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每年增加8000多萬老齡人口。
這麼多中老年人,儘快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今天小編將和大家分享現在國內已有以及正在嘗試的各種新型養老辦法,大家可以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
01
養老院有養老院的精彩
以前的養老市場布局比較單一,基本就是公辦養老院,現在的民辦養老院給了老年人新的選擇,配置的老年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休閒娛樂中心、酒店式度假公寓等硬體設施,讓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75歲的杭州老人張成已經在金色年華住了6年,除了逢年過節,平時都住在這裡。
據張成介紹,他女兒在美國定居。2004年,女兒把他們老兩口接過去住了一年半,由於生活不習慣,僅過了一年多,老兩口就回到杭州生活。
「2012年老伴去世後,一些老朋友就推薦我住養老院。一開始我還有些牴觸,但熟悉了養老院的生活後,就慢慢喜歡上這裡。」張成說,在養老院吃得好,覺也睡得好,還能認識很多新朋友。
02
日託養老院
同時,在傳統的全託養老院蓬勃發展的同時,日託養老院也廣受大家的關注。
據了解,日託養老院主要以身心較健康的老年人為目標群體,為其增加興趣愛好、擴大人際交往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老年人白天在日託養老院接受照料、參加活動,晚上再回到家中,既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又可保持與家人的密切聯繫。
4月初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北京市西城區廣外怡樂園敬老院內的文化坊不時傳來悠揚的曲子,這是60多歲的李達高在練習吹小號。
不遠處,老年活動室、棋牌室、書畫室、舞蹈排練室、按摩室、心靈聊吧等十餘個房間裡,每間都有老年人活躍的身影。
這樣熱鬧的場面在廣外怡樂園敬老院每天都會看到。
近年來,我國各地的日託養老院迎來快速發展期,這與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有著密切關係。
「通過對2000餘位居民走訪調查,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老年人懷有較深的居家養老觀念。」通過挨家挨戶地調查,李達高發現,獨居、「空巢」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戀家思友的街坊情結,擔心熟人歧視的心態,使他們寧肯「獨守空房」,也不願到養老院。
「日託養老院作為一種介於專業機構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間的新形式,對於老人以及無暇照看老人的子女來說,都不失為一種好選擇。」李達高說。
03
社區養老驛站
來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化樓社區的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驛站,老遠就聽到活動間內傳來老人們聊天的歡笑聲,周邊社區的老人們正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玩著康樂遊戲。退休老人鄒秋平就是其中的一員。
鄒秋平家住龍潭街道,距離養老驛站不遠。由於退休後空閒時間多,平時娛樂活動較少,在養老驛站成立之後不久,她和退休的姐妹們就成了這裡的「常客」。
「我剛在驛站剪了個頭髮,才8塊錢,比外面的理髮店價錢便宜多了。」鄒秋平熱情地講起自己對養老驛站的感受:
「過去,老人有一些需求或想找人幫忙,除了自己的兒女也不知該找誰,現在好了,有了這個養老驛站,不管有什麼需要,大到體檢、看病,小到吃飯、修腳,只要打個電話預約,就能有人來幫忙解決,還能提供上門服務,真的是非常方便,讓我們老年人心裡感到很安全。」
不同於提供長期床位住宿服務的傳統養老院,安化樓養老驛站裡的老人隨來隨走,驛站只提供臨時性的生活服務,屬於居家養老的一種創新模式。
「政府在場地提供和硬體裝修上為驛站提供了資金支持,這幫助我們可以在無障礙設施、功能性設施上做更好的調整,更專業、便利、安全地為老人提供服務。」王玲力說。
04
養老仍面臨諸多痛點
按照國家「9073」工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人數比例為90∶7∶3,即97%的老人將以居家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
為了實現這部分人老有所養,北京、廣西、新疆等地都進行了探索。然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服務質量低,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另外,居家上門開展服務的標準、規範、收費及醫保報銷政策等也有待完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
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這些都是為了能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讓中老年人有看的見的未來。
那麼新老人朋友,看完上面的這些養老方式,你覺得哪種更適合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