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按字排輩有講究 蘊含老一輩藝術家美好期盼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浙江崑劇團最近很忙,不僅是因為臨近年底有許多演出,更因為他們要準備招收新成員。

  大學裡,是根據畢業或入學年份來確定你是學長還是學弟,比如八七屆、九一級,但浙昆不是這樣子的,他們很傳統:用字來排行輩,認輩分。

  這次浙昆招收的新成員,是「代字輩」。

  崑曲是怎麼按字排輩的?這個「代字輩」又蘊含什麼樣的意思呢?新聞背後,是一個有趣而文雅的傳統。

  在以前,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是很有講究的,因為名字常和輩分聯繫起來。

  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于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等兄弟。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

  在很多傳統文化領域,也有著按輩分用字取名字的習慣,崑曲就是。

  崑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但現代崑曲表演按字排輩是從崑曲傳習所的弟子開始的,就是所謂的傳字輩老藝人,像王傳淞、周傳瑛等等。建國初期「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十五貫》就是這一輩老藝人演的。傳字輩老藝人的弟子、再傳弟子們,是按照「世、盛、秀、萬…」來定輩分。

  為什麼這樣按字排輩?這得從「傳字輩」的老藝人取名說起。

  1921年,蘇州曲家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等集資在蘇州貝家五畝園創辦崑曲傳習所,招了近50位學員,請來了全福班藝人沈月泉等人來教學。

  不過,沒多久傳習所資金困難無法為繼,後來,上海商人穆藕初出資,把傳習所接辦下來。

  後來,穆藕初帶他們去上海演出。那時候,各大戲班都喜歡取藝名掛牌,比如孟小冬、梅蘭芳都是藝名。

  為了能在大上海立足,穆藕初就給他們取藝名,掛牌亮相。

  穆藕初說,取藝名,老祖宗不能忘,所以每個人的姓不變。而傳習所是為了使崑曲傳下去,所以每個藝名中間的字就取個「傳」字。然後又按照生旦淨醜不同行當的特點,由玉、草、金、水四個字旁取最後一個名。

  旦角都從草字頭,如朱傳茗;生角如美玉,所以從玉旁,如周傳瑛;丑角都圓滑流利,所以從水旁,如王傳淞;老生和淨(包括花臉和白臉),要有黃鐘大呂之聲,以喻金石,所以從金旁,如鄭傳鑑。

  「那個年代的老戲友,一看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是什麼輩,唱什麼行當的。」浙江崑劇團老藝人王世瑤說,他和汪世瑜都是「世字輩」。

  至於後面的「世、盛、秀、萬、代……」等輩分用字,都是傳字輩的老藝人想出來的。

  「他們每天吃了晚飯,就在院子裡聊天,聊崑曲,想著怎麼把崑曲發展下去,傳要怎麼傳?當然是傳世,所以第二代就取了『世』;傳世之後呢?當然要盛開,第三代就叫『盛』;那盛開了之後呢?要『秀』,崑曲的美,就在於秀,內在才是真的美。」「盛字輩」演員老潘說。

  這些輩分用字看似普通,其實蘊含著老一代崑曲藝術家對崑曲美好未來的祝福和期盼。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從「秀字輩」開始,已經不用藝名了。像林為林、翁國生、六小齡童、程衛兵、張志紅等等,都不再按照輩分用字取藝名了。

  「周傳瑛老師那會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就沒有給學員取名了。他們認為只要把崑曲傳承下去,不在乎藝名不藝名的,所以只留下了輩分。」老潘說,所以「秀」、「萬」這兩輩的演員,並沒有按照這一傳統取藝名。

  現在,浙昆招生恢復「代」字輩,代表著一種對傳統的尊重,「年輕時,經常聽到老藝人討論輩分用字。」老潘說,「當時他們想了兩句話,『傳世盛秀,萬代昌盛』。不過,已經前面有『盛』了,所以後面改用『民』字。而現在招的這一批就是『代字輩』的。」

  本報記者 南芳

相關焦點

  • 紅樓夢:論字排輩,賈府的族長不是賈赦,而是一個渾人
    在古代論字排輩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像賈府這樣鐘鳴鼎食的大家族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部分人以為賈府的族長是賈寶玉的父親賈赦,其實不然。賈赦的族長其實只限於在榮國府,若要按照論字排輩輪不到賈赦。是寧國府的賈珍,主要是寧國府日漸衰落,又加之風氣不正。
  • 僧人起名有規矩 禪宗按70字排輩
    僧人起名有規矩(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古代中國人不但有姓、名一說,文人騷客們還時常為自己取下字號甚至其他別稱,或藉此抒懷或託名言志。 據寺內立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敕賜祖庭少林釋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譜之碑》記載,元代雪庭福裕禪師立曹洞根本一宗,並預先排定70字作為字輩,以便後來僧人按此順序依次取名並按此確定法裔輩數高下。這70字依次為:「祖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鑑宗祚,表正善喜祥,謹愨原齊度,雪庭為導師,引汝歸鉉路」。
  • 僧侶起名有規矩 禪宗按70字排輩
    在古代中國人不但有姓、名一說,文人騷客們還時常為自己取下字號甚至其他別稱,或藉此抒懷或託名言志。與基於自我內心世界而取名的尋常百姓相比整日吃齋念佛靜修佛法的僧侶們則傳承一套更為嚴格的法名選取制度。
  • 馬伊琍散漫,不及第二排老藝術家奚美娟呂中
    近日,有網友爆料,當紅女星馬伊琍和陳數等人在國劇盛典內景座次引爭議的視頻,當紅明星坐第一排,老藝術家奚美娟、呂中坐第二排,引發網友紛紛爭議。視頻中,能夠看到馬伊琍、陳數坐在第一排,老藝術家奚美娟、呂中坐在第二排。
  • 墓碑上的字刻哪些內容,有什麼講究,怎麼刻
    1、生卒日期,一般居於墓碑右上側,排列有同列和同排兩種,同列時,生辰在前,卒期在後;同排時,生辰居右,卒期居左。字體大小,要小於正文。生卒日期的寫法並不固定,可以按農曆或公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只寫年月日,不寫時辰。生前有重大社會貢獻和地位者,可在生卒日期的下面,另起行簡要表述生平事跡。2、正文,寫法非常講究,必須是在墓碑正中心的位置,也是碑文的核心部分。
  • 紀念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朱門昆旦」專場《牡丹亭》亮相...
    2019年是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誕辰110周年。9月11日晚,三代「朱門昆旦」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聚首舞臺,以一臺完整版《牡丹亭》演出來紀念這位崑曲大師。海報朱傳茗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音樂家,自幼跟隨父親朱鳴園學習崑曲堂名,後帶藝入蘇州崑劇傳習所,憑藉端莊秀麗的扮相,清麗柔潤的嗓音,細膩傳神的表演,成為「傳」字輩演員中最出挑的旦角之一
  • 600歲的崑曲,要像流行音樂一樣在上海開萬人演唱會
    2007年,上海崑劇團創排全本《長生殿》的時候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發現超過六成都是高學歷的年輕觀眾,其中70%是通過崑曲人的普及了解到這門古老的藝術。十年過去,上海崑劇團復排全本《長生殿》,匯集三代藝術家,所到之處反響熱烈。而張軍從崑劇團離開後成立張軍崑曲藝術中心,這些年的新編劇目也得到許多觀眾的鐘情。
  • 讓南昆風度遇見魏晉風骨——崑曲版《世說新語》來了
    該工程由石小梅崑曲工作室、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合出品,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擔任藝術總指導,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李鴻良擔任總監製,國家一級編劇張弘擔任文學顧問,國家一級編劇羅周進行劇本創作,創作團隊雲集趙堅
  • ...崑曲,馬勒,上海,長徵,瀘定橋,豐碑,交響樂,演出,-上海頻道-東方網
    今明兩天,原創崑曲史詩《飛奪瀘定橋》和《長徵組歌》將分別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上演。此前大型交響劇詩《長徵:不朽的豐碑》和《長徵路上民歌行》兩場音樂會的成功演出收穫滿堂彩,令不少觀眾對此充滿期待。
  •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如今的豫劇、湘劇、晉劇、川劇、越劇等都接受過崑曲多方面的哺育,因此崑曲又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又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一、崑曲的起源元朝文化興盛,百姓受藝術薰陶良久,對藝術的追求不單單是其故事性和新穎性,而是藝術本身具有的文學價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崑曲的出現則有了必然性。
  • 疏影、躍進、革命……老一輩人取名太有特色了,年輕父母好好學學
    因此,他們在對後代取名時,才會仔細斟酌,短短的兩三字,背後既包含了長輩們的美好祝願,又包含了他們的民族心態。老一輩取名特色1、引經據典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詩古詞裡面的美盛久不衰。唐詩宋詞、四書五經,乃至康熙詞典,都是老一輩人取名時的參考標本,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和有出處的詞語,其實都能夠借鑑參考運用到名字中來。舉例:疏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取自《山園小梅》)。
  • 老一輩人做法,蘊含「育兒智慧」
    >那麼老一輩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日本、韓國,和中國有一樣的習俗,上牙掉了扔房頂,下牙掉了扔床下,說是這樣孩子的牙齒,就能快快的長出來了。加拿大:據說有一個牙齒精靈告訴父母說,要把孩子掉落的牙,放在枕頭下,第二天就會變成可口的巧克力了。
  •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平常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遇到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太貴重的話,都會選擇和同事、朋友先借一下,比如像衣服和鞋子這類東西。不過我們的老祖宗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在以前流行這麼一種說法,那就是「借衣不借鞋」,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呢?又蘊含著古人的什麼智慧呢?今天我們就來認真了解一下。先來說說為什麼衣服可以借。
  • 「百戲之祖」引人遐想,中國崑曲的半壁江山都在這裡!
    講 • 座 • 簡 • 介崑曲講座《蘭韻千秋》:「百戲之祖」引發的無限遐想主講人: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富光先生此次由海外交流協會主辦、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承辦,法國歐洲時報傳媒集團、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協辦的「文化中國·名家講壇」活動將邀請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富光先生和團隊赴德國杜塞道夫、保加利亞索非亞、法國巴黎, 進行名為《蘭韻千秋》的崑曲講座。
  • 江蘇崑劇院晉京 崑曲「六個夢」沉醉恭王府(圖)
    今晚,恭王府戲樓裡將再現夢境,江蘇省崑劇院排演的崑曲《浮生六夢》在此登臺。  最經典的六個夢  《浮生六夢》選擇了崑曲中最為經典的六個夢。《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杜麗娘夢中碰見翩翩書生柳夢梅,又悄悄走向花園深處去尋夢。《牡丹亭》是中國古代浪漫的巔峰作品,這兩段「夢」又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 俗語「飽不推頭,餓不洗澡」,有啥講究嗎?老一輩人為何這樣說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是:「飽不推頭,餓不洗澡」,有啥講究嗎?老一輩人為何這樣說?即便到了如今,許多地方的農村依舊保留著許多規矩,有人稱之為「講究」,甚至還有人調侃為「窮講究」。比如在農村宴席的座次排位上面,就非常有講究,一旦你安排的不妥當,甚至還會受到親戚的埋怨與指責。
  •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臺灣有個崑曲博物館
    儘管只有400多平方米,但這裡的數萬件藏品卻勾勒出崑曲的前世今生,傳達出兩岸藝術家對崑曲的同一種熱愛,也讓崑曲在臺灣有了一片溫馨家園。這個博物館凝聚了洪惟助教授近30年的心血。今年已經76歲的洪教授眉發皆白,談吐儒雅,說起崑曲和藏品滔滔不絕,透露出孩童般的快樂和自豪。崑曲博物館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中大」戲曲研究室。
  • 東方魔幻「人鬼情未了」——崑曲《牡丹亭》
    杜麗娘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環境裡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在夢想、魂遊的境界裡,她終於擺脫了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改變了一個大家閨秀的軟弱性格,實現了自己所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唱詞唱道,縱使有愜意的美好時光與美麗的景色,卻沒有欣賞的心思,也沒有值得高興的事。因為杜麗娘另有心事,所以傷感於眼前美景無人欣賞,如同美麗的她在大院深處,無人愛慕。《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
  • 當藝術裝置與崑曲、歌劇相遇時:《驚園》在澳門上演
    知名視覺藝術家馬文導演並設計了這部藝術裝置歌劇,她通過與崑曲、音樂界的合作,在擁有600年歷史的崑曲與西方歌劇的音樂基礎上,引用伊甸園與牡丹亭的故事編織一個虛擬世界,以水墨般的光影融合了被逐出伊甸園的夏娃和失夢牡丹亭的杜麗娘,講述了一位女子探索新境、追尋理想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