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一個人要想內心強大,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覺察,我們對自己覺察越深,我們就越能跳出原有的世界,看到日益強大的自己。
張德芬曾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世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與我們內心的映射息息相關。人最怕的是完全入世,看不到世界的幻影,才會變得樸素迷離。
而只有覺察,才能幫助我們現有的局面中跳出來,我們的內心就能變得越來越強大那麼我們該如何覺察,覺察最重要是做到這三個方面:
覺察第一個方面:不批判,而是用心感受
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要想放下自己的成見,最重要是去覺察自我的感受。 覺察是我們看見自己的重要方法,也是讓我們看到別人的重要方法。
看見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沒有看見,就不會有懂得,更不會有溝通交流與療愈的過程。
好的人生是看見自己內心的渴望和需求,更是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不批判,才會看到能量流動的方向,也會看到情緒的自我導向。如果我們想要內心強大,就先要學會尊重自己內心感受,而不是批判自己,這是我們覺察的前提。
舉個例子,許多人認為自己發脾氣可能不對,而事實上,發脾氣也是我們情緒的自然流動,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內在情緒就會得到緩解,身心就會很健康。
不批判就是去看下當下自己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通過看見自己情緒背後的需求,才會讓我們更加深刻認識自己。
覺察的第二個方面,明確界限
覺察最重要是讓自己擁有清晰的界限感。界限感是彼此尊重的基礎,也是彼此尊重的自由。
唯有對自己有清晰的定義和界限,你才能更好幫助別人了解自己,完成自我獨立與自我塑造。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及一個專業名詞,課題分離。課題分離強調的就是每個人只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人生負責,這是非常重要的界限。
所以這意味著我們一定不要過於插手別人的生活,也不要過於幹預別人的生活,我們對別人的人生有建議權,但是沒有主導權。
當你明確這個原則和界限,你或許就可以從很多人際關係中困擾出來,而不是被別人完全影響。
比如面對孩子學習困惑,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但是我們更要尊重孩子。我們不要強迫孩子,這是我們能做到的。
當一個孩子在充滿信任與尊重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未來對自己的權益越清晰,就越能維護自己的邊界,而不被侵犯。
如果一個人從小自我邊界被人侵犯習慣了,就會認為自己沒有自我空間,而變得唯唯諾諾。
一個人的覺醒就是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課題,我們需要是完成自我人生塑造,而不是別人的人生,我們就會懂得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覺察的第三個方面:找到自我突破的潛能
一個人如果沒有覺察,往往會很呆板,而真正鮮活的生命是在尋找自我突破的。就像嬰兒從小就會吸允奶水,這是他們主動適應環境的節奏。
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潛能,我們永遠都不要小瞧生命自我潛能的突破方向。很多時候我們內在的能量被幹預了,就會變得很迷惘。
如果我們不去幹預能量的自我走向,往往就會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人生的成長就是需要不斷折騰。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被過多的規矩所束縛,我們內在探索的能力就被降低,這會讓我們的自我潛能受到抑制。
真正內在成長來自我們內心生命磅礴的激情,更來自我們自我生命探索的欲望與勇氣。
保持覺察也是如此,打破自我成長的限制,才會看到更多的可能。覺察就是看到自己思維限制在哪裡,我們就能從這個方面突破。
比如有些人的限制來自自我原生家庭。我的同事曾講述自己的父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小富即安,以致於他從來都不敢去突破自己事業的瓶頸, 安於現狀。
但是現在他知道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限制時候,他開始明白,我們的成長唯有突破固有的狀態,才會走向更大的世界。
事實上,人要有覺察的狀態,往往與環境是合二為一的。一個人覺察能力強,一定會懂得溫水煮青蛙帶來的煎熬感,更懂得生命的突破不是源自別人的限制,而是自我的渴望。
生命進展到哪一個階段,每個階段如果都沒有受到過分壓抑,就會自動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助力,從而找到新的方向。
覺察就是對自我的最大尊重,能看到自我生命的智慧,人生的發展自然也會越來越好。
每個人或許要知道,覺察之所以幫助我們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是源於覺察能看見真實的自己。當你能夠放下成見與批判的時候,愛就會湧現與自然流動,你也會看到自我的需求湧現;
其次覺察能幫助你理清界限,明確對自我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最重要的是覺察能讓我們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找到自我的障礙,我們就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今日話題:你 懂得覺察的三個原則嗎?歡迎探討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