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 座 • 簡 • 介
崑曲講座《蘭韻千秋》:
「百戲之祖」引發的無限遐想
主講人: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富光先生
此次由海外交流協會主辦、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承辦,法國歐洲時報傳媒集團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協辦的「文化中國·名家講壇」活動將邀請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富光先生和團隊赴德國杜塞道夫、保加利亞索非亞、法國巴黎, 進行名為《蘭韻千秋》的崑曲講座。
桃花扇
百戲之祖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14世紀發源於中國的蘇州太倉,糅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著稱。
實際上,崑曲最早名為「崑山腔」、「水磨腔」,充分映射了水鄉古鎮、園林寶塔的風土人情。它的文辭優美、樂曲清麗、表演規範細緻入微,能表現深刻細膩的感情。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改革崑山腔、梁辰漁以崑山腔格律來創作傳奇《浣紗記》,清代葉堂編訂了《納書楹曲譜》,為演唱進一步制定規範。而最著名的劇目當屬「西單花生」: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長生殿》。高明《琵琶記》也是崑曲的經典劇目。
圍繞著這些藝術價值極高的劇目,還有不少流傳後世的動人故事:據傳,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少女俞二娘迷上了《牡丹亭》,在戲本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批註,最後竟因劇中摯情傷心而死。俞二娘死後,湯顯祖輾轉看到其生前所作批註,連作詩兩首《哭婁江女子》緬懷這位知音。又如,鮑倚雲在《退餘叢話》中記述道,一位名叫商小玲的名伎在唱到杜麗娘許願葬於梅樹下時,卻也倒地身絕:「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見」。
崑曲之美,在於其文本、唱腔皆出自讀書人和音樂家之手,從而充分得益於文化修養的沉澱:崑曲的本體是曲,是詩之一體,有以情說理的言志審美。崑曲語音遵循音系多元,其字音比其他戲曲種類更為細緻和講究。此外,和京劇的熱烈華麗不同,崑曲相對比較安靜,「靈魂」伴奏樂器是有濃厚江南韻味的曲笛。崑曲行腔清麗秀美、節奏跌宕起伏,板眼張馳適度,而其中舉手投足、眉來眼去的精緻,皆要人放下浮躁,全身心去遐想、體會。
琵琶記
牡丹亭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湘昆(湖南崑曲)也成為湖南第一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崑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文翻譯是「Kunqu Opera」。這就意味著,它不僅強調「曲」即文學本體,還強調「劇」(opera)的表演性。換言之,除了其本色和遺產價值,崑曲的另一個屬性是面向市場的文化產品。近年來,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關景鵬導演的李漁作品《憐香伴》是頗為知名的崑曲改革嘗試。
名家說崑曲
如果說湘昆是湖湘文化裡的一頂桂冠,那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富光先生則是桂冠上最亮的明珠:他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崑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張富光先生師承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大師周傳瑛、沈傳芷、匡昇平,並被京昆泰鬥俞振飛先生收為關門弟子。他讓湘昆在全國受到關注,並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2015年,他被美國「羅利國際藝術節」組委會授予「促進中美文化交流文化使者」榮譽稱號,並多次赴美國、日本、愛沙尼亞、拉託維亞、菲律賓、土庫曼斯坦等國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區演出、講學。
除了飾演多個經典角色、獲獎無數,張富光先生2009年由創作、導演的大型崑曲樂舞《蘭韻千秋》榮獲湖南省藝術節最高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貢獻獎」。
2013年,由他創作導演的大型京劇樂舞《湘魂京韻》獲廣泛好評。
劉娜,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曾獲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優秀青年演員「表演獎」、湖南戲劇芙蓉獎、首屆中國蘭花小姐大賽「冠軍」、全國崑曲優秀青年演員展演「十佳新秀」等獎項。曾赴英國、日本、土庫曼斯坦、拉脫維亞等國家及我國香港地區進行交流演出。
鄧建桃,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二級演員。曾獲湖南省首屆「霜花杯」戲曲聲樂大賽「優秀獎」、湖南首屆「郴州杯」影視歌曲大獎賽專業組「金獎」等。曾出訪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演出。
鄢輝亮,著名崑曲笛師、青年笛簫演奏家、國家二級演奏員。現任湖南省湘劇院笛簫演奏員。曾獲湖南省第三屆「洞庭杯」民族器樂系列大賽專業組金獎、湖南藝術節田漢音樂演奏獎、第六屆國際中國民族器樂展演邀請賽崑曲主笛演奏獎、笛子獨奏一等獎等獎項。曾赴日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國家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進行交流演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