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蔡正仁、張軍師徒對話 暢談崑曲從瀕死到復生

2020-12-15 東方網

  視頻內容:3月24下午,思南公館,蔡正仁演繹《紅繡鞋》(選自《邯鄲夢·掃花三醉》)片段,張軍首次在恩師蔡正仁演唱薩克斯版《朝元歌》(選自《玉簪記·琴挑》)。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25日報導:「看到那麼多人來聽我們講崑曲,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上周日下午的思南公館,舉辦了一場特別雅致的讀書會。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和「崑曲王子」張軍,兩代崑曲人攜手講述崑曲傳承和創新中的故事,帶大家領略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之美。

  65年的甜酸苦辣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2001年,崑曲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看到那麼多人來聽我們講崑曲,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78歲的蔡正仁清楚地記得,1954年3月1日,華東戲曲研究院崑曲演員訓練班(次年改為上海戲曲學校)開學,他開始學習崑曲。4000多人中錄取了60人,在俞振飛、言慧珠、朱傳茗、張傳芳、方傳芸、華傳浩、倪傳鉞等崑曲「傳」字輩藝人的精心教習下,培育出了以成材率最高,行當最齊、尖子演員最多而著稱的「昆大班」。

  從13歲拜師學藝到白髮蒼蒼,崑曲陪伴蔡正仁走過了65個年頭。他親歷了這門藝術從瀕死到復生的全過程,如今進入劇場看戲的觀眾從「滿頭白髮」到年輕人,蔡正仁感慨地說:「65年來,崑曲的甜酸苦辣(我)都碰上。崑曲從來沒有這樣好的形勢。」

  練嗓練到電瓶車沒電!

  「三十多年前跟老師學藝,這些年來仍受益匪淺。除了教我們把戲念好,老師還教我們練嗓。」師從蔡正仁的張軍坦言,沒有一副好嗓子就不能耍腔,練嗓是為觀眾展現美妙藝術的起點,但是演員練起來「極其無聊,容易喪失信心」。

  張軍是第三代崑劇傳人。1986年,張軍從多人中脫穎而出進入上海戲校「昆三班」,畢業後進入上海崑劇院。

  「9點上班,8點就要來念嗓子,念三個月聲音越練越不靈。」張軍表示,崑曲最值錢的是堂音,大師俞振飛的真假嗓天然、沒有痕跡。

  「演員首先要吃得起苦,吃不了苦就不要當演員。念嗓子是最難的,念嗓子辛苦還不一定能練得出來。」蔡正仁講了個小故事,引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他有位學生周雪峰,在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工作,每天早上會去助動車棚練嗓。他一開嗓,助動車的警報器此起彼伏的響起來。同事下班取車,發現車沒電了,一次兩次不以為意。長期這樣,同事們以為有小偷,結果發現是周雪峰練嗓惹的「禍」。

  「我所從事的崑曲了不得!」

  如今張軍創出的「水磨新調」,將流行音樂因素加入其中,受到年輕人的喜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96年,崑曲《白蛇傳》伴奏就融入薩克斯風。「當時輾轉了很多人家,買了一個山葉牌的高音薩克斯風,沒有人會吹,就找了個吹嗩吶的人來吹。一開始吹得不大靈,後來越吹越好。」張軍說:「老師不但傳承了唱戲的手藝,也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崑曲如何往前走的思維方式。後來我們也慢慢去做嘗試。」

  蔡正仁透露,當時聽到薩克斯覺得美妙動聽,考慮到崑曲的伴奏曲笛也是用吹,就想嘗試能不能用薩克斯演奏崑曲經典選段。「試下來很滿意。離開了笛子,崑曲照樣美妙,我所從事的崑曲了不得!」不過,他認為,嘗試證明了崑曲的了不起,但崑曲的主奏樂器還是要用笛子。

  「老師一直跟我講,崑曲走向未來,最難繼承的是音樂和唱腔,唯有可能在發展上創造新景象的也是音樂和唱腔。」活動結束前,張軍表示,希望大家喜歡崑曲,「這是中國音樂中的貝多芬、莫扎特,非常複雜,也很適合做探索和發現」。

 

相關焦點

  • 中國「崑曲王子」張軍主要藝術作品
    中國「崑曲王子」張軍主要藝術作品 石軼君 2017-08-31 19:57 來源:澎湃新聞
  • 張軍:聽崑曲睡著了,也是好事
    當代崑曲周-張軍 4月7日到4月16日,「2017年當代崑曲周」作為上海大戲院開幕季演出之一,壓軸亮相,10天裡,輪番上演傳統崑曲演出、崑曲美學沙龍、原創當代崑曲《彩樓記·評雪辨蹤》一折則請到久未登臺的崑曲名旦徐雲秀共同演繹。4月8日,江南名醜李鴻良領銜「臻醜臻美小丑專場」,帶來醜行與窮生的「詼諧戲」《繡襦記·教歌》,攜手名旦龔隱雷上演名段《躍鯉記·蘆林》。4月9日兩場「十全十美小旦專場」集結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崑山當代崑劇院、北方崑曲劇院、湖南省崑劇團、蘇州崑劇院的十位實力女旦演員,獻演10出申城久未上演的折子戲。
  • 「崑劇王子」張軍領銜主演 崑曲《春江花月夜》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以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孤篇壓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為靈感來源,由80後才女編輯羅周改編創作而成。本劇首演於2015年6月上海大劇院,集結了崑曲王子張軍、梅派傳人史依弘、北昆當家閨門旦魏春榮、京劇名宿關棟天、江南名醜李鴻良等京昆青壯實力派演員以及臺灣頂尖製作團隊的夢幻巨製,首演三場獲得了一票難求的票房神話和社會各界高度的讚譽,被媒體稱為「當代崑曲最好的樣子」。
  • 600歲的崑曲,要像流行音樂一樣在上海開萬人演唱會
    上個月,張軍將崑曲實驗劇目《我,哈姆雷特》帶到大英博物館,一人分飾四角,用崑曲詮釋莎士比亞。「從廳堂到萬人場館,我想告訴人們,崑曲還活著,它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萬人演唱會也可以。」「萬人演唱會」的提議並非突發奇想。在崑曲鼎盛時期,蘇州曾有一年一度的虎丘曲會。
  • 張軍 崑曲的語言像英語一樣直接
    在那之後,張軍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推出「水磨新調·Kunplug」新崑曲音樂會,主演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一直到這次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開導賞會「說服」觀眾買票進劇場離開國有院團,最大的難題是,你得想想怎麼賣票?怎麼讓觀眾走進劇場?
  • 張軍:崑曲的語言像英語一樣直接
    在那之後,張軍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推出「水磨新調·Kunplug」新崑曲音樂會,主演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一直到這次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開導賞會  「說服」觀眾買票進劇場  離開國有院團,最大的難題是,你得想想怎麼賣票?怎麼讓觀眾走進劇場?
  • 張軍:崑曲,終於遇見了它「最好的樣子」
    在一個劇場的開幕季演出中擔任絕對主角,且一演就是10天,對於崑曲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繁榮氣象。  這些年來,隨著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勃興,崑曲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從一度門可羅雀到如今成為中外劇場舞臺上的「寵兒」。從藝三十年的張軍感嘆,「如今的崑曲,正以傳統文化的閒情雅致,滋養當下國人的自信從容」。  12歲到20歲,張軍在上海戲曲學校學戲,學校正是位於上海大戲院邊上。
  • 「國樂大師」方錦龍與「崑曲王子」張軍東方之巔話國樂
    昨天(27日),國樂藝術家方錦龍與崑曲表演藝術家張軍登上「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119層觀光廳,做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藝術脫口秀《東方城市之光》,展開了一場關於國樂和城市文化的對談。方錦龍與張軍在合作表演《水墨新調·懶畫眉》琵琶演奏家方錦龍邊彈邊講解崑曲王子張軍在演唱崑曲選段方錦龍和張軍在發展與傳承傳統文化上另闢蹊徑,在各自的專業裡扮演著「破圈者」的角色,方錦龍在網絡走紅後,引來一些爭議。
  • 崑曲王子張軍:相見,只為了再愛一次!
    從明代中葉到清代中葉,崑曲被餘秋雨教授形象地評價為:主宰了中華民族集體審美達兩百年之久。何為集體審美?就是一塊挺美。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都喜歡聽崑曲。到了清代中葉,也就是差不多220多年前,崑曲開始慢慢走向衰亡。為什麼會衰亡?因為太多厲害的知識分子的加入,讓崑曲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但當時的社會也許需要一種更加通俗的藝術。於是,徽劇、漢劇結合崑腔崑調,形成了我們偉大的國劇——京劇。後來的這兩百年,崑曲幾經沉浮。
  • 張軍:在電視上看到我的表演,請趕快換臺
    《哈姆雷特》中那句英文臺詞「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死亡)」,被張軍用崑曲念白的形式表演出來,讓人驚訝,又讓人回味。從《牡丹亭》到《馬可·波羅》,再到《我,哈姆雷特》,張軍在崑曲的表演形式和內容上都做出了新探索,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自我。
  • 600年崑曲用新方式打開 張軍辦萬人演唱會玩跨界
    今時,崑曲復興之際,一場「水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將於5月18日在上海黃浦江畔唱響——這是張軍挑戰崑曲人的一個宏願,「我希望崑曲可以走到當下的生活中,真正鮮活地活著。」「水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的舞美設計圖 鍾欣 攝被譽為「崑曲王子」的張軍,一直以來都是崑曲行裡最跳脫的一個,沒有之一。
  • 崑曲舞臺迎來青春新臉龐
    與馮元君一樣,當天面試現場,在《長生殿》中扮演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兩代演員蔡正仁、黎安、羅晨雪,上海崑劇團副團長張詠亮,同濟大學音樂表演系副主任錢正以及資深媒體人王悅陽等評委,對學生們的熱情和才藝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專業學生表現之精彩遠超想像。」王悅陽說。
  • 來京城,赴一場崑曲盛宴
    且看八版杜麗娘如何「爭奇鬥豔」——     由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 「名家傳戲——2014全國崑曲《牡丹亭》傳承匯報演出」活動,將於12月13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屆時,全國七大崑曲院團將上演八個版本的《牡丹亭》,戲迷屆時可品嘗一場崑曲盛宴。
  • 張軍談為什麼堅持做崑曲
    自打小時候被媽媽送去學崑曲,張軍踏進崑曲行業已經32年了,吃過很多苦,做出了不少成績,也收穫了不少讚美。日前,在文化論壇《大家說》上,張軍便講了講他這些年來的一些經歷、一些感受。崑曲是產生在江南的藝術,老師講怎麼表演好崑曲呢,就是『困曲』。它是一門非常閒雅的藝術,一點都不劍拔弩張。你看越劇、聽京劇,帝王將相,很快,我們就是慢慢的,就是有錢有閒有文化,就是雅。」張軍說。崑曲難在哪四百多年前的唱腔和唱詞在一代又一代藝術家身上繁衍,張軍認為,崑曲再難也不會滅亡,但是,崑曲的日子也確實不好過。
  • 《長生殿》選拔大學生演員 崑曲舞臺迎來青春新臉龐
    與馮元君一樣,當天面試現場,在《長生殿》中扮演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兩代演員蔡正仁、黎安、羅晨雪,上海崑劇團副團長張詠亮,同濟大學音樂表演系副主任錢正以及資深媒體人王悅陽等評委,對學生們的熱情和才藝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專業學生表現之精彩遠超想像。」王悅陽說。
  •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
    崑曲精美的服飾裝扮,美妙的唱腔和唱詞,都有著動人心魄的魅力。我們不需要擔心自己看不懂崑曲,因為這種美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中國人。  崑曲《牡丹亭》青春版  400年前,《牡丹亭》在湯顯祖手中孕育而生;400年後,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重新煥發生機。
  • 張軍:崑劇的新與舊是相輔相成的
    張軍:崑劇的新與舊是相輔相成的 石軼君 2017-08-31 19:54 來源:澎湃新聞
  • 崑曲《春江花月夜》有了「青春版」,「文教結合」新嘗試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是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的代表劇目之一,由張軍挑梁製作。當崑曲《春江花月夜》散場,上戲戲曲學校2019年招收的「小昆班」孩子們衝到臺上把張軍老師團團圍住,眼神中充滿嚮往。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是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的代表劇目之一,由張軍挑梁製作,自2015年上演以來,已在十多個城市巡迴演出,屢屢創下原創戲曲作品演出一票難求的盛況。2020年,這部作品還將在時隔兩年後啟動大規模的全國巡演。
  • 崑曲經典《臨川四夢》進京,上昆等你親臨劇場體驗她的魅力
    2020年,一個特別的年度,我們經歷了疫情的洗禮,演出市場受到沉重打擊,觀眾似乎已經習慣了線上演出,名演員視頻直播的模式。眼看就到年底了,大家正在考慮著用什麼方式來告別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上海崑劇團策劃了一個系列演出,崑曲《臨川四夢》,給京城觀眾提供一個特別的跨年方式,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崑曲藝術,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依然充滿活力,這難道不是一個很特別的跨年儀式嗎?
  • 紀念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朱門昆旦」專場《牡丹亭》亮相...
    2019年是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誕辰110周年。9月11日晚,三代「朱門昆旦」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聚首舞臺,以一臺完整版《牡丹亭》演出來紀念這位崑曲大師。朱傳茗為紀念這位崑曲大師,挖掘整理和傳承他的崑曲代表劇目,在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的資助下,上海張冉崑曲藝術工作室推出「紀念崑曲『傳字輩』旦行藝術家朱傳茗先生系列展演」,用戲曲與前輩大師對話,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