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歷代魯王在兗州建祠廟寺觀考

2021-02-19 魯王文化

明歷代魯王在兗州建祠廟寺觀考

杜心廣  丁麗瓊  李長友 

 

南宋時期的《三教出興頌》卷首曰:「原夫三教聖人出行於世,實為天下帝王人物治道之主」。末章曰:「鼎分三足而還一,依斯言也,三教之道盡於是矣。儒、釋、道三者並存於世,不可缺一也。天下不可無儒,不可無道,不可無佛,虧一教則損天下一善道也」。(注1)

明朝自開國以來,採取在文化政策上寬鬆和兼容並蓄的方針,歷代皇帝都是儒、釋、道並崇,而且尤為重視兗州這個儒家文化發祥聖地的地位。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出生兩個月就被封為魯王。封王后,朱元璋欽派朝廷重臣,代他到曲阜孔廟頒布《明太祖遣祭闕裡孔廟文》。同時也代襁褓中的朱檀在兗州舞雩臺上,頒布《封建魯王祭告山川文》。並同時大興土木重建孔廟和兗州魯王府以及府縣署官府建築。

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檀就藩兗州魯王府,從此兗州廢州設府轄四州二十三縣,開啟了明王朝時期兗州府的繁榮昌盛時代。

武定侯郭英在擴建兗州府城,建魯王府時,根據金陵都城的建築規劃特點,貫穿封建禮制思想,重新設計了兗州府城的規劃布局。在城中心中軸線的位置上建魯王府,中軸線兩側按左祠廟、寺觀,右府縣官府衙署格式布置設計,象徵人神共治的理念。而且無論是祠廟、寺觀,還是官府衙署都分府、縣兩級,分別建設和管理。兗州府所在地的滋陽縣城裡陸續建起了「東兗道」、「兗州知府」、「儀衛司」等府衙門和「滋陽縣署」縣署衙門、府文廟、府學和縣文廟、縣學。在釋道建築方面,除了原有的城東部的興隆寺、天仙廟、萬壽觀之外,又形成了一個大建儒、釋、道三教祠廟、寺觀的高潮。先後建起了府縣兩級的城隍廟,歷代魯王們陸續建起了天仙廟、天仙行宮、府關帝廟、三官廟、諸天寺等祠廟、寺觀建築,這些建築並不斷重修和擴建。在兗州城鄉形成了「抬頭見牌坊,處處有廟宇」的特殊景觀,兗州城一度被稱之為「廟城」。當年大多數人都是「人人有信仰觀念,個個懷敬畏之心」。宗教信仰成為明朝治理天下的政策之一。兗州府、魯王府建的祠廟、寺觀都由魯王主祭,府縣官員陪祀。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版《兗州府志》祠廟志中屬兗州府的有18處,屬滋陽縣的有4處。寺觀志中滋陽縣18處。屬魯王府和魯王建設的眾多祠廟、寺觀中,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當屬建在城東的天仙廟、天仙行宮和兗州府關帝廟,又稱為息馬地關帝廟。

一、天仙行宮和天仙廟牌樓

原兗州城東北的天仙行宮,亦稱為天仙廟、娘娘廟,為明朝鼎盛時期魯王命王府的工匠所建。

根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15歲的第十個兒子朱檀作為首任魯王。魯王就藩兗州前,朱元璋將開國元勳信國公湯和之女與其第十子完婚,封為魯王妃。

據《明史》卷一一六《諸王傳》記:「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兩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好文禮士,善詩歌。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帝惡之。二十二年薨,諡曰荒。子靖王肇輝,甫彌月,母妃湯,信國公和女。撫育教誨有度……。」

該傳中所說的母妃湯,即明朝開國元勳,信國公湯和之次女,而不是出身平民,朱肇輝的生母魯王妃戈氏。這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魯王妃湯氏以超人的智慧和膽識撐起危局,既要與王府的官員們處理內外政務,又要撫養教育幼子成才,至肇輝14歲襲封第二代魯王。

這一時期正逢明王朝的永樂盛世,朱肇輝在母親和王妃的輔助下,承先啟後,勵精圖治,政績卓然,很得成祖皇帝的賞識,永樂十四年(1416)成祖朱棣賦《敕賜侄魯王肇輝詩》褒獎魯王。朝廷調撥金銀讓他擴建王府。魯王把這一切視為是上蒼派泰山碧霞元君來保佑他,而魯王又是大孝之人,時常感念母親的養育之恩和王妃的輔佐之功。所以他仿效祖父朱元璋以孝治天下,要在王府以東建一座很大的娘娘廟來供奉她們。這就是天仙廟村老人講述的天仙廟碧霞行宮大殿裡,供奉著碧霞元君和母妃湯氏及靖王妃的緣由。

整個天仙廟行宮佔地約12畝,分為天仙牌樓、廟門樓、九間碧霞行宮大殿、正殿後面為藏書樓、五間殿,內有關帝殿、三皇殿,還有火神廟、土地廟、東西廊坊、道院、跨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天仙廟古建築群。天仙廟素以牌樓的精緻、廟門樓的高大、正殿的宏偉和一年一度的騾馬大廟會而著稱,天仙廟為當年兗州府轄內最大的廟宇。當年,從兗州城東關的神橋至天仙行宮有五裡石板神道,神橋和神路街因位於神道之上而得名。

高大宏偉的天仙廟牌樓,坐北朝南建立在天仙廟村丁字路口中央,由磚石砌成的高臺上。東西長約20米,南北寬約15米,高約10米,佔地約300平方米,為全木石基礎結構建築。從路面上牌樓有五步石階。朱紅色的牌樓主柱粗大雄厚,直徑約1.5米,主柱和側柱下各有精雕的1米多高的石鼓柱礎。兩主柱前後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抱鼓石坊腳用鐵箍連在一起。

天仙廟牌樓的主體、側柱和額枋之間搭配均衡勻稱,疊梁重架彼此章制,渾然一體。牌樓為六柱、三間、二樓式、歇山頂,是用金絲楠木等珍貴木料建造而成。鬥拱飛簷、遞進起翹、勢若飛鴻。那脊背上坊面上的琉璃瓦和螭吻,獅馱寶鼎等各種走獸金碧輝煌、耀眼奪目。正間額枋間是透雕的木雕二龍戲珠,坊柱與橫梁之間的額枋前後,兩面都嵌有繪有神話和民間故事的木雕彩繪圖案以及龍鳳、花鳥等圖案,如《二十四孝》圖等等。那立柱與橫梁之間飾以透雕的雀替,枋簷下的五層出雲頭狀鬥拱上,都有鮮豔的勾金瀝粉彩繪,遠遠望去富麗堂皇,甚為壯觀。

牌樓正中兩面各懸掛著兩塊匾額,正面上邊是藍地描金的大篆體「東魯具瞻」四個字;下面是藍地白字的魏碑體「天仙廟」三個大字,此三字據說為明代禮部尚書王鐸所書。背面兩塊匾額上書「碧霞仙境」,下書「朝山勝槩」(音:概),其中一匾據說為當年某兗州知府所書。四塊匾除「天仙廟」三字是刻在坊額上,其他三塊均為懸匾。

整座天仙廟牌樓均用明代各種高超的榫卯工藝相扣,偌大的牌樓上沒用一根釘,整個牌樓既精美華貴又穩固牢靠。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和幾次中強級地震破壞,仍巍然聳立。

每個翹角飛簷下都懸掛著八角風鈴。風起鈴聲悅耳,為牌樓增添不少靈氣,亦為人們起到觀測風向的作用。

天仙廟的廟門樓外是八字形影壁牆,門兩側各有一個大石獅子。高大的廟門樓下有三個拱券式門洞,紅漆廟門上鑲嵌著饅頭大的銅釘。廟門樓為城門樓式,寬敞的三間帶出廈的綠琉璃瓦門樓。天仙廟二門上有一鎦金字大匾上題「固若金湯」四個大字。

九間碧霞行宮大殿又名「金湯閣」與曲阜大成殿相仿,建在寬大的四周圍有石欄杆的石板平臺之上。正間佛龕裡供奉著碧霞元君(即俗稱的泰山老奶奶)的鎦金銅像,銅像前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牌位。左右兩側的泥塑金身像,左邊的是魯王的母親,右邊是魯王的夫人。銅像和塑像的大小如同真人一樣,頭戴鳳冠,身披霞帔,端坐在蓮花寶座上。每個塑像都有木雕的神龕。娘娘像眉清目秀,雍容華貴,形象逼真,貌似天仙,極富端莊之美。廟因此而得名,村因廟而得名,並延續數百年至今沒變。天仙廟為明代皇家道教建築,採用皇家專用的金絲楠木等名貴木料建成。

正殿後面的二層樓內供奉著關帝神像,三皇殿供有伏羲、神農、黃帝三位先祖的神像,各殿都供奉著神採各異的塑像。天仙行宮由道教管理,道長為周圍十幾個縣的道教總管。

天仙行宮的門樓和大殿上都是重梁起架、八磚登頂、五脊六獸,五顏六色的琉璃磚裝飾牆面。上有綠琉璃瓦覆頂和脊背上的螭吻。飛簷下的彩繪鬥拱,顯示著皇家建築的尊威和華貴。院內有御敕龜趺螭首碑和明清兩代各界名人捐款修廟的功德碑。廟內建築上石雕、磚雕、木雕的造型圖案隨處可見,做工十分精湛。內牆上布滿各種勸人向善的壁畫。整個天仙行宮建築群具有鮮明的明代皇家建築風格。

幾百年來,在天仙廟村還流傳著一個傳奇而動人的故事。傳說魯王在修天仙行宮時,他的孝行善舉感動了上蒼,神靈特地來幫助他,所用的木料都是從廟東的一口古井裡冒出來的,一直到廟建完,木料也不往上冒了,一根不少,一根不剩,恰到好處。

據明朝《兗州府志》記載:「魯王建天仙行宮,香火雲集,每年四月十八廟會,數郡畢至,南北商賈多輻輳焉。」

清康熙版《滋陽縣誌》記:「天仙行宮建在城外東北隅,神路長有五裡。四月朔日(農曆每月的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南北商賈多幅輳焉」。(注2)

清光緒版《滋陽縣誌》記:「天仙行宮在城東北裡許。明魯王府建,香火雲集,每四月十八(日),遠邇畢至。年久失修,傾圮殆盡,歷年官紳每擬修葺,因公巨費繁,輒嘆中止。光緒十二年,邑侯李兆霖,捐廉籌款,剋期興建,越一年工竣。輪奐均瞻,幾復舊制。閤邑紳民為之立石,紀盛德焉」。(注3)

清光緒十二年間,滋陽縣縣令李兆霖捐廉籌款,請能工巧匠,修復因年久失修、工序繁重的天仙廟建築,歷時一年竣工,修舊如舊恢復了天仙廟的盛貌,全縣鄉紳、民眾集資為其立碑樹傳,歌頌他的盛德。當年,有「神魯班李兆霖巧修天仙廟」的傳說。

近年在天仙廟村出土了一通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的《重修天仙廟會茶社碑》,碑文記:「郡城東關舊有天仙廟一座,為聖母行宮,每年四月十五日演……」此碑的出土印證了天仙廟村老人們的口述「天仙廟廟會,會期共八天。」明清三部府志、縣誌中,只有康熙十一年縣誌記述天仙廟會為一十八天。廟會會期開辦的天數不同,與當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滋陽縣各商戶、鄉紳們捐資辦茶社,免費為前來趕會的人們供應茶水的善舉保持了數百年之久。

每年一度的四月十八娘娘廟騾馬大會,前後會期八天,廟會上可謂商賈雲集,人山人海,買賣興隆。百裡之內,周圍十幾個縣客商都來兗州趕會。廟會上設有騾馬牲畜市、農貿物資、生產資料市,一切生產、生活、日用品應有盡有,各種小吃、飯館一應俱全。廟會上既有打拳賣藝、玩雜技的,也有專設的日夜場戲樓,演出山東梆子等戲曲。

廟會期間也是天仙廟香火最旺盛的時候,眾多善男信女年年來此上供進香,求子祈福,祈求避禍消災,許願、還願,歲歲香火不斷。廟會延續至上世紀末期後中斷。

日偽統治時期,滋陽縣知事漢奸金甲一為霸佔天仙廟娘娘像內藏的寶物,以將娘娘像移至城內觀音堂保護為名,在遷移中,將寶物從像內盜出,這是漢奸金甲一在兗州犯下的又一罪行。

高大的天仙廟牌樓、廟門樓等建築也是人們納涼休閒的好去處。每當泗河決堤發水時,這裡也成為人們的避難場所。天仙行宮古建築群,大多都毀於多年的戰亂,解放初期只剩下一少部分房屋,被用來辦學。

1936年,梁思成的學生建築學大師劉敦楨先生,與梁思成夫婦在來兗州考察興隆塔的同時,考察天仙廟牌樓,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從這張照片上依稀可以看到明代天仙廟的宏偉建築(見圖1)。

1953年前後,滋陽縣政府文教科孫科長曾多次到天仙廟村考察,設計維修牌樓,終因找不到技藝高超的維修古建築工匠而放棄維修。

1966年8月底,「破四舊」狂潮席捲兗州,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天仙廟牌樓與範氏牌坊同一天被拉倒。當年的天仙廟村生產大隊負責人,將牌樓上拆毀的金絲楠木等珍貴木料,按每戶人口數量,鋸斷按堆分給各戶社員們,作以煮飯的燒柴之用。據兗州鐵路老幹部回憶:當年他們住在天仙廟村附近,每當做飯的時候,天仙廟村上空的炊煙裡,飄蕩著燒金絲楠木時散發出的一種特別奇異的香味。珍貴的明代文物建築慘遭如此命運,是兗州歷史文化中悲哀的一頁。現天仙廟村街道上仍可見其廟柱上的柱礎遺留在地面上。

二、息馬地關帝廟

原中御橋西府河北的息馬地街,是因為明代魯王夢見蜀將關羽在此息馬,遂在此建關帝廟,祭關帝坐騎赤兔馬。而後人便將此處稱為息馬地街。

息馬地街中段的關帝廟坐北朝南,佔地約五千平方米,石牌坊、廟門、關帝大殿與大拜殿、春秋閣四組建築全在一條中軸線上,布局嚴謹、莊嚴肅穆。大門內有透雕的龍琉璃照壁,院內青磚鋪地,殿堂樓閣等建築130餘間。關帝大殿左右為東西轅門,各有一對旗杆高五丈有餘,兩側有戲樓。整座息馬地關帝廟建築群都是以綠琉璃瓦覆頂,大門、大拜殿、春秋閣、戲樓、廂房正脊上都有大小不同的螭吻磚雕,戧脊上的人物走獸也都是雕工精細,氣勢恢宏。鐘樓、鼓樓左右相襯,東鐘樓上曾有一高約五尺、兩千斤重的古方銅鐘,還有一金代鐵鐘。鐘上列有捐款的人名和官銜,有銘文九行,落款日期為宋正隆三年十月十一日記。西鼓樓上懸一面大鼓,直徑五尺。

關帝廟建成後,魯王向廟內施玉圭、玉燈、銅爐各一。玉圭為綠玉,上尖下方約25公分長,約10公分寬為古代帝王或諸侯舉行禮儀時所用的玉器。玉燈為魯王曾用過的,用和田白玉製成的碗狀帶蓋的油燈,直徑約15公分,高約10公分。(注4)

至明朝崇禎年間,邑人蘇志寧在此倡議擴建息馬地石坊、文昌閣等建築。建成後,此廟為當年兗州知府祭祀關帝之廟,亦稱為府關帝廟和漢壽亭侯祠。因府衙東鄰關帝廟,清代以前的府前街,稱為「武聖街」。

傳說,該廟建設時,曾受我縣山西移民的大力贊助,並請來關公故鄉的工匠來幫助施工。

廟門前的息馬地石坊為四柱三間式,通體雕琢。四柱頂端各刻有一個坐獅,主柱兩側基座上有兩隻前立後蹲的石獅,兩側柱前後為抱鼓石坊腳。石坊正間額坊上有楷書體「息馬地」三個大字,兩旁題字一邊是「聖神文武」,一邊是「亙古一人」。石牌坊有一四方雕花石柱,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字(見圖2)。

進入息馬地石坊後的關帝廟門,正中是關帝大殿。關帝大殿又稱大拜殿,是關帝廟的建築中心,為歇山頂、重簷、廣殿式建築。前廊簷下並列一排有大石鼓柱礎的廊柱,廊柱和雕花門窗上都以朱紅罩漆。大殿裡方磚鋪地,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殿簷下有精雕細刻的木雕《西遊記》、《封神榜》等人物圖案,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殿內四壁上有彩繪的壁畫、山水亭臺、人物鳥獸、漁樵耕讀,動態傳神,惟妙惟肖。尤其那左牆壁上彩繪的「十八學子上贏州」巨幅壁畫,形象生動,將十八學子分布於陡峭的奇峰怪石之間的蜿蜒山路上,象徵著學子們學無止境、勇攀高峰。

關帝大殿裡供奉著「漢壽亭侯關雲長之神位」的木雕大牌位和關帝塑像。關帝大殿是關帝廟的中心,重簷翹角、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內牆四周有各種彩繪壁畫。大殿東為藥王殿,西為馬王殿,陪殿前有東西廊房。

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六記:

 

「漢銅鐘,在息馬地春秋閣,無銘。古銅方鼎,在城西北隅天醫廟。有二,各重千斤,一完一缺。道光辛丑(二十一年,1841),遷其完者於息馬地關帝廟前,無銘。」金鐵鐘,在息馬地鐘樓,(金)正隆三年(1158)十日十一日記,上列官銜,題名九行(注5)。

 

關帝大殿前是清朝道光辛丑年間,邑人從城西北天醫廟移來的一隻無銘文,雙耳、四足、通體雕有紋飾圖案的千斤重的大古銅方鼎。

關帝大殿前一側有一個高約1.5米直徑約30公分的石刻拴馬樁,相傳為當年關公在此拴過馬。

關帝大拜殿兩側的東西廊房馬廄內,各有一匹石雕的紅馬和白馬。石馬下有石座,如真馬一般大小,雕刻精緻、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廊房邊設有柵欄,既便於觀瞻,又起著保護石馬的作用。

據樊英民《兗史考略》記:藥王廟銅香爐(在城西北隅。據碑,魯世子病,妃禱於廟,愈後,鑄爐以賽。今移息馬地。)

 

銅爐久無香,慘澹對斜陽。

爐邊野老坐,猶自話魯王。

 

由此可知,魯恭王所建天醫廟亦稱為藥王廟。廟年久失修後,廟中銅香爐與大銅鼎被人同時移往息馬地關帝廟。

息馬地漢鍾,(魯王之國,夢關帝於此息馬,因建祠並獻玉磬、銅鐘。磬久失去,此鍾尚懸春秋閣)(注6)。

此兩段有關息馬地珍藏文物的記載,源自清光緒年間的濟寧人潘遵鼎的《魯門雜詠》詩。從中的「魯王之國」可知應為魯王朱檀就藩兗州之初,夢關帝於此地息馬,朱檀在此建息馬地漢壽亭侯祠並獻玉磬、銅鐘。至清光緒年間玉磬久已失去,銅鐘尚懸於春秋閣內。此記再次印證了關帝廟中的春秋閣裡懸掛有魯王獻的漢銅鐘。

關帝大殿後的春秋閣為廟內最高的二層樓閣磚木結構建築。歇山重簷,雕梁畫棟,鬥拱層層疊立玲瓏奇秀。春秋閣前,有一四方四足重沿式古代銅鼎和漢銅鐘。據說是魯王建春秋閣時,因有此銅鐘而得春秋閣之名。古鼎後面正中有一二米多高的漢白玉經幢,經幢上銘文為正書體,年款為宋天聖七年(1029)(見圖3)。

春秋閣一層基礎為巨大的條石板,前簷下廊柱都有石鼓柱礎承託,廊柱和雕花門窗上都是朱紅罩漆。二樓正間寬敞精緻的木雕神龕裡面,供奉著關帝木雕坐像。關帝紅臉、美髯、身穿綠蟒袍甚是威武。該像是關帝夜讀春秋像,關公左手託書右手扶髯,左有關平秉燭,右有周倉扶青龍偃月刀侍立兩旁。那鐵鑄的青龍偃月刀足有200多斤重。據傳說關帝木雕像設有機關,人一按動膝蓋,關帝像就站立起來。春秋閣旁的側殿內各供奉著一排頭上布滿螺髻髮飾的銅佛坐像。

息馬地漢壽亭侯祠,自古就是兗州名勝之一。為歷代官員祭祀關帝之公祠。老百姓更是敬仰關帝忠義,並將其神化,認為來此有求必應,以至大旱之年求雨的祭禮也在此舉行,求雨時,百姓抬關帝木雕像和關公大刀在城內遊行。年年在此祭祀,歲歲香火不斷。據傳說春秋閣旁原有一千年古槐,樹不高而粗,五人合圍合不攏,周長約七米多,已朽裂中空,僅靠皮層支撐全樹,仍枝繁葉茂。樹中大洞內曾有巨蛇,有人看見蛇出洞纏樹三圈,而蛇尾仍在樹洞中。明末清初的大文學家孔尚任曾賦詩讚此古槐。

清光緒版《滋陽縣誌》記:

 

「息馬地廟,在縣署西北,內塑關帝像,奇偉如生,與他廟異,相傳為關帝真像。今為府縣秋祭關帝之公祠。又有文昌閣,蒼松數棵,盤曲如龍。清同治六年二月,春秋閣毀於火,經邑人喬溶、房建瓴等人募資重修,至秋工竣如舊制焉」。(注7)

 

春秋閣前有一古井,是當地的一眼甜水井,幾百年以來息馬地街上的居民都到井裡打水吃。石井圈周圍那十一道被井繩勒出的深溝,象徵著古井年代的久遠。百姓們傳說井內有一靈石,大旱之年淘井時,將靈石搬上來曬三天必定下雨。

關帝廟內原有東西戲樓,規模差不多大,為單層建築,高12米,寬10米,進深8米。鬥拱疊立,木、石雕刻彩繪華麗。脊背和戧脊上的琉璃螭吻及人物走獸,做工精細。關帝廟建成後,每逢春節、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和十一月關公生日,廟內到處披紅掛綠、張燈結彩在戲樓迎神唱大戲,逢大旱之年求雨得上蒼普降甘霖下雨後,也要唱戲三天,以示酬謝。唱戲期間,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清代滋陽知縣夏曉春賦詩《息馬地祈雨有應》,被收錄縣誌中。

清康熙版《滋陽縣誌》記:

 

「息馬地廟在縣西北,內祀關帝、文昌。有蒼松數本,捲曲如龍。又有玉圭一,執溫玉燈、漢鍾,存供。」

 

此志又記:

 

「關帝廟,建在韋園,乃魯荒王從駕之形象」。(注8)韋園關帝廟為明初所建。

 

清乾隆版《兗州府志》記:「漢銅鐘在息馬地關帝廟,並執瑥玉燈一事同供於廟,今存。關帝玉圭在息馬地關帝廟,今無。龍蟠松,在息馬地關帝殿前,枝柯捲曲如龍,太守吳中立立石以記之。」(注9)從歷代志書中可知息馬地關帝廟是兗州歷代魯王和明清兩代官府、民眾收藏最重要文物的集中珍藏之地。

漢壽亭侯祠旁有文昌祠,兩祠內有古松等樹數株,古松鐵幹擎天,蟠曲如龍,枝繁葉茂,四布如偃,蔚為壯觀。石坊、古祠、蒼松在此連成一片,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爭相賦詩填詞、大加讚譽。清代知縣高其任賦詩讚《息馬地漢壽亭侯祠古松》,詩曰:

 

息馬孤松立,蒼龍拱殿門。

天空橫老乾,地脈啟靈根。

頂曲盤如蓋,枝垂覆若盆。

經霜常有色,凌霄浩氣吞。

英風千載聚,勁節萬年存。

但識劉為漢,焉知曹與孫。

扶疏昭聖貌,磅礴鬱忠魂。

功在三分定,名流百代尊。

祠因光魯國,敬仰共乾坤。

 

清代文人鄒縣知縣王爾鑑賦詩讚《息馬地古松》:

 

古殿蒼煙罥古松,擎天鐵幹幾經終。

濤驚星鬥聞嘶馬,枝嫋風雲看化龍。

飽雪依然持漢節,拂塵自爾恥秦封。

月明不敢棲凡鳥,鶴唳一聲催暮鍾。(注10)

 

清代文人李悅心著《息馬地古松》贊曰:

 

有松如建標,有松如偃蓋。

颯爾天風來,萬壑生靈籟。(注11)

 

而每當暴風雨來臨之際,那呼嘯的狂風撼動著松枝,傳來陣陣海浪般的松濤聲,仿佛是那赤兔寶馬嘶鳴著,在呼喚它的主人。

明代初建,清代多次重修過的兗州府關帝廟,是境內最大的關帝廟,其磚木結構和彩繪、雕刻工藝,體現了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和風格,反映了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紅牆碧瓦,巍峨崇峻的殿宇在古松的掩映下,更顯得古樸典雅、神聖壯觀。古城人民在關帝廟晨鐘暮鼓聲中,度過了六百餘年的滄桑歲月。

自明初魯王建息馬地關帝廟之後,兗州城鄉到處建起關帝廟。至清末城中街道以廟宇命名的有22條,其中關帝廟佔6條。

1939年,滋陽縣道教分會成立,會址設在息馬地關帝廟,會員55人。漢壽亭侯祠最後一個道士叫苑丙坤。民國年間縣西北隅太和鎮政府和縣民眾教育館曾設在此,並辦過小學。1956年後縣圖書館設在此,館負責人將千斤古銅方鼎和銅佛等珍貴文物賣給廢品收購站了。把春秋閣木雕花欞門窗換成玻璃門窗,當做館辦公室使用。那珍貴的宋代漢白玉經幢不知移到何處。

此廟解放前就已破壞嚴重,解放後被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58年曲阜與我縣合併後,明魯王施的玉圭、玉燈被曲阜文管會收藏。1986年縣電視臺在此建電視發射塔後,這座兗州府最大的關帝廟中的息馬地石坊、春秋閣等建築全被拆除。

三、諸天寺

清康熙十一年(1772)版、光緒十二年(1886)版《滋陽縣誌》分別記載「諸天寺在泗水橋旁,魯敬王建」;「諸天寺在南關迤東、舞雩臺西、明魯敬王建」。敬王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襲封魯王,在位僅四年,諸天寺的建造年代應在1594年至1597年之間。

1989年版《山東省兗州縣地名志》記:「諸天寺……本村建於唐代之前,古名臨泗裡……後村中建諸天寺,供奉諸天佛像,村遂更名諸天寺」。

諸天寺村自古流傳著魯王先建諸天寺,後建泗水橋的傳說。說的是魯敬王信奉佛教,心繫民生,他為歷朝歷代都想在泗河官道渡口修建大橋,因洪水泛濫修不成而煩惱。經高僧指點,須在建泗水橋的地方先建佛寺,求佛祖保祐才能建成泗水橋。

敬王謹遵高僧指點,請風水大師選擇建佛寺方位。在修建泗水橋的河堤正北位置,東西大道路北,坐北朝南建一座規模宏大的諸天佛寺。據多位諸天寺村老人講述,該寺南北長約90米,東西寬約70米,佔地約10畝。從山門往正北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前後各五間大殿和前後院東西廂房,後大殿是高僧墓塔,前後大殿兩側各有走道。前後院裡各有地穴出口,地穴為青磚拱券式,出口能鑽進人去。

諸天寺的建造規模是按照皇家寺院的建制,廟內外蒼松翠柏,古木森森,紅漆山門、窗戶、紅院牆,綠琉璃磚瓦。紅牆碧瓦的諸天寺,在松柏掩映下,殿宇巍峨,閃閃發光。諸天寺建成之後十多年後,敬王的弟弟憲王終於建成了泗水橋,實現了王兄的夢想。

諸天寺大殿和廂房的建築規格為明代磚木建築,先立梁柱,後以明城磚砌牆,前後五間大殿各有十二根立柱和重梁起架,方磚鋪地,八磚登頂,上覆綠琉璃瓦,屋脊和戧脊上置綠琉璃螭吻和蹲獸、人物磚雕,山簷和屋簷處均有綠琉璃磚裝飾,遠遠望去,富麗堂皇,威嚴神聖。

山門內兩側原有兩尊高大的護法神像,兩側是鐘樓、鼓樓。前大殿前有一大卷棚,裡面供奉著一尊高大的南海觀音塑像,背後牆壁上繪有波濤洶湧的海水景觀壁畫,所以諸天寺又名「南海大寺」。

前大殿正中供奉著高大的佛祖塑像,像前有一個大供案,案上有銅燭臺,案前有一石雕大香爐。佛祖像兩側供奉諸天佛像。據《辭源》註:「諸天、佛家語、佛書言三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無想列,總謂之諸天」。據此可知,當年魯敬王建諸天寺時,前大殿佛祖塑像兩側共供有三十二尊諸天佛像。

後大殿院正中有一雙耳三足漢白玉石鼎、圓鼎上雕有精緻的雲龍圖案,三足為虎爪,象徵著皇家的威嚴和權力,石鼎重約兩千斤,粗可二人合圍。

後大殿略比前大殿矮,其長寬略同。正中供奉佛像,兩邊各塑十八羅漢像。佛教稱佛的上足弟子為羅漢,即:坐鹿羅漢、舉缽羅漢、託塔羅漢、騎像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等。前後大殿的佛像高大,造像形態豐滿,耳輪垂肩,眉如初月,慈眉善目,螺發右旋,袈裟博大。羅漢像如真人一般,有的和顏悅色,有的呲牙咧嘴,面目猙獰、姿態各異,有站著的、坐著的、躺著的也有騎在動物身上的,人與動物都塑造得造型逼真,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堪稱為明代佛教的上乘工藝水平。

據諸天寺村老人說:前大殿也曾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天兵天將二十八宿以及牆上還有孫悟空大鬧天空的壁畫。這種說法與明代建諸天佛寺的規制不同,恐為後來重建時而為。比如後大殿牆上的壁畫和題寫的鳥巢禪師、道通禪師的題字,據說是民國年間在後大殿教學的三河村私塾教師劉詩榮所為。此人書畫俱佳,原諸天寺廟內民國年間的一通重修寺廟的碑文,即是出自他的手筆,說的是頌揚一位姓沈的善士捐資修廟的功德。

諸天寺後大殿後約十米處,有一高僧墓塔。該墓塔為多個圓鼓形石雕重疊垛起而成,底層為四方型明城牆磚砌成的地宮平臺,平臺為兩塊厚大的石板扣成,上平臺有三級石臺階。墓塔的底層石雕粗可六人合圍,往上垛起逐層遞減收分,共約七層,塔頂有石雕葫蘆型塔剎,高約70公分。石鼓型墓塔有人說高約七米有人說高約十米。據佛學典籍記載:高僧的墓塔建造形狀是根據高僧圓寂的時辰不同而分別是晨鐘、暮鼓、晝方等形狀而建造。諸天寺的墓塔呈圓鼓形,說明這個高僧是在暮鼓響起時分圓寂的。能建造如此高規格的墓塔,很有可能是在明代諸天寺鼎盛時期,為寺內德高望重的住持高僧建造,從該墓塔的建造高規格上,也可知諸天寺在明代是何等的輝煌,諸天寺墓塔也是迄今兗州境內所發現的唯一高等級的墓塔,從中也可以看出明代兗州佛教的繁榮的盛況。

諸天寺建成的年代約在明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之間,寺建成之後魯敬王率魯王府以及兗州府各級官員按時前來祭拜,祈福還願的香客雲集,終年青煙潦繞,香火不斷。魯敬王在魯王任上僅四年薨,卻是一代有作為的賢王,清《滋陽縣誌》中除記載他建諸天寺外,還記有:(魯)王城南門舊有義學一所,魯敬王立,今廢。另有記載:呂公堂和天醫廟裡的大佛殿為魯敬王妃何氏建。清康熙版《滋陽縣誌》中,只記載了魯敬王與其父王魯恭王「有賢行」。(注12)

清代文獻中沒有有關諸天寺的任何記載。

清末民初,兗州佛教活動蕭條,許多佛寺轉為道教人士或有家眷的連家道人管理。諸天寺裡不知什麼年月來了一家孟姓連家道人,當年寺裡還有不少廟地,以維持祭祀活動或者不時有僧人來此掛單,據村中老人說曾見過諸天寺裡有僧人在此扯上布帘子為聖物開光時,不準外人觀看。一位叫孟廣四的道士曾為喪主家做過喪事活動的道場,收費以維持生計。

民國年間,兗州一帶戰亂頻繁,許多外地的官員、富戶在這裡去世後,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不能運回原籍安葬,有不少大型的棺材被人寄存在諸天寺院內用青磚、石灰砌成棺木形狀的丘墓或直接把棺材寄存在寺內,準備將來起走運回原籍。代人存放棺木也是寺裡道人的一項收入。當年諸天寺裡存放了十幾具棺材和丘墓,陰氣森森地瘮人,一個人平常大白天也不敢到廟裡遊覽。

1946年,第一次解放兗州戰役期間,諸天寺附近的泗河堤防、鐵路、公路大橋是國共雙方激戰的前線。戰火中,諸天寺山門、前大殿被炮彈擊中後摧毀,其大宗磚木有人說是用於修築國民黨軍隊工事,也有人說是修泗河大橋了。由於諸天寺山門、前大殿早在七十年前被毀,所以村中的老年人對其中的記憶也很少。

解放前後,諸天寺後大殿先後被當做私塾學堂和小學校、夜校、掃盲識字班使用,人民公社化後,被二生產隊當牛屋使用。後殿內的佛像、羅漢像保存完好,鐘樓裡的鐵鐘與石鼎放在院裡,孟道士一家居住的西廂房裡還供有小一點的銅佛和燭臺、香爐等物,西廂房裡有與地穴相通的洞口。院子裡有一株百年古樹,據說此樹有神靈之氣,當年國民黨五路軍在城鄉大肆砍伐樹木時都不敢動這株古樹,此樹後來枯死。廟牆外有一株古楊樹,從樹洞裡又長出一株柏樹,形成了「楊抱柏」的奇觀,廟的東南角有一口廟裡的古井,石雕的井沿下的磚井井底,是用銅板做成的銅井盤。古時,人們在井上打柯簍、打水時、銅井盤就會發出一種美妙清脆的回音,這是勞動人民忙中取樂的一種娛樂方式。寺廟東廂房的屋牆下,有一石雕的槽形長條石,那是古代寺廟僧人加工、粉碎糧食的原始工具,其形狀好似中藥鋪裡粉碎加工中藥材的工具,後來成了村民坐在那裡閒談的場所,古廟與古村和諧相處,在晨鐘暮鼓聲中度過了三百多年的滄桑歲月。

1966年,村裡的社員們響應「破四舊」的號召,短短幾天裡就把後大殿的佛像、十八羅漢像等文物全部砸壞,填到古井中,那被砸壞的羅漢胸中還有用紅綢子包著的銅質護心鏡,從此諸天寺裡的最後一部分佛像與古井同時埋入地下。緊接著把廟裡的十幾個丘墓裡的棺材全都打開,棺材板打成了農具用了。混亂之中,有村民把寺內的漢白玉石鼎埋在地下,才倖免於難。

最後,又要拆除高僧墓塔。據在現場的老人回憶,他們從附近的石灰社借來了大鐵錘和鐵撬棍,用大繩拉倒墓塔後,圓鼓型墓塔石砸壞賣給石灰社燒石灰。正午時分開始撬墓塔臺上的兩塊大石板,剛撬開一道縫,只見一道耀眼的亮光從石板縫裡射出來,照得人睜不開眼,似佛光出現。兩塊石板被撬開後,只見一米多見方的地宮裡前面有兩扇石門,牆體是用青磚加糯米汁石灰膏砌成的,堅固異常,地宮中間有一陶質諸天寺全景微縮版的模型,由底盤和模型兩部分組成,模型中間有一米黃色瓷器罐,高約20公分如茶壺般大小,瓷罐肚大口小,裡面裝著高僧的骨灰,罐口上壓著一顆比彈球大一點的黑色珠子,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地宮撬開時發出的光就是這顆珠子的光。微型寺模型周圍放著一些碗、盤、碟等瓷器餐具,可能是高僧的生前用具。地宮裡出土的這些東西,被放在後大殿裡,有人拿黑色珠子到人民銀行鑑定後認為是比黃金還貴重的烏金,放在手裡掂著挺壓手的,黑珠子也沒賣與高僧骨灰罐一起後來都下落不明。

地宮上的兩塊大石板又被人蓋好了。塔剎葫蘆型石雕高約70公分,重約百斤,有人說現在還埋在寺廟廢墟中,也有人說被壞人盜走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大殿因年久失修逐漸倒塌,據說大殿全部倒塌之時,晴空裡似乎響起了雷聲。總之諸天寺裡發生了太多的神秘和神奇。

自2008年,發現興隆塔地宮文物之後,兗州興起了佛教文化研究,筆者多次到諸天寺遺址拍照(見圖4)。當年測量的後大殿為長約17.5米,寬約5米。

雖然諸天寺村民們沒有人再敢動寺裡的一草一木,但近幾年來文物盜竊分子活動猖狂,諸天寺廟處於偏僻之處,時不時有人來此尋找什麼值錢的東西。2015年夏天,有三個年青人來到諸天寺西山牆前徘徊,不一會一個人扒住山牆北的牆頭,抓住樹枝往上爬。一位村婦看見後,說上級快來修廟了,你們上去幹什麼?來人說廟修不起了,我們夠下龍頭來研究研究,說著就去夠山牆尖上的螭吻,忽然一聲巨響,西山牆往西倒下去一大塊,把龍頭摔成了三塊,那個青年人要不是抓住樹枝,也會摔下去。三個人抱著摔壞了的螭吻勿勿離去。

2016年6月,濟寧電視臺「家在濟寧」欄目組,會同兗州民間文史研究會對諸天寺這個歷史文化名村作專題採訪,村支書兼村主任李永前向記者們講述了諸天寺古廟的歷史概況。現廟牆屋山上還有綠琉璃磚瓦和卍字型磚雕。記者在村民的幫助下,發現了埋藏在廢墟裡的明代綠色琉璃磚瓦、瓦當、滴水,並首次發現了鳳凰圖案滴水。

諸天寺自建成四百多年以來,先後經歷了明朝初建時的輝煌時期和清朝的衰落時期,以及民國年間的戰火摧毀,直至垮塌後成為一片廢墟的悽涼景象。

諸天寺村因寺而得名,村中的老年人對古寺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耳熟能詳,津津樂道。能把該寺的史話記載下來,傳承後世將是對禮佛文化的一點奉獻。筆者在此呼籲,為弘揚兗州的佛教文化,應在深入發掘諸天寺佛教文化底蘊的前提下,趁村中老年人還健在,重新發掘原寺的墓塔地宮尋找高僧的墓志銘、發掘寺內地穴、漢白玉石鼎、有銅盤的廟井等諸天寺文物古蹟,為重建諸天寺提供原始文物,恢復諸天寺明代皇家佛教勝地的景觀。打造諸天寺佛教文化特色品牌,打造諸天寺佛教文化高地,努力形成諸天寺以「文化助力鄉村旅遊、旅遊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另外,清代康熙版、光緒版《滋陽縣誌》雖明確相同記載諸天寺是萬曆二十二年後魯敬王所建,卻另分別有相同記載:「明釋道遐者,精內典,甚有戒行。入京授僧錄司右講經。正統元年(1436年)示寂於邑之諸天寺。朝遣禮部員外郎蕭儀諭祭,魯王為作像讚」。

以上記載比魯敬王建諸天寺早了158年。另外諸天寺村還流傳宋代穆桂英大戰洪州時火燒諸天寺的傳說。離魯敬王建諸天寺的年代更早了。但不知當年什麼地方是否還有一個諸天寺,至今在歷代志書上沒有發現。

近年來,已經有不少人多次呼籲,政協委員們也在會上寫提案,在諸天寺遺址上重修諸天寺。如果能使諸天寺重修,那將是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大好事!

諸天寺村至今還有老人記得流傳了幾百年的童謠:

「金口壩、黑風口、魯王住在城裡頭。青蓮閣、少陵臺、李白、杜甫經常來。

諸天寺裡佛像、羅漢有,也有俊來也有醜。府衙門、上馬臺、騎馬坐轎城裡來……」。

四、柿仙堂

原柿仙堂遺址在三河村以西,為明代魯王府藩王滋陽王所建(見圖5)。明代魯藩滋陽王府在今少陵臺以北地段。

據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十四記:「明滋陽王寢疾,夢一道人啖以紅柿而甘,旦令人覓之郡城東門外,遇道人如所夢,持一柿求售。時春暮矣,芳鮮類初摘者,詢其價須五十金,且曰:但持去,勿靳值也。王食之,病良已。如教酬以金,道人不受。遂入門去忽不見。乃題其門曰:柿子門。並於其地建呂祖祠,至今香火不絕。」

據此記說明滋陽王夜晚得病,夢一道人手拿紅柿子,邊賣邊吃,吃得很甜,王爺也很想吃柿子。至天明,王爺差人去尋夢中賣柿子的道人。差人尋至城東門外,果見一道人手捧紅柿求售,如王爺夢中境一般。時值晚春四月,而道人手中紅柿,如同初摘下來一樣新鮮,問其價,道人曰:五十金也。差人想買而錢沒帶夠,作很為難狀,道人曰:但拿去與人治病,沒錢不要緊。滋陽王食其紅柿後,病情立見好轉,忙派差人去還錢。差人尋道人於三河村西還柿子錢,道人卻不受,差人忙問尊姓大名,道人曰:「雙口也」。遂入一門,拂袖而去。

差人回秉王爺,滋陽王這才恍然大悟,是純陽祖師呂洞賓顯靈,以柿療人,治好自己的病。王爺感念呂祖之恩,遂在差人見呂仙之處建柿仙堂,內設呂祖祠,堂內有一門,門上有草書「柿仙門」三字。(注13)堂內有一明代古碑,碑上有線刻呂祖畫像飄逸生動,呂祖長髯飄拂,廣袍大袖,雙手手心向上疊於胸前,足穿芒鞋。像的上方有贊像文字九行,行草書:「有唐鴻儒,妙參至道。點丹之金,恐誤世而獨嗟;畫壁之鶴,聊皆俗自笑。疏疏者髯,嬰嬰者貌。波摹劍佩之形,固是逼真之描。逍遙之神,亦為酷肖。嘻!從來大呂之音,協於黃鐘,即千百萬祀而恆鼓吹於玄造!」

堂內大殿上有對聯為證,贊呂洞賓以柿療人,故云柿仙:「神而明之,以人治人,如是如是;醫者意也,若藥勿藥,仙乎仙乎!」(注14)

祠外原有贊呂仙古碑數通,祠內外松柏蒼翠,古木參天。

呂祖廟回廟門朝東,廟裡最後一個道士叫李枝山。

古時,呂祖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呂祖廟會,廟外大街上是廟會,廟會上前來燒香上供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絡繹不絕,香火旺盛。方圓數十裡百姓都來此趕會,會上搭起戲臺,日夜演出山東梆子,河南豫劇等戲曲,戲臺外有玩雜技、耍猴和打拳賣藝的,既有飯館、茶館、早點攤、百貨攤、雜貨攤,也有賣糖球、捏糖人的等等。明清時期延續了幾百年的古廟會也是古寺廟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兗州明清志書中還記載了多位魯王創建、重修了多座分布在城鄉的祠廟、寺觀,或者在廟碑上題寫碑文記載廟宇的盛貌,讚頌修廟魯王們的功德善舉。

清兩部《滋陽縣誌》、一部《滋陽縣鄉土志》分別記載:「泰山神廟,建在城南泗水旁,明魯(王)府建。」「玉皇廟(在)城東贊政橋一所,系魯府建。」「三官廟,在城東金口壩上,系明魯(王)府建。」「三官廟,一在西郭明鉅野王建,一在東關明滋陽王建。」「銅瓦大士堂,在萬壽觀東,明泰興王建。」「銅瓦堂碧霞宮,前明魯藩東甌王建,今殘闕。」「(兗州府)真武廟,在城外西南隅,明鄒平郡王建。」「玄帝廟一在縣東,明鄒平王建。」「元帝廟,在縣署東,明鄒平王建」。(注15)魯靖王第三子鄒平王朱泰塍篤信道教,在縣域內和城東西兩側各建一座玄武道觀。(真武即玄武,與朱雀、青龍、白虎為四方之神,玄武即北方之神,宋代避聖祖宋真宗諱,改真武為玄武)。

以上這三部志書中既有魯敬王創建諸天寺,又記載了魯敬王妃何氏在城西北隅建的呂公堂道觀和在天醫廟內建的彌勒佛大閣佛堂。

樊英民先生著《兗州歷史上的佛教》一文記:「寧陽告山、蟠龍山後某廟中有明翼城王朱當沄撰《本空禪師碑記》。朱當沄為魯莊王朱陽鑄之五子。(注17)」

明正德年間出版的《陋巷志》卷六記:滋陽顏廟重修後,魯王府長史、溧陽王朱貞撰《重修滋陽顏子廟碑》。清光緒版《滋陽縣誌》也記載了明鉅野王輔國將軍朱當㴐賦《滋陽八景詩》贊「顏淵古廟」。

被朝廷敇建仁孝坊、諡為賢王的魯恭王,還是一個重禮崇教之王。清代兩部縣誌中,有關於他創建金口壩旁的三官廟和城西北隅的天醫廟的記載:

 

「天醫廟在西北隅城角,魯恭王創建,內鑄古銅大方鼎二座各重千斤。九天玄女殿在後,同前廟並建在聖水井旁,子孫眼光癍疹廟在西側。」(注18)

 

明萬曆十七年十二月,明魯王府左長史馬相撰《創修天醫廟碑記》,碑記中記載了魯恭王五子泰興王幼齡時多疾,醫術莫能疹,祈求九天玄女下凡降福,其子果愈。魯恭王自籌資金創建天醫廟還願的過程。魯恭王創建的天醫廟有正殿三楹、後殿三楹、廂房六楹、大門三楹、禪堂三楹、佛堂三楹,招募僧人朝夕焚紙、誦經,廟內挖鑿一聖水井,正殿、後殿前各置一千斤的大型古銅方鼎。從此碑記中可知魯恭王自建、由僧人管理的道觀裡建築規模之巨,祭器之豪華貴重。

魯恭王一生仁孝為本,捐俸祿賑災濟貧,修廟敬佛,而自己卻節儉度日。神宗皇帝專為他修天醫廟頒聖旨敇褒:「厚倫砥行,曰樂善親。」

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十四記:

 

「天醫元女廟,明萬曆十七年魯王創建。先是,王第五子泰興王幼有痼疾,百醫莫能療,已頻危矣。王虔誠默禱於天醫及九天元女之神,病遂愈。王乃立廟以祀之,民間病者往禱,輒應。」

 

明末清初天醫廟香火鼎盛,清康熙初年,滋陽縣知縣李瀠撰《天醫廟記》,盛讚魯恭王建天醫廟之功德。康熙十一年,李瀠主編的《滋陽縣誌》將天醫廟的概況,馬相撰《創修天醫廟碑記》與自己撰的《天醫廟論》共同收錄縣誌中。(注18)

歷代魯王和魯府宗室或捐款建廟,或為建好的廟宇撰書碑文,如康熙版《滋陽縣誌》卷之四記:明宗室朱魯齋撰《重修大覺寺記》碑文。

兗州民間文史研究會會員李樹玉,近年在日東鐵路兗州城西五裡莊段鐵路路溝裡發現了一通刊於明崇禎癸酉年(1633)的《魯憲王建觀音廟石碑》,隨著考古活動的不斷開展,將會有更多的魯王在兗州修橋建廟的碑記出土。

兗州自古有崇禮重教的文化傳統。兗州所在地的魯國被古人稱之為「嶧陽之北、秉禮之國」,「兗州者,魯國禮儀之邦也。」明代多任魯王們在兗州興起的大建祠廟、寺觀之風,把崇禮重教的熱潮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影響了一代代鄉民們爭相效仿。在兗州興起了大建祠廟、寺觀之風。有多個寺廟裡同時供奉儒釋道三教的殿堂,把三教文化高度融合在一起。民間的廣大信眾,尤其是家庭婦女們,紛紛到各個寺廟裡貢獻出自己省吃儉用的費用,參加一些寺廟裡捐款、捐物、上香、許願、還願的儀式,來實現他們心中祈福消災的願望。

有明一代,兗州城鄉興起來的幾十座祠廟、寺觀,成為人們人心向善、淨化、慰藉心靈的一方淨土,是那個時代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注釋:

(注1):《續藏經》第101冊,第414頁。

(注2):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陽縣誌》卷之一第50頁。

(注3):清光緒十二年(1886)版《滋陽縣誌》卷六第4頁。

(注4):1984年版《兗州縣誌資料》第1期第89頁。

(注5):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六第2頁。

(注6):樊英民著《兗史考略》第532頁。

(注7):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四第3頁。

(注8):清康熙版《滋陽縣誌》卷之一第49頁。

(注9):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版《兗州府志》卷之三十第2頁。

(注10):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十二第18頁。

(注11):清乾隆版《兗州府志》卷之三十九第49頁。

(注12):清康熙版《滋陽縣誌》卷之二第19頁。

(注13):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十四弟2頁。

(注14):樊英民撰「呂祖像碑記」。

(注15):清康熙版《滋陽縣誌》卷之一第又55頁。清光緒版《滋陽縣誌》卷四第3頁《滋陽縣鄉土志》卷二第90~92頁。

(注16):2011年版《兗州春秋》創刊號第190頁。

(注17):清康熙版《滋陽縣誌》卷之一第又55頁。

(注18):清康熙版《滋陽縣誌》卷之四下第61、62頁。

(以上二文引用的明清等志書部分史料由甘益哲、郭景華、孔德河、高俊喜、許震江、胡鳳林幫助輯錄)

 

相關焦點

  • 子不教、父之過——明太祖之子魯王朱檀荒唐事
    朱檀,是明太祖的第十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生母是郭寧妃。當年四月,太祖第一次冊封諸皇子,剛剛滿百日的朱檀得以與諸兄一起被封藩,冊封為魯王。朱檀的生母郭寧妃,當年在太祖還未發跡時就嫁給了他,是太祖最早的姬妾之一。其兄弟鞏昌侯郭興、武定侯郭英,也是很早就追隨太祖,鞍前馬後,屢立功勳。
  • 「七星魯王」之墓在哪裡:申哥霧霾天探秘山東省博物館之一
    於是,在我讀到這部書裡——一處名為「七星魯王墓」的墳冢時,發現作者給出的時代,竟然是先秦(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而且還是什麼魯殤王之墓。這便令我大感驚奇,並乾脆把書撂下,不再讀了。(其實,小說就是小說,沒必要那麼較真。)要說起「魯」這個地名,在中國歷史上,單是指山東省的西南部。而魯地的中心,就在今天的曲阜、鄒城、兗州一帶。
  • 萬榮后土祠,歷代帝王看作皇天后土之地又祭拜又賦辭,如今被遺忘
    在黃河與汾河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祭祀后土的皇家祠廟--萬榮后土祠,因歷史悠久,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海外僑胞和華夏兒女前祭拜。山西萬榮后土祠裡有一座秋風樓,位於黃河邊的高臺上,因漢武帝《秋風辭》而得此名。才知,歷代帝王都來過。其實后土祠的地位比秋風樓要高很多,而秋風樓在后土祠內,是后土祠的一處建築。這裡不得不說下后土祠,后土指大地母親,是我們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神。皇天后土中所說的「后土」指的就是后土聖母,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其中以秋風樓最有名,一則是它可以登高遠眺,以觀黃河;二則是因為它高,黃河多次泛濫,它被淹的最少。
  • 潮州七個學生為老師建「先生祠」 尊師重教成美談
    潮州七個學生為老師建「先生祠」 尊師重教成美談 2017年02月04日 16:16   來源:南方網
  • 帶上《五禮通考》,明明白白逛歷代帝王廟博物館
    歷代帝王廟那麼,這種祭祀古代帝王的禮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怎樣演變成歷代帝王廟這種祭祀形式的?祭祀的儀式又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從中華書局近日整理出版的清代禮學巨著《五禮通考》中得到答案。《五禮通考》第九冊「吉禮」,卷116有「祀先代帝王」一門。
  • 廣東潮州3大主要旅遊景點遊記:廣濟橋、開元寺、潮州韓文公祠
    橋亭建在橋墩上,都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形狀各異,空間大小各異。廣濟橋共有30個亭子,其中宮亭12個,雜亭18個,大廳式亭子是東西向的,跨一個亭子壟斷著一個碼頭。屋頂主要為歇山、硬山和懸山,規則穩重莊重,像大廳一樣,故稱為大廳式亭,兩個雜亭佔據一個橋墩,將橋梁中軸線的南北兩側分開。
  • 雲臺觀內有明故宮的建築制式,回頭看一片勝景,觀你觀我觀自在
    聽黃老師說,四川三臺有一處勝景雲臺觀,乘著雲霧,步入千年道觀的那一刻,不是仙亦是仙了——「巍巍勝境類蓬萊,茅屋雲臺天下無」。這是描寫雲臺觀的詩句。雲臺觀坐落在三臺縣郪江鎮雲臺山,相傳諸葛亮認為其為「九龍捧聖」寶地,曾在此巧設「七星燈」,是省內最大的明清道教建築群和最大的真武大帝道場,與武當山一脈相承,是僅次於青城山的四川省第二大皇家道教名觀。從宋曆元到明,雲臺觀幾經兵燹毀廢。自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奉敕大建宮殿起到萬曆十九年(公元1519年),全觀重建殿堂13處,清代又多次擴建和培修。
  • 臺南延平郡王祠 仿中國北方宮殿熱門旅遊勝地
    地方百姓勉其驅荷開臺功績、忠貞亮節情操,因此於此地建廟奉祀,為「開臺聖王廟」,即「延平郡王祠」前身。爾後至1874年,才由沈葆楨奏請清廷追□建祠,並於1875年竣工,定名「明延平郡王祠」。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更將鄭成功神化,列為「開山神社」,為日治時期府城最早的神社,也是臺灣各神社當中,唯一奉祀漢人神明。
  • 爵以美號、封以良邑——明太祖諸子的封國與封號
    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魯王,藩地山東兗州。兗州緊鄰曲阜,即古魯國國都。朱檀因魯地而為魯王,名副其實。以上諸王,均於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時,年紀最長的秦王朱樉不過十五,最幼的魯王朱檀還不滿百日。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詔令,自海路返回京師(南京),被建文帝改封於湖廣荊州府,成祖靖難後,也沒有讓朱植返回廣寧舊藩地。於是遼王藩封自此改駐荊州,這也造成了遼王爵稱與地名不符。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肅、遼三王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鎮一方,拱衛大明。
  • 從景祐宮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創造與演變
    祀邑忠義孝弟祠,祔祀治東睢陽振英祠,祠在靈泉觀左,春秋二仲及上計,邑侯致祭,公與配。每三年大比賓興,多士並與祭焉。上引宗譜文字對宋末端平丙申(1236)、淳祐六年(1246)、景炎二年戰事的記載,與康熙二十二年《安慶府志》卷14《兵氛》如出一轍,因而也可以斷定出自康熙《石氏宗譜》的主纂石頌功之手。
  • 元明官方於明招中興「尊呂禮山」
    元明官方力建東萊先生祠。元代縣尹許廣大,因治理熟溪水患而被百姓奉祀,是武義人敬仰的名宦。他是天台人,由進士於元至正四年甲申(1344)來武擔任縣令。曾經多次拜謁明招山呂祖謙墓,今遺留《題蠟屐亭》詩一首,結句歸為吊呂:「將軍不減漢嫖姚,落日陰魂尚未招。
  • 旅遊:廣東省潮州市韓文公祠
    廣東省潮州市韓文公祠,縣我國現存的、歷史最悠久、規模結構最完整的一處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字。 唐代的潮州,較之中原地區,是相對落後的「查荒瘴地」。儘管韓愈蒙冤遠貶潮州,生死來卜,前路難期。但仍然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潮州的惡溪中,向來有鱷魚肆唐,「食民畜產 將盡」。
  • 關於萬榮后土祠的那些事兒
    萬榮后土祠汾陰后土祠,位於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裡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 兗州三所高中,兗州一中實驗和六中,他們之間如何排序的呢?
    濟寧,是山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孟文化,更是影響了中華民族上千年之久,而和曲阜隔壁的兗州,更是濟寧地區的教育大縣。兗州,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有優質的學校供學生們選擇,而高中,更是教育的重要之重!可以說,高中不僅關係到孩子將來上哪所大學,更關係到一個孩子的未來。
  • 《奏請重修馮恭定公祠碑》 復立大事記
    梁震東副校長基本校勘出《奏請重修馮恭定公祠碑》碑文。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郭衛國老師就《奏請重修馮恭定公祠碑》修復事宜和王主任溝通。》,簡稱《奏請重修馮恭定公祠碑》。附錄:《護理陝西巡撫陶模等奏請重修馮恭定公祠宇列入祀典摺碑》碑文  禮部謹奏為旨議奏事內閣鈔出護理陝西巡撫陶模等奏請重修名臣祠宇列入祀典一摺光緒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奉硃批禮部議奏欽此欽遵到部查原奏內稱據司道會詳據翰林院檢討張恩榮等稟稱長安縣前明工部尚書馮從吾萬曆乙丑進士平生講求理學正色立朝不避權貴裡居教授生徒多
  • 1906年潮州韓文公祠老照片,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
    韓文公祠,即韓愈紀念館,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寫了《諫迎佛骨表》,不料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刺史。圖為韓文公祠牌坊。北宋鹹平二年(999年)由潮州通判陳堯佐於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闢建「韓吏部祠「。蘇軾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圖為韓文公廟碑。
  • 廣東湛江雷祖祠旅遊景點及周邊附近的海陵島、海陵大堤景點遊記
    一、廣東湛江雷祖祠旅遊景點雷祖祠位於雷州市西南部的英榜山,它是雷陽八景之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雷祖祠建於唐貞觀十六年(624年),這座寺廟是為了紀念唐代雷州第一個刺史陳文玉。雷祖祠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這裡有乾隆御匾、歷代銘文、千年石刻30餘篇。歷代著名詩人到訪過這裡後即興作詩作詞,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寇準有詩、東坡有賦,丁謂作記、李綱題碑,這些詩篇歷經滄桑,至今仍保存在祠堂中,堪稱文物寶庫。雷祖祠佔地1萬多平方米,是嶺南最大的寺廟建築之一,根據建築風格來描述的話,大門有三個寬和三個洞,它是一個堅硬的山頂檁條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