在整個復甦過程中有必要不斷評估通氣頻率和通氣量並做出調整。復甦團隊往往以為他們有效實施了通氣、但其實沒有(往往是由於球囊-面罩通氣技術差),這會導致腦灌注不足,從而增加神經功能殘疾。

 

除顫


有關復甦的文獻很好地證實了對心室顫動且短時間」驟停」患者實施儘早除顫的有效性,並且儘早除顫是BLS指南的基本推薦。⼀旦獲得除顫器,醫護人員應該評估患者心律,且在需要除顫時儘快除顫。除了高質量CPR之外,評估心律和除顫前不實施其他幹預(如插管、開放靜脈通路及使用藥物)(2018AHA指南對於可電擊心律者,於第一次除顫後建立靜脈/骨內通路,對於非可電擊心律者,在首次2minCPR期間建立靜脈/骨內通路)。對於BLS,使用AED給予⼀次電擊後,應立即開始進行高質量胸外按壓。對於ACLS,無論使用雙相波除顫儀還是單相波除顫儀,推薦實施單次(而不是連續)電擊。

 

由於雙相波除顫儀實施有效復律所需的電量水平低,因此作為首選。雙相波除顫儀會測定放置在患者身上的電極之間的阻抗,並相應調節給予的電擊能量。據報導,首次電擊的成功率接近85%。

 

AHA指南推薦採用除顫儀製造商建議的能量水平。我們推薦對心臟驟停成人患者的所有除顫均使用最大能量水平,通常單相波除顫儀為360J,雙相波除顫儀為200J,該方法可減少CPR中斷,且獲得研究支持。

 

脈搏檢查與律分析


實施高質量胸外按壓時,儘量減少延遲和中斷至關重要。因此,心臟節律分析只能在完成2分鐘CPR周期後的預設中斷時進行。實施CPR時,即便是較短的延遲啟動或較短中斷都可影響腦和冠狀動脈的灌注壓並降低生存率。任何中斷之後,都需要持續胸外按壓才能恢復中斷前的血流速率。

 

非專業施救者和醫護人員準確高效地判定脈搏消失的能力都參差不齊。因此, BLS指南推薦,未經過訓練的施救者⼀旦確定患者無反應且呼吸異常,則應立即開始CPR而不用檢查脈搏。醫護人員檢查脈搏的時間切不可超過10秒,如果未感覺到脈搏,則應立即開始CPR。鼓勵臨床醫生使用呼氣末⼆氧化碳監測來判斷是否ROSC,這樣就不必檢查脈搏,繼而減少了CPR中斷。

 

AHA指南推薦,每次除顫後,無論節律如何,都要立即重新實施2分鐘的CPR,不要立即檢查脈搏。數據表明,除顫後心臟不會立即產生有效的心輸出量,且CPR可能增加除顫後的灌注。


-THE END-


急診醫學資訊綜合整理自UpToDate、AHA指南

相關焦點

  • 61歲男子心臟驟停,醫護人員上演生死時速
    聽到聲響,發現情況不對的電梯工作人員立馬呼救。走在該院急救中心走廊前面,要去給急症心梗患者進行介入手術的急救中心醫師伊朋聽到了喊救聲,迅速的跑了過來。10時46分44秒,伊朋趕到了4號電梯。彼時,李青雲呼吸心跳全部停止,頸動脈也沒有了波動。「他……他有很多年的心臟病,放過心臟支架。」
  • 五年一度的美國AHA復甦指南更新,內容指向這個最薄弱的急救之處
    心臟驟停患者在初次住院後需經過較長恢復期,因此應正式評估其生理、認知和社會心理需求並給予相應支持。(確實,重活一次在他人看來是幸運。但對於患者本人來說,災難可能如影隨行,創傷後應激症候群可能成為一種夢魘。關注這個領域非常有必要。) 10. 復甦過後,組織非專業施救者、EMS急救人員和醫院醫護人員進行分析總結,可能有益於呵護他們的身心健康。
  • 值得收藏!這份七大常見意外急救指南
    【值得收藏!這份七大常見意外急救指南】一起長知識啦被燙傷了,用冰直接敷傷口,或者塗點牙膏、醬油、清涼油、豬油;被劃傷了,傷口上撒點麵粉、香灰止血;……這些坑自己坑別個的「急救」方法都是錯的!下面,講一講究竟怎麼才是正確的操作。
  • 學急救有多重要?心臟驟停急救黃金時間就四分鐘
    培訓師現場講解心肺復甦等急救技能生活中,老人突然暈倒,兒童突發氣道異物阻塞,跑步心臟驟停,遊泳意外溺水等意外時有發生。在危重急症或意外傷害突然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2020年9月12日是第21個「世界急救日」,為普及救護知識和技能,提高群眾自救互救意識,加大應急救護知識普及推廣力度,濟南市紅十字會和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愛濟南新聞客戶端聯合推出紅十字應急救護知識「雲」課堂活動。據濟南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心臟驟停四分鐘將損失50%腦細胞,此時進行心肺復甦,成功率可達50%。
  • 2019年心臟驟停基層診療指南,要點一覽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環停止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包括意識喪失、暈厥、大動脈搏動消失等,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臟驟停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這便決定了其識別和救治應普及到所有基層醫務人員、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甚至逐漸推廣到全社會。
  • 2020 AHA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附下載連結)
    美國心臟協會(AHA)剛剛發布了《2020AHA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共包括7部分內容,全文在Circulation和AHA官網可查。AHA官網同時公布了17種語言版本的摘要,包括中文版。近十年來AHA發布了多個心肺復甦指南版本,2020年又有新的證據,促使2020年版本出爐,對涉及成人、兒童、新生兒、復甦教育科學和救治系統等主題的指南進行了全面修訂。
  • 值得收藏!華西專家的這份七大常見意外急救指南
    【值得收藏!華西專家的這份七大常見意外急救指南】一起長知識啦被燙傷了,用冰直接敷傷口,或者塗點牙膏、醬油、清涼油、豬油;被劃傷了,傷口上撒點麵粉、香灰止血;腳崴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按摩一下;遇到有人暈倒了,掐下人中就能醒……這些坑自己坑別個的「急救」方法都是錯的!下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的唐時元醫生將針對普通人生活中最常見的七大意外,講一講究竟怎麼才是正確的操作。
  • 男子心臟驟停,湘雅二醫院上演20分鐘教科書式的急救
    面對心臟驟停的男子,湘雅二醫院上演了20分鐘教科書式的急救。急診鑑別臺值班護士謝小燕迅速起身跑到倒地患者身邊大聲呼叫。患者沒有回應,她迅速評估,多年的急診經驗讓她很快得到了判斷:患者意識喪失,心跳呼吸停止,需要立即搶救,便就地開始了心肺復甦。
  • 健身會員心臟驟停、肌肉溶解,急救和篩查是教練必修課|GymSquare
    根據江蘇新聞5月20日消息,南京34歲健身房會員運動時心跳驟停倒地,在未執行急救措施下送醫,驚險地挽回生命。同樣在南京,4月30日有健身房會員心臟驟停,當地首批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被及時啟用,順利完成急救。
  • 2020AHA心肺復甦指南更新,附2015-2019指南回顧
    2014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審批通過了非專業施救者和醫護人員使用納洛酮自助注射器。應復甦培訓網的要求,這種注射器的各種相關信息已經以最優方式融入成人 BLS指南和培訓中。這項建議已經納入了新通過的治療方法。在 2015《指南更新》中,針對醫務人員的關鍵問題及重大變更如下 :這些建議使得應急反應系統的啟動更加靈活,更加符合醫護人員的臨床環境。
  • 急救「白金10分鐘」能做啥?金華市區AED配置點查詢指南,請收好!
    急救「白金10分鐘」能做啥?金華市區AED配置點查詢指南,請收好!心肺復甦是搶救心臟驟停最有效方法,如配合使用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儀,搶救成功率可以增加10倍。小布從市醫療急救指揮中心了解到,要在金華找到附近的AED非常簡單,打開自己手機上的微信、支付寶就能查。
  • 世界急救日轉發收好這份「急救合集」有備無患
    【轉發收好這份「急救合集」有備無患】生活中,意外總是突如其來,及早掌握急救技能,關鍵時刻就能派上用場。大到迅速致命的心臟驟停,小到常見的卡魚刺……遇到危險,你知道如何正確急救嗎?今天是世界急救日,為愛的人多學一個急救技能↓↓ ​​​
  • 醫護人員傳授急救技能
    活動中,專家系統講解了突發事故現場的急救知識,並現場演示了多種急救技能。省人大機關200位幹部職工和家屬參加此次活動,並一一在專業人員的一對一指導下進行了急救操作練習。此外,省人民醫院院長祝益民還呼籲為現場急救立法,在進一步推廣「第一目擊者」急救技能的同時,保障施救者的權益。
  • 網約車司機心臟驟停,乘客跳車向醫院求救……什麼才是急救的正確...
    網約車司機心臟驟停,乘客跳車向醫院求救……什麼才是急救的正確姿勢?請看下圖:也就是說,患者出現心臟驟停之後,只有在4分鐘之內採取急救措施,才能有效避免患者腦部出現不可逆的損傷。那麼誰能夠在4分鐘之內進行心肺復甦呢?醫院的醫護人員很難做到的,除非這個患者離醫院特別近。在現場能夠實施救治的人員,只有現場的目擊者。 如何進行心肺復甦?
  • 武漢市中心醫院開展急救培訓 普及市民急救知識(圖)
    18名荊楚網健康體驗營網友與武漢市中心醫院醫護人員合影百餘市民趕到武漢市中心醫院觀摩學習急救知識    活動現場,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通過急救情景教學片、親身示範、網友親自體驗、模擬急救比賽等多種形式,將心肺復甦的步驟和要領傳授給網友。
  • 男子晨跑心臟驟停 路過醫生教科書式急救挽回生命
    男子晨跑心臟驟停,路過醫生跪地做人工呼吸 10分鐘,教科書式急救挽回生命疫情當下,有人晨跑中突然心臟驟停,你救還是不救?3月22日清晨,濟南一位小夥乾脆利索地給出了回答:救!在百花公園辦公室內,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救人結束後,藍衣小夥因為沒有口罩,想要馬上離開,「當時我們說給他一個口罩,他才來到辦公室裡,可面對詢問,他一直不肯透露個人信息,只強調自己做的是本職工作。」尋找救人者他是千醫醫生徐留玉根據市民們的描述,這位小夥身高在1.78米左右,戴眼鏡,而且很可能是名醫生,他到底是誰?
  • 男子玩卡丁車時心臟驟停 朋友心肺復甦急救回了一條命 12根肋骨卻...
    付出12根肋骨代價,救回一條命同德醫院一個月搶救4位35歲以下心梗病人,年輕人要警惕不良生活方式危害35歲的謝先生玩卡丁車時心臟驟停。同行的朋友在120急救中心的指導下給他做了半個多小時的胸外按壓。於是朋友一邊撥打120,一邊在急救中心醫生的指導下給謝先生做心肺復甦。幾個身強力壯的年輕小夥聽著急救醫生電話中的指導,輪流操作起來。三四十分鐘後,急救車終於趕到了。醫生們發現,朋友按壓得挺賣力的,但由於都是第一次操作,完全沒有經驗,患者的肋骨貌似被壓壞了。此時,謝先生還是沒有恢復心跳、呼吸。
  • 高一女生運動會上心臟驟停 醫護人員跪地搶救20分鐘
    據白馬中學老師介紹,當時學校正在舉辦運動會,高一年紀七班的女生孔濤在跑完步後表現出不適,心臟驟停。學校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幾分鐘後,急救醫生趕到,對女生進行心肺復甦。兩名醫護人員雙膝跪地,輪流對她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 一個30歲的年輕人突然倒地 心臟驟停30分鐘
    工友們見此情景,不知所措,楞楞地站在一旁,一位好心人急忙撥打了120急救電話。120醫護人員趕到時,小何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面色發紺,心臟驟停已有30分鐘左右,醫護人員立即給小何做心肺復甦,在救護車上不停地按壓一直到搶救室。小何被送到稠州醫院搶救室後,醫生立即給小何進行電擊除顫、氣管插管、靜脈注射強心藥物等措施,10多分鐘後,他的心跳和脈搏恢復,被推進了ICU。
  • 這份急救實用手冊,請人手一份心肺復甦四部曲
    這份急救實用手冊,請人手一份心肺復甦四部曲01判斷判斷是否心臟驟停。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立即輕拍雙肩,大聲呼喚,檢查意識是否存在;如果意識喪失,立即用5~10秒鐘的時間通過觀察胸部有無起伏判斷呼吸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