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股權支配權上海國資改革再出發
從2003年百聯集團啟動重組拉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1.0版至如今的改革3.0版,十餘年來,上海國資改革終於清晰呈現了以「股權支配權」為抓手的邏輯。
剛剛過去的上海兩會,上海副市長周波回答記者提問最多的,就是國資改革話題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徐逸波將國資流動平臺定位於功能性的企業集團。
與「股權支配權」為核心的改革邏輯最直接聯繫的,正是上海兩大重要的國資運營平臺—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的二次整裝出發,二者能否獲得本地足解財政之渴的已整體上市企業股權,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2014年3月17日,本報獨家報導《上海國資流動平臺啟動在望國盛、國際新使命再出發》,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將一改過去資產經營的業務模式,轉為股權運作平臺身份的戰略第一次見諸報端。
平臺重擔
2014年,上海擬定的兩家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只忙活了一件事—清理資產,以更為乾淨的殼,迎接「出資人」這個全新的身份。
國盛集團首先置出的是上海蔬菜集團、長江計算機集團等非上市經營資產。2014年1月,上海國盛集團旗下的上海蔬菜集團轉讓給光明集團;2014年7月,國盛集團與中電科軟體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籤約,國盛旗下的長江計算機有限公司以3.38億元價格向中電科軟信轉讓;2014年9月,上海國盛集團將持有的100%上海建材集團股權無償劃轉給上海地產集團,清理企業90多戶,標誌著國盛集團打造專業性國資運營平臺的工作全面完成。
與此同時,上海國盛集團接受了上海建材集團無償劃轉的旗下上市公司稜光實業(600629.SH)的股權,成為出資人,這一系列舉措正應了此前《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的國資流動平臺籌備的規定動作—「經營性資產剝離,股權資產留下」。
同樣忙碌的還有上海國際集團,2014年,上海國際集團先後將上海證券的控股權出售給國泰君安,後又將上海信託託管給浦發銀行,同時還以60多億元的對價,將旗下6家類金融和地產公司股權轉讓給上實集團。
毋庸置疑,這是2007年國盛和上海國際集團成立和重新定位以來,最大手筆的資產重整動作。
清理出乾淨的殼之後,市場將看到上述兩家國資流動平臺陸續通過劃轉受讓一些已整體上市的集團公司,像成為稜光實業的出資人那樣,成為這些上市公司的直接出資人,以便在公開市場上進行股權運作。
對於兩家公司的分工和定位,徐逸波稱,未來上海國際集團既有金融集團股權,也有產業集團股權,上海國盛集團則是產業集團的股權為主。
上海市國有資本研究院秘書長羅新宇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國資流動平臺準確的定義是國有上市公司股權和非上市公司股權進行統一管理,包括了上市和非上市。
2013年12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率先報導《滬國資流動平臺開動首批將轉入四集團涉7上市公司》,指出包括上汽集團等四家集團的股權可能第一批被劃轉至國資流動平臺。
近日有媒體報導,光明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上海汽車集團等企業將被整體劃入上述兩家國資流動平臺。
從本報報導上汽集團、上港集團可能第一批劃轉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一方面是國資流動平臺的組建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第一批劃轉實施如此艱難,反映出長久下沉的企業收益和股權支配權,如若易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阻力巨大。
「這也是為什麼第一批會包括上汽集團這樣的國資巨頭,因為如果連上汽集團都劃轉過來了,還有誰不服氣?」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如是稱。
現代企業治理模式之難
上述人士進一步稱,國資平臺的組建,將使出資人和經營人分離,從而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的關鍵一步,「就好比上汽集團原來是國資出資人代表,現在出資人轉換,對於整體上市的上市公司,上汽只要一心一意做好企業經營就好了,至於政府是準備增持股權,還是減持股權,就不是實體企業需要考慮的事了,不管企業是誰的,作為職業經理人,企業經營還是要搞好的。」
股權支配權為核心的改革,從2008年那一輪2.0版上海國資改革開始,就已經開始布局。2.0版改革的關鍵詞「資產證券化」、「整體上市」,正是為2013年開始的3.0版上海國資改革埋下伏筆。
2013年末啟動的3.0版上海國資改革,分類監管是其中關鍵詞之一。三類別分別是:競爭類、公共服務類、功能類,上海市屬49家企業集團,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共42家,其中33家被劃分為競爭類,4家為功能類,5家為公共服務類。
後兩者因其強烈的政府意志和公共色彩,管人管事管資產,是上海市國資委仍不可放鬆的領域。
但對於佔比重較大的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早已定下來。「競爭類企業現在只管到總裁,副總裁的任命都不管了。」上述接近上海市國資委的人士稱。
事實上,2008年以來,除了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上海建工集團、上海交運集團完成整體上市之外,上海競爭型企業的整體上市推進進程,並不理想:東方國際集團2011年即承諾整體上市,直到如今還因為上市公司外資產一起多年的訴訟糾紛而沒有完成整體上市;2014年傳聞頗多,上海城建集團將以隧道股份為平臺整體上市,也被上市公司以公告的形式否認;東浩蘭生集團合併一年多,仍未啟動整體上市,包括外服公司等優質資產仍在上市公司體外循環;光明集團、百聯集團等巨頭均未整體上市……
不過最近關於整體上市的報導開始增多,包括錦江國際集團、紡織集團、華誼、儀電、電氣集團近期均已提出整體上市,其中,華誼集團已經正式啟動整體上市。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此前指出,2014年第四季度要推出總體方案,年底率先在整體上市的企業集團實行股權激勵。
「只有整體上市了,股權才能比較方便地集中到平臺管理,而股權激勵是推動整體上市的催化劑,沒有棒棒糖,就沒有整體上市的動力,所以資產證券化、整體上市、國資流動平臺,這些改革關鍵詞,都是有其內在邏輯聯繫的。」一位關注國資改革的投資人士稱。
其實,除上述關鍵詞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詞—「去行政化」,也決定著「股權支配權」為核心的改革成敗關鍵。這一關鍵詞從2.0版上海國資改革就一直在提,而這才是國資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
「去行政化與股權激勵是相對應的,前者是大棒,後者是胡蘿蔔,政府要辦成一件事,僅有大棒或僅有胡蘿蔔,都是不行的;對於企業官員而言,也需要想通,有舍才有得。」上述投資人士稱。
其實,國企去行政化也是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全國綱領性指導意見。上海市社科院楊建文教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曾稱:「上海藉此機會適時再強調去行政化,也是在市場決定作用加強的背景下提出的,這就意味著,原先國資體系裡面建立在行政管理體系上的架構來解決問題的方式,要改為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當企業集團的領導意識到這是大勢所趨,那就好辦了,剩下的就是利益平衡的操作層面問題了。」
可以預見的是,去行政化的整體上市的公司,是平臺很有可能第一批拿到股權支配權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