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書法教育是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關注的話題,並且還涉及書法背後的很多深層次問題。需要弄明白的是,書法是漢字書寫,但漢字書寫不一定是書法。很多畫畫的朋友說,書法比繪畫難多了,尤其到了後面,所以熊秉明有「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的論斷。明白了這一點,老師、家長、孩子的矛盾會少很多。
孩子學習書法,大人們必須明確哪幾個問題?
01 讓孩子學習規範字還是書法藝術?
規範字以便於識讀為首要目的,要求整齊劃一、統一規範,這樣閱讀起來方便快捷,比如印刷體、美術字,一目十行就能明白其義,偏重的是漢字書寫的實用功能。而書法則不一樣,它並不以便於識讀為目的,比如草書,識讀起來很困難,但並不妨礙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它的痴迷。書法表現的是在書寫過程中毛筆的豐富變化,以及漢字在不同書寫狀態下的造型之美,偏重的是漢字書寫的藝術功能。因此我們需要明確,是要求孩子寫規範字,在考試中不要因為字跡潦草不忍卒讀而扣分就行了,還是希望孩子能接受書法美的教育?
美育學堂書法課
02 讓孩子描字還是寫字?
描字不需要筆法,寫字需要筆法。所謂的筆法,是中國書法所特有的,就是合理運用毛筆,不違背筆性去寫字,一次性書寫,不能描摹修改。因為筆法,中國書畫形成了「筆墨」概念,構成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核心與靈魂,而西方繪畫以及除毛筆之外的書寫與繪畫,都沒有「筆墨」這個概念。很多家長只有結構概念,而進入 「筆墨」比較困難。對一件書法作品好壞的評判,普通人與專業人士的分歧也在「筆墨」,這就需要家長不斷學習。中國書法和繪畫特別強調書寫性,所以在中國畫裡,人們更願意說「寫竹」「寫蘭」「寫梅」,而不願意說「畫竹」「畫蘭」「畫梅」。筆法到位、結構準確當然最好,問題是孩子正處於生理髮育期,加上學習書法的時間比較短,二者無法兼得的時候,家長如何選擇?是接受有筆法、有書寫性的不準確?還是接受沒有筆法的、描摹性的準確?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二年級王思邁作業
03 讓孩子接受對稱單一的結構美還是多樣的結構美?
均勻對稱是書法中的一種美,它符合「大眾化好字」的標準,就像很多普通人所說的「您的字真好,就像印出來的美術字」,這可能就是普通人對書法審美的最高標準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判標準?因為對普通人來說,從認字開始接觸的就是課本、報刊、電視、手機裡的美術字,均勻、對稱、漂亮。
其實書法中還有更多的美,假設從一睜眼起就接觸經典書法,斷不會形成這樣的審美!殊不知在書法中,均勻、對稱、秀美只是書法眾多審美中的一隅。書法中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像人一樣有高、矮、胖、瘦,有站、走、跳、跑,有喜、怒、哀、樂,一個個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從而讓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如果大家都統一到一個標準的站姿,不苟言笑,那世界該是多麼無趣!當然,這裡有一個選擇前提,那就是符合自己的心性,這樣才是最合適的。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黃雲豫作業
04 讓孩子學一種「法」還是學一種「理」?
告訴孩子怎麼寫,是「法」,是「知其然」。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寫,是「理」,是「知其所以然」。所謂「理法」,先有「理」後有「法」, 「法」建立在「理」的基礎之上,如果只記住「法」,而不明白背後的「理」, 「法」就是死的、僵化的,會成為束縛大家學習書法的教條。好的老師既教「法」,更能教背後的「理」。只有明了「法」背後的「理」,孩子才能活學活用,一通百通。
05 要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這是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最複雜的問題。孩子書法中所呈現出來的稚拙天真,與成人回歸到稚拙天真有天壤之別。前者是天性使然,是不自覺的,這種美是大人賦予的,孩子自身並不知道。後者是主動追求,是自覺的。那麼,孩子要不要學書法?因為一旦經過嚴格的訓練,這種稚拙天真的品質就消失了。一位優秀的老師應該遵循孩子的本心,加以引導,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並春風化雨,慢慢輸出一些書法美的知識,讓這種不自覺成為一種自覺,而不是一味地將大人的審美趣味強加給孩子,泯滅孩子的天性,抹殺孩子對書法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的書法,是一個人生命狀態的真實呈現。一位優秀的老師,會在不同的階段對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讓孩子寫出符合他年齡特徵的書法。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福」字課堂教學展示
家長和老師在整個書法生態中,其作用是最直接和具體的。做一個謙虛明智的家長,做一個有良知的書法老師,明智的大人們應如是明確上列問題。
內容節選自《中國美術》2019年第6期
《明確孩子學習書法的幾個問題》
作者:肖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