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后土祠
汾陰后土祠,位於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裡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后土祠,「本漢祀地示之所也」(宋高承《事物紀原》),是北京祭祀地祇的古典精品建築社稷壇和地壇的前身,亦是人們承襲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后土本義
華夏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古人在依靠種植土地獲得生存、繁衍、發展中,無法理解風調雨順、乾旱雨澇等自然現象,便認為大地是由一些奇異神靈主宰的,農作物的豐收與否,取決於那些主宰生靈高興或發怒。高興年代,風調雨順,反之,旱、澇、冰雹等災害發生,似乎是在摧毀它所負載之物,或者是不願給人以萬物。於是,人們對那種超然的、無形的控制著土地的力量加以信仰和祭拜,既報答土地滋生萬物之恩,又祈求土地賜予更多之惠。所以在祭祀天地時,將天地合稱為神祇。東漢馬融釋云:「天曰神,地曰祇。」即天神,地祇。神祇成為各種神靈的泛指之後,古人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創新出新的尊稱——皇天后土,並由此成為天地的專稱。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後」云:「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令者君後也。」《康熙字典》釋「土」字云:「五行之一。《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易·彖傳》:百榖草木麗乎土……后土,取厚載之義。」又《正韻》曰:「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典籍中對后土不乏記載,主要有——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原註:「后土,土神也。」又《大祝》云:「建邦國先告后土。」又《大宰》云:「祀大神示。」東漢鄭玄注云:「大神祇,謂天地。示,本又作祇。」隋唐間孔穎達疏云:「土示,五土之揔(總)神,即謂社也。」
《尚書》云:「敢昭告於皇天后土。」
《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載,晉國大夫對秦穆公言:「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又《文公十八年》云:「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又《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又云:「后土為社。」 唐賈公彥疏云:「后土,土神,土神則社神也。按《孝經緯》云:『社者,五土之總神。』」再《成公十三年》云:「天下以后土為主宰,總管百事。」
《禮記·月令》曰:「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又《郊特牲》云:「社祭土。」鄭玄注云:「國中之神,莫貴於社。」
東晉楊泉所編《物理論》云:「地者,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黃地祗,亦名后土。」
由於典籍記載繁雜,致使對后土形成了三種釋義:一為「古代稱大地為『后土』,猶稱天曰『皇天』。《楚辭·九辯》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漧,即幹。」二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禮記·月令》云:『其神后土。』又《檀弓上》曰:『君舉而哭於后土。』鄭玄註:『后土,社也。』」三為「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辭海》)就世俗而言,由歷代帝王專祀的后土,是主宰大地之神,其地位與天帝相同,並稱皇天后土。庶民百姓尊稱為「地神」,俗稱「地爺」。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土地崇拜
古人對土地的崇拜,最初是古人對自然現象認識的反映,其最早表現形式為伴有使神娛樂的活動。《禮記·禮運》載:「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簣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鄭玄注云:「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土鼓,築土為鼓也。」《古代漢語詞典》釋「桴」字云:「通『枹』。鼓槌。」意思是說,古人在那裡爆粟粒、烤小豬,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飲,用草槌敲地取樂。這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加的祭祀初始形式,也是古人對皇天后土表示致敬的一種方式。同時體現出人類對天地最根本、最富有哲理的認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禮記·孔子閒居》)。也就是說在天地面前人人平等。禮之初始形式亦反映出古人視天地如父母,天地是所有人共同的父母的認識;也表示了自己對天地恐懼、依賴的心情及期盼通過與天地溝通交流,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願望。
隨著崇拜理念的深化,逐步形成「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禮,瘞其物」的祭祀禮制,亦得以規範化、齊肅化。這樣一來,祭祀形式也發展為虔誠祈禱、直接祭獻。《禮記·郊特牲》云:「燔柴於太壇,祭天也;瘞薶於大折,祭地也。」孔穎達疏云:「以天之高,故燔柴於壇;以地之深,故瘞埋於坎。」由於祭地是把供奉之物品埋入所規定的地下,久而久之,這些地方便變成了土地神祇的象徵或神體,有的地方把這種土堆稱之為「冢土」(《詩經·大雅·綿》)。《通鑑綱目》載:「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於脽上。」這裡所稱的脽上,即汾陰脽,遺址在今萬榮縣西南,居於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天然的方澤之地。「方丘之祭,祭大地之神」(《獨斷》)。所以,黃帝在河東大地打敗蚩尤,完成了部落統一的大舉後,挾著一種勝利者的心情去祭祀大地之神,也就是後來說的「社稷」。同時,將人們挖方坑祭祀改變為「置土設壇」祭祀。
后土祠內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文載:「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二帝」應是堯、舜二帝,「八元有司」是八位專司祭祀的大臣,「三王」是指夏商周三朝的各王,歲歲都要到汾陰脽祭祀后土。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皇族聖境
夏王朝建立後,人類社會逐漸分化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由於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支配權的確立,使得他們認為社會上的一切只有他們的力量才可以支配,於是以所謂的「天之子」來主宰眾生。這樣一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被打破,祭祀活動也由原來的個人自覺行為演變為受掌權者操縱的集體行為,並逐漸為國家獨佔。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云:「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並確定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一祭祀比徵戰還重要的國策。於是重大的祭祀活動成為只有統治階級最高代表——皇帝才可以進行的「國家典禮」,成為統治者利用鬼神來神化王權的手段,亦為「等高下,別尊卑」的政治工具。
《史記·封禪書》云:「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就是說自夏朝始將「設壇祀之」發展為「立社祭后土」,成為「天地以王者為主,故聖王制天地之禮必於國郊」的禮制。商周相繼,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化和制度化。《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鄭玄注云:「大社,王為群姓所立。大音太。」)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又《史記·三王世家》云:「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
后土祭祀發展到漢朝達到頂峰,即由「黃帝掃地為壇」改進為修廟建祠崇拜。漢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劉徹詔令創建汾陰后土祠,即是對西周以來「大社」的沿襲與發展。「天子大社,祭九州之土」(《左傳會箋》)。從此,「營泰畤於甘泉(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祇安之,饗國長久」(《漢書·郊祀志》)。汾陰后土祠由此成為西漢帝王祭祀大地之神(即地祇)的聖地,亦成了熾盛於歷史脈動的皇族聖境。據國史典籍記載,自西漢,經東漢、十六國、唐朝迄北宋5朝有8位皇帝懷著無比虔誠和崇敬的心情,19次對資生資育的后土聖母頂禮膜拜;西漢、北宋和金(南宋)、元兩朝,計有7位皇帝先後7次派遣朝廷官員代為祈谷求福。后土祠也由此被世人公認是歷代最高統治者祭祀后土之神的原地,亦是人們承襲迄今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