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祖脈!關於萬榮后土祠的那些事兒

2020-12-20 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萬榮后土祠

汾陰后土祠,位於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裡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后土祠,「本漢祀地示之所也」(宋高承《事物紀原》),是北京祭祀地祇的古典精品建築社稷壇和地壇的前身,亦是人們承襲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后土本義

華夏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古人在依靠種植土地獲得生存、繁衍、發展中,無法理解風調雨順、乾旱雨澇等自然現象,便認為大地是由一些奇異神靈主宰的,農作物的豐收與否,取決於那些主宰生靈高興或發怒。高興年代,風調雨順,反之,旱、澇、冰雹等災害發生,似乎是在摧毀它所負載之物,或者是不願給人以萬物。於是,人們對那種超然的、無形的控制著土地的力量加以信仰和祭拜,既報答土地滋生萬物之恩,又祈求土地賜予更多之惠。所以在祭祀天地時,將天地合稱為神祇。東漢馬融釋云:「天曰神,地曰祇。」即天神,地祇。神祇成為各種神靈的泛指之後,古人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創新出新的尊稱——皇天后土,並由此成為天地的專稱。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後」云:「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令者君後也。」《康熙字典》釋「土」字云:「五行之一。《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易·彖傳》:百榖草木麗乎土……后土,取厚載之義。」又《正韻》曰:「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典籍中對后土不乏記載,主要有——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原註:「后土,土神也。」又《大祝》云:「建邦國先告后土。」又《大宰》云:「祀大神示。」東漢鄭玄注云:「大神祇,謂天地。示,本又作祇。」隋唐間孔穎達疏云:「土示,五土之揔(總)神,即謂社也。」

《尚書》云:「敢昭告於皇天后土。」

《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載,晉國大夫對秦穆公言:「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又《文公十八年》云:「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又《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又云:「后土為社。」 唐賈公彥疏云:「后土,土神,土神則社神也。按《孝經緯》云:『社者,五土之總神。』」再《成公十三年》云:「天下以后土為主宰,總管百事。」

《禮記·月令》曰:「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又《郊特牲》云:「社祭土。」鄭玄注云:「國中之神,莫貴於社。」

東晉楊泉所編《物理論》云:「地者,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黃地祗,亦名后土。」

由於典籍記載繁雜,致使對后土形成了三種釋義:一為「古代稱大地為『后土』,猶稱天曰『皇天』。《楚辭·九辯》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漧,即幹。」二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禮記·月令》云:『其神后土。』又《檀弓上》曰:『君舉而哭於后土。』鄭玄註:『后土,社也。』」三為「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辭海》)就世俗而言,由歷代帝王專祀的后土,是主宰大地之神,其地位與天帝相同,並稱皇天后土。庶民百姓尊稱為「地神」,俗稱「地爺」。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土地崇拜

古人對土地的崇拜,最初是古人對自然現象認識的反映,其最早表現形式為伴有使神娛樂的活動。《禮記·禮運》載:「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簣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鄭玄注云:「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土鼓,築土為鼓也。」《古代漢語詞典》釋「桴」字云:「通『枹』。鼓槌。」意思是說,古人在那裡爆粟粒、烤小豬,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飲,用草槌敲地取樂。這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加的祭祀初始形式,也是古人對皇天后土表示致敬的一種方式。同時體現出人類對天地最根本、最富有哲理的認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禮記·孔子閒居》)。也就是說在天地面前人人平等。禮之初始形式亦反映出古人視天地如父母,天地是所有人共同的父母的認識;也表示了自己對天地恐懼、依賴的心情及期盼通過與天地溝通交流,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願望。

隨著崇拜理念的深化,逐步形成「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禮,瘞其物」的祭祀禮制,亦得以規範化、齊肅化。這樣一來,祭祀形式也發展為虔誠祈禱、直接祭獻。《禮記·郊特牲》云:「燔柴於太壇,祭天也;瘞薶於大折,祭地也。」孔穎達疏云:「以天之高,故燔柴於壇;以地之深,故瘞埋於坎。」由於祭地是把供奉之物品埋入所規定的地下,久而久之,這些地方便變成了土地神祇的象徵或神體,有的地方把這種土堆稱之為「冢土」(《詩經·大雅·綿》)。《通鑑綱目》載:「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於脽上。」這裡所稱的脽上,即汾陰脽,遺址在今萬榮縣西南,居於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天然的方澤之地。「方丘之祭,祭大地之神」(《獨斷》)。所以,黃帝在河東大地打敗蚩尤,完成了部落統一的大舉後,挾著一種勝利者的心情去祭祀大地之神,也就是後來說的「社稷」。同時,將人們挖方坑祭祀改變為「置土設壇」祭祀。

后土祠內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文載:「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二帝」應是堯、舜二帝,「八元有司」是八位專司祭祀的大臣,「三王」是指夏商周三朝的各王,歲歲都要到汾陰脽祭祀后土。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皇族聖境

夏王朝建立後,人類社會逐漸分化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由於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支配權的確立,使得他們認為社會上的一切只有他們的力量才可以支配,於是以所謂的「天之子」來主宰眾生。這樣一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被打破,祭祀活動也由原來的個人自覺行為演變為受掌權者操縱的集體行為,並逐漸為國家獨佔。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云:「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並確定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一祭祀比徵戰還重要的國策。於是重大的祭祀活動成為只有統治階級最高代表——皇帝才可以進行的「國家典禮」,成為統治者利用鬼神來神化王權的手段,亦為「等高下,別尊卑」的政治工具。

《史記·封禪書》云:「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就是說自夏朝始將「設壇祀之」發展為「立社祭后土」,成為「天地以王者為主,故聖王制天地之禮必於國郊」的禮制。商周相繼,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化和制度化。《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鄭玄注云:「大社,王為群姓所立。大音太。」)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又《史記·三王世家》云:「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

后土祭祀發展到漢朝達到頂峰,即由「黃帝掃地為壇」改進為修廟建祠崇拜。漢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劉徹詔令創建汾陰后土祠,即是對西周以來「大社」的沿襲與發展。「天子大社,祭九州之土」(《左傳會箋》)。從此,「營泰畤於甘泉(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祇安之,饗國長久」(《漢書·郊祀志》)。汾陰后土祠由此成為西漢帝王祭祀大地之神(即地祇)的聖地,亦成了熾盛於歷史脈動的皇族聖境。據國史典籍記載,自西漢,經東漢、十六國、唐朝迄北宋5朝有8位皇帝懷著無比虔誠和崇敬的心情,19次對資生資育的后土聖母頂禮膜拜;西漢、北宋和金(南宋)、元兩朝,計有7位皇帝先後7次派遣朝廷官員代為祈谷求福。后土祠也由此被世人公認是歷代最高統治者祭祀后土之神的原地,亦是人們承襲迄今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相關焦點

  • 萬榮實施后土祠景區文旅綜合開發項目
    助推黃河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萬榮實施后土祠景區文旅綜合開發項目近日,在萬榮縣后土祠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開發項目工程現場,機械轟鳴、車來車往,一派繁忙施工景象。后土祠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開發項目是萬榮縣貫徹落實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十工程」推進會暨汾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與修復現場會精神的重大舉措。該項目總投資8.1億元,建設內容包括后土祠環境整治工程和后土祠綜合服務區、后土文化展示區、后土文化核心區等。
  • 萬榮后土祠,歷代帝王看作皇天后土之地又祭拜又賦辭,如今被遺忘
    在黃河與汾河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祭祀后土的皇家祠廟--萬榮后土祠,因歷史悠久,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海外僑胞和華夏兒女前祭拜。山西萬榮后土祠裡有一座秋風樓,位於黃河邊的高臺上,因漢武帝《秋風辭》而得此名。去時人不多,大多是運城地區的當地人,可見其知名度不是很高,寒風蕭蕭天無色,后土悠悠樓空閒,這是直感,也是深感。秋風樓創建年代不詳,被黃河水淹沒過一次,但是未倒;也是因為它居於遠離城市和交通要道的窮鄉僻壤,戰火燒不到,惡人不曾去;歷經300多年的風沙黃水,還是氣勢如初。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萬榮后土廟
    汾陰后土祠,俗稱后土祠,因所在地今亦稱萬榮后土祠,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汾河南岸、黃河東岸。后土祠為漢武帝所確立的皇帝祭地的本廟,漢、唐、宋多位皇帝曾在此親祀后土。1996年萬榮后土祠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萬榮:物產豐富百果園
    近日,「情系革命老區·助力脫貧攻堅」萬榮縣招商引資(北京)宣介會在京召開,萬榮以其優美的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吸引了社會各界投資26.5億元。皇天后土 歷史源遠流長萬榮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 傳說之后土娘娘
    后土(後土)娘娘,又稱「地母娘娘」,「地姥娘娘」,「地母元君」,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掌陰陽,育萬物,因此也被稱「地母」(大地之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
  • 中國神秘文化之鬼神文化: 民間俗神「后土娘娘」的傳說記載
    據說,黃帝主管天堂,后土主管土地,所謂「皇天后土」,就是這個意思。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最早是做什麼的?典籍說法不一,大體有三種說法:一是炎帝的後裔;二是黃帝的輔佐;三是幽都的主宰。第一說,炎帝的後裔。《山海經•海內經》記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成功舉辦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現場黃河新聞網運城訊(記者杜雅森)「時維九月,歷屬秋分。晨曦靄靄、大河湯湯。潦水盡、冠疫絕、大河清、五穀豐,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敬備鮮花時果、五穀三牲,共聚脽上,同祭后土……」9月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在萬榮縣后土祠舉行,伏祈民安康、國富強、四海安、天下同。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現場恭讀祭文「我是中國農民,愛黨愛國,誠信守法,勤勞節儉,崇文重教,樂善好施。
  • 后土之殤(中下)
    關于姓氏,以下的一張神圖,大家不妨可以看看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大約是從哪一支發展過來的。只不過這只是多數姓氏的發展脈絡,而不是全部。 ◆祖先為黃帝的姓氏: 是因為后土也是中華文明之源。 后土文化不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軸承與核心。 ◆「黃帝祠汾陰,掃地而祭」,「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雎上」。
  • 天漢福地 潤澤八方——致敬中華祖脈醉美漢中
    漢家發祥地 中華聚寶盆 綠水青山 潤澤八方 漢中有擔當 漢家發祥地 中華聚寶盆 天漢雄風 古今浩蕩 奔湧向前方
  • 清明掃墓為何先祭拜后土,後拜先祖?后土究竟是啥來歷?
    其實所謂「后土」,說白了就是一堆土,裡面什麼也沒有;而真正的主墓是在后土的正下方,比后土要大很多。所以說這事讓人覺得很奇怪,掃墓明明是為了祭拜先祖,為何先祭拜后土?后土究竟是啥來歷?原來,人們所祭拜的后土是一個大神,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她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掌管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 如何理解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秦嶺之於我們民族、國家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顯著地位。  何為「祖脈」?簡言之,它猶如萬流之源,綿延不竭,祖先誕生於此,民族形成於此,歷史開端於此。莽莽秦嶺,人文悠悠。距今115萬年前,藍田人已在山谷間繁衍生息,此後半坡人、鄖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古人類在此聚合交融。
  • 中華祖脈·秦嶺之聲|石倚潔重磅加盟收官之站!來感受終南山的詩韻...
    不知不覺,中華祖脈·秦嶺之聲系列已經來到了收官之站!這一次我們將在終南下感受一次屬於秦嶺的詩韻風華主視覺設計:見山文化在這一系列的音樂會中,XSO西安交響樂團探過了秦嶺之險峻,也嘆過了秦嶺之秀美,在秦嶺之中去積極融入一切與音樂有關的事情,在自然中升華音樂,在音樂中呈現自然,將藝術的價值最大化,也讓藝術走進了尋常人家。
  • 萬榮方言中的形容詞
    萬榮方言中的形容詞李耀崗 語言的豐富和美感來自於其表達對象的多樣性和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形容詞以極強的戰鬥力在其中發揮了摧城拔寨的功能,我們關於世界所有生動的描繪和想像,更多是緣於形容詞的功勞。比如,巍峨高山、奔騰大河,苦夏嚴冬、瘦春豐秋,形容詞修飾著我們對事物的評價,表達了我們內心的感受,也描畫了我們豐富多彩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