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MT)以科技為原動力,越來越頻繁地應用於金融、商貿、教育、旅遊等各行各業。不少信息技術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機器翻譯系統及實體翻譯終端,不斷顛覆著人們所熟知的「紙—筆—人」的傳統翻譯模式,為翻譯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世界不同語言地區的經濟貿易、跨文化交流等帶來巨大便利。
隨著機器翻譯的不斷發展,機器翻譯將取代人工翻譯之言論甚囂塵上,一些翻譯從業者對自身的發展前景充滿了焦慮,並對機器翻譯本身具有「排斥、恐懼」的心理。那麼,在機器翻譯的衝擊下,人工翻譯真的就要走向落寞,甚至最終被完全取代嗎?我們應以理性態度論證此辯題的真偽。新的翻譯方式的出現,並不代表著傳統翻譯方式的滅亡。人工翻譯的生存與毀滅,取決於其是否具有不可取代性,以及能否融入科技發展的洪流之中,與機器翻譯攜手共進。
祝朝偉認為,機器是否會取代譯者的問題之所以成為爭論焦點,本源在於人的慣性思維,這種思維有意識地把科技的進步與人文因素的發展列為對立面。我們可以從翻譯實踐中得知,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依存,換言之,科技和人文有機的結合,才是二者未來的發展大趨勢。從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潛存的人文因素中,能夠探測到「冰冷」的機器翻譯背後「溫暖」的人文因素。
機器翻譯的原理是,利用計算機系統自動將源語文件轉換成目標語文件,涉及語言學、高等數學、信息理論、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機器翻譯技術,包括語料庫、算法處理、機器計算性能等部分。其中,語料庫是基礎;算法處理是機器翻譯表達習得知識的手段,是其核心,主要採用規則庫方式與參數化方式兩種算法;計算性能是計算機自身具有處理數據運算的能力。自1947年問世以來,機器翻譯經歷了起步、衰微、復甦與繁榮的發展階段。其工作機制可分為規則機翻(Rule-based MT)、統計機翻(Statistics-based MT)和神經機翻(Neutral MT)三代機翻模式。2015年,百度公司就發布「百度機器翻譯」系統,融合了規則機翻和統計機翻的技術,大大提升了翻譯效果。2016年,谷歌公司提出「神經機器翻譯」系統的概念,並終止了之前的規則機器翻譯和統計機器翻譯技術,使誤差率大幅度降低。對於比較規範的文本,機器翻譯的譯文與人工翻譯已不分伯仲。計算機系統看似是智能化自動翻譯,但機器翻譯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文因素。
最早的機器翻譯技術採用規則模式,主要是建立翻譯規則庫,需要大量的人力擬定海量的語言規則,其工作流程是按照庫中已有的規則,將源語言轉換為目標語言。
為解決規則模式中機器翻譯的缺陷,統計模式的機器翻譯應運而生。人們將算法處理方式轉向參數統計方式,在積累了大量概率參數後,建立一組統計語言模型,這樣機器就可通過此統計語言模型中藉由比較參數大小,智能選擇符合當下條件的語言表達方式。此模式節省大量人力去建立翻譯規則庫,根據語料庫中所習得的語料,通過參數統計的處理方式將源語言轉換成目標語言。但該模式需要人參與管理參數控制的機制,即統計語言模型(語料庫),可是語料庫建設的滯後性阻礙了統計機器翻譯模式的發展。黃友義曾指出,在人文領域中,很多新的觀念及其表述等缺乏完備的資料庫,所以機器難以應對此類翻譯,還是需要依靠譯員。
神經機器翻譯系統的工作機制非常獨特,利用神經網絡系統在源語和目標語之間進行直接「端對端」的映射轉換。此模式下會得到比前兩代機器翻譯更高質量的譯文,已廣泛使用於應用型文本的翻譯中。對比人工翻譯,神經機器翻譯大大縮短了翻譯時間。但是,即便是再先進的神經機器翻譯系統,也無法完全擺脫人類進行翻譯並提供成品譯文,還需譯者進行譯後編輯,包括校對、排版等來滿足客戶的需要。
無論哪一代的機器翻譯,其主體都是機器,其無法獨立完成翻譯工作。不論是規則庫還是語料庫,或是神經網絡的建立,都是以人類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機器翻譯中譯者的作用表明,機器翻譯還不能替代人或離不開人的參與。機器的製造、更迭和使用是受人控制的。對於富含隱喻性、充滿人類豐富情感的文學作品的翻譯,缺乏文化感知能力的機器翻譯幾乎無法施展拳腳,機器翻譯的質量也無法與專業譯員相提並論。查明建認為,譯者的主體性是指譯者充分尊重翻譯對象並完成翻譯目標所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即譯員所具有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創造性。在文學作品翻譯中,機器翻譯的譯文缺乏譯員所體現的個性化與人文化。
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翻譯所具有的特殊工作機制仍離不開人的參與,而機器翻譯的譯文在文學翻譯等領域尚依賴於人工對其進行二次編輯。換言之,人類不斷研發機器翻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機器更好地輔助譯者進行翻譯,而不是取代人工翻譯。機器翻譯並不是脫離人獨立工作的「冰冷」個體,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人的參與,即人工「溫暖」的智能機制。在人類社會漫長演變過程中,人文因素的方方面面都根植於特定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思想深處,是人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思想基礎。與人工翻譯相比,機器翻譯的最大劣勢就是很難譯出充滿人文價值的語言文字。要想獲得高質量的譯文,只有將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相融合,這或許也是譯者的發展前景。
(作者單位:陝西科技大學文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任慧君 陸綺婧
精彩推薦: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
制度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最大優勢
基于田野實踐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