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順歷史中
湧現過許許多多
在中國歷史上留名的人物
他們或文氣十足或武功赫赫
皆是豐順人民的驕傲
他們生前無限風光
仙去後又葬在何地呢
值此清明即將來臨之際
讓我們一起撥開迷霧
探尋豐順名人墓葬
獻上後世子孫敬意
豐順名人都葬於何處?
1
吳六奇墓葬位於大埔
發現時已損毀嚴重
吳六奇(1607—1665)字鑑伯,號葛如,綽號吳鉤,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人。歷任明清兩朝官員,官職最高時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歿後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諡順恪。御賜一品典式營造。
其墓於大埔縣湖寮虎山下,御製碑文、祭文、遣官祭葬。康熙四年賜葬於此。墓場周約百丈,環牆若城,規模十分宏大。
吳六奇墓葬中出土了許多石俑
然而2011年三月,人們發現,曾經規模宏大的吳六奇墓葬的墓碑被擱置於五虎山腳一個工棚的荒草叢中,其墓葬整體也損毀嚴重,後為了保護吳六奇墓,有心人士整理了包括吳六奇墓前石雕、龍崗三角坪樹牌坊、新寨村上寨通議第等14處文物點以及河頭村「永禁陋弊碑記」等3處拾遺,統一規劃為「客家民風民俗民居大觀園」。
被棄在工地垃圾堆中的古墓碑。
2
晚晴名臣丁日昌葬於揭陽
墓葬曾遭多次毀壞今修繕一新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靜,小名雨生,別名禹生,廣東省豐順縣人。歷任廣東瓊州府儒學訓導,江西萬安、廬陵縣令,蘇松太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撫,總督銜會辦海防、節制沿海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和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
丁日昌1882年去世,在揭陽榕城東門溝角公館內舉行弔唁,十分隆重,各地人物登門弔祭多天,弔唁軸幅從大廳一直排到公館外的圍牆,以至連接到街路口。老態龍鐘的曾國藩專程趕到揭陽弔唁,並參加安葬儀式。人們用最悲痛最沉重的心情哀悼丁日昌,連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也作輓聯一幅以寄託哀思。丁日昌去世後,葬於揭陽西丁厝花園。
後因種種原因遭到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丁日昌後人丁家駿先生從泰國匯來巨款,委託當時的揭陽縣人民政府,籌建丁日昌陵墓。1991年,丁日昌陵墓終於落成於揭陽市榕城區仙橋紫峰山桂竹園村後山麓,三山石坊門頂有「一代名臣」四字。
3
明末正臣羅萬傑
葬於揭陽縣缶灶村
羅萬傑(1613-1680),字貞卿,號庸庵,晚號樵夫,廣東豐順縣(原屬潮州揭陽)湯南人。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授吏部行人司行人。後任吏部清吏司主事、驗封司員外郎、文選司郎中等職。南明時,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為人正直不阿,為官克勤克儉。明亡,義不出仕新朝,閒居山林,以遺老終,有「潮州後七賢」之譽,有《瞻六堂集》傳世。
羅萬傑卒於清康熙十八年(1680年)六月十二日,享年68歲,葬於揭陽縣缶灶村。遺命墓碑不書名字,只題「龍山樵夫之墓」,有墓志銘云:「岐山之陽,榕水之旁。瘞玉佳城,遺蛻仙藏。高節峰峙,貞名流長。樵夫姓字,千載有光。」鄉人私諡為「文節先生」。
羅萬傑著作《瞻六堂集》
4
南昌起義先烈徐名鴻
葬於縣革命烈士紀念地
徐名鴻(1897—1934)字翱翔,豐順湯坑雙河村人,1912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1 926參加北伐,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27參加南昌起義,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時任十九路軍秘書長,1933年,十九路軍調閩後,在福州宣布反蔣舉事,1934年,徐名鴻被捕就義於大埔,年僅37歲。
徐名鴻烈士犧牲後,遺體由親友斂棺葬於大埔茶陽。1946年,由其夫人黃鬱青運回家鄉。1955年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批覆豐順縣人民政府:「對徐名鴻烈士遺體予以安葬,徐名鴻烈士家屬享受烈屬待遇。」1956年,烈士安葬於湯坑。1983年1月,豐順縣人民政府再次將其墓遷建於縣革命烈士紀念地。
今豐順縣湯坑鎮東山居委東山公園山頂建有徐名鴻烈士墓,坐落於豐順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座北向南,水泥灰沙結構,碑高1.56米,寬0.70米,建有水泥護欄和三級臺階,佔地面積500平方米。
5
豐順醫學大家王逸叟
葬於三臺山林場南坡
王逸叟(1868—1942),名皞,字皞少,豐順縣湯坑鎮老鹽廠人。原籍浙江紹興,高祖王秋圃於乾隆年間以鹽運使屬員來豐順、揭陽兩縣督辦鹽務,並在湯坑建祠宇、置產業,定居,辛亥革命後入籍豐順。王逸叟三歲喪父,賴母黃氏扶育。文思敏捷,才華出眾,但因客居外鄉受籍屬所限,不能參加縣、府考試,故終身未仕。他博覽典籍,潛心於儒、釋、道,對儒家典籍,尤為諳熟。30歲自號逸叟,居室稱「愚隱齋」,以讀書、著述為樂。
民國初年,王逸叟先後任潮州金山中學、汕頭回瀾中學文史教師。常與民國《廣東通志》總纂溫丹銘詩詞唱酬。王逸叟任湯坑金湯學校校長時,從師者甚眾。擅長書法,獨樹一格。湯坑臥虹橋建成,他揮筆書寫橋名,筆法兼歐顏兩體,令時人讚嘆。王逸叟晚年在其居所「琅玡別墅」開設儒範尚志學校,開國學講習斑,授《四書》、《五經》。王逸叟素體弱多病,曾習內氣功以養生。他擅長中醫,有醫療梅毒的秘方。醫德高尚,不收受貧者診金,求醫者甚眾。
民國31年(1942)11月20日,王逸叟以痢疾病逝,終年75歲,原葬湯坑草塘尾,現遷至三臺山林場南坡。
購買農產品請掃碼聯繫老闆娘進行諮詢
6
革命先烈陳雲
葬於大埔赤坑山上
陳雲(1915--1948),又名海王,砂田砂溪上村人。家庭貧苦,幼年便入銅鼓峰深山燒炭、擔炭、摘葉,掙錢維持生活。後在國民黨抓壯丁是逃脫,隨後加入遊擊隊,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的周旋中對抗中屢獲奇功。
民國37年(1948)7月19日晚,陳雲帶領獨一大隊30多入去韓江邊執行收稅任務。第二天中午,檢查一條商船,恰遇敵人的護航隊,雙方開展激戰。陳雲胸部中彈,因流血過多而犧牲。臨終脫下手錶,交給戰友陳洪,讓他交給黨組織,作為最後一次交黨費。
7月21日,中共埔豐縣委在砂田大坑青溝完為他舉行隆重追悼會,遺體安葬在大埔赤坑山上。
7
愛國志士鄭顯芝
葬於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鄭顯芝(1925—1949),名銘楊,字玄子,廣東豐順縣隍九河下圍村人。5歲就讀於成德小學。10歲獲全縣小學較藝全場冠軍,縣長梁國材獎給「出類拔萃」銀盾。12歲報考潮安金山中學初中,在70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因日寇侵華,鄭顯芝便轉學隍球山中學,成績優異,縣長劉禹輪獎給「英才挺拔」匾。
歷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市黨部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重慶中央大學畢業,上海高級機械學校教師。1948年任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副主任,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10月被捕,1949年5月被殺害於浦東戚家廟。
上海解放後,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陳毅指示尋找鄭顯芝遺體,撥款於萬國殯儀館治喪,派員致祭。有34個單位萬餘人參加追悼會。葬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向豐順先賢致敬
如果你還知道哪些
豐順名人墓葬所在地
也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
豐順關注
每天為您關注豐順事
想要加入豐順交流群
和更多豐順鄉親一起溝通
請添加小編微信拉你進群
想發布招聘、順風車拼車
找工作、打聽事等消息嗎
加小編微信為你發布
推廣你的信息
如想加入更多豐順興趣交流群
也可聯繫小編拉入群聊
豐順關注小編
記者阿華
主編文靜
編輯懦子
消息來源於:奇趣揭陽、百度百科、南方日報、豐順縣誌等
豐順關注編輯:懦子
點擊致敬豐順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