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瀘州市納溪區安富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陶治麗、陶治榮姐妹收到了1000元的愛心捐款,捐款的好心人並沒有在現場。「輾轉三次終於完成了這次愛心接力,把錢送給需要幫助的人!」代為送出這筆捐款的納溪區圖書館館長袁曉秋終於了一樁心事。
「黃婆婆會一直關注你們的成長,每月還要資助你們500元!」得知姐妹倆的特殊情況後,袁曉秋代為轉達了黃婆婆願意持續捐贈的意願。
為抗疫: 八旬老太捐的「特殊黨費」被拒收
袁曉秋口中的「黃婆婆」是瀘州市納溪區圖書館一名退休職工,現年86歲的黃忠宣。轉交的這筆助學捐款,還得從今年疫情期間收到的一筆「特殊黨費」說起。
退休在家的黃忠宣不打牌不旅遊,就喜歡看新聞。疫情開始之後,她便一直關注疫情情況。隨著疫情的持續,黃忠宣覺得,自己作為一名享受國家退休金的老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做點什麼。
「我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和大家到一線堅守防控,但還是想儘自己的一點心意。」最初,黃忠宣老人想給疫區買點東西寄去,但又不知道疫區所需物資送到哪兒。在電視上看到大家都在捐「特殊黨費」,於是,黃忠宣找到納溪區圖書館副館長李宇翔,要捐款1000元。
幾天後,黃忠宣接到通知,「你不是共產黨員,特殊黨費交不進去,我給你退回來。」「不不不,捐出去的那還能拿收回來,你找個合適的機會送出去吧!。被退回來的錢黃忠宣老人堅決不要,最後李宇翔建議,「等棟梁工程啟動時,把這筆錢捐給貧困學生」。就這樣,被退回來的1000元就由李宇翔代為保管。
還沒等到棟梁工程啟動,6月份,副館長李宇翔突發意外去世了。待其家屬處理完後想起黃婆婆的委託時,卻又錯過了捐款時間,「辦不了,家屬說要把錢退給我!」黃婆婆的捐款再次被退回。
「黃婆婆不要,宇翔又走得很突然,我一定要把他的這件事情辦好,給幾方一個交待。」納溪區圖書館館長袁曉秋說,單位收到這筆退回來的捐款,向當地教育部門尋找求經濟困難學生捐款時,才從其他人口中了解到,早已退休的黃忠宣一直堅持幫助他人,除了陶治麗姐妹倆,每月黃忠宣還要資助納溪中學一名學生,從初中持續直到現在高中。
行善事:現在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夠用就行
12月3日,記者和受助學生陶治麗、陶治榮一起,在納溪區圖書館館長袁曉秋的帶領下,找到黃忠宣老人的家。雖然是第一次見到兩個孩子,黃忠宣與孩子就像久別重逢的祖孫,一手牽著一個孩子進屋,拿椅子、遞溫水、抓糖果……讓孩子們把這裡當自己的家。
在納溪圖書館,黃忠宣多年來私下資助貧困學生的事情,只有個別人知情。
「她每次資助貧困學生,都打招呼,不準給任何人講,怕給受助的孩子添負擔。」三年前,黃忠宣老人找到納溪區圖書館辦公室的舒主任,聽說她原來在納溪中學教書,希望能幫助一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為了不打擾孩子的學習,黃忠宣每月會把錢送到學生家長手中。每次期未考試結束,黃忠宣會都收到孩子家長發來的學習成績單。
「老太太,您也退休好多年了,最大的任務就是保重好身體,退休金應該自個兒留著花。」黃忠宣老人現在的退休工資有4000餘元,家庭條件算不上富裕,熟悉的人經常勸她。
黃忠宣卻不這麼認為:「現在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和兒子住在一起,穿的兒女在管,吃也花不了多少錢,我年紀大了,夠用就行。」
除此之外,黃忠宣老人每年要去聾啞學校看望孩子們兩次。上半年是六一兒童節,除了帶去糖果和玩具,還要捐500元為他們加一道菜,讓孩子高興的過節。下半年天冷了,要去為他們添置新衣,怕孩子們凍著,十餘年來沒有間斷。
在黃忠宣臥室的床頭柜上,擺放著一個用珠子串成的手工花瓶,有客人來,黃忠宣老人都會拿出來欣賞,這是聾啞學校的學生幾年前送給她的禮物。「做出這麼漂亮的花瓶,對那群孩子們來說並不容易,那是孩子們的純真。」
「樂善好施,不僅解受施人一時之困,也讓給予者倍感幸福。」當記者採訪黃忠宣老人時,她對自己多年來資助貧困學生的行為不願過多提起,在她看來,自己的歲數大了,也不曉得還能資助多長時間,但只要在一天,就會儘自己所能幫助這些家庭困難學子讀書,這是她應盡的本分。(文/圖 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