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全球"最悲觀" 夢想僅是有工作能養家

2020-12-1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 外媒稱,在日本很難看到年輕人的樂觀情緒,那裡的千禧一代是世界大型經濟體中最悲觀的一個群體。

據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11月24日報導,雖然在日本的貿易夥伴國家中年輕人大多認為前途光明,自己將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但是在日本,持這種看法的年輕人不到40%,使得他們成為萬寶盛華集團調查的18個國家中最悲觀的群體。日本年輕人甚至比近年來在經濟上遭遇類似大蕭條的困境、在政治上遭遇動蕩的希臘年輕人還要悲觀消沉。

日本根除這種「洩氣心態」的努力成效不大。雖然安倍晉三首相竭力刺激經濟復甦,但日本年輕人完全沒有信心。這種心態已經對經濟造成影響,對未來也構成挑戰。

日本的千禧一代將來要供養世界上老齡化最快的人口,年輕人多半只能幹些低薪、沒有出路的工作。此外,日本還有世界最沉重的政府債務負擔。

由於懷疑國家系統無法按時向他們發放養老金,20來歲的年輕人現已對退休後的生活感到擔憂,精打細算地為以後的日子攢錢。低廉並且難以上漲的薪酬迫使許多人推遲甚至放棄結婚、買房和生育。萬寶盛華集團的調查顯示,約有37%的人認為自己會一直工作到生命的終點。

日本年輕人看重安穩保障,沒有展現出有利於安倍實現其「偉大的創業國家」設想所需的「活力」。

23歲的大矢大介(音)在一家硬紙板工廠當機器操作員,他說:「要是可以的話,千禧一代希望在大公司裡工作。這樣就穩定多了。」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韓事務負責人蘭德爾·瓊斯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日本年輕人「有一種為大公司或政府效力的情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說,改變這種態度是日本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日本的創業率在全球排名很低,要推動創新,要推動生產率增長,以便在人口萎縮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生活水平不斷上升。瓊斯說,日本擁有大量專利和雄厚的企業閒置資金,只是缺乏足夠的創業者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報導稱,而對於許多像大矢這樣的人來說,夢想基本上是一樣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掙的錢足夠結婚養活孩子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法國人全球最悲觀?
    法國人看到這則新聞後很可能會報之以一個法式聳肩:法國是全球最悲觀的國家。   這並不是因為法國洋蔥串的辛辣味道使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朋友掉眼淚,而是因為法國人對2011年的展望最悲觀。   法國隊在世界盃比賽上的丟臉表現――球員不光彩地被遣送回國,法國隊一場未勝,以及神秘兮兮的法國總統尼古拉斯•薩科奇的經濟策略都加重了這種悲觀情緒。
  • 全澳洲最快樂的州在哪裡?最悲觀的又是哪?
    澳洲最不快樂的地方在哪裡?是南澳。 而最具信任感的地方在哪裡?是新州。 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是澳洲最不快樂的群體。而蒙納士大學教授Andrew Markus表示,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年輕人還在「建立自我認同感」,要忙著找工作賺錢。 他們的不快樂也許還和陰暗的前景有關。40%的澳洲年輕人表示對澳洲的未來感到悲觀或非常悲觀。但各州情況不太一樣。
  • 超半數中國大學生對祖國滿意 韓國與日本則僅為16%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全世界不同國家的年輕人都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他們對待同一個問題又有何不同看法呢?近期,一家韓國研究機構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56%的中國大學生信任自己的國家、對其感到滿意,而韓國與日本則僅為16%。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學生認為「未來不會比現在更美好」。
  • 年輕人寧願問父母要錢,也不去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寧願問父母要錢,也不去工作?李先生認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選擇工作,而是選擇啃老,主要是源於社會原因。時至至今,還有很多人到了30多歲還在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伸手跟父母要錢,成為了社會巨嬰,這不能完全歸結於他們自身,社會制度導致他們從小被保護起來,只有父母能給他們安全感,社會發展導致他們即使不工作,父母的收入也能養得起他們。
  • 回首歷史期盼夢想 日本威馳設計之旅
    繼續日本之旅,撇開其他不談,2013年豐田穩坐全球銷量冠軍的寶座,我更希望能以一個學習者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鄰居,以發現的眼光去探尋一個企業在實現夢想歷程中的精彩。在這回首歷史,期盼夢想的過程中,將精彩傳遞。日本時間比北京早一小時,我們到達名古屋機場的時候是當地時間21:00,北京時間20:00。
  • 日本年輕人的芬蘭幻想,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似乎沒那麼遙遠
    直到2019年,每年還是有10幾20萬日本人出國留學。近年陸續新開辦的大學國際學系,如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系、法政大學全球教養學系等等,都要求學生到外國進修一學期或一整年。若在暑假、春假裡,想要到國外參加幾個星期的語言進修班也易如反掌。
  • 寒冬給了有夢想的年輕人逆襲機會
    接下來已經是寒冬了,寒冬給了有夢想、追夢路上的年輕人逆襲的機會來了。 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則話題#寒冬給了有夢想的年輕人逆襲#,小編覺得最好的努力就是被夢想叫醒。
  • 《有夢想就有力量》:夢想給年輕人帶來力量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實習生 餘融圖/受訪者提供「把信念裝進行囊,隨夢想勇敢去闖;路漫漫,山水長,寒來暑往多少風霜……」鏗鏘有力的節奏、充滿幹勁的歌聲,《有夢想就有力量》是一首能讓聽眾熱血沸騰的搖滾歌曲
  • 有人問:小學男教師,僅靠工資,能養家嗎?
    基本生活,不就是「兩不愁三保障」嘛:不愁吃、不愁穿;有書讀、有房住、有錢看病。吃穿不講究,解決溫飽就行;讀書,義務教育也花不了多少錢;買不起縣城的房,在農村建一個,再不行,就和父母擠一擠;至於生病,也都有醫保,再說,小病也花不了什麼錢,像感冒什麼的,上小診所就行;這樣的基本要求,小學男教師的工資還是能勉勉強強做到。如果想追求點高品質生活,就有點磕磣。
  • 按時悲觀,防止崩塌 | 關於未來,這是一篇治癒的小文章
    不如回歸到觸手可及的現實中來,反而更有安全感。就像叔本華所言:「不想太過悲慘的話,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開心。」但在這種「降低期待」的態度背後,真的只是一種甘願避世的悲觀嗎?它真的能夠慰藉我們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嗎?世界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 北野武:現在的生意人總用「夢想」欺騙年輕人
    他還認為,現在的生意人總是用「夢想」欺騙年輕人,事實是,人根本沒有什麼沉睡的天分,只分「有天分」和「沒天分」。文 | 北野武萩本欽一先生(日本知名主持人,天才喜劇人)靠著搞笑名利雙收。在他闖出名頭之前,日本搞笑藝人不可能擔任節目主持人,因為搞笑藝人原本位於演藝圈的最下層。
  • 那些靠分期實現夢想的年輕人
    顯然,和一二線城市一樣,三四線城市年輕人也需要證明個體選擇自由的重要性。而在工作、社交等領域的選擇權明顯受限的情況下,消費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間,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變革之迅猛遠超一二線城市。儲蓄和樓市雙引擎的拉動下,三四線城市的青年逐漸釋放他們的消費潛力。
  • 40歲失業了找不到工作,無收入來源,可以嘗試這5份能掙錢養家的工作
    現在中年失業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中年的他們,正是家庭最需要的時候,卻被迫失去了養家餬口的飯碗,失業無收入來源,頓時成了無數中年人的一個噩夢。其實人到中年找不到工作不要苦惱,可以嘗試以下5份能掙錢養家的工作。雖說很多人看著可能收入不高,但至少穩定!中年人追求的,不就是穩定嗎?一起來看看吧。
  • 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比工資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雙休
    那時候的最關心的是有沒有工作,能不能賺到錢,能不能養家,一份工作可以做到退休的那種,對於假期和休息這些事情,其實大家也根本不在意。以前大家只要有工作就滿足了,現在大家在工作的選擇上慢慢偏向於工作的性價比。
  • 日本最有話題的大學又想騷動年輕人的心了
    與日本民眾心中的名門「東京大學」「慶應大學」不同,在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位於大阪的近畿大學僅排在 600 至 800 名之間。由於「少子化」嚴重,日本大學招生競爭日益激烈,但報考近畿大學的人數,卻在 2014 年至 2016 年連續三年位居日本第一。
  • 盤點日本十大年輕人最想做與最吸金的職業,你會選擇錢還是理想?
    (先不說醫生,這三護士你更喜歡哪一個)關於「將來的夢想」,佔比較高的是「穩定的生活」、「從事喜歡的工作」、「有一個溫馨的家庭」、「成為有錢人」竟然排第六位!並列出了日本最掙錢的職業,一起來看看日本最吸金的工作吧。
  • 日本「90後」將活在一個痛苦的時代
    在我成年那個年代,畢業後哪怕對英文一竅不通,也能在一流的企業找到好工作。當然,要想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抱負,英語是不可或缺的,但即便你不會英文,在崗位上盡職盡責也能度過一個充實愉快的人生。  現在不同了,如今的日本企業為了能夠苟活於亂世,對自身提出了國際化要求,每年向海外派遣大量有潛力的職員進行國際化培訓,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英文作為工作語言。
  • 日本年輕人愛把別人當傻瓜
    《輕視他人的年輕人》的封面     在近期日本暢銷書的排行榜上,《輕視他人的年輕人》一書頗為吸引眼球,面世僅3個月就加印8次,銷量突破了該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切入日本年輕人「乾裂」的情感世界,分析他們自我膨脹、自我萎縮、極端輕視他人等心理變化,揭示出日本社會已然進入「除了自己都是傻瓜」的時代。     這本書的作者速水敏彥是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主攻教育心理學。速水敏彥在《輕視他人的年輕人》一書的序言中說,令人極為不可思議的是,眼下日本年輕人「乾裂」的情感世界裡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變化。
  • 月薪5000的年輕人還敢談夢想嗎
    被生活重壓的年輕人已經玩不動梗了,老老實實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投簡歷,找工作,背負起家庭的重擔。成長,仿佛是從切身體會到「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開始的。 在微博「2020年過去200天了,到目前為止,你有什麼感受」的高贊評論裡,每個人的2020,似乎都有說不出的無能為力。
  • 劉軍紅:日本年輕人胸無大志了嗎
    最近,《朝日新聞》報導了「日本生產率本部」的一則消息說,在以1644名公司新入職年輕人為對象的調查中,未來想當社長的比例降到10%,為1969年有該項調查以來最低。17.4%的人對未來能晉升到的位置持「無所謂」態度;而對於工作要努力的程度,62%的認為「與別人持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