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崑劇團最近很忙,不僅是因為臨近年底有許多演出,更因為他們要準備招收新成員。
大學裡,是根據畢業或入學年份來確定你是學長還是學弟,比如八七屆、九一級,但浙昆不是這樣子的,他們很傳統:用字來排行輩,認輩分。
這次浙昆招收的新成員,是「代字輩」。
崑曲是怎麼按字排輩的?這個「代字輩」又蘊含什麼樣的意思呢?新聞背後,是一個有趣而文雅的傳統。
在以前,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是很有講究的,因為名字常和輩分聯繫起來。
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于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等兄弟。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
在很多傳統文化領域,也有著按輩分用字取名字的習慣,崑曲就是。
崑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但現代崑曲表演按字排輩是從崑曲傳習所的弟子開始的,就是所謂的傳字輩老藝人,像王傳淞、周傳瑛等等。建國初期「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十五貫》就是這一輩老藝人演的。傳字輩老藝人的弟子、再傳弟子們,是按照「世、盛、秀、萬…」來定輩分。
為什麼這樣按字排輩?這得從「傳字輩」的老藝人取名說起。
1921年,蘇州曲家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等集資在蘇州貝家五畝園創辦崑曲傳習所,招了近50位學員,請來了全福班藝人沈月泉等人來教學。
不過,沒多久傳習所資金困難無法為繼,後來,上海商人穆藕初出資,把傳習所接辦下來。
後來,穆藕初帶他們去上海演出。那時候,各大戲班都喜歡取藝名掛牌,比如孟小冬、梅蘭芳都是藝名。
為了能在大上海立足,穆藕初就給他們取藝名,掛牌亮相。
穆藕初說,取藝名,老祖宗不能忘,所以每個人的姓不變。而傳習所是為了使崑曲傳下去,所以每個藝名中間的字就取個「傳」字。然後又按照生旦淨醜不同行當的特點,由玉、草、金、水四個字旁取最後一個名。
旦角都從草字頭,如朱傳茗;生角如美玉,所以從玉旁,如周傳瑛;丑角都圓滑流利,所以從水旁,如王傳淞;老生和淨(包括花臉和白臉),要有黃鐘大呂之聲,以喻金石,所以從金旁,如鄭傳鑑。
「那個年代的老戲友,一看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是什麼輩,唱什麼行當的。」浙江崑劇團老藝人王世瑤說,他和汪世瑜都是「世字輩」。
至於後面的「世、盛、秀、萬、代……」等輩分用字,都是傳字輩的老藝人想出來的。
「他們每天吃了晚飯,就在院子裡聊天,聊崑曲,想著怎麼把崑曲發展下去,傳要怎麼傳?當然是傳世,所以第二代就取了『世』;傳世之後呢?當然要盛開,第三代就叫『盛』;那盛開了之後呢?要『秀』,崑曲的美,就在於秀,內在才是真的美。」「盛字輩」演員老潘說。
這些輩分用字看似普通,其實蘊含著老一代崑曲藝術家對崑曲美好未來的祝福和期盼。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從「秀字輩」開始,已經不用藝名了。像林為林、翁國生、六小齡童、程衛兵、張志紅等等,都不再按照輩分用字取藝名了。
「周傳瑛老師那會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就沒有給學員取名了。他們認為只要把崑曲傳承下去,不在乎藝名不藝名的,所以只留下了輩分。」老潘說,所以「秀」、「萬」這兩輩的演員,並沒有按照這一傳統取藝名。
現在,浙昆招生恢復「代」字輩,代表著一種對傳統的尊重,「年輕時,經常聽到老藝人討論輩分用字。」老潘說,「當時他們想了兩句話,『傳世盛秀,萬代昌盛』。不過,已經前面有『盛』了,所以後面改用『民』字。而現在招的這一批就是『代字輩』的。」
本報記者 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