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已達2.5億,養老已成困局!好在這些新型養老出現了

2020-12-18 齊魯壹點

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每年增加8000多萬老齡人口。

這麼多中老年人,儘快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今天小編將和大家分享現在國內已有以及正在嘗試的各種新型養老辦法,大家可以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

01

養老院有養老院的精彩

以前的養老市場布局比較單一,基本就是公辦養老院,現在的民辦養老院給了老年人新的選擇,配置的老年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休閒娛樂中心、酒店式度假公寓等硬體設施,讓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75歲的杭州老人張成已經在金色年華住了6年,除了逢年過節,平時都住在這裡。

據張成介紹,他女兒在美國定居。2004年,女兒把他們老兩口接過去住了一年半,由於生活不習慣,僅過了一年多,老兩口就回到杭州生活。

「2012年老伴去世後,一些老朋友就推薦我住養老院。一開始我還有些牴觸,但熟悉了養老院的生活後,就慢慢喜歡上這裡。」張成說,在養老院吃得好,覺也睡得好,還能認識很多新朋友。

02

日託養老院

同時,在傳統的全託養老院蓬勃發展的同時,日託養老院也廣受大家的關注。

據了解,日託養老院主要以身心較健康的老年人為目標群體,為其增加興趣愛好、擴大人際交往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老年人白天在日託養老院接受照料、參加活動,晚上再回到家中,既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又可保持與家人的密切聯繫。

4月初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北京市西城區廣外怡樂園敬老院內的文化坊不時傳來悠揚的曲子,這是60多歲的李達高在練習吹小號。

不遠處,老年活動室、棋牌室、書畫室、舞蹈排練室、按摩室、心靈聊吧等十餘個房間裡,每間都有老年人活躍的身影。

這樣熱鬧的場面在廣外怡樂園敬老院每天都會看到。

近年來,我國各地的日託養老院迎來快速發展期,這與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有著密切關係。

「通過對2000餘位居民走訪調查,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老年人懷有較深的居家養老觀念。」通過挨家挨戶地調查,李達高發現,獨居、「空巢」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戀家思友的街坊情結,擔心熟人歧視的心態,使他們寧肯「獨守空房」,也不願到養老院。

「日託養老院作為一種介於專業機構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間的新形式,對於老人以及無暇照看老人的子女來說,都不失為一種好選擇。」李達高說。

03

社區養老驛站

來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化樓社區的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驛站,老遠就聽到活動間內傳來老人們聊天的歡笑聲,周邊社區的老人們正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玩著康樂遊戲。退休老人鄒秋平就是其中的一員。

鄒秋平家住龍潭街道,距離養老驛站不遠。由於退休後空閒時間多,平時娛樂活動較少,在養老驛站成立之後不久,她和退休的姐妹們就成了這裡的「常客」。

「我剛在驛站剪了個頭髮,才8塊錢,比外面的理髮店價錢便宜多了。」鄒秋平熱情地講起自己對養老驛站的感受:

「過去,老人有一些需求或想找人幫忙,除了自己的兒女也不知該找誰,現在好了,有了這個養老驛站,不管有什麼需要,大到體檢、看病,小到吃飯、修腳,只要打個電話預約,就能有人來幫忙解決,還能提供上門服務,真的是非常方便,讓我們老年人心裡感到很安全。」

不同於提供長期床位住宿服務的傳統養老院,安化樓養老驛站裡的老人隨來隨走,驛站只提供臨時性的生活服務,屬於居家養老的一種創新模式。

「政府在場地提供和硬體裝修上為驛站提供了資金支持,這幫助我們可以在無障礙設施、功能性設施上做更好的調整,更專業、便利、安全地為老人提供服務。」王玲力說。

04

養老仍面臨諸多痛點

按照國家「9073」工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人數比例為90∶7∶3,即97%的老人將以居家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

為了實現這部分人老有所養,北京、廣西、新疆等地都進行了探索。然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服務質量低,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另外,居家上門開展服務的標準、規範、收費及醫保報銷政策等也有待完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

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這些都是為了能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讓中老年人有看的見的未來。

那麼新老人朋友,看完上面的這些養老方式,你覺得哪種更適合自己呢?

相關焦點

  • 中國老齡人口已達2.5億 當你老了,如何養老?
    中新社發 餘秀娟 攝 當你老了,如何養老? 【經濟界面】 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每年增加8000多萬老齡人口。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 2.5億人面臨的養老困局:床位短缺、護理難、價格高
    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就已經達到2.54億,佔總人口的18.1%,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協會的預計,到2035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佔比將超過25%。 養老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然而,不少地方的養老對策還沒有反應過來,養老面對著很大的困局。 床位短缺。
  • 中國60歲以上老人超2億 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達千萬
    養老護理人員缺口 達千萬級別  王悅  「在市場上,有醫療經驗的退休醫護人員被養老機構回聘時幾乎都可以做到管理層,在現階段,主要的養老機構人才需求是來自於酒店管理、護士以及地產行業。」一家提供養老諮詢管理的美資企業負責人韓易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 又出現種新型養老:不用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子女!值得傳閱
    鄉下老人進城養老已很尋常,可您聽說過城裡人寄住鄉下村民家養老嗎?在江蘇南京,有社區和醫院正在運營這種「城市老人寄養農家」的新型養老模式。 1 美麗鄉村環境好 城裡老人下鄉養老 在江蘇省南京市徐慕社區楊家村一幢農家小樓門前,一塊「養老示範戶」的標牌特別醒目。
  • 破解「空巢」養老困局別光指望「子女」
    李潔瓊 姚潤萍  5月1日起,上海將實施《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條例重申家庭成員「常回家看看」的規定,子女拒不回家看看或將影響當事人信用。  同年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子女「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從法律層面敦促子女履行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義務。  這些政策法規的背後實際上透露了中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老齡化困境。
  • 揚州發布旅居養老數據 一成老人旅居養老
    原標題:旅居養老 離我們有多遠 目前國內的旅居養老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揚州的區位、自然條件、文化底蘊、城市建設等都具有發展旅居養老產業的優勢。旅居養老是一種邊旅遊邊養老的新型養老形式,選擇「旅居養老」的老人一般會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數月,慢遊細品,以達到既健康養生、又開闊視野的目的。
  • 養老已成子女最大負擔,為何老人不去養老院?三個老人不同的回答
    以前的時候,老人上了年紀之後,家裡面的兄弟姐妹都會輪流接父母到自己家裡面養老,老人的晚年過得也都很幸福。可是,現在很多人家都是獨生子女,老人年輕的時候只養了一個孩子,上了年紀之後也都只靠著這一個孩子養老。
  • 「日間照料」「候鳥式養老」……你知道這些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嗎?
    其中,梅江區和蕉嶺縣南磜鎮政府已為當地共500多戶特困、低保老人購買了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的需求,提供緊急呼援、定位服務、電話回訪等線上基礎服務。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充分利用現有「星光老年之家」、農村老年人活動場所等為老服務設施,積極整合街道、社區服務等各種資源,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站)等的功能銜接,發揮綜合效益。
  • 面對2.5億老人,不願結婚的年輕人,到底誰給他們養老呢?
    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在2019年,我國60周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人口約為2.5億人,佔比18.1%。從這組數據上來看,其實我們就能看出現在的老人是越來越多了,可見當代的老年人人口確實是個大數目。他們在為國家作出貢獻後,終究到了年老的時候了,那就需要養老了。
  • 5閨蜜花百萬麗江買房養老:中國的空巢老人,你想好怎麼養老了嗎
    隨後,五閨蜜抱團買房養老的消息衝上了熱搜,引來無數網友的圍觀和讚嘆。這件事,再度將如何養老這一問題推到我們面前。眾所周知,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中的高齡化、空巢化問題嚴重。而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據顯示,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平均每4個中青年撫養1個老人。
  • 「分紅型養老」落敗,人口迅速增長的中心城市面臨巨大養老壓力
    一年合同到期後,老人可以把本息取回,或將利息兌換成公寓住宿費。然而高額投資回報、低於市場的服務費用,根本無法維繫養老公寓的運營。在長沙,這並非個例。2019年11月5日,長沙市民政局召開專題會議,稱近期發現多起「養老」變身「坑老」案件,嚴重損害老人合法權益。11日,長沙市政府號召82家養老機構負責人籤下承諾書。
  • 新型養老興起,眾多老人心動:別盲目跟風,聽聽別的老人怎麼說
    網上所說的的新型養老主要有以下四種:1、抱團養老:簡單說就是幾對老人,找一個地方,一起生活,吃飯、看書、聊天、鍛鍊等等;2、旅居養老:一幫老人開上車或租車,一邊旅遊、一邊玩,玩累了原地休息,休息好了,繼續上路玩;
  • 「養老」成網民關注第一高頻詞 養老服務業能否標準化
    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由1.78億增長到2.21億。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提及養老問題: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落實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制度。城鄉低保人均補助標準分別提高5%和8%。
  • 「新型養老」已經悄悄流行,這樣的養老方式,孩子和老人都輕鬆
    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就是,王老先生將自己家變成一個老年活動中心,因為王老先生的家很大,都是年輕的時候打拼下來的,現在孩子長大了,也都自己出去住了,家裡就空蕩蕩的只剩下了王老先生和妻子兩個人。,這種養老方式不僅讓老人開心,孩子也非常的放心,不僅僅在王老先生家中,這種新型養老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悄悄流行了,老人們自行安排老年生活,過得非常開心,孩子也不用太過操心。
  • 養老保險改革方案已獲通過:告別雙軌制
    在報告中,馬凱首次透露,備受各方矚目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業已擬訂,並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  改革方案的核心內容,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自此,紛擾已久的企業、事業社保待遇雙軌制問題,將得以逆轉。
  • 新型養老模式的優缺點
    1、居家養老安全性缺乏,居家養老護工並不是24小時的,而且作為一個外人,並不可能對老人做到100%的照顧。如果身體病發或發生意外,鄰居和家人沒有發現,很容易出現悲劇。2、居家養老增加了家庭護理上的負擔,雖然說居家養老相對家庭養老來說,大大減輕了家庭照顧上的負擔。
  • 「候鳥式養老」成老年人新寵,可惜對條件要求太高,滿足者無幾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最新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已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為1.76億。
  • 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破解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局?
    留在家裡的都是一些兒童和老人,這早已經成了多數農村的一種普遍現象,因為隨著外出務工的熱潮,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的逐漸瓦解,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正在打破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
  • 《聯合早報》:「老化」太快 養老成中國難題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7月11日文章,原題:「老化」太快中國養老難作為世界人口大國 ,中國已成為老得最快的國家。據聯合國人口測算數據,1990至2020年, 中國銀髮人群(60歲以上老人)年均增速達3.3%,超過世界均值的2%。
  • 2.5億人養老挑戰:5年來20省份人均床位減少 高額護理費難題待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5億人養老挑戰: 5年來20省份人均床位減少,高額護理費難題待解近5年以來,全國有20個省份人均床位下降,其中5個省份降幅超過25%。提高養老設施數量和質量,配備更多醫養康養結合的人員和機構,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