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之花(上)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2020-12-23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明代陳洪綬《玩菊圖》。

北宋趙令穰《陶潛賞菊圖》。

櫻花競相盛開。據新華社

  

□馬琳

  華夏文明與「花」有著深厚淵源,「華夏」之「華」即花卉之「花(蕐)」,「花」「華」同源,成為華夏子孫對花的文化認同與審美認同。《書經》裡有「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屈原《離騷》裡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農耕社會裡,花是生息繁衍、孕育供養的通道,是情愛的表達,繁榮的載體,美好的象徵。


稻花裡的家國安穩

  社稷,是土神和穀神的總稱。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社,與「土」本是一字,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生殖崇拜;稷,即粟或黍屬,從西周開始被尊為五穀之長,與社並祭,合稱「社稷」。《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漢書·高帝紀下》:「又加惠於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史記·呂太后本紀》:「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社」「稷」,反映了我國古代以農立國的社會性質。
  秦統一中國之後,國家的經濟地理中心逐漸由渭水流域向中原地區再向長江中下遊平原轉移的漫長過程中,水稻的種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稻在中國穀物中的位置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稻在五穀之外;稻列五穀之中;稻為五穀之首。
  稻穀關乎社稷,從唐宋時期的「常熟熟,天下足」到明清時期的「湖廣熟,天下足」,可見一斑。稻花關乎國運,在農本思想的千年國度裡,稻花幾乎具備了成為「國花」的所有要素。稻花不僅是富足、安穩的象徵,而且在詩歌中也有著天生的家國情懷。先秦《鄴民歌》裡唱道:「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滷兮生稻粱。」毛滂的《立秋日破曉入山攜枕簟睡於禪靜庵中作詩一首》中:「山容便與新秋淨,稻花已作豐年香。」辛棄疾將稻花配豐年:「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贈譚海陽祈雨有感》裡,陳泰的百事皆好,就是稻花香、稻苗綠:「夜來好雨百事足,稻花吹香稻苗綠。」林朝崧與友人雅集之後,心情也如薰風稻花:「曉雨半林鳩語雜,薰風十頃稻花肥。」
  大約在林朝崧詩讚稻花的前後,1912年,《少年》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北洋政府「嘉禾勳章」上的稻花體現了重農和平等的思想,「從此,稻花可稱為民國花了」。這是將「國花」視作民族與國家象徵的第一個探討案例,類似的定義,還有「國士」「國良」等。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1956年,29歲的喬羽為戰爭影片《上甘嶺》寫出了主題曲《歌唱祖國》,大河的雄渾與稻花的柔美,構成了硝煙之後和平歲月裡的如畫江山。幾十年來,歌裡的兩岸稻花,散作一枚又一枚,植在我們心中,成為我們對家國安穩最樸實的祝福。


漢唐華章裡菊花盛放

  對菊花最早的記載,見之於《周官》《埠雅》。《禮記·月令篇》裡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之句,古人將菊花當作農作的節令之花。《離騷》裡有「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化用了鳳凰非露水不飲,非煉食不食的典故,以志君子不可與世同汙。
  在秦朝的首都鹹陽,曾出現過菊花展銷的盛大市場。漢代劉歆《西京雜記》中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如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漢代至魏晉南北朝間,除黃菊外,白菊、紫菊、墨菊等各色菊花被發現。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其《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而辭官回歸田園的陶淵明,在自己庭院中種菊、賞菊、採菊,留下很多詠菊詩篇。後世文人對陶淵明極為推崇,愛屋及烏,將菊花看做是卓爾不群的隱士的化身,紛紛種入園中。詩人李白曾經因為連續兩日摘菊花,作詩調侃:「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參加重陽宴聚的還有詩人白居易,作詩曰:「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詩人將白菊比作老者,以花喻人,饒有情趣。黃巢把菊花比作身披黃色盔甲的戰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範成大愛菊、賞菊、種菊,並著《菊譜》一部。明代宮廷有專設的「養菊房」,清朝康熙年間豐澤園中以菊為名,建有「菊香書屋」。
  大約在初唐時期,菊花被引入日本。神龜三年(726),天武天皇的皇孫長屋王在送別新羅國使的宴席上賦詩:「桂山下餘景,菊浦鮮落霞。」同席的公卿安倍廣庭和以「斯傾浮菊酒,願慰轉蓬憂」。延曆十六年(797),朝廷仿效大唐風習,在宮中舉行「曲水宴」,桓武天皇曾經賦詩詠菊。從大同二年(807)開始,每年重陽日宮中都舉行「菊花宴」。其後的嵯峨天皇更對「唐風」亦步亦趨,在宮中大量栽培菊花,其栽培之菊被稱為「嵯峨菊」,被稱為「平安三筆」之一的他,還專門寫過一篇《菊花賦》。對菊花的推崇在平安末期達到頂峰,象徵著道德與長壽、神權與貴重的菊花成為日本皇室的家徽,也成為日本名副其實的國花。菊花王朝是日本到目前為止唯一的王朝,並從未間斷。即使在今天,日本人說的「菊花」,仍有指代君王皇冠的含義。
  菊花從中國傳入日本,其栽培和發展成了日本文化性格的一個寫照。戰後的日本抑「刀」揚「菊」,再度成為經濟強國,「日本製造」功不可沒。「日本製造」的核心來源於「職人精神」,而「職人精神」卻來源於江戶時期的「細菊工」。


櫻花象徵著昌隆國運

  漢唐時期,櫻花猶如國花,櫻花絢爛多彩且極富生命力的特點象徵著昌隆國運。董仲舒有「天地之美」論,櫻花春生春謝,一時極盛,恰好作為天地同春的「代美之物」,彼時皇族宮苑大量種植櫻花,整個上流社會,無不趨之若鶩。大唐盛世,萬國來朝,櫻花遍及庭園阡陌。櫻花被唐人賦予了對盛世燦爛圖景的美好期待,成為他們的時代之花。從中唐開始,歌詠櫻花的詩歌也隨之多了起來。白居易喜櫻、贊櫻,筆下的櫻花柔美而爛漫,「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櫻滿院栽」「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行便當遊」;元稹有「櫻花樹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李商隱有「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薛能有「聽時坐部音中有,唱後櫻花葉裡無」;李煜有「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王洋有「桃花櫻花紅雨零,桑錢榆錢劃色青」……
  和菊花一樣,作為盛世象徵的櫻花也在中晚唐時期傳入日本,當時的日本處於平安時代。天皇開筵賞櫻,貴族間也開始盛行在櫻花下舉行雅集,美其名曰:「櫻會」。然而,和菊花長居皇族不同的是,櫻花很快走進了大街小巷、原野山鄉,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如果說,菊花是代表日本皇族的國花,那麼,櫻花就是親密於日本普羅大眾的國花。《源氏物語》《源義經》等一系列作品對櫻花之美的解讀,也使櫻花成為了愛情之花、熱烈之花。明治時期,日本國力空前發展,櫻花鋪滿國土,櫻文化更是大盛。櫻花,宛如懵懂少女,安靜的在春天開放,滿樹的白色及粉色的花朵,是情人間訴說衷腸的最美語言。
  「賞櫻日本盛於唐,如被牡丹兼海棠。恐是趙昌所難畫,春風才起雪吹香。」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對日本櫻花的讚美,尤為出神。然而,宋濂並未踏足過日本,但他在明初與日本政客、文人之間的交往等方面,顯得相當活躍。「一花一樹來婆娑,坐者行者口吟哦。攀者折者手挼莎,來者去者肩相摩。」晚清黃遵憲的這首《櫻花歌》裡,描繪的是在日本櫻花盛放時節,全城的人們同賞櫻花之美、共唱櫻花之歌的盛況。

相關焦點

  • 致敬書寫時代、描摹靈魂的燃燈者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朱德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組織專家評選和發布的「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已經連續舉辦多屆,在出版界、作家圈、讀書群中影響越來越大1月6日,「名人堂·2020年度人文榜」之「十大作家」的盤點、評選也如期而至。
  • 小學體育老師的「倒立世界」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南充高中新區教學樓後有一塊空地,卷子做累了,張爽就去空地上倒立,能走上四五步。每次倒立後,感覺精神好多了,又投入緊張的高考複習。高中畢業,張爽如願以償考進了西華師大體育學院。  201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吉尼斯中國之夜,為張爽的夢想注入動力,當時37歲的黃忠餘挑戰了倒立行走100米的世界紀錄,但沒有成功,這激起了張爽向自己也向倒立下戰書的熱情。
  • 「只要多想著別人,就不會老」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黃宗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 綜合新華社、澎湃新聞等  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12月14日凌晨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病逝。  黃宗英,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是美麗動人的「甜姐兒」,也是妙筆生花的女作家。她祖籍浙江瑞安,1925年生於北京,自幼愛好文藝。
  • 川普馬雲演講 她引入英語課堂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4月27日下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樂山外國語學校時,蔡秀蘭教的兩個高三班正在考試,她在辦公室裡備課。此時,手機鈴聲響了,朋友晚上想請她吃飯。「哎呀,算了嘛,最近課程很緊張,我晚上還要備課。」蔡秀蘭婉拒了朋友的邀請。
  • 親近自然 分享收穫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東風農場的柚花精油皂。東風農場的柚花伴手禮。一棵柚子樹的故事 東風農場 雖然有露營基地作為特色,但東風農場仍然算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場。這裡盛產柚子。我們去的時候,他們正在籌備第二天就要開始的鄉村集市活動。 咖啡廳裡提供烏龍茶露飲用,有柚花精油系列的護膚產品,還有精美的檜木聞香擺件,讓咖啡廳變得很有格調。
  • 廚藝-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劉平  沒人知道,桂嬸為啥突然就迷上烹飪了。  在小區裡,桂嬸做的菜出名的難吃,不鹹就淡,炒個素菜,也把那點清香味都炒沒了。男人在世的時候,老抱怨桂嬸做的飯菜難吃。桂嬸不依:「那你還天天頓頓都吃?」
  • 成都小夥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深夜,溫鈞浩輕點滑鼠將這篇帖子發表在自己的微博上。文章中他引經據典,考證了貢嘎山南坡幾座衛峰名字的由來,以及後世在命名上以訛傳訛的可能性。雖然不是地理學家,卻經過了他的嚴格考證和分析。  之所以鍾情貢嘎山的考證,是因為溫鈞浩鍾愛高山,以至於把貢嘎山7556米的海拔高度當成了他的網名。生長在丘陵平壩地區的溫鈞浩,從小對高山充滿嚮往。
  • 智造夢想 創贏未來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12月第一個周末,在成都工作的王先生乘坐地鐵3號線來到成都醫學院站,又花了6元錢轉乘地鐵3號線擺渡車,往北40公裡,來到有「中國鳥語城」之稱的德陽,在城市中央欣賞20多種候鳥的身影。
  • 體彩-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成都市教育局回應:暫不調整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何方迪)12月7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吹響了成都疫情防控集結號。截至10日18時,本起疫情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成都中小學是否會根據疫情形勢調整寒假放假時間?
  • 望梅歸鄉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家鄉的煙火還在,並沒有因為你的遠走而消失,它們一直努力地延續著鄉村的暖,保養著土地的根;村頭幾棵老樹更顯滄桑,它們是村莊的年輪,枝丫上還刻著遊子的童年故事。  家鄉的那根線永在,那是根,回家過年是一年一次的靈魂皈依,一年一次的回歸自然。一年的辛勞,需要一個甜美的香夢來養足精神;一年的疲憊,需要一碗故鄉的米酒來壯起行囊;一年的隱忍和偽裝,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鹹,需要在故鄉的溫暖中慢慢軟化。
  • 體彩 - 體彩-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石缸裡盛著的還有滿滿的歷史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鎮館之寶:官上加官。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百口大大小小的石缸,它佔據了整個博物院的露天場地。石缸形狀多種多樣,條形、圓形、六角形、半圓形等。缸上雕刻紋飾花樣繁多,花草鳥木、山川河流、人物禽獸、民間故事……  「石缸是最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品,記錄著當時的風俗人情和歷史故事,但它的價值卻不易被發現。」大珍堂博物館館長嶽照貴介紹。
  • 劉裕國:四川報告文學的又一部力作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蔣藍認為,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南方絲綢之路踏勘記,也是李貴平在非虛構寫作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次豐碩成果,與他遠足歷史之路的歷程和深度成正比。「李貴平不做慣性寫作,不做高深之狀,他儘自己之力俯身於大地,為我們託舉起了橫斷山脈之血。現在非虛構寫作中,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利用一些紙張資料就發水,缺乏實地考察。像李貴平這樣朝向大地、朝向民間、朝向山河的寫作,是非常難得的。」
  • 2020年第52周停電檢修計劃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中學、龍泉中醫院施工、青臺山景觀  12月27日7:00-21:30成都華翼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都吉通汽車零部件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聯盈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成都沅呈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龍鼎電氣  明年1月5日8:00-18:30 煎茶鎮天齊鋰業施工支、創紅線川港設計創意產業園施工  明年1月6日8:00-18:30 興隆街道五裡村部分、天府大道二段路燈、十九冶、科創園臨時施工、華西牙科有限責任公司
  • 人類仍在進化 並且速度更快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科學家發現,自從19世紀末以來,某條動脈保留在前臂的情況有所增加,而這條動脈通常在人類出生後8周左右消失。這條動脈被稱為正中動脈。隨著這條動脈開始消失,在其位置上會形成另外兩條動脈。但是前臂上同時存在三條動脈的實例一直在增加。19世紀80年代前後,這種情況的發生率為10%;但是到了20世紀,發生率上升到30%。
  • 鉤沉城南的歷史煙雲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全校師生都唱校歌,歌詞云:……光明燦爛之歷史,待吾人而發揮!復民族之地位,建文明之長基……  1946年元旦,學校舉行過一次非常隆重的慶祝活動。校長歐克華宣布:「從今天起,設立楊蘊光女士獎學金。其最高等級,每年保送兩名優秀學生留學美國。」……  1936年,張露萍即在這所中學讀書。她離開學校之後,奉組織之命,打入國民黨軍統內部,為黨做了不少工作。
  • 馮多蓉: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在2020 年首役之戰,馮多蓉一口氣便將之前一起跑運輸的朋友親訪了個遍,憑藉多年的交情與信任,她一舉籤單11件,總保費18.65萬元,奪得川分當月「件數王」稱號。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算計,過後一場空」,這是馮多蓉在拜訪客戶時常講到的話。經營運輸生意的朋友認識到了這點,但自己的兄弟姐妹並沒有感觸。
  • 馴鳥 - 馴鳥-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老爺子在正縣職務上摸爬滾打10多年,頗有人緣。退下來時,單位開了歡送會,大小範圍宴請不斷,弄得老爺子迷迷糊糊的,回回找不到北。一醒酒,又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前幾天,老爺子聞聽鄰縣有人養了一隻鳥,會說話,會唱歌,特聰明。他駕車走了一趟,一搭眼,就愛不釋手,軟磨硬泡搞到了手。  這隻鳥渾身上下披著金鎧甲,陽光一照,金光四散,亮得晃眼。
  • 進退窮達,一任本心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小時候,乳母教你認「之」「無」二字,剛出生的你口不能言,而心已到,與文字的緣分,由此註定。  十五六歲時,你嚮往功名,「苦節讀書」。你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年方二十便有老態,飛蚊症時常侵擾。十年寒窗,帶著夢想出發,到達京城,從「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的戲謔出發,到「道得個語,居卻易易」的肯定,成就慈恩塔下留名,竟是十七人中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