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朱門昆旦」專場《牡丹亭》亮相...

2020-12-11 上觀

2019年是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誕辰110周年。9月11日晚,三代「朱門昆旦」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聚首舞臺,以一臺完整版《牡丹亭》演出來紀念這位崑曲大師。


海報

朱傳茗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音樂家,自幼跟隨父親朱鳴園學習崑曲堂名,後帶藝入蘇州崑劇傳習所,憑藉端莊秀麗的扮相,清麗柔潤的嗓音,細膩傳神的表演,成為「傳」字輩演員中最出挑的旦角之一。


朱傳茗

為紀念這位崑曲大師,挖掘整理和傳承他的崑曲代表劇目,在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的資助下,上海張冉崑曲藝術工作室推出「紀念崑曲『傳字輩』旦行藝術家朱傳茗先生系列展演」,用戲曲與前輩大師對話,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朱門昆旦」的藝術風採與魅力。

9月11日晚中國大戲院呈現的是此次系列展演第三場:完整演繹崑曲名作《牡丹亭》。朱傳茗嫡傳弟子張洵澎擔任藝術指導,再傳弟子演員張冉擔綱主演。


張洵澎

自從16歲以一出《遊園驚夢》贏得滿堂彩後,張洵澎的名字與《牡丹亭》密不可分。1960年,梅蘭芳與言慧珠拍攝戲曲電影《遊園驚夢》,她是劇中的花神,更有幸得到梅蘭芳的親自指點。俞振飛、言慧珠排演《牡丹亭》,她則是言慧珠帶在身邊的春香。全本俞言版《牡丹亭》正是言慧珠手把手親自傳授給她的。用張洵澎的話說,自己是「在耳濡目染大師們高超藝術的優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此次紀念演出遵循的正是當年俞言版《牡丹亭》面貌。張洵澎將自己從朱、言兩位老師那裡學到的精粹傾囊傳授給學生張冉。與老師張洵澎一樣,張冉的學藝生涯同樣與《牡丹亭》和「杜麗娘」緣分匪淺。跟隨張洵澎研習崑曲,老師教給她的第一折戲正是《牡丹亭》的《尋夢》。她還與張軍合作實景園林版《牡丹亭》。


張冉

演出對張冉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舞臺。飾演柳夢梅的倪徐浩與飾演春香的陶思妤都是張冉上戲「昆五班」同學。「這是一臺90後崑曲人挑大梁的《牡丹亭》,也是我個人第一次在鏡框式舞臺上完整呈現《牡丹亭》,感覺既緊張又興奮。」張冉說,「雖然之前演過實景園林版《牡丹亭》,但對我來說,這次的演出依然可以算是從零開始,從頭做起。傳統戲曲舞臺和園林實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舞臺環境,對於演員的表演要求也完全不同。園林裡有各種具體的實物可以作為表演時的依託,而一桌二椅的舞臺對演員表演上的細膩程度,控場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呈現「朱門昆旦」《牡丹亭》,只要一有空,張冉就跑去老師家裡,跟著老師反覆磨戲,不管走到哪裡,腦子裡想的也都是杜麗娘,「希望自己能在臺上儘可能好地展現出朱門昆旦的魅力,為崑曲藝術的傳承儘自己的一份力」。

相關焦點

  • 來京城,赴一場崑曲盛宴
    且看八版杜麗娘如何「爭奇鬥豔」——     由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 「名家傳戲——2014全國崑曲《牡丹亭》傳承匯報演出」活動,將於12月13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屆時,全國七大崑曲院團將上演八個版本的《牡丹亭》,戲迷屆時可品嘗一場崑曲盛宴。
  • 崑曲按字排輩有講究 蘊含老一輩藝術家美好期盼
    在很多傳統文化領域,也有著按輩分用字取名字的習慣,崑曲就是。  崑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但現代崑曲表演按字排輩是從崑曲傳習所的弟子開始的,就是所謂的傳字輩老藝人,像王傳淞、周傳瑛等等。建國初期「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十五貫》就是這一輩老藝人演的。傳字輩老藝人的弟子、再傳弟子們,是按照「世、盛、秀、萬…」來定輩分。  為什麼這樣按字排輩?
  • 王芳:崑曲是我心中的「戀人」
    (資料圖片)【走近文藝家】記者眼前的王芳,說起話來柔聲細語,不疾不徐,時而微微蹙額,時而莞爾一笑,一如她在崑曲《牡丹亭》中塑造的杜麗娘,渾身散發著雅、秀、美。日前,江蘇省文藝名家進京展演王芳崑劇蘇劇專場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間隙,記者在劇院後臺見到了這位崑曲名家。
  •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來看?  不聞牡丹亭下事,怎知崑曲好聲音。崑曲精美的服飾裝扮,美妙的唱腔和唱詞,都有著動人心魄的魅力。我們不需要擔心自己看不懂崑曲,因為這種美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中國人。  崑曲《牡丹亭》青春版  400年前,《牡丹亭》在湯顯祖手中孕育而生;400年後,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重新煥發生機。
  • 東方魔幻「人鬼情未了」——崑曲《牡丹亭》
    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著「百戲之祖」的美稱。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崑曲唱腔柔美,唱詞優雅,受到當時江南文人墨客的追捧。至明代萬曆年間,崑曲受到皇室的認可,成為官方戲曲門類,在同時期也湧現出大量優秀劇本。
  • 崑劇青春版《牡丹亭》和《十五貫》在劍橋大學演出
    新華社英國劍橋9月26日專電(記者梁希之)作為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攜崑劇青春版《牡丹亭》和《十五貫》26日晚亮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以表演和講座的形式,給劍橋各界人士帶來一場東方文化的視覺盛宴。
  • 中國「崑曲王子」張軍主要藝術作品
    中國「崑曲王子」張軍主要藝術作品 石軼君 2017-08-31 19:57 來源:澎湃新聞
  • 江蘇崑劇院晉京 崑曲「六個夢」沉醉恭王府(圖)
    今晚,恭王府戲樓裡將再現夢境,江蘇省崑劇院排演的崑曲《浮生六夢》在此登臺。  最經典的六個夢  《浮生六夢》選擇了崑曲中最為經典的六個夢。《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杜麗娘夢中碰見翩翩書生柳夢梅,又悄悄走向花園深處去尋夢。《牡丹亭》是中國古代浪漫的巔峰作品,這兩段「夢」又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 視頻| 蔡正仁、張軍師徒對話 暢談崑曲從瀕死到復生
    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和「崑曲王子」張軍,兩代崑曲人攜手講述崑曲傳承和創新中的故事,帶大家領略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之美。  65年的甜酸苦辣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2001年,崑曲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賞心樂事誰家院 崑曲《牡丹亭》庭院戲在泰州桃園上演
    交匯點訊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6月1日晚,泰州鳳城河景區桃園陳庵內的後花園怡園內傳來陣陣悠揚的崑曲聲,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的《牡丹亭》「遊園」折子戲正在這裡演出,杜麗娘與丫環春香遊園的情景再現怡園。
  • 張軍:聽崑曲睡著了,也是好事
    當代崑曲周-張軍 4月7日到4月16日,「2017年當代崑曲周」作為上海大戲院開幕季演出之一,壓軸亮相,10天裡,輪番上演傳統崑曲演出、崑曲美學沙龍、原創當代崑曲2015年,張軍在上海大劇院舉辦過「當代崑曲藝術周」,「上次崑曲周以個人專場為主,這次展現崑曲不同行當,將有4堂小生、小旦、小丑傳統折子戲專場、近20出戲碼。」 張軍領銜、新生代小生演員共同獻演的「亦俊亦美小生專場」為崑曲周開鑼。《琵琶記·書館》中,崑山當代崑劇院旦角新秀張冉、鄒美玲將與張軍同臺。
  • 校園版《牡丹亭》北大首演 學生不輸職業劇團
    「夢回鶯傳,亂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院深深……」昨天下午,北大百年講堂響起咿咿呀呀的水磨腔,杜麗娘、柳夢梅的愛情傳奇再次上演(如圖),主角卻不是資深的專業演員,而是去年3月啟動的北大崑曲工作坊裡的一群大學生,他們為這個劇排練了三個月。
  • 《重訪牡丹亭》第二季紀錄片昨開機
    (原標題:《重訪牡丹亭》第二季紀錄片昨開機) 本報訊
  • 中國芭蕾舞劇《牡丹亭》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精彩演出
    原標題:中國芭蕾舞劇《牡丹亭》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精彩演出  新華網華盛頓7月14日電(記者穆東)中國中央芭蕾舞團14日晚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狼阱表演藝術中心傾情演繹由著名崑曲改編的兩幕芭蕾舞劇《牡丹亭》,贏得觀眾的喝彩。   當晚,狼阱表演藝術中心主劇場座無虛席。
  • 「蘇州城市文旅推介活動日」亮相上海大世界
    當天,「姑蘇諧韻」蘇式滑稽戲小品專場、「花樣年華 手藝蘇州」——旗袍秀·非遺大師現場量體裁衣活動、「光前裕後」蘇州評彈專場將輪番上演,蘇州著名滑稽戲表演藝術家張克勤、上海著名滑稽戲表演藝術家毛猛達、非遺大師馮英,蘇州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盛小雲、張建珍、王池良及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等將一一亮相。
  • 聽崑曲 學水袖 戴鳳冠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員在上海崑劇團學戲
    均齊琦攝■本報記者 諸葛漪聽崑曲、學水袖、戴鳳冠……昨天,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藝術總監格雷戈多·道蘭、主演阿歷克斯·哈賽爾等36位演職人員走進上海崑劇團。被古老崑劇藝術迷住了,原定一小時參觀延長到兩個小時。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感慨:「這是皇莎演員在上海唯一一天休息,沒想到他們願意把時間花在學崑劇上。」
  • 中國傳統戲曲的隱喻翻譯——以許譯崑曲《牡丹亭》為例
    崑曲又稱崑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種類之一,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崑曲藝術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崑曲《牡丹亭》在其面世的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不僅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更是早在17世紀就出現譯文,開啟了其對外傳播之旅。崑曲劇本的翻譯雖然起步較早,但由於其語言的韻律嚴格、典故繁多、修辭手法運用頻繁等原因,全譯本並不多見。在這些譯本中,西方翻譯家和中國翻譯家的作品風格迥異,特別是在對原文一些修辭手法的翻譯處理上差別很大。
  • 崑曲經典《臨川四夢》進京,上昆等你親臨劇場體驗她的魅力
    眼看就到年底了,大家正在考慮著用什麼方式來告別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上海崑劇團策劃了一個系列演出,崑曲《臨川四夢》,給京城觀眾提供一個特別的跨年方式,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崑曲藝術,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依然充滿活力,這難道不是一個很特別的跨年儀式嗎?
  • 「百戲之祖」引人遐想,中國崑曲的半壁江山都在這裡!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協辦的「文化中國·名家講壇」活動將邀請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富光先生和團隊赴德國杜塞道夫、保加利亞索非亞、法國巴黎, 進行名為《蘭韻千秋》的崑曲講座。而最著名的劇目當屬「西單花生」: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長生殿》。高明《琵琶記》也是崑曲的經典劇目。圍繞著這些藝術價值極高的劇目,還有不少流傳後世的動人故事:據傳,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少女俞二娘迷上了《牡丹亭》,在戲本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批註,最後竟因劇中摯情傷心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