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最大禍根:極端的民族仇視、對戰爭與殺戮的麻木

2020-12-14 騰訊網

製造一把槍一發子彈的時間需要多久?

在戰時的大型兵工廠中平均下來可能只需要十幾分鐘。如果將時間持續一年,成千上萬的大炮和坦克就可以從兵工廠中源源不斷的開出來。

而作為戰爭當中最基本單位的人則不是這樣。一個人從他出生到成長為一個合格兵源至少要十七八年。而這麼一個漫長的時間,不要是說造出多少飛機大炮了,就算是白手起家建立一個小有規模的海軍都不成問題。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整個歐洲和世界帶來了什麼?可以說出很多類似於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都等等諸多的因素。

但我們不要忘記,人性的淪喪和對殺戮與戰爭的麻木態度以及由此而來的種族仇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的最大禍根。在當時的大眾看來,戰爭似乎是簡單的,而且一切殘忍的暴行都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能夠爆發,甚至煽動戰爭的人還能夠獲得本國民眾廣泛支持。其原因和一戰時期的士兵與民眾心態是脫不開關係的。

說句直白點的:乾草堆已經堆好了,燃料也都淋上了,而納粹德國所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劃一根火柴把它點燃罷了。

一、對死亡與殺戮完全喪失人類該有的情感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的士兵,都時時刻刻咬著死亡的尾巴,伴隨著他們的是隨時的喪命威脅。這種強大的壓力,在當時甚至在戰後都對對士兵們的心理都造成了極度深刻的影響。無數的證據表明,人類情感會在不斷的殺戮中變得失度和麻木,他們會對任何人的死亡表現的無動於衷。

凡爾登前線上的一位法國步兵談到自己看到一同伴的屍體時,心裡卻毫無感觸地說:「這種漠然也許就是作戰者最好的心態。」

長期的難以承受的壓力與刺激最後造成了士兵們感情上的死亡。

一位英國士兵也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看到了一些可怕至極的場景,但大家的紀律性很強。大家都不把這些當回事,這一切就如正常現象一般。」

即使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戰死,對當時的軍官和士兵來說也是十分常見的,可以說他們已經徹底麻木了。

一位農民出身的俄國軍官在1915四月的日記中寫道:「光是我這個排就已經換了幾百人,換下去的所有人都是在戰場上陣亡的。我在前線待了一年,對這種事情,根本不敢也不願意去再想。」同樣的記錄在英軍中也是不少:「那些因負重傷瀕臨死亡的人像河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送過來。面對此情此景和因此而產生的一切感情,你必須要咬牙控制自己堅持下去。」

一位參加了索姆河戰役的列兵也曾寫過

:「戰役的第一天我所屬部隊的損失殆盡,我們回去以後壓根就沒有點名,因為800人只剩下了20人,幾乎沒人可點。」

一位英軍下士的話可以說是更加的坦率:

「我們死了好多人,可是抱歉地說,我從前線下來後卻並不感到難過,我唯一的念頭是:我再也不用擔心夥食問題了,因為我可以因此直接拿到兩個星期的口糧。」

這種麻木甚至冷酷的情緒甚至蔓延到了醫療隊伍中。

一位醫療隊小隊長在他的回憶錄中說:

「我慢慢覺得我已經變得十分可怕了了,對於戰場上那些破碎的屍體和面對那些哭嚎哀求但幾乎沒有生還希望的傷員我已經無動於衷,甚至連安慰的話都懶得去說了。」

不過在戰爭中也有比較符合人性的存在。以治軍嚴格著稱的俄國將軍勃魯西洛夫認為他的任務上級委派給他的進攻任務是艱難而痛苦的(雖然戰役最終成功了)。大戰打響後他不斷地視察傷員和病患。他在家信中對妻子說:「我看到了堆積如山的屍體,實話實說,看到了這一切後我的心情極為沉重。」

1914年11月,《德國的礦工日報》上登載了一封讀者來信,來信描述了一個維修武器的工人看到一個士兵殘缺不全的屍體時所感到的驚恐。

信中寫到:「我總是在夢裡夢見這個沒有了頭,肩膀上只剩下一團血肉模糊的步兵站在我的面,我睜眼閉眼都看得到,這太可怕了,我因此事幾乎數月都沒能正常睡眠。」

但是,人們對敵方的傷亡卻很少表現出憐憫。柏林利用心理學研究所搜集到大量資料制定了他們的宣傳核心即——「敵人就是純粹的障礙,必須予以摧毀。」

一位普魯士士兵在1915年的一封家信中說:

「我們正在變為野獸,我感覺這應該是一種病,並且我的同伴們也患上了這種病。我也感到了我的變化,也感覺到了身邊所有人也都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口徑火炮和機槍是絕對的主角。1914到1917年。法軍傷亡的3/4都是由炮火造成的。在當時以及戰後的士兵們的各種回憶錄日記和信件中都有體現——他們向著遠處素不相識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人開槍和投擲手榴彈。

跳進敵軍戰壕拼刺刀這樣的近距離作戰,實際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不常見。1917年春,西線德軍的傷亡只有0.1%是由肉搏戰而造成的,而76%的傷亡來自於火炮,剩下的是槍傷。

一位年輕的英軍少校曾說過他對未來的事情根本就不願意費心思去想,他說

「我們在前線宰殺德國人是理所應當的。」

另一個英國的士兵在1915年6月的一篇日記中描述了他是如何一槍打死一個高舉雙手乞求饒命的德國年輕人的。他寫到:

「看著他向前撲倒的感覺真的是好極了。」

當然,也有某些人認為戰爭是一種合理的大清洗,雖然有死想法的人非常少。一位德軍士兵聽到宣戰的消息後,在1915年初寫給一個熟人的信中說:「如果戰爭能讓祖國更加純潔,把外國因素清除乾淨,那麼一切的傷亡都是值得的。」而這位德國士兵,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

二、過於極端化的戰時宣傳及其惡果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並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戰時宣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起到了煽動仇恨的巨大作。

實際上,在戰爭開始之前,民眾的仇恨情緒就被當時西歐各國的媒體和輿論煽動到了極點。戰爭打響後,戰爭的殘暴和敵人的可怕又通過前線和後方的書信聯絡不斷地被放大,民族仇視心態甚囂塵上

。交戰各方的官方宣傳都極力將敵人妖魔化、極力向作戰部隊和國內老百姓灌輸民族仇恨思想。在這個方面上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廣播敵方犯下的暴行(實際上他們自己的軍隊也一樣暴行累累)。這種對敵人籠統刻板的描繪頗為有效。在普魯士,一些思想上比較進步的上流人士都受到到了這種錯誤宣傳的影響,他們雖然強烈反對本國的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德皇的專制。

但他們也相信斯拉夫人等民族是劣等民族的宣傳,並且認為德國負有教化的責任的即——把文化和文明帶到東方(這簡直就和後來納粹的想法如出一轍)。

一個德國軍官回憶說:「俄國就是由亞細亞大草原、沼澤地、和無數一片荒野所拼成的爛泥塘,沒有一絲西歐的文化。」一個喜歡寫詩的德軍軍官。是在1918年2月寫道:

「可惡的俄軍對自己國家的土地,

和對大自然肆意的破壞舉目皆是。

這些似乎永遠失去了的東西,

卻在德國的文明之下重換生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規模的戰爭宣傳和輿論控制成為了國家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很多歧視性宣傳甚至被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德國直接使用。

在宣傳和輿論的控制之下。同樣也是在戰爭的影響之下。大部分士兵認為戰爭就是簡單地殺戮和被殺。

當然,也有不少聰明的士兵是看透了戰爭本質的——沒有什麼比活下來更重要。一個義大利士兵曾在給妻子的信中說:「生命絕對是天賜的美味,我現在正在用我健康的牙齒細細的咀嚼它。」

在前線,士兵們長期伴隨的除了死亡的威脅還有永遠無法掩蓋的恐懼,再加上對敵人近乎於妖魔化的宣傳,自然就造成了一種普遍的心態:聽天由命。

當然,士兵們也並非總是在火線上作戰。尤其是在僵持的西線,平時派往前線的人都是少數的精英,大量的士兵都是在後方不停的接受訓練和待命。不過一旦大規模戰役爆發,那麼所有人都必須衝進機槍和炮火墳場之中。

因此,每當接到大推進的通知後,士兵們的憂慮和恐懼便與日俱增。當真正開拔的時刻到來之時,有些人甚至害怕的尿褲子、有人表現得滿不在乎。而且大量之前曾經經歷過戰鬥的恐怖,從前線活著退下來的士兵乾脆就對所有的進攻命令充耳不聞——他們帶頭拒絕跳出戰壕(戰壕裡雖然骯髒,但是在一戰中,戰壕可以說是最安全的地方)衝鋒,結果被指控為臨陣脫逃或者怯戰。有些人甚至因此直接被行刑隊槍斃。

無論對於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大部分士兵都是別無選擇的。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去衝鋒,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在發動進攻前,各國的部隊都會給士兵供應大量的酒精(酒精含量濃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這裡最普遍的就是伏特加。一位英國列兵回憶說:「我跳出戰壕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就是想往前衝。」而且比起陣亡或者被行刑隊槍決,士兵更加害怕嚴重的傷殘。

德國曾在戰後的1920年系統的研究過戰士的恐懼心理:「想像自己變成終身殘廢......足以使死亡相形之下下成為更好的結果。

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心理是大部分正常士兵根本不可能克服的,畢竟他們不是中世紀的騎士,從十二三歲就開始軍事訓練,十六七八就披著鎧甲上戰場,他們在參戰之前只是普通的市民或農夫,對於現代武器的操作在系統的訓練體系下3到4個月就可以完成,不過心態問題可沒有這麼簡單。

1916年秋,沙皇俄國的軍隊發生了20多起譁變。前線士兵竟然對後方的譁變表示支持,併集體拒絕作戰。

勃魯西洛夫攻勢僅僅是短暫的成功,當勝利的喜悅褪去之後,士兵們又重新陷入消沉。家信中傳來的消息又使他們注意到國內的生活條件正因為戰爭而每況愈下。

1916年,沙俄的審查委員會主席通過分析大量的士兵家信而得出結論:從後方傳輸到前線的家信是造成士氣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年的俄軍就有報告指出——前線士兵中出現了要求實現和平甚至是無條件實現和平的呼聲。

奧匈帝國的戰爭宣傳可以說是一戰所有參戰國中最為失敗的,因為它直接仿造普魯士的戰時宣傳模式,完全不看自身情況。

奧匈帝國有著「中歐怪物」之稱,它是一個民族構成極端複雜的國家。

奧匈帝國軍隊中的軍官清一色的都是講德語的奧地利和匈牙利軍官,也有極少數的羅馬尼亞軍官。不過大量的普通士兵則是塞爾維亞人、捷克人甚至是義大利人等等等等。結果奧匈帝國的宣傳機器卻在大肆宣揚德意志人優越論,這明顯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士兵們極端仇視那些講著德語且行為蠻橫的軍官。而且最可怕的是,這種仇恨是帶著種族有色眼鏡的仇恨。

奧匈帝國的軍隊在一戰當中表現十分中庸(說它差,那還真不能算差,但絕對不好)。這在很大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奧匈帝國官兵關係糟糕程度簡直史無前例,

很多奧匈帝國的軍官不是死在敵人的槍口之下,反而是被自己的士兵活活坑死的。這樣的軍隊不可能有什麼戰鬥力的提升。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捷克士兵和波蘭士兵直接明目張胆的開小差,而且是荷槍實彈的開小差——軍官和行刑隊在這些一線部隊士兵的面前就是擺設(敢管那就直接開槍,反正你們也不拿斯拉夫裔當人看了)。奧匈帝國直到戰敗前夕都在輿論上大肆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這根本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結語

大規模的戰爭所比拼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經濟實力亦或是什麼先進的武器。

普魯士發動的麥可攻勢直接在看似牢不可破的西線戰場上撕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普魯士軍隊進攻的主力是精銳的暴風突擊隊以及普軍參謀部周密詳細的作戰計劃,而不是什麼先進的武器裝備。

後續的普魯士軍隊在撕開口子後大量進入法國後方,兵鋒直逼重鎮亞眠。要知道當時的英法把全國的兵力都扔到西線去打塹壕戰了,後方城市基本屬於真空狀態。普魯士是第一批把軍隊開到亞眠的。

然而,當時的前線部隊竟然直接無視佔領毫無防備的市區的命令。而是在城市周邊邊大肆的燒殺搶掠,當上級指揮官得知此事後異常憤怒,但是得到的回覆竟然是:

「比起佔領市區,周邊的鄉村更利於搜集戰利品和軍需物資。」毫無人性的戰爭和極端的宣傳,已經侵蝕了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讓他們從士兵變成了土匪。

趁著普魯士軍隊大肆搶劫的功夫,英法聯軍則把軍隊從西線調回了後方並且連戰壕鐵絲網都架好了。最後亞眠戰役以普魯士軍隊的慘敗而告終,這直接導致麥可攻勢的失敗,普魯士喪失了它贏得戰爭的最後希望。

參考文獻:

CareersandcontroversybeforetheFirstWorldWar.

種族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相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對照研究

相關焦點

  • 延續三十年的納卡戰爭,孰是孰非?
    民族與宗教問題——推波助瀾歷史上,亞美尼亞人信仰基督教,而亞塞拜然人信仰伊斯蘭教。早在70年代,蘇聯國內民族問題便逐漸凸顯,納卡州的民族爭端成為眾多問題中的一個代表,但當時這一地區並未發生衝突事件。當時的蘇共中央有人建議把納卡州升格為納卡共和國,歸屬蘇聯中央直接領導。
  • 從一戰看歐洲表面繁榮下的波流湧動
    一戰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世界性的大戰,其爆發戰爭的根源和戰爭中的慘烈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戰爭的開端—普法戰爭的禍根19世紀中葉,普魯士先後通過但是凡爾登戰役尚未結束,索姆河戰役又開始打響,索姆河戰役是一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會戰,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間,英法聯軍為了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回法德邊境,便在索姆河區域組織和會戰。
  • 【一戰停戰百年】關於戰爭的文藝作品
    ,沒有一場戰爭能像一戰一樣,在文藝圈炸開鍋。在此之前,我從未見過有任何作品能像列寧這本書一樣,將一戰的本質闡釋得如此透徹。今天,在我們紀念一戰百年之際,過去發生的一切在這本書中都已然呈現——這是一場反抗西方文明,或者說保持比利時中立性的戰爭。列寧認為,這是一場張牙舞爪的兼併主義者、帝國主義者的戰爭,是兩幫強盜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
  • 好險:華夏民族歷史上的四次超級劫難
    華夏民族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明的民族,在歲月的長河中,滄海桑田,歷盡磨難,但有幾次格外兇險。所指劫難不是指劉邦、項羽那樣的楚漢戰爭,因為這種戰爭是政權之間的鬥爭,歷史上的同類型戰爭數不勝數,無非成王敗寇,城投變換大王旗的逐鹿問鼎之爭,對天下老百姓而言大體上國家動蕩,還有小家片瓦遮身。
  • 她是「納粹公主」,從小在觀看殺戮中長大,一身只信奉納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人們都十分痛恨納粹這個詞,因為正是納粹挑起了這場戰爭,從而將世界各地人民捲入了殘酷的戰爭當中,不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納粹也隨之宣告滅亡。但是納粹的「潛在勢力」依舊存在,就比如今天要介紹的「納粹公主」古德倫·希姆萊,她是「史上最大劊子手」海因裡希·希姆萊的親生女兒,從小在觀看殺戮中長大,並且一生都只信奉納粹黨。古德倫·希姆萊的少年時期正是德國猶太人最黑暗的時期。父親海因裡希·希姆萊是一位極端反猶的種族主義者,也是納粹的首領之一,因此死在他手裡的猶太人數不勝數。
  • 曾經的英國,殖民了那麼多國家,為何如今卻很少有國家仇視他們?
    曾經的英國,殖民了那麼多國家,為何如今卻很少有國家仇視他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席捲了61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至少9000萬人口的死亡,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在這場戰爭中,有很多慘無人道的屠殺,比如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比如日本在中國南京大屠殺,至今兩國依然因此被詬病和仇視。
  • 一戰德英兩軍聖誕夜休戰 殘酷戰爭中罕見的溫馨
    原標題:回顧一戰聖誕夜:德英暫休兵殘酷戰爭罕見溫馨  中新網12月24日電:據「中央社」報導,100年前一次大戰炮火隆隆聲中,在比利時國境內交戰的德軍與英軍曾在12月24日聖誕夜暫時休兵,放下仇恨。他們高唱聖歌、相互祝賀、擁抱,交換僅有的食物、酒水,度過殘酷戰爭中罕見的溫馨聖誕夜。
  • 德國一戰失敗,25年後再次崛起發動二戰!網友:是用了黑科技嗎?
    對於美國來說,它是德國最大的債權國,倘若德國覆滅,那麼在戰爭期間所產生的巨額債務也會隨之消失,美國的那些大資本家就會損失慘重。日本人更不希望德國覆滅,希望德國可以聯合自己,共同牽制蘇聯。(日本想在中國東北的擴張,會對蘇聯產生極大的威脅)。所以說在一戰後,德國人的生存環境還是相對寬鬆的。
  • 二戰時期,猶太民族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德國一定要針對猶太人?
    對於猶太民族來講,二戰是一段永遠不會忘記但也是不願回憶的歷史。因為納粹德國對猶太民族進行慘無人道滅族迫害,在二戰期間,差不多有600萬的猶太人被納粹殺害,佔到歐洲猶太人總人數的2/3,其罪行罄竹難書。歐洲很多民族崇尚力量,那麼猶太民族在歐洲處於弱小的民族,經常被在歐洲驅逐、殺戮。很多猶太人在歐洲國家,淪為賤民或「二等公民」,他們沒有公民權,不能擁有土地,能夠改善生活的途徑就是經商。二,猶太人經商帶來社會形象。
  • 戰爭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來看看一戰百年後的場景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蒙元對外戰爭的最大負遺產:暴力思維和彼此仇恨的歷史記憶
    殘酷的民族壓迫,註定了成吉思汗永世大一統的夢想必將最終破滅。戰爭的結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廣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影響力盛極一時的龐大帝國,基本實現了世界一統、天下大同的格局,對後世的影響甚大。
  • 極端民意綁架的日本,滑向戰爭深淵,愚蠢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關東軍就是日本最極端的一伙人。自己跑到朝鮮和中國來站崗當兵,而自己的姐妹卻在南洋做皮肉生意。要是不極端,就奇怪了。所以,別說日本政府控制不住這夥人,就是日本天皇和日本軍部也控制不住這夥人。這就是當時的形勢。而在這種形勢之下,日本民意就一定是怎麼極端怎麼來。而日本的戰略呢?
  • 美國驚悚戰爭片《善意殺戮》,戰爭的英雄,家庭的狗熊!
    《善意殺戮》是2015年上映的戰爭片,改編自真實故事,大意主要是說男主因為無法適應駕駛F-16戰鬥機,親自殺入敵營的那種震撼刺激緊張感,變成坐在空調房中如同玩遊戲一樣,操作無人戰鬥機來轟炸恐怖分子,男主並說了一句:「IamapilotandIamnotfly」,除此之外男主接到上級的命令宗旨是
  • 影片《煉獄》記錄了殘酷的格羅茲尼巷戰,愛好和平,遠離戰爭
    影片以車臣戰爭作為電影故事背景。非常寫實的記錄了格羅茲尼巷戰的血腥場面,故事講述了一個旅在市中心被車臣人聯軍伏擊。為防止屍體被侮辱,坦克手把隊友屍體全碾碎。履帶被炸斷了沒投降,坦克手被炸斷腿腳釘十字架上。
  •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殺戮
    所以,《聖經》所呈現的以色列起源,一方面來自上帝在西奈山頂向摩西顯現、授予十誡,給予這個民族在宗教和律法上的保證;另一方面,以色列的興起直接來自約書亞徵服迦南、殺滅當地的民人,這樣的殺戮為以色列民族提供了國土和物質根基。所以在討論以色列起源時,《約書亞記》中的「殺絕淨盡」事關重大,可以說牽一髮而動全身。
  • 資中筠:中日「必有一戰、不妨一戰」觀點非常危險
    日本未像德國對戰爭作出清醒認識 不過,亞洲的情況比歐洲要更為複雜和困難,歐洲具有亞洲所沒有的先天優勢。資中筠認為,首先是歐洲有共同的文化基礎和價值觀;二是制度基本是相同的;三是二戰中民族主義惡性膨脹,法西斯主義徹底破產,基本沒有復活的可能性。 「但亞洲的情況則不同。
  • 日德蘭海戰百年紀念:一戰中最大的海戰
    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將與日德蘭海戰官兵後裔一同參加日德蘭海戰百年紀念儀式,以此銘記在這場一戰中最大的海戰中死難的
  • 英德士兵阿富汗辦足球賽 紀念一戰「聖誕休戰」
    1914年12月25日,經過4個月的殺戮之後,正在一戰前線對峙的英德士兵自發停火,雙方在戰場上舉行足球賽,並交換禮物慶祝聖誕,這次感人事件被人們稱作是人性戰勝了戰爭的殘忍暴行。儘管戰場上的足球比賽對於結束戰爭沒有發揮多大影響,但如一戰期間一名士兵在其家書中寫道,「我們正準備開火,忽然發現對方手上根本沒有拿步槍。
  • 究竟誰挑起了韓戰?日據時期便種下禍根 民族分裂是根本原因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在得到蘇聯同意後下令部隊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動了突然襲擊,韓戰由此爆發,並在隨後將中、美、蘇等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其中。 如果單以誰率先下令部隊大規模越過三八線發起攻擊,那麼無疑是有朝鮮挑起了戰爭,但這既對也不完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