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楷書過渡到行書,先理清8條思路

2021-02-07 墨客學堂

如果問: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也許有人會答曰:「不就寫快點嘛?」「重新臨行書帖就可以了!」這些觀點都是不科學的,相對片面。今天就此文和大家聊聊:如何較為科學地將楷書過渡到行書。

進入正題前,先要明白一個概念:楷書和行書無先後關係,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擁有相對獨立而又有一定共性的書法基礎,所以本文所講的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思路,當然不只是速度的關係,這裡面包含了楷書和行書體系間微妙的基本功、筆法架構、布局和行氣等系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8點思路。

先看個例子,我們知道,田蘊章是歐楷專家,我們對比他的行書和楷書是怎麼樣的?

田老師的楷書,非常成熟,我們不多評論。但是落款處的行書,雖然寫的很「漂亮」、「秀氣」,但是,依然能看出楷書的筆法痕跡。這就說明,但一個人書法特點完全固定成型了的時候,想要變換是困難和存在瓶頸的。抑或說,田老師的行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蛻變。

那麼,如何相對「科學地」將楷書轉換到行書?基本原則是大道理,從宏觀上指導人們的思維和實踐,具體方法是明細要求,從微觀上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書法實踐不能光講大道理,要有具體要求來規範操作過程。「變」是楷書向行書轉化的關鍵。下面用實例來做印證說明。

一、用筆:變中鋒行筆為諸鋒兼用

「中鋒行筆」千古不易,楷書尤其講究這一點,這也是古代書法大家用筆經驗的總結,今人可遵照執行。但在行書的書寫中,由於寫意抒情的需要往往兼用多種筆法,使得筆下的線條變化無窮而生出許多情趣來。用中鋒能獲得豐滿圓實的、具有立體感的線條,就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那樣,力透紙背、墨如漏痕。側鋒也是書寫時常常用到的,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③ 由此可見,根據需要時而用側鋒書寫,也能獲得《蘭亭序》那樣的頓挫生姿、妍美無比的效果。除了運用中鋒和側鋒以外,行書書寫有時還可根據需要偶爾使用偏鋒,以求得異樣的效果。

二、運筆:變緩書慢寫為快慢兩可

相比較而言,行與楷的顯著不同就是書寫時行書運筆的速度快於楷書。就這麼一快,使得行書表現出諸多風姿來。當然,從實用角度看,不快不足以提高速度,不足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藝術角度看,書寫速度加快使得線條變化多姿,粗細、曲直、枯溼、燥潤、濃淡、虛實都得以表現,令人看來有豐富多彩、心曠神怡的感覺。假如把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帖》展現在我們面前,無人不為米芾疾如劍舞、慢若閒步的疾緩有度所痴迷:該詩帖起首幾行書寫速度不緊不慢,可見書者心緒尚處平和之態,到了「添金工不怒,意滿怨亦散。一曳如風車,叫啖如臨戰。傍觀鶯竇湖,渺渺無涯岸」這一節,則明顯看出米芾的心緒起了波瀾,書寫的速度較前面要快,但注意到了快慢結合,「戰」字左半濃墨慢寫顯得穩實沉著,右半隨情緒波動快寫,起承轉合自然顯露,飛白和枯筆與左半的穩實沉著形成鮮明對比;「傍觀鶯竇湖,渺渺無涯岸」兩句前六字行筆略慢,後四字書寫速度明顯加快,頗有抑揚頓挫、波動起伏之感。

行書的快寫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內容情節、根據書者寫意抒情的需要靠臨場發揮來表現,該慢則慢,當快則快,快慢結合。當然,快寫自不待言,即使是慢寫也比楷書要快許多。

圖/魏碑楷書的好處,就在於變性大,容易蛻變升華

三、線條:變直線交結為曲線為主

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抽象藝術,它通過千變萬化的線條來傳情達意。正是因為線條的變幻無窮,才使得書法藝術展現出無窮的魅力。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一幅大草佳作時,根本不認識其中的某些字,但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而不忍離去。何故?不認識字是因為寫得過草而不易辨認,不認識而看得不願離去是因為線條的魅力太大,線條太美妙了。楷書的線條相對簡單,點、橫、豎、撇、捺,橫平豎直撇捺斜,僅此而已,雖說方正規整,但相比於行書它的變化不大,情趣表露得有限。在楷書向行書轉化時,主要是在線條上做文章,把楷書橫平豎直撇捺斜的直線形式變化為曲直兼備而以曲線為主,這除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加快書寫速度外,更主要的是追求線條的多姿多態,使之流暢、活潑、靈動起來,既滿足實用、易識的需要,又滿足藝術審美的需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除了內容上的可讀性,其線條的自然變化、線條的藝術內涵佔有重要的比例。拿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自書告身帖》相比較,《自書告身帖》規整有餘而活潑不足,《祭侄文稿》端莊與靈動並存,多出一些情趣來。

圖/行楷相對容易變通

四、筆意:變暗為明或明暗相宜
書法藝術講究筆意連貫,既體現書寫時的熟練程度,也體現書寫者思維的連貫性和運筆時的起承轉合。但楷書的筆意多表現為看不見的暗連,行書的筆意隨著書寫速度的加快而顯得外露,既有看不見的暗連,又有看得見的明連。暗連是筆畫間看不見的「意」在潛流,明連是筆畫間看得見的牽絲帶縷。沒有筆意明連的楷書顯得乾淨利落無羈絆,有了牽絲帶縷(明連)的行書又顯出牽前攜後、互相關照、彼此呼應的和諧之美和活潑多姿、流暢婉轉的靈動之美。行書的筆意不儘是明連,有時也表現為筆斷意連,這就更加說明了行書的不拘一格。蘇東坡的行書是「宋四家」的傑出代表,其《黃州寒食帖》(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洪丕謨著《點擊中國書法》第182頁)敘事兼寫意,它不愧為行書傑作的理由有兩點,其一是文辭的優美,其二便是書法藝術的成就,那麼,筆意的呼應、連貫、傳承、暢達就是其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由楷書向行書轉化的時候,筆意的表現形式或曰如何表現筆意,那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五、筆順:變固有法則為靈活運用

楷書的書寫極其講究筆順,自古就有可供遵循的筆順規則來規範楷書書寫。這些規則是千百年來書法家們實踐經驗的總結,十分科學。在楷書轉化為行書的過程中,有些筆順規則不可改變要繼續遵守,有些規則須應行書書寫的需要而進行變通,變通的前提是順手順筆、快捷便利,從實用上看,是為了提高書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從藝術上看,是為了求得多方面的變化以體現書法情趣。行書筆順的改變要在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指導下進行,而不能隨意自創,否則令人看後啼笑皆非,有一種「先穿鞋後穿襪」的尷尬,還給人留下文化素質不高的遺憾。筆者曾親眼目睹一「書法家」寫「黃鶴西樓月,長江萬裡情」的豎幅,字的優劣且不去說,單看他寫「樓」字就叫人大跌眼鏡:「樓」的「木」旁一筆完成,從豎畫寫起,鉤畫回行連橫帶撇兼顧右點(大概受到行書「禾」旁短撇起筆一筆書就的啟發吧),主體的書寫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他先寫「十」字交叉,然後各寫左右上下的點和撇捺。這種筆順自古無有,雖是獨創卻背離了法則,犯了大忌。舉此例意在對事不對人地說明一個道理:筆順改變不可隨意,研讀名碑名帖從中尋找範例,繼承傳統,遵守規則。盲目自創是不允許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圖/舒同體,是顏楷的成功轉變

六、結構:變結字繁雜為刪繁就簡

楷書書寫時要嚴格體現文字原型,儘管結構繁雜、書寫麻煩,但也不能隨意精簡。而行書的書寫則不同,它可以根據文辭內容、配合寫意抒情、方便臨場發揮而對結構進行調整,有時甚至可以刪繁就簡地處理文字。當然,這也要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進行,不可隨意。有了刪減就能使文字簡約化,書寫速度加快,效率提高,還能使章法布局多樣,黑白分布合理,疏密處理得當,並使氣息貫通。前文「五項原則」之第三項「簡約性原則」中所舉的米字「獨」和「麗」就是對行書簡化結構的最好注釋。同樣,結構的簡化不能隨意;另外,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簡約而把所有的字都簡化,有時繁簡併存也能顯出別樣情趣來。

七、字形:變方正端莊為儀態萬方

除極少數特殊結構的文字如「夕」、「一」、「人」等之外,絕大多數楷書的字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寫得好,能顯出端莊、嚴謹之美。行楷(近楷而縱於楷)和楷書一樣,多講究字形的大小一致,除書寫速度加快、筆意明顯連帶以外,它基本保持方正的形態;而行草(近草而斂於草)在楷書和行楷的基礎上縱筆書寫,加上筆順有所改變、結構有所刪簡、筆意連帶外露,又在章法上講究疏密對比,重在寫意抒情,所以,字形較之楷書呈現出不規整、多形態,這也是行書的魅力之所在。由此可以肯定,楷書向行書轉化時,不能受楷書方正字形的影響而跳不出「方正」的窠臼,應該因字成形、知白守黑而力求變化。有些字可繼續保持方正形態,有的字則可呈三角形、五邊形或奇形異狀,儘可能地豐富其形。若要例證這一點,米芾的《虹縣詩帖》(見榮寶齋1993年版《中國書法全集》卷38第363-365頁)最能說明問題:如果說「虹縣舊題雲」幾個字尚屬方正字形的話,後面的「淑」字就說不清是什麼形態了;「氣」字基本屬於縱式長方形,而「風」和「舡」字的形態就難以界定了;「日」和「中」又屬不同的兩類,「日」字簡化書寫以至於無形態可談,「中」字書寫中規但也不可名狀,假如硬要描述之,它勉強可以歸入算珠獨串之類。字形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但不是書家刻意追求的,隨著書寫的進行自然且下意識地成形,只是寫成後旁人眼中的自然成像而已。但由楷書轉行書,不拘字形上的方正規整而使行書各具形態,是行書書寫時要做到的一點。

八、章法:變行列分明為有列無行

楷書作品在書寫之前就定好方格,每格一字寫成後,橫看成行豎看成列,斜看也有規則,它的美就是工整劃一、嚴謹有度。那麼,在楷書向行書轉化的時候,由上向下縱向書寫、先右後左橫向換行時,書寫者需要重點考慮縱向諸列之間的氣息貫通,兼顧橫向諸字是否成行、是否氣息流通,這是符合「縱有列橫無行」的分行布白之法則的。王鐸的書法很有代表性,其書以大草見長,行草也有特色。僅以他的《再芝園詩軸》為例印證之,該作品整幅由三列字加題款構成,行筆的流暢、風格的灑脫自不必談,單看章法布白,它縱看有列、橫觀無行,縱向氣息貫通令人目不暇接,橫向字字關照相處和諧,寫意抒情天然成趣。

當然不可忘記,還有行楷書的書寫有時與楷書的書寫一樣,既講究縱成列,還要講究橫成行。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章法布局,寫行楷時兼顧行與列,寫行草時先顧列後顧行。

以上所說的8個方法,主要是應書法學習和教學的需要,是我們通過研讀名家碑帖並結合書寫實踐而積累的一點心得,也是對行書書寫法則的簡要歸納,絕不敢說想以此來填補行書「從有此體以來,未有專論其法」的空白,只能算作引玉拋磚之舉。若能引起方家的注意或能對書法學習起到一點參考作用,筆者就心滿意足了。

(本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楷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練行書?
    我們今天主要講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啟功先生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在世時曾被稱為「詩、書、畫」三絕。老先生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楷書要當行書寫,行書要當楷書寫。這句話其實很好懂,單從字面內容來說,無非是說寫楷書要像寫行書一樣富有飄逸之感,寫行書要像寫楷書一樣有沉穩有度。
  • 從楷書到行書,過渡技巧掌握好,才能揮灑自如!
    楷書如何才能正確過渡轉化成行書呢?蘇軾曾說過,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這種說法其實生動地反映出了三種字體給大家最直觀的感受。我們練習楷書,要保證筆畫的細節呈現出楷書字體的靜態之美,要通過筆法把骨架、形態和細節生動地呈現出來。
  • 硬筆的楷書練得差不多了,怎樣由楷書過渡到行書?
    曾有硬筆書法學生問:硬筆的楷書練得差不多了,怎樣由楷書過渡到行書? 硬筆行書由於筆法張揚,能夠體現書寫者個性,又容易辨認,且流暢自然,得到許多人的認可。也正是如此,行書優於楷書。那麼,怎樣才能寫好硬筆行書呢?
  • 硬筆書法技巧:六大方法教你怎樣從楷書過渡到行書?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學員問:楷書練得差不多了,怎樣由楷書過渡到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楷書要一筆一畫的寫,行書增加了筆畫連寫,有的改變了筆畫順序或進行了合理的減省。因此由硬筆楷書過渡到行書,主要注意筆畫連寫、改變筆順、合理減省,以及合理借鑑草書即可。
  • 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
    這個問題在古人那裡是不存在的,反倒是今天許多人用這個問題來做文章,說不用練楷書,直接從行書入門練書法也是可以的。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書體並不是按照楷書到行書的過程演變的,而是先有章草、今草、行書,然後才有的隸書,其實只不過是為寫不好楷書而找的託詞罷了。這個觀點中存在著巨大的漏洞,我們這裡不點明,在後期的文章中會慢慢分析。
  • 楷書到行書如何轉化?
    但在行書的書寫中,由於寫意抒情的需要往往兼用多種筆法,使得筆下的線條變化無窮而生出許多情趣來。用中鋒能獲得豐滿圓實的、具有立體感的線條,就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那樣,力透紙背、墨如漏痕。側鋒也是書寫時常常用到的,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 由此可見,根據需要時而用側鋒書寫,也能獲得《蘭亭序》那樣的頓挫生姿、妍美無比的效果。
  • 先毛筆還是硬筆,楷書怎麼過渡到行書,這麼多顧慮請問你開始了嗎
    還有就是可能你會說了,我是要做的呀,但是我是有考慮的,是先練習毛筆還是硬筆呢,我練完楷書怎麼轉換行書你?等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是你想過沒有,你不開始,這些問題你都不會遇見的。所以,想學習任何東西的時候請你先開始好嗎?今天我們也來說一說這幾個簡單的問題吧,畢竟還是能幫助到一些迷惑的朋友的。
  • 楷書與行書的流變及其差異性:淺論「楷書如行,行書如楷」
    最近有朋友問我如何理解啟功先生所說的楷書如行書,行書如楷書?實際上,啟功先生是在說行書和楷書之間的共同點,也就是說,行書和楷書之間有沒有什麼樣的相同內容。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我逐漸意識到,很多非專業性的書法人士對於行書、楷書兩種書體往往是分辨不清楚的,因為他沒有辦法非常清楚的認識到這兩者之間存在的不同,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籠統或者模糊的認為這是楷書,或者說這是行書,實際上,他們對於楷書、行書本質上的區別認識並不是很清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書和行書之間的相似性,正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們在分辨的時候才有可能會非常的困難
  • 5種小技巧,輕鬆從楷書過渡到行書,快速成形!
    楷書和行書之間通常會有一些筆法特點和轉化時的關聯,今天就來介紹幾種常見的小技巧,方便記憶和練習理解。 收縮筆畫 在楷書的基礎上,去進行行書變化的時候,會將原本楷書中長橫、撇畫、正捺等進行長度縮減,同時部分短筆畫可能會進行變形處理
  • 從楷書到行書過渡,智永千字文堪稱最佳範本,該如何臨?
    楷書以唐代為尊,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唐代楷書大多是經過鐫刻然後拓印下來的碑版,所以很難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真實書寫的面貌。唐楷出現之前的隋代智永,寫有一卷《真草千字文》墨跡傳世,雖然是草書、楷書合寫在一起,但其中的楷書,還是讓我們看到唐代真實的楷書面目。
  • 由楷書到行書的轉化法則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另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去變?這個問題後文有意作答,但筆者事先必須闡明幾點看法——        五 項 原 則       寫楷書難請允許筆者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八 個 方 法       基本原則是大道理,從宏觀上指導人們的思維和實踐,具體方法是明細要求,從微觀上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
  • 行書與楷書筆順可不同的一點思考
    行書與楷書的筆順相同嗎?我的答案是筆順不一定相同。一般認為行書是楷書的快寫而已,筆順是相同的,行書多出一些牽絲和快速性是與楷書的區別。我想這裡有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先有楷書,再有行書,故而筆順應是相同的(小學生開始學的是楷書,然後逐漸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增加牽絲連帶,以為就是行書),若從中國書法字體的發展史上分析,我們就能離清這個觀念,文物考古界與書法界的專家認為自漢代隸書定型化的同時也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近代出土的《威武醫簡》、《居延漢簡》、《流沙墜簡》中類似今日行書、楷書的字,比比皆是。
  • 寫好楷書,離行書不遠矣!
    很多書友以楷書為入門基礎在練習了一段時間想過渡到行書時發現存在困難不是轉折生硬就是連帶僵直
  • 三國時期曹魏與吳國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比較
    而同處於過渡時期書法嬗變時段。曹魏隸書完全承載漢隸,看不出過渡時期書法轉型的佐證書作。這種全然的繼承模式,一定程度上說明,曹魏在重大場合仍以傳統隸書為依託。而吳國隸書《谷朗碑》則是大膽奇特。一種書法風格的出現定有其背後深沉的原因。像吳國亦楷亦隸的《谷朗碑》,我們很難從封塵的歷史裡鉤沉出風格形成的脈絡。
  •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起源是哪個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字體,大家對於這些字體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它們的起源,大家可能不是特別清楚,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中,隸書是起源。隸書起源於秦朝,是由篆書逐漸演變轉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字。行書、草書和楷書都起源於漢代,且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簡便轉化形成的書體。
  • 中國書法-楷書、行書與草書
    中國古代書法從古至今為世人所喜愛和推崇,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楷書、行書與草書的相關收藏知識,使您對楷書、行書和草書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魏晉時期是楷書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一些書法大家對楷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並且開創了端莊工整的楷書體,為後世所學習的典範。這些書法大家如世人熟知的王義之、王獻之、鍾繇等。唐代是楷書大力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的楷書風格是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精華,形成了唐代自身的風貌。唐代的楷書是後人所學習的範本。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楷書萌芽於西漢,成熟於東漢末年,盛行於魏晉 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今天,楷書仍是現代漢字的標準字體。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它的結構與隸書基本相同,只有少數地方略有改動。行書行書 行書是為了補救楷書的不便書寫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 柳公權的楷書和行書有什麼特點?
    有朋友問柳公權的楷書和行書各有什麼特點,柳公權是唐代晚期著名的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以楷書最為著名,他的楷書出自顏真卿,並和顏真卿齊明,並稱為「顏柳」,因為他的楷書比較瘦勁,顏體楷書比較豐腴,二者又並稱為「顏筋柳骨
  • 硬筆行書字帖:鋼筆字行書技法
    從安徽毫縣發現的曹操墓磚上的「當奈何』』三字,以及熹平元年甕上的一篇行書看,漢代就已經出現了非常婉麗而嫻熟的行書字體。晉代是行書的繁盛時期。王羲之父子集古之大成,精研行書,不僅使行書發展到成熟完美的高度,而且「遂大行於世」,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如王羲之、鍾繇、王獻之、張芝等行書巨匠。
  • 楷書、行書……到底要選哪種字體練?
    如今,練書法的群體越來越多,喜愛書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書法字體也是豐富多彩各有千秋,楷書、行楷、行書等傳統字體,再加上近年來網絡上出現的各類網紅字體,看的人既心動,又不知從何下手,這麼多的字體到底要選哪種練呢?即便是如此變化多樣的字體,怎麼選也會有一個大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