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萬笑笑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
編者按:
在整個抗疫戰場上,有衝鋒在前的醫務工作者,也有做好後勤保障的行政人員;有與病毒面對面的「幕後英雄」檢驗人員,也有轉運確診病例的救護車司機;有在卡點執勤的村醫,也有流調走訪的疾控人員。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那些在基層參加抗擊疫情的「戰士」。 「我心疼我的同事們」 人物:安徽省寧國市河瀝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汪文芳
汪文芳(右二) 約汪文芳的採訪時間,並不容易——白天都在布置和督導工作,晚上還有臨時任務,是河瀝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總統籌。這天在工作返程的路上,她才得空講講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團隊的經歷。 汪文芳告訴《健康縣域傳媒》記者,河瀝溪街道正處於寧國市東大門,有溧黃高速出口和G233國道連接外省市,因此疫情防控任務繁重。「自1月24日開始,河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先後接到了駐點長途汽車站等對來寧人員進行體溫檢測的指令。」因為工作啟動早,轄區人口多、情況複雜等原因,社區老百姓都不太能理解,開展工作有點困難。「因為疫情早期老百姓還意識不到這次疫情的嚴重性,配合起來有點難度。我們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還要跟老百姓做好溝通,讓他們理解並配合,又不能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疫情防控期間,汪文芳說她這個總統籌壓力很大:「有時晚上十一二點都要到現場去調和,還要做各個部門和自己工作人員的思想工作。很多因素是未知的,我很擔心同事們的身體健康。」醫院值守、卡點執勤和返寧人員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隨訪,是主要的工作,汪文芳既要想好人員統籌,讓每個人在每個點都能頂起來,又要考慮工作中的各種風險點。 「高速公路和省道卡點都是24小時值守。卡點值班人員的辛苦,真的讓人很心疼。1月26日那天,我們中心一位同事白天在汽車站卡點值守了12個小時,晚上上級部門通知我們在高速臨時增加一個卡點,他又主動請戰。當時的高速卡點還沒有任何遮擋,他從晚七點到次日早六點,站著執勤到天亮。」講到這些事,汪文芳有些哽咽。她所在的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平均年齡在46歲,而汪文芳是一位「80」後領導。 「我知道這個事情後,第二天就安排後勤同事給所有執勤人員買了一雙保暖鞋。」汪文芳說,春節期間,省道車輛比較多,同事們就來回跑,認真重複著測溫動作。 辛苦的還有負責武漢返寧和其他風險地區返寧人員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同事。「有的電話聯繫不接聽的、不理解的、不配合的,為掌握真實的信息,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我們 的工作人員做好防護措施後逐戶解釋溝通隨訪,有的戶與戶之間要步行很長一段時間。有的是卡點執勤下班後顧不上休息就接著完成返寧人員的隨訪工作任務,檢測體溫有無異常、宣傳注意事項和一些防護知識,並規範的最好各 項記錄」汪文芳向記者描述著。 作為總統籌,汪文芳也有很多棘手的問題要解決。比如, 中心和各個村衛生室的規範管理。「在疫情防控的早期,為防診療安全,果斷將中心的正大門封閉,僅留側門一個通道,並在側門處嚴格執行預檢分診,凡進中心者均要進行體溫測量和詳細的信息登記,把好就診的第一道關。」 「每個村衛生室都是獨立法人,要讓他們明白疫情的嚴重性,思想引起足夠的重視,還要付諸行動。 超出能力判斷範圍的不該看的能夠做到堅決不看,且可做到良好的溝通和解釋工作,讓老百姓理解、支持和配合。 並能夠規範的診療。 」汪文芳說,她每天會帶隊下各個村衛生室督導,查看診療範圍,特別是發熱人員。
就在半年前,汪文芳和同事們打贏了9號颱風「利奇馬」帶來的洪災。2020年又趕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汪文芳說,雖然不知道下一次是什麼挑戰,但只有全力以赴,才不辜負老百姓和組織的信任。 當好疫情偵察兵 人物:浙江省長興縣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科科長 宋玉芳
打電話者為宋玉芳 宋玉芳,是浙江省長興縣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科科長,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擔任流行病學調查組負責人,主要任務是對懷疑人員進行排查,摸清暴露情況,確認密切接觸對象,被稱為疫情偵察兵。
1月中下旬,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1月23日,浙江省啟動一級響應,在此期間,宋玉芳的主要工作是學習國家、省、市相關方案要求,參與制定長興縣新冠疫情防控相關方案,培訓長興縣疾控應急機動隊員及基層公共衛生工作人員。 長興縣出現湖北等地來長興的可疑發熱病人後,宋玉芳和同事們組織流行病學調查組人員開展可疑病例流行病學史調查,追蹤可疑感染來源和發病後密切接觸者,準確判定可疑疫點,為後期疫點消殺、病人管理、密切接觸者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還需要追蹤各地病例的來長興的可疑密切接觸者,判定接觸時間、接觸危險程度,落實密切接觸者14天的隔離隨訪管理等工作。
宋玉芳告訴《健康縣域傳媒》記者,流行病學調查主要看調查對象的配合情況,看調查對象的活動史,調查過程中除了要調查清楚其活動情況,還要做好疾病的防制知識宣傳和安撫工作。讓患者放鬆心情,更有助於配合疾病治療。遇到活動史比較複雜的患者,可能一份調查就要問個1~2個小時,有時候還會遇到各地方言的患者,就要反覆與患者溝通,盡全力保證調查的準確性,及時性。 「最累的時候,就是眼睛睜不開,但還強打精神。有段時間每天晚上2點多出檢測結果,再通知醫院,然後就連續失眠。長興確診病例那天,晚上3點多搞好材料,第二天早上八點前又到單位。」當記者問及她這段時間最累的狀態時,宋玉芳平靜地回覆說。
在平常時期,傳染病預防控制科的工作也不輕鬆。「負責全縣傳染病疫情的監測,及時發現各類可疑疫情並且及時處置。包括登革熱,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熱,麻疹等散發傳染病疫情以及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聚集性疫情和暴發疫情。還有免疫規劃管理和免疫相關疾病監測處置等工作。」宋玉芳說,自己是科班出身,對於工作的艱苦已經習慣了。 這個春節,宋玉芳原計劃是要和丈夫一起回湖南老家的。因為疫情,她主動留守,一心撲到疫情防控最前線,而丈夫在鄉鎮衛生院工作,負責鄉村疫情防控。他們還是兩個孩子的父母。 幸好,疫情形勢好轉,他們一家不久就能團聚了。 昔日「抗非先進」今時「御冠先鋒」 人物:陝西省韓城市金城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牛宇峰
身穿白大褂者為牛宇峰 牛宇峰,今年43歲,是陝西省韓城市金城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2003年「非典」時期,還在韓城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工作的他,因為第一批主動請纓進發熱門診抗擊「非典」,被評為「抗非先進」。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開始,排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由於缺乏防護物資,導致很多同志出現畏難擔憂情緒,從而無法順利開展工作。為使排查工作迅速開展,牛宇峰不畏困難,以身率先,充分利用僅有防護物資,主動帶隊深入一線排查,不漏掉任何一個返鄉人員。他說到:「以後這種情況通知我,我是黨員,我上」。
為了保障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對防護物資缺乏的窘迫,他竭盡所能尋找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護物資。防護物資到位之後,迅速配發給職工和轄區鄉醫。 為節約防護物資,做好「持久戰」準備,同時為了防止內部交叉感染的發生,牛宇峰同志果斷調整防控實施方案,決定成立「排查突擊隊」,「突擊隊」由牛宇峰帶隊,部分積極分子參加。「排查突擊隊的任務就是逐村逐戶監測登記湖北返鄉等重點人員體溫,並耐心細緻的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號召大家安心在家觀察,不必恐慌。」 牛宇峰說。 疫情防控期間,社區服務中心的食堂不能正常開火。
大家知道後,牛宇峰和同事們就受到了來自親人、朋友、同事家屬的各種「投餵」。比如羊肉泡饃、羊頭肉餄餎、韭菜盒子、韓城餛飩等韓城地方美食,同事把自己年前囤的羊肉貢獻出來包餃子。 牛宇峰說:「病毒無情,人間有愛。我們基層醫務工作者也感受到了平時大家沒有表達的關心和愛護。」 「90」後村醫的堅守 人物:河北省河間市果子窪回族鄉果子窪三分村衛生室村醫金貝貝 金貝貝(左二) 金貝貝,28歲,是河北省河間市果子窪回族鄉果子窪三分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2014年6月畢業後,他就回到自己的故鄉為村民服務。2018年完成在職本科畢業,2019年取得執業醫師資格。 「當一名村醫是我從小的夢想。」金貝貝說,因為爺爺是村裡的赤腳醫生,他從小看爺爺為村民解除病痛,所以兒時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 果子窪三分村有1300左右的人口,平時金貝貝就承擔村裡的公共衛生和村民健康檔案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參與了村裡的站崗巡邏,為兩戶武漢返鄉人員測體溫。 2月8日,金貝貝收到果子窪衛生院的通知,他已被抽調至河間市人民醫院。接到通知後,這個有6年黨齡的90後小夥,迅速收拾行李去報到。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滄州市是河北省的重災區,確診病例28例,其中河間市確診病例8例。金貝貝在河間市人民醫院的任務就是負責看護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的輕症患者。 「這期間,最令我感動的是,我們收治的一個12歲小女孩。小女孩特別懂事,懂事得讓人心疼。每次我給她打電話,她都說,叔叔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咱們一起加油,戰勝病毒。」金貝貝說,這是他工作以來,第一次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看著同行們奔赴湖北前線,他也以自己是醫生而自豪。 作為一名村醫,金貝貝還承擔所在村的健康扶貧工作。他不僅為貧困戶診治疾病,更及時傳遞實施國家健康扶貧政策,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能看病」,為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提供健康保障。 金貝貝說:「每家每戶,我閉著眼睛都走不錯,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我都一清二楚。只要村裡的鄉親們需要我,我就在他們身邊。」
專家點評:
趙林海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無論慢性病管理還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區是防控的第一線,基層工作人員是防控成功的主力軍。突發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廣大社區工作者全力以赴,用自己的辛勞和堅守、群防群控抵禦疫情。社區工作者面對的是千家萬戶,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積極成效。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當疫情過去後,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很多工作的最終落實仍然要依賴廣大基層工作人員的堅守和付出。本次突發新冠病毒疫情讓那些平時默默無聞辛勤工作的基層工作人員回到我們的視野,彰顯了他們的力量和價值,希望未來能形成良性激勵機制,資源下沉,讓社區基層工作人員能有更加完善的工作環境和積極的社會評價,充分發揮其醫療衛生領域聯防聯控的主力軍作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