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蔣」時期臺灣當局南海政策的歷史演進

2020-12-18 暗之聖域

1946年11月29日在太平島主權碑前舉行收復南沙群島升旗典禮(前排左四為內政部接收代表鄭資約,前排左五為艦隊指揮官林遵,前排右四為廣東省接收代表麥蘊瑜)

筆者前作《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收復南海史記》,曾介紹1946年蔣介石命令中國海軍。利用接收美,英免費贈艦收復南海主權史。1949年,敗退臺灣後初期。蔣介石,蔣經國採取強硬手段,維護南海主權。但由於基於自身安全考量,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被逐出聯合國;被迫採取重「外交」輕「主權」政策,造成了南海主權被侵佔的悲劇。

本文將轉發陳本鏗先生文章,客觀公正的講講這段歷史。陳本鏗為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臺灣問題,中美問題研究。

中國南海諸島

南海爭議起源於中國周邊國家對南海島礁主權主張,而各國主權聲索的依據大多起源於歷史延續性與地理相近性。作為南海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的實際控制者,中國臺灣當局南海政策主張也是影響南海問題解決重要因素之一。對臺灣當局南海政策進行梳理,具有政策論述的連貫性和傳承性,不僅是對歷史本來面貌進行追根溯源,也給當前南海局勢決策提供應對參考。

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

一.「主權」建碑巡護階段(1949-1956年)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從日本手中接收南海主權後,於1946年12月派「天平號」「永興號」「中建號」 「中業號」等4艘軍艦接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並停靠在太平島重新測量海圖,建立國碑兩座並註明歸廣東省管轄,是中國的國防要塞,任何國家都不能覬覦。同時並分別派駐海軍,建立氣象臺,電臺,設置西沙群島管理處,南沙群島管理處,以充實整建工作。

1947年4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召集外交部,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參謀部,教育部等部門就南沙群島範圍進行商討,得出「南沙領土範圍最南在曾母暗沙,此項範圍抗戰前中國政府機關學校及書面出版物,均以此為準」。「為紀念收復西南沙群島(應為西,南沙群島—筆者注),將此次派去軍艦作為命名各島礁,西沙群島中武德島更名為永興島,南沙群島長島改名為太平島,將原來南海群島改為中沙群島,將原來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

1947年12月1日,中華民國內政部正式核定南海諸島礁名稱,並首次公布南海海域「十一段線」將南海4個群島劃歸廣東省進行管轄,同時設置南沙群島管理處,東沙群島管理處,西沙群島管理處,由海軍總司令部對其進行統轄。南海「十一段線」的確定,對中國維護南海主權發揮了積極作用。

1949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公布「海南特別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其中第一條就明確規定「海南特別行政區」包括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南海中大小礁,灘,沙洲,暗礁,均改隸海南特別行政區,仍由海軍代管。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國民黨為了集中兵力,於1950年5月相繼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駐軍撤回臺灣本島,南沙群島曾一度不設防。在當時南海各種力量博弈中形成權力真空。

菲律賓郵票上的克洛碼

1956年5月,菲律賓航海學院院長克洛碼率海員學生40人登上南沙群島6個島,企圖以探險家發現新大陸姿態自居,向菲律賓政府申請他們發現佔有權,並將這9個島組成新的國家,命名為「自由邦」,首都設在巴加沙,公然侵佔中國南沙領土。臺灣外事部門隨即向菲律賓政府表明維護中國領土主權的立場。但克洛瑪意圖佔領南沙群島案發生後,菲律賓對於克洛瑪「先佔」所有權自始至終給予充分支持,菲律賓派駐臺灣代表雷慕士辯稱,「克洛瑪是菲律賓私立航海學校校長,其前行不外乎突出兩個目的,一是便於學生學習航海技術,二是冒險家炫耀行為」。

臺灣外事部門表示,面對菲律賓政府縱容克洛瑪個人行為,如今「唯有派遣海軍巡視太平島實況,不僅表明政府維護南海領土主權決心,也對菲律賓表示『中華民國』對本案堅定不移,使其知難而退」。「對南沙此次事件必須採取堅決強硬攤牌步驟促請菲律賓政府早日表示態度,並以有效行動,制止克洛瑪侵犯行為,以維護領土主權之完全」。「為防止此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中華民國政府『將對開發南沙群島提上議事日程,例如移民或加強政府治理,建立氣象臺等措施,均是維護中國南海主權。」

與此同時,菲律賓政府向聯合國提出巴拉灣西南距離南中國海12個島嶼主權事宜,臺灣提出「南海群島無論是歷史,地理,法理和事實上,都是『中華民國『固有之領土,任何國家不得以先佔理由對』中華民國『領土非法侵佔,否則』中華民國『政府將採取有效的防衛行動」。

「太和」艦

1956年6月1日,臺灣當局派遣「太和」,「太倉」兩護航驅逐艦組成的南巡艦隊,取名為「立威部隊」,由姚汝鈺擔任指揮官,彭運生任中校參謀長,巡視南沙群島。部隊登上太平島,立碑升旗,見房屋牆壁寫滿日,英等國文字,雜亂不堪,登島官兵將上述留字刷清,並在一處屋頂繪上青天白日旗一面,彰顯主權。「立威艦」巡防南沙,登陸3個島,巡察5個島,途經2個暗沙,12個礁和1個洲,基本達成維護和立威領土主權的目的,對南海周邊相關國家產生某種威懾。

國民黨維護南海主權主要行動

但當臺灣「立威艦隊」巡弋駛離南沙群島後,克洛馬再次侵佔並豎起「自由邦」旗幟。菲律賓的侵略行徑引起海內外華人強烈譴責。作為回擊,蔣介石於6月15日宣布1946年設立的「南沙群島管理處」易名「南沙守備區指揮部」,命令海軍編隊再次巡弋太平島及南沙群島。6月19日,臺灣當局任命海軍上校謝祝平為指揮官,「派遣艦艇DEXZ,LSTXI和地面部隊一個加強排,裝載軍事人員和物資,此次計劃取名為『威遠『計劃」。7月11日進駐太平島,開展太平島偵查搜集工作,全部任務於21日完成。7月14日,「太昭」艦偵察中業島;15日,「太康」艦前往偵察敦沙洲,進駐任務結束後艦艇隨即返航歸建。據統計,「威遠計劃」進駐搜索太平島,中業島,鴻庥島,南威島,敦謙沙洲等9個島嶼,全程往返航程2400多海裡。

同年8月,蔣介石又派「寧遠部隊」巡弋南沙群島,運輸重要軍事物資及犒勞太平島上軍民。從那時起,臺灣海軍每三至四個月就在南沙群島巡邏,並運送部隊。臺灣海軍重新進駐太平島,結束臺灣當局將近5年的南沙群島不設防真空期,恢復在南沙諸島之間巡視,阻止了菲律賓侵佔南沙群島的陰謀,維護中華民族的南沙主權權益。

在臺時期的蔣氏父子

二.反共優先,消極維權階段(1957-1970年)

1956年,臺灣當局又開始恢復太平島駐軍,其南海政策也成為一個重要轉折點。臺灣外事部門開始考慮恢復駐守太平島,提出三個理由:(1)共產黨勢力正向東南亞擴張,「北越」已為共產黨政權掌握,太平島地位日益重要,如能恢復駐守太平島,則在西,北兩面可以監視大陸在越南和海南島方向活動,東,西兩面可屏障菲律賓與婆羅洲。(2)太平島蘊藏大量磷礦,供臺灣需要,目前已進行開發,且有一定規模。(3)如果以太平島為基地,對臺灣遠洋漁業發展大有裨益。

1954年12月,臺灣當局美國籤訂「共同防禦條約」,憑藉「共同防禦條約」,臺灣當局在美國大力支持下,不斷在臺灣海峽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並加緊對福建,廣東和浙江沿海港口的侵擾,臺灣局勢由於美國武裝幹涉和臺灣當局軍事騷擾,一時間形成硝煙瀰漫和戰雲密布態勢,並導致第一次臺海危機爆發。危機過後,蔣介石認為大陸武力統一臺灣可能性在不斷攀升,倍感「武統」的巨大壓力,其南海政策制定也發生一定變化。例如,臺灣防務部門發布海軍在巡視南沙過程中的處理辦法,包括發現大陸漁船,民船要進行抓捕,經過審訊獲取情報後,認為確實有必要的,要將其押回臺灣本島進行進一步偵訊,如果有拒捕行為,臺軍可立即擊斃。

1957年,針對「南越」聲稱南海自古以來屬於越南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外事部隊向「南越」提出嚴重交涉,但私下僅表示「如今『中華民國『正爭取東南亞各國反共興國之際,在南海各國政府未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我國』應該嚴正聲明南海水域我領土外移民設立行政區域已成事實即可」。1959年4月,針對臺灣派人前往南沙群島進行開發事宜,「南越」向臺灣當局提出口頭抗議,臺灣表示對南沙既定的主權立場外,聲稱「中越(『南越』)『兩國』現已為共同抵制共產主權侵略產生合作,希望不能因南海爭端引起兩國糾紛而影響雙方友好關係」。1961年7月,「南越」多次聲稱對西沙群島享有主權,臺灣當局除了向「南越」發出「照會」抗議後,僅表示「如今中越『兩國』共同反共立場與雙方友好關係,始終無法避免擴大『兩國』對於此事爭執」。1964年1月,針對「南越」海軍擅自登陸南沙群島並豎立界碑,臺灣當局向「南越」外事部門重申「中華民國」對於南沙群島主權立場,並要求「南越」保證今後不會繼續發生類似事件,「但為了越『兩國』關係,希望越南能夠口頭說明中越『兩國』友好合作關係,以免引起公開爭執,讓中共有機可乘。」

針對菲律賓人克洛瑪對南沙群島堅持其權利主張以及越南外交部所做聲明,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葉公超表示「南沙被中共竊取利用危險,要求美臺雙方應就協防區域以阻止共匪滲透竊取之各項可能辦法交換意見。最近海軍在南海一帶巡邏,發現太平島上的建築物有共黨的標語,共匪若竊取控制南沙,對於該地區公海自由,也將是一大威脅」。除此之外,蔣介石在其日記中也曾寫道:「菲律賓人克洛瑪以探測南沙島礁為名,進駐南沙群島,菲律賓政府雖不承認此為菲律賓領土,但也未承認此為『中華民國』領土。由於克洛碼所言語稱『自由地』,地理上離菲律賓較近,如果被『共匪』佔領,則『共匪』可將此作為遊擊之地,對於菲律賓威脅非常之大,如果菲律賓政府承認南海主權屬『中華民國』,則可以邀請菲律賓以協防方式或者參照『中美同盟』協防臺灣方式也未償不可」。後蔣介石又補充到,「『共匪』也對克洛瑪行為表示反對,『中華民國』要對『共匪』處置方案為重點,『中華民國』雖派軍艦前往巡視,但仍依據形勢發展而定」。

被越南侵佔的南威島

三.重「外交」輕「主權」階段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發布南海區域可能存在大量天然氣,石油等重要資源報告後,南海周邊國家趁機提出南沙主權非法要求,並迅速採取行動進行南海「圈地運動」,與中國產生南沙領土爭端。南海局勢進入所謂「快節奏」三部曲,一是南沙周邊國家如越南,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片面劃定其所謂的海域主張。二是越南,菲律賓等國以武力搶佔中國南海相關島礁,其中越南佔據最多,目前佔領29座,菲律賓佔領8座。三是越南,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立足佔據島礁進行石油及天然氣的開採活動。

1971年7月29日,菲律賓佔領了南沙第二大島中業島,臺灣海軍「中肅號」戰車登陸艦在「太湖號」與「太康號」驅逐艦護航下,載運一支陸戰隊加強連在南沙執行巡護任務,原計劃在一個小時內殲滅菲律賓軍隊,但蔣介石下命令不得挑戰或殲滅菲律賓軍隊,只能眼睜睜看著中業島被菲律賓人佔據。「1974年臺灣當局在與『南越』,菲律賓就南沙,西沙群島領土主權歸屬問題上發生爭執時,只有發表聲明抗議,而沒有進一步作為」。1976年,臺灣內務部門成立臨海小組,意圖研究解決臺灣在海洋領土爭端中資源開發問題,為了不引起與東南亞國家爭端,該小組並未同意設立臺灣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菲律賓侵佔的中業島

面對南沙聲索國屢次侵犯中國南海權益,臺灣當局所採取的措施僅是發表所謂「外交聲明」,強調南海島礁從歷史,地理,法理上「屬於『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其他國家對南海島礁佔領行為,『中華民國』一律不承認和不接受」。臺灣防務部門雖對菲律賓,越南等南海聲索國侵佔南海島礁行為,表示要保衛南海主權決心,但此時臺灣當局被逐出聯合國,根據聯合國2758號決議,臺灣是中國一部分,臺灣的國際影響力已漸成頹勢,不可同往日而語。

南海聲索國南沙群島島礁駐防時間(1971-1988年)

也正因為如此,基於臺灣當局的立場,如果「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與各友邦國的承認,其政權可能面臨生死存亡威脅,連「中華民國」都不存在了,臺灣又如何能夠去代表整個中國收復南海失地?兩害相權取其輕,臺灣當局做出「重外交輕主權」抉擇。臺灣當局為鞏固其友邦邦交關係,對越南,菲律賓等南海聲索國侵犯南海主權行為,沒有採取實質行動或作為,以至於該時期南海聲索國能夠肆無忌憚盲目擴張侵佔南海島礁,導致臺灣當局作為最早控制經營南海的重要一方,而目前僅能維持佔據太平島,東沙群島和中洲礁的可悲後果。

解放軍海軍西沙海戰

四.「兩蔣」時期臺灣當局南海政策歷史評析

評價「兩蔣」時期臺灣當局的南海政策,要持客觀公正立場。平心而論,雖然「兩蔣」時期臺灣沒有出臺完整的南海政策綱領與指導框架,採取了「建碑巡護主動作為,他國侵權被動應對「的策略,但始終堅持」一中原則「,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儘管兩岸仍處在政治「漢賊不兩立」和軍事嚴重對峙階段,但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大體接近。「兩蔣」時期南海政策積極的歷史評價主要為:

一,建碑巡護維護南海主權。1946年8月,為收復南海諸島,國民政府組建了由海軍上校林遵帶領「太平號」「中業號」「永興號」「中建號」4艘組成的「前進」艦隊,接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並派駐軍隊駐守。1949年6月,蔣介石公布《海南特別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規定海南特別行政區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大小礁,灘,沙洲,暗礁均改隸海南特別行政區,仍由海軍代管。

1956年6至9月,推行「立威計劃」「威遠計劃」「寧遠計劃」。派遣軍艦登上南沙群島,建碑巡視,宣誓主權。20世紀50年代末,蔣經國主導「救國團」,成立「臺灣暑期訓練營南沙訪問隊「,每逢暑假,由臺灣海軍負責選派青年學生前往南沙進行實地體驗軍旅生活,活動持續到1988年才結束。通過建碑巡護,臺灣當局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維護南海主權的目的。

二,形成兩岸南海維權默契的先例。1974年1月中越爆發「西沙海戰「,東海艦隊需要南下馳援南沙,途經臺灣海峽,由於當時兩岸處於敵對狀態,故海軍艦隊通過臺灣海峽具有一定軍事風險。毛澤東當機立斷要求讓軍艦直接通過臺灣海峽,而蔣介石不僅未在臺灣海峽設立關卡,且祖國大陸3艘飛彈護衛艦途經臺灣海峽,全程照明,讓其順利通過。在」西沙海島「爆發後,國民黨黨報」中共日報「一改過去對祖國大陸 「共匪」蔑稱,轉而報導「中共與『南越『軍隊在西沙海域爆發海戰」。由此可見,臺灣當局在維護中國對於南海海域及其附近島嶼主權與祖國大陸保護高度默契。

三,排除挑唆,堅定維護「一中原則」。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始終念念不忘「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反共復國」。蔣介石退臺後,兩岸之間發生多次軍事衝突,甚至美國政府提出「劃峽而治」,推行「兩個中國」等割裂中國的建議,但蔣介石仍然堅持並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立場毫不動搖。

1975年,蔣經國正式掌權後,推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對共產主義統一中國,始終堅持的也是「一中原則」。蔣經國執政時期,與蔣介石相似的是在南海問題上始終繼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允許他國在南海問題上對兩岸進行挑唆。

需要指出的是,蔣氏父子基於「反共復國」理念,南海主權維護難免會烙上「反共」色彩,加之力量有限,其南海維權力度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周邊國家諸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單方面宣布劃界主張,並競相對南海海洋資源進行瓜分。面對南海相關國家侵佔南海島礁,嚴重損害中華民族南海權益,「兩蔣」時期臺灣當局僅是口頭髮表抗議,表現出維護南海主權的決心。但欠缺相應軍事行動,導致南海島礁被佔,權益受損。

相關焦點

  • 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南海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二)
    自此,臺灣地區的政治權力格局發生劇變,正式進入李登輝時代。這一時期臺灣當局的南海政策經歷了"高開低走"的發展歷程。(一)1990年代前期李登輝當局執政前期,在延續"兩蔣"時期維護南海"主權"的基礎上,通過成立"南海小組"、審核通過"南海政策綱領"、確立以五大政策目標和九項實施綱要為核心的南海政策體系等措施積極參與南海事務。
  • 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南海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從宏觀來看,臺灣學界關於南海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兩蔣"統治時期,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執政時期逐漸受到重視。"李、扁"時期,側重國際關係研究,借重國際化的南海研討,強調臺灣利益、關注區域安全;馬英九時期,側重爭端交涉研究,借重多學科協同研究成果,全方位宣示南海主權;蔡英文時期,側重"南海仲裁案"研究,借重維護太平島權益,試圖淡化主權、突破仲裁框架。
  • 不滿臺當局「去中去蔣」 臺灣84歲企業家給蔡英文發公開信
    臺當局「文化部長」鄭麗君因同意「去蔣」而遭呼巴掌。中國臺灣網1月2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因不滿臺當局「文化部長」鄭麗君同意「去蔣化」,臺資深藝人鄭惠中日前在一場餐會中打了鄭麗君一巴掌。臺灣「中國航運」前董事長彭蔭剛今天(24日)發表給蔡英文的公開信指出,兩岸因拋棄對抗而走上和平共存、互惠互利的道路,2016民進黨執政後政策轉為「去中去蔣」,不知感恩一定會遭到惡報,鄭麗君被民眾打臉,即為一例。
  • 蔡英文當局重申南海仲裁三立場
    中評社7月5日報導,荷蘭海牙國際仲裁庭將在7月12日公布南海仲裁案判決結果。「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5日下午表示,臺灣方面掌握仲裁案結果出來前的相關訊息,並對可能的情勢發展,已有推演。黃重諺還重申了臺灣當局的三個立場。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則表示,不接受任何強加於中國的爭端解決方案。
  • 蔡英文當局「再造歷史現場」計劃危害深遠
    華廣網6月24日發表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楊仁飛的文章指出,2016年以來,蔡英文當局文化部門力推「再造歷史現場」計劃。這是蔡當局「文化臺獨」的重要工程之一,欲借恢復日本殖民臺灣的近代生產、生活及建築場景找到「臺灣主體性」的源頭,構建「去中國化」的集體歷史記憶。
  • 臺當局「去蔣」肥了集郵社 中正紀念堂郵票價格大漲
    臺當局「去蔣」肥了集郵社 中正紀念堂郵票價格大漲 2007年12月09日 11:2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
    李登輝在卸任前極力向陳水扁推薦蔡英文,蔡得以擔任「陸委會主委」,搖身成為陳水扁兩岸政策的核心幕僚。在4年「陸委會主委」任內,蔡英文拒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不遺餘力地鼓吹「兩國論」及「一邊一國論」,千方百計地阻撓和破壞兩岸關係,為兩岸「三通」設置重重障礙。
  • 一周侃:"去蔣""去孔"又"去中" 蔡英文要做歷史好裁縫!
    「去蔣」玩套路,「轉型」為「臺獨」  一直以來,被咬得最狠的非蔣介石莫屬。今年「228」前夕,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將中正紀念堂有關蔣介石的商品全部下架停售,開館、閉館時,也要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民進黨甚至連兩蔣的陵寢也不放過,要求臺軍撤出兩蔣陵寢。對了,還有新臺幣上的蔣介石頭像,綠色民代也看不順眼,要重新設計。雖然該主張遭到島內民眾果斷打臉,但從這個小細節我們可以看到,蔡英文和民進黨在費盡心思刪除所有關於蔣介石的歷史印記。  蔣介石本身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準確的說,是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 郝柏村:臺灣沒有臺灣話,那叫閩南語
    他見到《大公報》記者時甚至聲稱,「抗戰時《大公報》在重慶支持蔣委員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寫過社論,有一句『感謝蔣委員長的領導』,請你從檔案中查一查,就能證明抗日戰爭究竟是誰領導的,大陸到現在還弄不清楚。」
  • 臺媒:臺灣前高官炮轟蔡英文當局 兩大政策掏空臺灣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憂心忡忡表示,兩岸與能源政策正在淘空臺灣!第一則:「RCEP部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擬11月達成共識協議」;第二則:「『經長』沈榮津:2025年電價將比2017年漲33%」,他形容:蔡英文當局的兩岸與能源政策正在淘空臺灣!張善政分析,一旦RCEP國家(或地區)達成協議,彼此減免關稅,臺灣出去的產品就更沒競爭力了!
  • 臺學者痛批蔡英文當局南海立場:未見敵蹤 先備降書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屏東「滿吉勝號」等三艘漁船自發性開船到太平島護漁權,對於漁船是否可登島,臺灣當局態度反覆。對此,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湯紹成指出,此次臺灣漁民「保祖產、護主權」的活動,蔡英文當局上下一路打壓、或硬或軟地阻止,真是讓人感到違逆民意莫此為甚;他表示,蔡英文當局對於爭取太平島「主權」的態度低調,其中美國的因素至為關鍵,而民進黨的臺獨意識型態讓自己作繭自縛,將對臺灣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只有儘快覺醒,懸崖勒馬、改弦更張,才可能為臺灣扳回一點利益。
  • 王英津深度解讀「蔡政府對南海仲裁結果的聲明」
    臺灣前後兩屆執政當局雖然從文本上均堅持「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主權和權利,但在主權範圍、歷史和法理依據、主權的延續性及權利依據等方面均存在著差異,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在主權範圍方面,蔡當局的「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具有模糊性。
  • 學者:「日據」臺灣當局與「去中國化」
    來源:中國臺灣網香港中評社近日發表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汪毅夫的評論文章說,1895年,日人「入據」臺灣,臺灣史上的「日據」時期從此開始。森岡的講話收錄於《臺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裡,在臺灣傳布很廣,影響很大。為了發言的方便,我將「日據」時期「從語言開始」的「去中國化」概括為6點簡而言之。日本話/中國話本來,學日語和學任何一門語言一樣,不關政治半毛錢。但是,「日據」當局將臺灣當做「新領地」,將日語當做「國語」,強制臺灣人民學習日語,並且逐步限制和禁止漢語教學,這就是侵略行為了。
  • 汪毅夫:「日據」臺灣當局與「去中國化」
    香港中評社近日發表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汪毅夫的評論文章說,1895年,日人「入據」臺灣,臺灣史上的「日據」時期從此開始。但是,「日據」當局將臺灣當做「新領地」,將日語當做「國語」,強制臺灣人民學習日語,並且逐步限制和禁止漢語教學,這就是侵略行為了。臺灣著名詩人和學人洪棄生「日據」時期曾以開館授徒、教習漢文為業,在日人限令和禁今之下無法生存,他在給友人的信裡說:「今則時遷地易,九儒僅居十丐之上。彼族之官吏,每以讀書(按,指漢語文教學)為無職業之人,載之戶籍,明用稽查,今且懸之禁令」。
  • 2016,南海局勢峰迴路轉
    杜氏不僅一反前任政府「單邊親美」的外交政策,頻頻主動對華示好,期間更是成功實現對中國的國事訪問,籤署了多項雙邊務實合作文件。如今,曾經的南海爭議「主要對手」正在發展成為「合作夥伴」,看似難以解決的中菲南海爭端也迎來了久違的曙光。最後,域外因素繼續成為2016年南海問題的主要「攪局者」。
  • 越南抗議臺灣在太平島實彈操演 臺當局強硬回應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海巡署」近日在南海太平島上進行了為期3天的實彈操演。對此,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海平3月30日表示「這項操演嚴重侵犯越南長沙(南沙)群島主權,對和平、穩定、海上安全和安定構成威脅,導致越南東海(南海)情勢緊張和複雜化」。臺灣「外交部」同日回應「太平島是『中華民國』固有『領土』,(我們)有權進行操演」。
  • 資料:臺灣歷史上的政治事件
    自1945年以來,國民黨在臺灣經歷了戰後接管、大陸撤臺、整頓內部、紮根求存、國際孤立、兩岸緩解等重要時期及變化。在這些時期及變化中,始終存在著這樣一些基本矛盾:(一)人民要求國家統一與國民黨「依美求存」路線和「臺獨」勢力的矛盾;(二)人民要求當家作主與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的矛盾;(三)國民黨內部不同背景、不同派系之間在權益分配上的矛盾。這些矛盾,以第一種為最主要,它決定和影響其它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這完全可以從臺灣40餘年來發生的各類政治事件中得到證實。
  • 美軍南海撒野 臺當局敲邊鼓絕無好下場
    最近南海頗不寧靜,繼美國「裡根」號和「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在南海炫耀武力之後,據說英國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伊莉莎白女王」號近日將首次赴遠東,加入到美國、日本的軍事演習當中,在南海展現大英帝國當年海軍的榮光。
  • 「大中至正」牌匾被拆10年 臺退役上校斥蔡英文:不要清算「兩蔣」
    【環球網綜合報導】島內退伍軍人團體3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追思典禮,臺退役上校李天鐸在談及2·28時對於臺當局大搞「去蔣」「去中國化」的行徑痛批,蔡英文當局不應該疏忽「兩蔣」的貢獻,不應該進行政治清算。臺灣「聯合新聞網」3日報導稱,李天鐸在典禮上致辭時提到,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曾把中正紀念堂大門的「大中至正」牌匾拆下來,從那以後他就不敢從「那個門」走進來,因為他覺得自己「愧對蔣公,愧對老校長,愧對所有把我們帶來臺灣的老祖宗」。
  • 蔣介石忌日將至,臺灣卻「手起刀落」兇猛「去蔣」
    這其中,瘋狂的有之——有蒙面男趁夜色掩護,在臺北市長柯文哲辦公室附近,以「竹竿綁菜刀」「斬首」蔣介石銅像,據說是給不滿「反蔣」的柯文哲一點顏色看看;他們更揚言,要對全臺灣數百座蔣介石的塑像一座一座「摘其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