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裡岸線 看攻堅突破》專欄,我們今天來關注北部岸線上的「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2015年,隨著中韓兩國《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籤署,威海成為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被寫入自貿協定的城市。為進一步提升對韓經貿合作的規模層次,去年年底,威海決定在經區規劃建設一個24平方公裡的「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為招商引資、科技合作、經貿交流提供一塊更加具體的承載區域。今年3月份,產業園指揮部正式成立了。眼下,指揮部裡正在忙些什麼?產業園又建設得怎麼樣?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記者孔祥勇:「我現在是在經區的世紀大廈,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的指揮部就設在這裡。為了推進產業園的快速建設,指揮部下設了規劃建設、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政策法規、綜合協調五個專班,我們一起去看一下。我現在來到了位於三樓的指揮部辦公室,三月份成立之後,它的主要職能就是對五大專班的具體工作進行綜合協調推進。自從產業園揭牌之後,他們的工作更加忙碌了。」
「從這個地方做步道的噴漆,這個位置從崮山路,你這個位置,有個什麼問題?規劃的路網和現實的路網有差的問題,規劃的路網在這。」
在指揮部辦公室,許志國正在跟道路工程人員調度路網施工。他告訴記者,建設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不僅是威海對外開放的重大機遇,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他們每個人都感到擔子很重。
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指揮部辦公室許志國:「這不是以前畫在圖上,而是正式要落到地上,所以大家都覺得壓力比較大。怎麼落?怎麼才能更好的落?大家都在想這一塊。」
桌上的這份產業園規劃圖,3個月時間裡已經修改完善了四版。上個月,產業園揭牌啟動,按照「一核、四區、濱水布局」,開始建設。
記者孔祥勇:「我現在是來到了疏港路,這裡是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的西南端,也可以說是整個產業園的入口,沿著北部岸線,產業園囊括了威海港和崮山鎮。從我手裡的這份示意圖,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部分就是產業園的地理位置,它是一個三區的「交匯點」——向西,就是中心城區;向東,就是東部濱海新城;向南,就是綜保區北區。可以說,它就像是一個水管的「三通接頭」,從大發展的規劃上,把這幾個區域連為了一個整體。」
在空間布局上,產業園劃分為先進位造、港口物流、高端服務、文旅休閒四大功能聚集區,這其中,對韓貨物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威海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記者孔祥勇:「整個產業園的地理位置不僅特殊,而且優越,其中,威海港就是最為關鍵的一個要素。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站在威海港,整個產業園剩下的區域就變成了港口的腹地,在威海和仁川「四港聯動」的影響下,從產業園到威海港,從威海港到產業園,兩者之間就形成了最快只要5分鐘」的一個黃金國際物流通道。」
以威海港為核心,向外輻射發展。距離威海港5分鐘的車程,就能到達產業園中的智能製造園區,這也是產業園揭牌後最先啟動建設的一個區塊。在工地上,記者見到了建設單位的負責人趙學武。
建設單位負責人趙學武:「組織了6臺挖掘機、30輛工程車,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不間斷地拉土,12天,完成了7萬方的土,這是一個比較快的速度。我們那個樓因為場地有限,我們現在就是最大能布置的6臺衝擊鑽,現在也是滿負荷布滿了,在不影響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我們在全力以赴地搶工期。」
智能製造是整個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三大主攻產業之一。指揮部辦公室負責規劃工作的王銳告訴記者,智能製造園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廠房強大的通用性。
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產業園指揮部辦公室王銳:「就是什麼樣的項目來,都可以在這個園區落地。我們是按照產學研一體化標準來建造,它是多層的、獨棟的,符合各種不同的智能製造這個產業的需求。」
對於起步階段產業園的建設來說,13條路網的改造提升是必須下好的先手棋。在園區三大主幹路之一的崮山路,經區市政局工程科的李小芹正在現場指揮調度,她告訴記者,13條道路中,有10條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完工。
經區市政局工程科李小芹:「經過這麼多年的運行,道路的破損很嚴重,我們把整個的路網重新進行優化改造,我們現在在崮山路,就是我們要對它進行道路結構層的全部改造,又增加了它的城市道路的功能,我們這次增加了人行道,將各種管線配套完善了。」
包括路網在內,隨著園區建設的全面拉開,當前,產業園已吸引了14個項目籤約,涵蓋醫療器械、高端製造、科技研發、跨境電商等多個業態,這片24平方公裡的土地,正把先行先試優勢轉化出了更多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