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楊絳與機器翻譯的本質

2020-12-13 騰訊網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一位滿頭白髮的美國老人正手持話筒,滿臉認真地朗誦著詩人王維的五言絕句《鹿柴》。

這個看起來有些科幻的場面,發生在昨天下午騰訊研究院舉辦的一場高端沙龍上,這位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侯世達教授。他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啟發了幾代人對人工智慧的思考。

註:「侯世達」這個名字,是翻譯組在翻譯《集異璧》中文版時,根據「Hofstadter」音譯取的名,Hofstadter 本人給自己起的中文名是「侯道仁」。但因「侯世達」這個名字流傳甚廣,已經和《集異璧》這本書緊緊連在一起,故下文仍以「侯世達」稱呼 Hofstadter 先生。

這場活動由湛廬文化聯合騰訊研究院、集智俱樂部、葦草智庫舉辦,邀請了侯世達教授圍繞機器能否實現「完美」翻譯這一主題展開講座。「翻譯」是檢驗人的創造力與人工智慧的一塊試金石,他以王維的五言絕句《鹿柴》、楊絳的回憶錄《我們仨》為例,通過對比谷歌翻譯與其自己翻譯的結果,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當下機器翻譯離信達雅還有多遠。

翻譯:時空穿梭的旅行

侯世達教授在演講之初就問:

翻譯究竟是什麼,它可以實現什麼目的?

他拿了一首他喜歡的一首王維的《鹿柴》給大家講起:

對於這首詩,侯世達教授也說到:「我不太了解它的意思,有可能是一個住所,有可能是封閉起來包圍的空間,像一個公園一樣,但是不管怎麼樣,它是一個地點,也就是王維當時生活的一個地方。它其實跟小鹿和公園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詩就是這麼寫的,詩人在這個空曠的山裡面,沒有看到人,但是我似乎聽到一個聲音,陽光穿過洞穴,又返到我的身上,穿過了青苔。」

其實,在這前後,他看了這首詩8個英語譯本,而每一個標題的翻譯都不一樣。每個譯本都有非常多的奇思妙想,譯者也非常有趣並絞盡腦汁地結合英文詩的傳統,中文詩的傳統,還有中國的道教、佛教,王維的生平、歷史都考慮到了,每一行詩都有非常多的主觀想法以及他們自己的思維在裡面,每一個作品都有他們的偉大之處。

那麼,如果對於英文的讀者來說,當他們看了英文的詩之後,是否能夠站到王維原作的情境當中呢?

這是一個非常哲學性的翻譯問題,到底有沒有完美的翻譯,翻譯到底能不能完美到讓你讀完這個東西之後,你立刻就能夠感受到原作的所有的附加內涵呢?

機器翻譯的發展之路

翻譯,是侯世達教授始終非常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他認為,翻譯不僅指圍繞英漢、漢英之間的翻譯,也涉及到人類理解能力與機器翻譯之間的關係。

「機器翻譯」的概念最早在1947年,由學者沃倫·韋弗提出,他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今天仍為眾人所熟知:

當我閱讀用俄羅斯語寫的文章時,我會對自己說,「這篇文章實際上是用英語寫的,只不過被編碼成了一些奇怪的符號。現在,我要把這些符號解碼回來。」

沃倫·韋弗認為翻譯是一個解碼的過程,這個解碼的過程,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同時他認為機器翻譯能夠「理解」這個密碼所代表的意思。

從1947年到現在,又發生了什麼?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1959年由Yehoshua寫的文章,他雖然對機器翻譯有多年研究,但最終對機器翻譯持批評的態度,不過他對於機器翻譯的可能性卻持有比較曖昧的態度。

侯世達教授在活動現場

Yehoshua這篇文章可能是關於機器翻譯最有名的一篇文章了。這篇文章的題目叫《所謂完全自動化的高質量的機器翻譯不可行的展示》,簡稱為FAHQMT,這是非常蹩腳的縮寫,但是也是非常有名的縮寫,它實際上展示了機器翻譯的不可行性。這篇文章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

你給機器一些指令,讓機器從一個它不理解的語言翻譯成另外一個它不理解的語言去,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挑戰,如果在翻譯過程中,採取一些措施,依賴於儀器對於文本的理解,機器是沒有辦法走過這一步的,整個過程就會停滯下來。

人工智慧是1940年晚期,50年代早期在美國和英國發明的,他們當時考慮的是哲學方面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思維,計算機能不能思考,計算機怎麼樣能有意識,這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些想法。阿蘭圖靈就寫過一篇文章,是1950年寫的,機器能不能思考呢?

然後幾年之後,MIT的一個教授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Eliza項目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被稱為「伊莉莎」的虛假的語言機器人,並把它假扮成了一個精神治療師。「伊莉莎」讓每一個與它打過交道的人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它能夠深刻理解人們心靈深處的感受。所以當時Weizenbaum就警示大家,你不能高估計算機打出來的字所富含的意義,你不能高估這個意義。

再過了二三十年,AI的研究逐漸從大學轉到了企業部門,哲學方面目標逐漸被商業目標所替代。事實上,AI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也有一定的失敗,我們來簡單看一看它的一些成功,比如在圍棋、西洋棋當中,今天世界上的冠軍都是機器,而且它在語言識別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成功,速度很快也能識別。但是它並不是一種理解。

谷歌翻譯VS侯世達翻譯

另外一個對谷歌翻譯的測試,侯世達教授把它叫做侯道仁翻譯,就是楊絳的一本書,大家可能都讀過,叫做《我們仨》,它是一個回憶錄,是關於她和她丈夫錢鍾書以及他們女兒的一個回憶錄,是一個比較悲傷的故事。侯世達教授拿這個書當中的一段話對比一下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的區別。

事定之日,晚飯後,有一位舊友特僱黃包車從城裡趕來祝賀。客去後,鍾書惶恐地對我說,「他以為我叫做南書房行走了。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楊絳《我們仨》

這個就是我們想要翻譯的原文,我們來看一下谷歌翻譯的成果。

第一段,谷歌翻譯是這麼翻的:

我們看一下這一小段:谷歌翻譯把「客人去後」翻譯成「Guest to go」,這沒問題,但卻把 「鍾書惶恐地對我說」翻譯成了「the book of fear in the book said to me」。谷歌翻譯把「南書房行走」翻譯成了『South study walking』,誰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英文讀起來不知所云,所以這個問題很嚴重。

我們再看一下侯世達翻譯版本:

這個南書房行走,侯世達教授翻譯成South Study special aide,實際上他想了很長時間才想清楚怎麼翻譯,還問了一下他的夫人。侯世達教授的夫人是中國背景,教授跟他的夫人說把「行走」翻譯成「信使」可不可以,夫人說看不懂,於是他就使用谷歌搜尋引擎來進行了一下搜索,又搜索南書房行走這5個字,最後出現了一個由人寫作的網頁,這才解決了侯世達先生的一個疑問。

講完他做的這個小小的測試,侯世達教授說「我不是要炫耀我的譯法,我只是告訴大家,我真的花了很長時間才理解這個段落。最終理解這個段落之後,我選用了南書房特別顧問這樣一個譯法。」

在演講進入尾聲時,侯世達教授再次帶大家回到了王維的詩,他不僅給這首詩提供了一個英譯,還模仿了唐詩和漢字的結構寫了出來:

bleak peak no one seen

but hear snips of talk

late light spins through bosk

shines back on green bark

這幅圖裡有什麼玄機呢?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給湛廬君留言,答對有獎哦!

機器翻譯的極限

演講最後,侯世達教授給大家總結道:

「總結一下,為什麼讓機器進行世界級的圍棋比賽和讓機器翻譯一個非常簡單的句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呢。不管今天的機器翻譯吹得多麼耀眼多麼深刻,它是空洞的,它並不懂這個情景後面是什麼意義,它僅僅是把這個符號玩來玩去的,它其實並不知道符號所代表的意思,這是今天的機器翻譯。

也許它反映的是企業的目標,而不是哲學的目標。機器翻譯也許會成為另外一種面貌,而且也許有一天機器翻譯會呈現完全不同的情況。但是現在這個時刻,機器翻譯不了解情景,因為它不了解詞是有意思的。

機器翻譯不懂什麼是山,什麼是聲音,什麼是綠色,什麼是青苔,機器翻譯不知道空間,不懂時間,不懂上或下,不懂大或小,不懂人,不懂物,也不懂世界,不懂任何存在,也不懂任何發生的事,基本什麼都不懂。機器並不是說稍微地在懂一些什麼東西,它根本就不了解它所工作的文本,它一點都不懂。機器翻譯是空洞的,句號。機器翻譯僅僅是機器翻譯而已,句號。

侯世達教授對「翻譯」理解和實踐,也融入了他與Emmanuel Sander教授合著的《表象與本質》裡,他和三位中譯者仔細交流全書的翻譯,經過三年時間的打磨,湛廬文化將於今年9月推出中譯本。 這幾天侯世達夫婦的北京之行,也正是為了向大家介紹《表象與本質》。

4月17日上午,侯世達教授蒞臨湛廬思想空間,與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女士進行了愉快的交流,就此開啟了此次2018北京行的第一站旅程。在接下來的幾場活動中,韓焱女士作為侯世達新書《表象與本質》的出版人和致辭嘉賓,為大家分享了侯世達教授此次北京行背後的故事,同時闡述了她對侯世達教授兩部作品重要價值的新思考。

4月17日下午,侯世達教授在清華大學進行了此次北京行的第一場公開演講。他的演講主題是《表象、本質、類比:腦海的本質》,而表象、本質、類比正是他新書裡的三個關鍵詞。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清華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管理評論》執行主編陳勁教授也與侯世達教授進行了精彩的對話。

4月18日下午,侯世達教授在騰訊研究院發表了他的第二次演講,並與集智俱樂部創始人張江、騰訊研究院助理院長程明霞、葦草智庫聯合創始人段永朝、搜狗CEO王小川、龍泉寺賢度法師等展開了精彩紛呈的圓桌對話。

相關焦點

  • 話題| 機器可以「翻譯」但不能真正理解
    到了1959年,學者Yehoshua關於機器翻譯的文章,成為了最著名的一篇,論文提出機器翻譯的完滿狀態「FAHQMT」(FullyAutomatic High Quality Machine Translation),也指出機器翻譯的不可行性。
  • 楊絳妙喻翻譯:看楊絳先生的妙語連珠
    楊絳先生對翻譯所作比喻頗多。一曰翻譯好比「翻跟頭」,二曰翻譯好比「解連環套」,三曰翻譯好比「拼七巧板」,四曰譯者好比「僕人」。顯而易見,「翻跟頭」的比喻是講翻譯的過程。智能翻譯「解連環套」的比喻,顧名思義,講的是翻譯方法。原文句子冗長,有「主句、分句、形容詞組、副詞組等等」,一眼望去,「好比九連環,一環扣一環」,複雜得很。
  • 知行翻譯:楊絳除了是女作家之外,她還是這個
    —錢鍾書中國著名女翻譯家-楊絳女士194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楊絳翻譯的《1939年以來英國的散文作品》,成為楊絳最早期的翻譯作品。她的翻譯代表作為《堂吉訶德》,於1961年開始翻譯。當時,楊絳開始自學西班牙語,並通讀了影響比較大的西班牙文學史以及《堂吉訶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後,她開始翻譯這本著作。
  • 楊絳:在做文學翻譯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度
    與其談論楊絳和錢鍾書的浪漫愛情,知行君認為楊絳的才氣更是值得欽佩,她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的文學作品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她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 楊絳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為對本國讀者盡忠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
  • 「她一輩子沒偷過懶」——楊絳的創作、翻譯與文獻整理
    「她一輩子沒偷過懶」——楊絳的創作、翻譯與文獻整理 2016-05-26 08:56:11  當然,楊絳不僅是一位廣受歡迎的作者,而且還是世界經典名著譯者。20世紀50年代,因為翻譯法國作家勒薩日的小說《吉爾·布拉斯》受到好評,沒學過西班牙語的楊絳接到了一項意外的翻譯任務——重譯《堂吉訶德》。
  • 楊絳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為對本國讀者盡忠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
  •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楊絳先生的外語造詣極高。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曾經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外,楊絳先生還翻譯了《吉爾·布拉斯》(法國文學名著)、《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英語和法語流利的楊絳在中國翻譯界有著一定的建樹。
  • 百歲開一話楊絳:楊絳的美麗人生
    在翻譯家葉廷芳的印象裡,楊絳白天看管菜園,她利用這個時間,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檯,看書或寫東西。而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看不出她憂鬱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其實十年文革,錢楊夫婦備受折磨: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
  • 機器翻譯思想提出71周年|破土而出的機器翻譯
    原標題:機器翻譯思想提出71周年| 破土而出的機器翻譯1949年7月15日,利用計算機進行語言自動翻譯的想法被提出,機器翻譯的種子從那時起生根發芽,逐漸枝繁葉茂。如今,我們更是常常躲在它的樹蔭下,享受著技術帶來的便利。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周末談
    此後中國的翻譯事業繼續蓬勃發展,魯迅、郭沫若、瞿秋白、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橋梁。翻譯的未來機器能否取代人工翻譯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機器翻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其準確度也在不斷提高,對翻譯行業構成了一定衝擊。
  • 《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美國詩人對詩佛王維精準又風趣的吐槽
    艾略特·溫伯格,是美國詩人,散文家,譯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墨西哥詩人帕斯的御用英文翻譯,同時也是博爾赫斯經典英譯本之一的譯者。他有豐富的東西方翻譯經驗,所以,當評價王維的時候,他並不將自己行文的視角單單集中在翻譯與詩歌上,對中國的文化也偶有落筆。
  • 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之爭
    機器翻譯這一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具挑戰性的研究任務,則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機器翻譯發展十分迅猛,但對於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孰優孰劣、機器翻譯能否取代人工翻譯,一直存在爭議。機器翻譯之父韋弗曾提出「翻譯即解碼」的結構主義觀點,但是,數年之後,他自己又推翻了這一論斷,表示「機器成不了普希金,機器翻譯永遠都無法傳達出語言本身的優雅與格調」。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楊絳和錢鍾書最才的女其實楊絳最大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她還翻譯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我們中國人對西歐的文學長久以來認可的兩個最光彩奪目的文學形象,一個是堂吉訶德,一個是哈姆雷特,就是堂吉訶德在世界範圍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中國也不例外,而且中國人翻譯的譯本也挺多,但是楊絳的這一本比較權威,最受歡迎。
  • 同行:楊絳翻譯《堂吉訶德》是胡來!專家:最好回家看看病!
    楊絳先生的翻譯,自然不會盡善盡美,甚至也還存有不少問題。不然,她自己也不會在有生之年不斷地修訂,乃至重譯吧。(圖:1962年的楊絳與錢鍾書夫婦,彼時前後,楊開始就西班牙原文翻譯《堂吉訶德》)可世間又有誰的譯本是完善無缺的呢!求全責備,永遠都只能是一種理想,而無法是現實。
  • 機器翻譯「走紅」憑實力
    近日,第四屆機器翻譯論壇在杭州召開,與會者分享了機器翻譯前沿的研究和應用成果,探討機器翻譯技術發展機遇與挑戰,人工智慧和翻譯的融合又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語言服務市場潛力很大,機器翻譯更是市場上的「紅人」,2018年機器在線翻譯量每日高達8000億至1萬億個詞語。同時,我國機器翻譯市場需求與日俱增,主要集中於企業用戶,涉及石化、機電、交通運輸、金融、旅遊等多個垂直領域。「傳統翻譯服務模式為勞動密集型,機器翻譯則在前期就輔助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提高了效率。」
  • 機器翻譯的膚淺面-虎嗅網
    實際上,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於機器翻譯都抱有相當大的熱情,很少對它產生質疑。這讓我頗感困惑。作為一個語言愛好者和翻譯熱愛者,作為一個認知科學家和一個人類精妙心智的終身敬畏者,幾十年來我一直在關注機器翻譯的進展。當我最初在1970年代對它產生興趣時,我讀過一封信,是數學家、機器翻譯早期倡議者沃倫·韋弗於1947年寫給控制論專家諾伯特·維納的。
  • 楊絳把西班牙成語翻譯成「腿上長毛」,說她是大家真是不敢恭維!
    楊絳把西班牙成語翻譯成「腿上長毛」,說她是大家真是不敢恭維!今天繼續聊一下中國文藝那些事啦。要說到一本書,叫做《堂吉訶德》。小編讀這本書還是因為之前去荷蘭旅遊,看到了當地的風車,導遊就告訴我們曾經有一部偉大的小說裡面的主人公把風車當作敵人,後來謎底揭曉了,就是《堂吉訶德》畢竟《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語的文章,所以需要翻譯過來才能讀。許多老一輩的文學家和翻譯家也都嘗試了這個工作,包括著名的楊絳先生。
  • 楊絳小傳---中國文明網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中國翻譯史話》,臧仲倫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此後中國的翻譯事業繼續蓬勃發展,魯迅、郭沫若、瞿秋白、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