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自貿區會是什麼樣?(經濟熱點)
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有重大突破
在利率、匯率市場化、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及金融市場開放等方面先行先試
上海自貿區還沒有掛牌前,金融機構的動向就已非常活躍。
浦發銀行率先成立由行長朱玉辰領銜的課題組,首個提出在自貿區設立分行。此外,工行、中行、農行、建行、交行、招行、上海銀行也提出了在自貿區設立分行的申請。而華僑銀行等眾多外資銀行則積極備戰,正等待切入自貿區的時機。花旗銀行、滙豐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等外資銀行也擬進入自貿區設網點。
保險機構也爭先恐後。據介紹,上海保監局已正式向太平洋保險、大眾保險兩家公司發出批文,允許其作為首批保險機構入駐自貿區,主要經營財產險業務。
據了解,上海自貿區在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有重大突破,對照國際標杆,將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及金融市場開放等金融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
一般來說,國際上自由貿易區金融自由化主要體現在寬鬆的外匯管制,奉行資金自由進出、外匯自由兌換、外匯結算便利的外匯管理方式,在資本項目開放、外匯帳戶設立、收付匯便利、跨國公司資金管理、離岸支付結算、跨境投融資等提供外匯便利。而這些服務在現有的體制中是難以做到的。「進入自貿區,可以率先嘗試開展這些服務,從而總結經驗,提升能力。」朱玉辰說。
自貿區的金融改革,可能帶來的另一效應是離岸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這也是眾多金融機構嚮往的。因為寬鬆的外匯管制,國際自由貿易園區和自由港離岸業務快速發展,因而催生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同時,因為離岸金融服務功能不斷創新,離岸金融與貿易服務、航運服務的有機融合,又帶動了離岸出口押匯、離岸帳戶資金託管、離岸槓桿融資、離岸擔保、離岸再保險等離岸金融業務的不斷拓展。對於正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而言,這些業務正是國內金融機構十分羨慕的。
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正在逐步推進。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重點圍繞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外匯管理體制等四方面制定細則,並上報人行總部。同時,上海總部還在積極開展統計監測系統的建設準備工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分帳核算的方式,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資本項目可兌換。
目前,上海銀監局也正配合銀監會出臺相關支持意見,允許中資銀行在試驗區設立分行、允許區內設立民營銀行、放寬區內設立的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年限要求等。上海證監局和上海保監局也正在積極推進金融市場業務創新和開放相關工作。
延伸閱讀
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有望推動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的發展。
離岸貿易是一種通過離岸公司操作的、主要目的在於降低企業進出口運營成本的國際貿易操作方式。離岸公司泛指在離岸法區(如自由貿易園區)內成立的公司。離岸法區政府一般只向離岸公司徵收年度管理費,不再徵收其他任何稅款。
比如,一家美國公司把價值100萬美元的貨物出口到英國,就要繳納較多的稅費。如果這家美國公司在香港設立離岸公司,然後以香港公司的名義將這批貨物賣給英國客戶,由於在香港的離岸公司稅費成本較低,這樣操作可以規避一部分稅費。
離岸金融是指設在某國境內離岸金融中心(如自由貿易園區)但與該國金融制度沒有太大聯繫,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
設在該國的離岸金融機構一般可以享受較低的稅率、較為寬鬆的監管等優惠,世界比較出名的離岸中心有英屬維京群島、薩摩亞、香港、開曼群島、關島、曼島等。
例如,一家美國的信託投資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哈馬群島,其業務活動卻是從歐洲居民那裡吸收美元資金,再將這些資金投放於歐洲居民,該公司便在從事離岸金融活動。
(本報記者 王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