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內容:3月24下午,思南公館,蔡正仁演繹《紅繡鞋》(選自《邯鄲夢·掃花三醉》)片段,張軍首次在恩師蔡正仁演唱薩克斯版《朝元歌》(選自《玉簪記·琴挑》)。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25日報導:「看到那麼多人來聽我們講崑曲,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上周日下午的思南公館,舉辦了一場特別雅致的讀書會。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和「崑曲王子」張軍,兩代崑曲人攜手講述崑曲傳承和創新中的故事,帶大家領略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之美。
65年的甜酸苦辣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2001年,崑曲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看到那麼多人來聽我們講崑曲,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78歲的蔡正仁清楚地記得,1954年3月1日,華東戲曲研究院崑曲演員訓練班(次年改為上海戲曲學校)開學,他開始學習崑曲。4000多人中錄取了60人,在俞振飛、言慧珠、朱傳茗、張傳芳、方傳芸、華傳浩、倪傳鉞等崑曲「傳」字輩藝人的精心教習下,培育出了以成材率最高,行當最齊、尖子演員最多而著稱的「昆大班」。
從13歲拜師學藝到白髮蒼蒼,崑曲陪伴蔡正仁走過了65個年頭。他親歷了這門藝術從瀕死到復生的全過程,如今進入劇場看戲的觀眾從「滿頭白髮」到年輕人,蔡正仁感慨地說:「65年來,崑曲的甜酸苦辣(我)都碰上。崑曲從來沒有這樣好的形勢。」
練嗓練到電瓶車沒電!
「三十多年前跟老師學藝,這些年來仍受益匪淺。除了教我們把戲念好,老師還教我們練嗓。」師從蔡正仁的張軍坦言,沒有一副好嗓子就不能耍腔,練嗓是為觀眾展現美妙藝術的起點,但是演員練起來「極其無聊,容易喪失信心」。
張軍是第三代崑劇傳人。1986年,張軍從多人中脫穎而出進入上海戲校「昆三班」,畢業後進入上海崑劇院。
「9點上班,8點就要來念嗓子,念三個月聲音越練越不靈。」張軍表示,崑曲最值錢的是堂音,大師俞振飛的真假嗓天然、沒有痕跡。
「演員首先要吃得起苦,吃不了苦就不要當演員。念嗓子是最難的,念嗓子辛苦還不一定能練得出來。」蔡正仁講了個小故事,引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他有位學生周雪峰,在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工作,每天早上會去助動車棚練嗓。他一開嗓,助動車的警報器此起彼伏的響起來。同事下班取車,發現車沒電了,一次兩次不以為意。長期這樣,同事們以為有小偷,結果發現是周雪峰練嗓惹的「禍」。
「我所從事的崑曲了不得!」
如今張軍創出的「水磨新調」,將流行音樂因素加入其中,受到年輕人的喜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96年,崑曲《白蛇傳》伴奏就融入薩克斯風。「當時輾轉了很多人家,買了一個山葉牌的高音薩克斯風,沒有人會吹,就找了個吹嗩吶的人來吹。一開始吹得不大靈,後來越吹越好。」張軍說:「老師不但傳承了唱戲的手藝,也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崑曲如何往前走的思維方式。後來我們也慢慢去做嘗試。」
蔡正仁透露,當時聽到薩克斯覺得美妙動聽,考慮到崑曲的伴奏曲笛也是用吹,就想嘗試能不能用薩克斯演奏崑曲經典選段。「試下來很滿意。離開了笛子,崑曲照樣美妙,我所從事的崑曲了不得!」不過,他認為,嘗試證明了崑曲的了不起,但崑曲的主奏樂器還是要用笛子。
「老師一直跟我講,崑曲走向未來,最難繼承的是音樂和唱腔,唯有可能在發展上創造新景象的也是音樂和唱腔。」活動結束前,張軍表示,希望大家喜歡崑曲,「這是中國音樂中的貝多芬、莫扎特,非常複雜,也很適合做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