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股權支配權 上海國資改革再出發

2020-12-17 搜狐網

  踐行股權支配權上海國資改革再出發

  從2003年百聯集團啟動重組拉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1.0版至如今的改革3.0版,十餘年來,上海國資改革終於清晰呈現了以「股權支配權」為抓手的邏輯。

  剛剛過去的上海兩會,上海副市長周波回答記者提問最多的,就是國資改革話題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徐逸波將國資流動平臺定位於功能性的企業集團。

  與「股權支配權」為核心的改革邏輯最直接聯繫的,正是上海兩大重要的國資運營平臺—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的二次整裝出發,二者能否獲得本地足解財政之渴的已整體上市企業股權,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2014年3月17日,本報獨家報導《上海國資流動平臺啟動在望國盛、國際新使命再出發》,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將一改過去資產經營的業務模式,轉為股權運作平臺身份的戰略第一次見諸報端。

  平臺重擔

  2014年,上海擬定的兩家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只忙活了一件事—清理資產,以更為乾淨的殼,迎接「出資人」這個全新的身份。

  國盛集團首先置出的是上海蔬菜集團、長江計算機集團等非上市經營資產。2014年1月,上海國盛集團旗下的上海蔬菜集團轉讓給光明集團;2014年7月,國盛集團與中電科軟體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籤約,國盛旗下的長江計算機有限公司以3.38億元價格向中電科軟信轉讓;2014年9月,上海國盛集團將持有的100%上海建材集團股權無償劃轉給上海地產集團,清理企業90多戶,標誌著國盛集團打造專業性國資運營平臺的工作全面完成。

  與此同時,上海國盛集團接受了上海建材集團無償劃轉的旗下上市公司稜光實業(600629.SH)的股權,成為出資人,這一系列舉措正應了此前《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的國資流動平臺籌備的規定動作—「經營性資產剝離,股權資產留下」。

  同樣忙碌的還有上海國際集團,2014年,上海國際集團先後將上海證券的控股權出售給國泰君安,後又將上海信託託管給浦發銀行,同時還以60多億元的對價,將旗下6家類金融和地產公司股權轉讓給上實集團。

  毋庸置疑,這是2007年國盛和上海國際集團成立和重新定位以來,最大手筆的資產重整動作。

  清理出乾淨的殼之後,市場將看到上述兩家國資流動平臺陸續通過劃轉受讓一些已整體上市的集團公司,像成為稜光實業的出資人那樣,成為這些上市公司的直接出資人,以便在公開市場上進行股權運作。

  對於兩家公司的分工和定位,徐逸波稱,未來上海國際集團既有金融集團股權,也有產業集團股權,上海國盛集團則是產業集團的股權為主。

  上海市國有資本研究院秘書長羅新宇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國資流動平臺準確的定義是國有上市公司股權和非上市公司股權進行統一管理,包括了上市和非上市。

  2013年12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率先報導《滬國資流動平臺開動首批將轉入四集團涉7上市公司》,指出包括上汽集團等四家集團的股權可能第一批被劃轉至國資流動平臺。

  近日有媒體報導,光明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上海汽車集團等企業將被整體劃入上述兩家國資流動平臺。

  從本報報導上汽集團、上港集團可能第一批劃轉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一方面是國資流動平臺的組建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第一批劃轉實施如此艱難,反映出長久下沉的企業收益和股權支配權,如若易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阻力巨大。

  「這也是為什麼第一批會包括上汽集團這樣的國資巨頭,因為如果連上汽集團都劃轉過來了,還有誰不服氣?」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如是稱。

  現代企業治理模式之難

  上述人士進一步稱,國資平臺的組建,將使出資人和經營人分離,從而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的關鍵一步,「就好比上汽集團原來是國資出資人代表,現在出資人轉換,對於整體上市的上市公司,上汽只要一心一意做好企業經營就好了,至於政府是準備增持股權,還是減持股權,就不是實體企業需要考慮的事了,不管企業是誰的,作為職業經理人,企業經營還是要搞好的。」

  股權支配權為核心的改革,從2008年那一輪2.0版上海國資改革開始,就已經開始布局。2.0版改革的關鍵詞「資產證券化」、「整體上市」,正是為2013年開始的3.0版上海國資改革埋下伏筆。

  2013年末啟動的3.0版上海國資改革,分類監管是其中關鍵詞之一。三類別分別是:競爭類、公共服務類、功能類,上海市屬49家企業集團,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共42家,其中33家被劃分為競爭類,4家為功能類,5家為公共服務類。

  後兩者因其強烈的政府意志和公共色彩,管人管事管資產,是上海市國資委仍不可放鬆的領域。

  但對於佔比重較大的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早已定下來。「競爭類企業現在只管到總裁,副總裁的任命都不管了。」上述接近上海市國資委的人士稱。

  事實上,2008年以來,除了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上海建工集團、上海交運集團完成整體上市之外,上海競爭型企業的整體上市推進進程,並不理想:東方國際集團2011年即承諾整體上市,直到如今還因為上市公司外資產一起多年的訴訟糾紛而沒有完成整體上市;2014年傳聞頗多,上海城建集團將以隧道股份為平臺整體上市,也被上市公司以公告的形式否認;東浩蘭生集團合併一年多,仍未啟動整體上市,包括外服公司等優質資產仍在上市公司體外循環;光明集團、百聯集團等巨頭均未整體上市……

  不過最近關於整體上市的報導開始增多,包括錦江國際集團、紡織集團、華誼、儀電、電氣集團近期均已提出整體上市,其中,華誼集團已經正式啟動整體上市。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此前指出,2014年第四季度要推出總體方案,年底率先在整體上市的企業集團實行股權激勵。

  「只有整體上市了,股權才能比較方便地集中到平臺管理,而股權激勵是推動整體上市的催化劑,沒有棒棒糖,就沒有整體上市的動力,所以資產證券化、整體上市、國資流動平臺,這些改革關鍵詞,都是有其內在邏輯聯繫的。」一位關注國資改革的投資人士稱。

  其實,除上述關鍵詞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詞—「去行政化」,也決定著「股權支配權」為核心的改革成敗關鍵。這一關鍵詞從2.0版上海國資改革就一直在提,而這才是國資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

  「去行政化與股權激勵是相對應的,前者是大棒,後者是胡蘿蔔,政府要辦成一件事,僅有大棒或僅有胡蘿蔔,都是不行的;對於企業官員而言,也需要想通,有舍才有得。」上述投資人士稱。

  其實,國企去行政化也是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全國綱領性指導意見。上海市社科院楊建文教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曾稱:「上海藉此機會適時再強調去行政化,也是在市場決定作用加強的背景下提出的,這就意味著,原先國資體系裡面建立在行政管理體系上的架構來解決問題的方式,要改為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當企業集團的領導意識到這是大勢所趨,那就好辦了,剩下的就是利益平衡的操作層面問題了。」

  可以預見的是,去行政化的整體上市的公司,是平臺很有可能第一批拿到股權支配權的公司。

business.sohu.com true 第一財經日報 http://business.sohu.com/20150203/n408384851.shtml report 4659 踐行股權支配權上海國資改革再出發從2003年百聯集團啟動重組拉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1.0版至如今的改革3.0版,十餘年來,上海國資改革終於清晰呈現了以「股權支配權

");}

相關焦點

  • 上海出臺國資國企改革20條 確立四大原則六大目標
    【視頻】上海:今將出臺國資國企改革20條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加強黨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領導,營造鼓勵改革創新的良好環境,推動國資國企成為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力量,現就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 三愛富探路市場化國資改革 重組「三步走」
    重組「三步走」 三愛富探路市場化國資改革  中國證券報記者 黃淑慧 王輝   三愛富頗具創新色彩的方案公布後引發市場關注。
  • 紫光系謀劃控股權轉讓 高校企業國資改革再破冰
    清華旗下紫光系和啟迪系的股權重組只是一個縮影,在一位北京國資改革研究人士看來:「這是貫徹深改組對高校企業體制改革以及國有資產不斷深化混改的實際行動。」  5月1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高校所屬企業要全面清理和規範,理清產權和責任關係,分類實施改革工作,讓教育歸教育。
  • 國資國企改革「深圳樣本」
    產業升級的先導力量,推動深圳主導產業從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躍遷,到21世紀初完成284家國有企業整體改制,劣勢國企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有序退出,再到近些年加快推動國資布局結構調整   「40年來,深圳國資國企一直在推進改革,沒有停步,在產權、監管、經營機制上走出了一條深圳特色的國資國企改革道路。持續改革是如今我們能夠輕裝上陣,有效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胡朝陽說。
  • 國泰集團53億資產注入江蘇國泰 江蘇國資改革提速
    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將集團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符合江蘇國資改革的目標,擴大國有資產證券化率,實現國資資產整體上市。集團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江蘇國泰目前從事外貿業務及包括鋰電池電解液在內的新能源業務,是江蘇國泰國際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 上海國資改革大方向不變 三大問題有待正本清源(組圖)
    「錦江集團發H股乃計劃中的事,不過在當前,上海一家大型國企集團啟動境外上市,象徵意義不言而喻。」上海有關國資專家認為,此舉表明上海國資改革的大方向不會扭轉,國有資產的資本化證券化之路不會中斷。  10月24,上海市委副書記王安順到國資委調研,強調當前國資工作要以穩定為主基調。26日,上海國資委召開工作大會。
  • 2020年11月國資國企改革政策與實踐動態
    (新聞來源:深圳市國資委)三)上海市國資委發布《本市國資國企積極投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貫徹落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形成國資高端產業集群行動。圍繞國家亟需、戰略必需的重點方向,聚焦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和價值鏈的高端領域,全力以赴發展國資優勢先導產業。打造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新高地。形成人工智慧全產業鏈布局。建設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提升航空航天產業能級。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 國企改革吹響「集結號」 六主線布局投資機會|國資改革|投資線索|...
    改革進展超出市場預期進入3月後,國資委舉行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專題會議與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國資委落實實施方案》。之後,從上海到廣東,從安徽到貴州再到湖南,各地國資改革集結號從中央吹響,多個地方將陸續響應。醞釀已久的地方國資改革方案紛紛出爐,引爆百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重新排座。
  • 九師紮實推動國資國企改革落地見效
    九師黨委嚴格對標兵團黨委關於國資國企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把國資國企改革放到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大局中去謀劃,放到有利於履行兵團職責使命中去推進,明確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使國資國企改革措施落細落小、任務落實落地。
  • 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拉開本市國資改革序幕
    東方網通訊員周道紅、徐青萍12月1日報導:上海國資改革又邁出重要一步: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日前成立。標誌著上海城投從企業法人改制為公司法人,政府與企業的產權邊界將依法確立。這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明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並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  根據上海國資改革20條意見的相關規定,上海城投設1名執行董事兼總裁,與黨委書記分設。
  • 昨是今非「大國資」——國企改革再評論之九
    關於「大國資」,在那段時間,一口氣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3篇在《南方日報》發表,3篇在《中國企業報》發表。其實,這都來源於一份委託課題《構建「大國資」體制研究》的成果。6篇關於「大國資」的文章,我不一定對應地寫6篇「再評論」了。但是,關於「大國資」,有太多的內容要表達。在我看來,在原有的「大國資」體制概念之下,涉及國資國企改革的方方面面。
  • 國資改革明年升級 專家建議取消國企高管行政級別
    回看2017年,央企公司制改制進入收尾階段、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繼破冰、央企重組整合也在進一步深化,可以看出,今年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明顯進展。而對於明年的改革工作安排,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為重要內容的國資改革被擺在突出位置,未來將以管資本、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為核心,進一步放權、授權,使所有權與經營權進一步分開。」
  • 上海國資再推集團整合大動作 光明食品收編菜籃子
    繼東浩、蘭生兩大集團聯合重組並正式運轉後,上海國資在企業集團層面的整合又有大動作。記者最新獲悉,負責上海80%蔬菜供應的蔬菜集團已併入光明食品集團。這次整合,進一步完善了光明食品的全產業模式,使其得以通過蔬菜集團獲得上海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渠道優勢,助推未來業務發展。
  • 重慶國企改革新起點:渝富控股集團啟動深化國資運營公司改革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佘振芳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18日21時10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今(18)日,重慶渝富控股集團舉行深化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改革啟動會,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會上獲悉,渝富控股將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投資平臺、以金融股權為主的持股平臺、以國有資本管理為核心的市場化專業化運營平臺等三大平臺;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和類金融及其他有投資價值領域等三大投資領域
  • 2020年9月10月國資國企改革政策與實踐動態
    《金控辦法》從三個方面對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權結構提出要求:一是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權結構應當簡明、清晰、可穿透,法人層級合理,與自身資本規模、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水平相適應,其所控股機構不得反向持股、交叉持股。二是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金融機構不得再成為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的主要股東,但金融機構控股與自身同類型的或者屬於業務延伸的金融機構並經金融管理部門認可的除外。
  • 百聯股份置出聯華超市14%股權 改革繼續推進
    投資要點  公告資產置換方案,置出聯華超市14%股權,置入三聯集團40%股權。12月22日公司公告,擬將控股子公司聯華超市14%的股權以及中山東二路房產作為置出資產,與控股股東百聯集團所持有的上海三聯集團有限公司40%股權進行置換,差額0.13億元部分以現金補足!置出聯華超市14%股權有望實現「百聯、聯華」經營能力提升。
  • 深交所16項舉措推動國資國企做優做強
    記者12月3日從深交所獲悉,為落實落細中辦國辦關於《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深交所近日研究制定了服務國企改革專項工作方案,涉及五個方面16項具體工作安排,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國資國企深化改革、做優做強。
  • 深圳:打造國資國企改革先行示範樣本
    2019年7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座談會,經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上海、深圳「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和瀋陽國資國企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專項工作已正式啟動。
  • 【國資國企改革樣本⑦】中核集團:借勢「雙百」為改革提速加力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分別在大連、廣州兩地召開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和「雙百行動」現場推進會,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大決策部署,總結交流國資國企改革的好經驗、好做法。
  • 國企老領導熱議「國資流失」:怕告狀拖累改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馮彪  國有企業改革依然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在今年兩會上,劉明康、傅成玉、奚國華……這些曾擔任過大型國企董事長的「老領導」們,更願意說的是自己對「國資流失」質疑的思考。  國資流失定義尚不明確  在兩會發言討論中,有政協委員反映,有些國企因擔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拖慢改革進程。  傅成玉3月8日表示,目前國企改革存在「上熱下冷」的情況——政府忙於改革,國企則一直在等待。傅成玉表示,要防止把改革的「殲滅戰」拖成「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