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育智多星
再過一個周左右的時間,將會迎來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大一新生也會踏入大學校門,續寫嶄新的人生篇章。每位學子可能還沉浸在忘我的歡樂之中,也可能在焦急地等待著開學日的到來,每天情緒比較激動又有些許緊張,更多的或許是對未來四年校園生活的憧憬。
當我們沉醉在開心玩耍的時候,我們可能忽視了我們的父母,他們正在為孩子上大學的事發愁呢。因為上大學,意味著要去繁華的大城市,各種費用一定不少。開學就要上交學費,住宿費,生活費,保險費以及其他一大推的生活物品都需要用到錢。而生活費更是一個謎,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清楚到底要多少生活費才夠孩子用?
孩子進入大學,意味著生活上更加獨立,經濟雖然大部分都是父母支撐,但是使用權還是需要學生自己決定。據有關新聞報導,某些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僅僅500元,而有的同學每個月生活費超過了5000元,這可比一個普通工人月薪還要高。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非常為難,給太多怕孩子鋪張浪費,因為掙錢真的不容易,而給太少又怕孩子受委屈。
其實,有學者對我國不同地區多所大學調查後發現,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普遍都是在1000-2000元之間,高過2000或者低於1000的也有一部分,主要是因為地域因素和家庭因素影響。因此很多家長喜歡採取「折中」,給孩子的生活費差不多都是每個月1500元,其實具體需要多少生活費才夠用學生也很迷茫的。
大學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但更像一個籠罩在溫室裡的花園,基本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大學生除了每天正常的學習,吃喝拉撒睡也沒其他重要的事了,因此「夥食費」佔據生活費當中的半壁江山,這裡面也有一部分屬於聚會吃飯的開銷,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娛樂開銷,女生每個月喜歡買衣服、化妝品等等,因人而異,差異比較大。
第一、地域環境
北京和上海可以說是國內消費比較高的城市了,這兩個地方高校雲集,但學生的生活費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高,據有關數據統計,北京地區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平均水平是2400元,上海則是2000元。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確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一些,但也屬於比較正常的範圍。緊接著新一線城市和大部分省城,諸如南京,成都,在校大學生生活費平均1500-2000元。所以,在國內大部分城市上學,一個月2000生活費是足夠的。
第二、家庭因素
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和家庭收入息息相關,有的家庭比較富足,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5000元甚至10000元以上都很常見,而有的父母在工地上打拼,生活費在1000元左右,因此也沒有固定的需要多少生活費。編者在網絡上看到有網友說到:「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500餓不死,50000也不夠用」。或許這才是當下大學生生活費真實寫照!
在很多父母眼裡,大學是一個非常神奇非常夢幻的地方,可能很多人都「高估」了這一切,往簡單一點想,大學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然後規劃不同部門,不同學院分層管理學生學習而已。因此,大學是不存在「亂收費」現象的。
比如學校食堂飯菜價格,可能精細到一毛錢,也不會隨意更改價格。而每個學生學費不一樣,也是要根據相關部門重重決議,最後給出的比較合理的收費標準,書本費資料費等等由學生自行決定。
(編者的意思就是大學其實只有少部分硬性收費,其他大分部消費支出還是由學生自己決定,比如:學生嫌課本教材貴都可以自行複印)
最後總結:大學並沒有每個月固定的生活費,對於家庭條件不是很優越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做到不鋪張,不浪費,體會父母掙錢的艱辛,合理規劃好每一分錢的支出。
分享至此,期待您的點讚、分享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