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時期,中國引進了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客觀上反映了
①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②世界各大洲之間的聯繫加強
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要求
④統治者擴大對外交往的強烈願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增加快,人地矛盾突出;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需要大量勞動力;新航路開闢使世界聯繫更加密切;故A項正確。統治者擴大對外交往的強烈願望是明朝朝貢貿易,故④錯誤,排除BCD項。
2.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中西科技成就簡表
據材料可知
A.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
B.東西方社會發展趨勢不同
C.「東學西漸」歷程開啟
D.中西方科技發展方向不同
【答案】B
【解析】從材料可知,西方在望遠鏡、幾何學及力學等近代自然科學領域取得重大成績,而中國的科技成就集中在農學、醫藥及手工業等方面,能反映出中西方的社會發展趨勢不同,選B選項;材料體現的是中西方不同領域的科技成就,不能體現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不選A選項;材料沒有涉及東方學說思想傳播到西方的內容,與C選項無關;材料中中國的科技成就體現了中國社會是農耕經濟,而西方的科技成就體現了西方已向工業社會發展,D選項不是材料所體現的本質問題,不選。
3.侯外廬把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比作歐洲的《人權宣言》。這是因為二者都
A.宣揚反對專制的民主精神
B.體現出強烈的反神學色彩
C.具有開啟民智的啟蒙作用
D.導致中西社會的重大變革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權宣言》明顯具備反封建君主專制的性質,而黃宗羲提出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故A正確。「強烈的反神學色彩」不合題幹主旨,故B排除。《明夷待訪錄》沒有明顯的開啟民智的啟蒙作用,故C錯誤;《明夷待訪錄》沒有引起社會的重大變革,故排除D。
4.下表為l750--1900年歐洲與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所佔比重表(單位:%),表中的數據變化說明
A.鴉片戰爭前中國製造業落後於西方
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起步早發展慢
C.民族工業的興起縮小了中西差距
D.工業革命是中西方製造業的分水嶺
【答案】D
【解析】仔細觀察圖表信息,發現1860年是中西方製造業的分水嶺,1860年以前中國和歐洲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所佔比重差距不大,1860年以後,差距明顯拉大,結合所學知識,應該是歐洲完成了工業革命,中西方之間差距拉大,故選D。A項表述片面,從數據發現1750年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所佔比重超過了歐洲,故排除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於19世紀60、70年代,B項中「起步早」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從1860-1900年數據發現差距不是縮小而是進一步拉大了,故C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C。
5.下表為梁啓超1901年所著《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的部分內容。這些內容旨在呼籲
A.摒棄倡導專制的儒家思想
B.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國家
C.轉變國家理念以救亡圖存
D.客觀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
【答案】C
【解析】材料無法體現「摒棄倡導專制的儒家思想」,排除A;由於階級和時代局限性,不可能真正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國家建立,排除B;據中國舊思想「故君主為國家之主體」、歐洲新思想「故人民為國家之主體」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主張民主的思想,表明梁啓超主張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機,C正確;材料並不能說明梁啓超客觀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6.下表為清末民初上海四種不同類型知識分子涉及民族觀念的詞彙使用情況統計。由下表可知,當時上海的知識分子
A.具備領先的民族意識
B.擺脫了傳統華夷觀念
C.正視中西間文化差異
D.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答案】D
【解析】從表中數據可以清晰地發現部分知識分子對夷的使用頻次大大低于洋、西,上海是五口通商重鎮,處於中外衝突交匯的前沿,部分知識分子對中國之外的世界的理解增強,表明夷夏觀念在逐步消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故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領先的民族意識,故排除A項。B項表述過於絕對, 故排除。傳統保守知識分子夷夏觀念明確,未能對西方文化進行正確認識,故排除C項。
7.1757年至1840年,廣州的關稅收入長期佔整個朝廷稅收的4成,使廣州成為中國與世界進行商業貿易的中區。廣州的發展主要得益於
A.工業革命促進中西貿易的繁榮
B.政府政策的變化
C.清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依賴商業
D.世界市場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清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顯然廣州的發展主要得益於政府的政策變化,故B項正確。工業革命後是1840年之後,由於鴉片戰爭爆發,廣州地位逐漸被新開放的上海城市代替,A錯誤;清政府財政收入依然是以農業稅收為主,C錯誤;世界市場的形成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完後之後,D錯誤。
8.以上是1876年京師同文館的一份課程計劃表。該課程計劃表明京師同文館
A.實現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
B.拓展了洋務運動的業務範圍
C.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
D.是「中體西用」的突出體現
【答案】D
【解析】從課程計劃表的內容來看,京師同文館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在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練習譯書」,沒有與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論相關的課程,而「漢文經學」是「始終不已」需要學習的課程,說明這一課程計劃是「中體西用」的突出體現。故答案為D項。A項中的「有效融合」,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京師同文館的課程沒有超出這一範圍,排除B項;這一課程計劃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起到改造的作用,排除C項。
9.新文化運動經歷了由「中西文化激烈衝突」到「新舊文化的調和」再到「多元文化並存、進而重組」的過程。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A.體現新文化必然取代舊文化
B.對西方文化全盤肯定
C.經歷了文化轉型的歷史過程
D.方向發生根本性轉移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中西文化激烈衝突」到「新舊文化的調和」再到「多元文化並存、進而重組」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在新舊文化的矛盾與抉擇中走向包容共存,體現了近代文化轉型過程的曲折性與複雜性,故C項符合題意。A項表述絕對化,故排除。B項,對西方文化全盤肯定存在於新文化運動前期,並不能整體性體現中西文化由對立到共容的過程,故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新文化運動方向的根本性轉移,故排除。
10.五四運動之前,孫中山對新文化運動主要是進行觀察,極少表態。五四運動之後,他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新文化運動持懷疑的態度。這表明孫中山
A.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
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反對單純的思想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對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而材料中「五四運動之後,他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新文化運動持懷疑的態度」表明孫中山是比較理性的。故答案為B項。A項,孫中山是資產階級,不可能接受馬克思主義,排除;C項,辛亥革命的不足主要是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新文化運動對中西方文化的看法無關,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反對單純的思想革命,排除。
11.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思想界主要是圍繞東西文化孰優孰劣進行比較,評判和論爭。而自20世紀30年代初期以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資源的重視則成為其主要共識。當時思想界這變化主要是由於
A.西方文化無益於解決中國問題
B.民族危機促進了文化自覺自信
C.中國文化成為抗戰的精神寄託
D.列強侵略加劇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B
【解析】從材料中的「20世紀30年代初期以後」可知,當時中日民族矛盾尖銳,對傳統文化與資源的重視是提振民族精神抵抗日本侵略。故答案為B項。發生變化的原因不是基於對中西文化的認識,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中國文化在抗戰中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矛盾,排除D項。
12.世界第一部唐詩交響樂《大地之歌》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1908年創作的,它以中國唐詩為背景,歌詞來自於一本意譯的中國抒情詩《中國之笛》。該曲的創作體現了
A.全球化推動中西文化的借鑑與交融
B.唐詩具有兼容並蓄的氣度與品質
C.跨界融合是滋生藝術生命力的根本
D.傑出文藝作品須有中西貫通特徵
【答案】A
【解析】材料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借鑑交融,故A正確;B說法正確,但是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材料無法體現「跨界融合是滋生藝術生命力的根本」,排除C;D說法太絕對,傑出的文藝作品並不一定要中西貫通,排除D。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清之際,以傳教士為橋梁和紐帶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一批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書的翻譯以及世界地圖的傳入,打開了明朝知識界認識和了解「西學」的窗口,衝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和歷史作用》
材料二 近代以來,歐洲與中國間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長短互補的格局,文化交流變成了作為落後一方的中國向作為先進一方的歐洲學習的進程。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就中國方面而言,就不簡單是一般意義上的落後向先進學習,而是為著尋求解決中國政治危機,救亡圖存而向對手學習。隨著對於救國方案探討的深入,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對於歐洲文化的注意力,漸漸便轉移到了探討如何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構成進行改造上。
——摘編自林延清、丁偉志《近代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特點》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2)依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響:對中國:衝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衝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對西方:增進歐洲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影響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
(2)特點:不平等下的中國向西方學習;在列強侵略下的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具有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原因:列強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方文化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仁人志士的推動。
【解析】(1)影響:對中國:根據「衝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得出衝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根據「打開了明朝知識界認識和了解『西學』的窗口」得出衝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對西方:根據「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得出增進歐洲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影響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
(2)特點:根據「歐洲與中國間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長短互補的格局,文化交流變成了作為落後一方的中國向作為先進一方的歐洲學習的進程」得出不平等下的中國向西方學習;根據「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得出在列強侵略下的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根據「是為著尋求解決中國政治危機,救亡圖存而向對手學習」得出具有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根據「隨著對於救國方案探討的深入」得出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原因:根據「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列強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結合所學,思想上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傳播,經濟上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另外仁人志士的推動也是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不斷深入的重要原因。
14.人類政治文明的演進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歷史分野幾乎是必然的,無論是古希臘的城邦民主,還是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們都各自適應了當時當地的歷史和地理條件,是制度演進的客觀結果,而不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
——摘自潘傳表《中西民主制度的兩次歷史分野》
材料二 傑佛遜曾經說過:「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憲者們精明地設置障礙,使權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個人或一個部門之手,以避免胡作非為或盲動。控制的辦法主要是使每個部門都在別的部門中發揮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緩甚至阻止其他部門的行動……
——錢滿素《美國掀翻:分權.制衡.民主化進程》
材料三 新中國60多年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延續過程。改革開放後30年我們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內取得的,沒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後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分野各自是如何實現的?。
(2)材料二中「猜疑」的實質是什麼?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制憲者們是如何「精明地設置障礙」,以避免總統「胡作非為或盲動」的?
(3)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後30年我國實現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表現?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民主政治發展的認識。
【答案】(1)實現:古希臘通過梭倫、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裡改革逐步確立和發展起奴隸制民主政治。中國在秦統一全國後正式建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後經歷代王朝的發展、完善而不斷強化。
(2)實質:權力制衡。
美國總統由選民投票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總統雖掌握行政、外交、軍事等重大權力,但必須執行國會通過的各種法案,並接受國會和司法部門的監督。
(3)表現: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等制度;健全法制,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實行依法治國,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認識:人類社會的民主政治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民主政治的實施由於國情不同而呈現不同特點。
【解析】
(1)從材料中「無論是古希臘的城邦民主,還是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們都各自適應了當時當地的歷史和地理條件,是制度演進的客觀結果」,結合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歷史知識可知,古希臘通過梭倫、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裡改革逐步確立和發展起奴隸制民主政治。中國在秦統一全國後正式建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後經歷代王朝的發展、完善而不斷強化。
(2)本問有2個小問,第一小問是實質,「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其思路是猜疑——權力制衡——自由政府。據此可知,其實質是權力制衡。第二小問是辦法,根據材料信息「使權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個人或一個部門之手,以避免胡作非為或盲動。控制的辦法主要是使每個部門都在別的部門中發揮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緩甚至阻止其他部門的行動……」和結合所學高中歷史知識可知,制憲精英們通過選舉制、任期制和三權分立原則來捍衛民主共和制度。據此可以得出如下具體辦法:其一,美國總統由選民投票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其二,總統雖掌握行政、外交、軍事等重大權力,但必須執行國會通過的各種法案,並接受國會和司法部門的監督。
(3)本問有2個小問。第一小問是表現,緊扣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史實可知:其一,涉及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等制度;其二,涉及法制建設的是健全法制,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實行依法治國,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第二小問是認識,緊扣材料信息和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可知,縱向看待人類的民主政治,不論是古代雅典、近代美國,還是現代中國,其發展歷程可以得出的認識是人類社會的民主政治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結合所學知識,橫向看待民主政治,類型多元,性質多樣,適合自己才是最好,可以得出的認識是民主政治的實施由於國情不同而呈現不同特點。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時間
中國
外國
20世紀30年代
1933年7月《申報月刊》開展了關於中國現代化問題的大討論。此次討論共收到10篇短論和16篇專論,90%的論文贊成、傾向於社會主義和「非資本主義」方式。
南京國民政府於1933年和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1935年資源委員會實施重工業五年計劃;1933-1937年先後設立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產改進所等等;1934年開始發起「新生活」運動,培養「現代國民」,造就「現代國家」。
大危機由美國爆發,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並導致了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上臺。
日本為了轉嫁危機和建立世界霸權計劃,開始大舉侵華。
蘇聯兩個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據王術靜《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化問題論爭研究》等改編
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一:
論題: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傾向」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闡述: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中國學者開始反思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弊端和出路,而傾向計劃經濟手段;中國作為後現代化國家與歐美現代化國家的巨大差距,使國人產生了推進現代化進程的緊迫感;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國難加重,中國出於應對戰爭的需要,因而統制經濟佔上風。
示例二:
論題: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化進程加快。
闡述:可從經濟、文化生活等角度闡釋。答案略。
(示例不作為閱卷標準答案)
【解析】從材料「1933年7月《申報月刊》開展了關於中國現代化問題的大討論」中可以分析出觀點;然後結合20世紀30年代中外的相關歷史來分析觀點即可。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時期
國外現代化研究狀況
國內現代化研究狀況
20世紀50年代
現代化研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迅速興起。關注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問題。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受蘇聯學水界影響,現代化這一新興領域與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一樣被拋置一邊。
20世紀60、70年代
60年代,美國學術界加緊對蘇聯發展道路的研究,對日本、中國等非西方國家現代化問題關注起來。70年代,學者們提出了諸多有關後工業、後現代的社會理論,形成對此前經典現代化的修正與拓展。
對於西方的現代化歷程以及西方現代化研究的諸多新成果,中國學術界一般漠然視之。
20世紀80年代以來
西方現代化理論遭遇到嚴峻挑戰。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的現代化模式越來越遭到人們的質疑。美國學術界所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發展問題、南北對話等問題。
80年代中期,國家社會科學「七五」規劃的兩個重點項目啟動:一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二是「中外近代化比較研究」。90年代以來,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科研院所,還有許多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學者,從不同視角涉足這一全新領域,除了對西方現代化論著及研究成果進行翻譯並介紹外,中國學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也相繼出版。
——摘編自錢乘縣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
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圍繞「中外學術界現代化研究」自擬論題,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中外關聯,論題明確,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一:
主題:與西方相比,現代化研究在中國起步晚
闡述:20世紀50年代,現代化研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學術界興起。在中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才引起重視並成為熱門課題之一。
(1)20世紀50代,現代化研究的誕生是戰後世界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在學術界的反映。在兩極格局,美蘇冷戰,新興獨立國家的湧現,以及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學術界率先開展現代化研究。
(2)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冷戰局勢,「一邊倒」,開展工業化建設、蘇聯學術等因素影響下,人文社科發展受到制約,現代化研究被忽視。60、70年代,中國左傾錯誤嚴重,雙百方針遭到破壞,學術界受到沉重打擊,西方的現代化研究被中國人認為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是宣揚西方的意識形態的工具。並且中國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對相關的研究成果了解較少。
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行以及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現代化研究成為時代的需要。雙百方針的重新確立,高等教育的恢復發展,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對國外研究成果的掌握等,都有利於現化化研究的開展。
結論:學術研究源於社會,並為社會服務。中國的社會環境與時代需求對學術界的現代化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示例二:
主題:中外學術界現代化研究的變遷
闡述:20世紀50年代,現代化研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學術界的興起,在中國則被忽視;20世紀60、70年代,現代化研究在西方學術界取得重大進展,中國仍漠然視之;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化研究在西方學術界遇冷,在中國則引起重視,逐漸成為熱門課題之一。
(1)20世紀50年代,參照示例一。
(2)20世紀60、70年代,兩極格局發展,多極化趨勢出現,國外現代化研究進一步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西方國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調整,後工業時代等理論提出的背景下,70S西方的現代化研究進一步修正拓展。
中國60、70年代,參照示例一。
(3)80年代以來,西方現化化研究逐漸消退,中國現代化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兩極格局日益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呈現多樣性,西方現化化理論受到質疑,學術焦點發生轉移。
中國80年代,參照示例一。
結論:現代化研究源於二戰後社會發展的需求,並對中外各國現代化發展具有理論指導和借鑑意義。
【解析】
本題屬於開放題型,依據材料中信息提取觀點,如「與西方相比,現代化研究在中國起步晚」「中外學術界現代化研究的變遷」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論證結合所學從新時期圍繞20世紀50年代、60-70年代以及80年底以來從科技發展與政治局勢相關影響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