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餘淼傑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未來幾年,我國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為此,必須大力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加快自由貿易港建設就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一大重要舉措。
一個關鍵詞
什麼是自由貿易港呢?簡單說,就是國家劃出一定區域允許境外貨物、資金、或外方交通運輸工具自由進出的港區。理解自由貿易港,得抓住一個關鍵詞:境內關外。自由貿易港從地理範疇來說,自然是在一國或地區境內,但從行政監管來看,則是在海關管理關卡之外。
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新時代下我國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舉措。從改革的動態演變來看,也是時代的必然。我國四十年對外開放的歷程,事實是經歷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推進的過程。八十年代之初,開放深圳等四個港口城市,我國的開放正是從這四個點開始。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國家再次開放沿海十四個港口,並劃定六個經濟三角洲,外貿開放由點推到線。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後,在我國中部東部許多省府設立了國家級高新技術開放區,對外開放也就從沿海一條線擴大到面。
世紀之交,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我國先後設立了60來個出口加工區。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之後,國家2013年又在上海成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又陸續在廣東、天津、福建,以及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成立自貿區,形成「1+3+7」 的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三個特徵
但改革沒有止境、開放沒有盡頭。今天的自由貿易港建設又比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推進了一步。雖說都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高度獨立的境內關外區域,但自由貿易港比自由貿易試驗區更為開放、政策更為靈活。比如目前上海自由貿易港區正在探索升級為自由貿易港,並將探索實現一線無條件準入、區內免證免審、登記式備案。
不妨再具體點。自由貿易港通常有三個特徵。在貨物交易方面,自由貿易港要求快速、便捷。所謂「快」,是指在行政審批流程上應儘量簡化,能夠做到多證合一,通關快速。而「便捷」一方面是指港口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聯通海陸空,為港區企業「便捷」地連通世界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便捷」還有另一深層含義。簡單說,就是要求人、財、物的方便快捷。人員出入境方面,允許人員自由流動。通過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出入境的便利、政策優惠,以及完善的服務業和宜居的生活環境,吸引人才流入。在金融支持方面,自由貿易港內應該有較為寬鬆的貨幣兌換機制及較為完善的融資租賃體系等,這有助於跨境業務結算、吸引外資,為港口商貿活動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最後在對外交流方面,自由貿易港所在地應與其他地區保持較好的貿易夥伴關係,讓以該自由貿易港為基地的出口商和投資者可以享受多重優惠。
那麼,目前國際上有沒比較成功的自由貿易港?它們的建設有那些可以借鑑學習的地方?
三點差距
從自由貿易港發展史來看,國際上成熟的自由貿易港區多位於海運歷史悠久、市場機制比較完善的發達國家,如德國漢堡自由貿易港、杜拜自由貿易區、荷蘭鹿特丹自由貿易港區、韓國經濟自由區以及美國的各大自由貿易港區。我國香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也成為世界首要的物流樞紐之一。
乍看起來,境外這些成功的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模式大同小異。不過,精妙之處就在於它們各自的差異化上。事實上,不同的自由貿易港有著不同風格和特點。香港、新加坡的整體型自由貿易港,德國漢堡、韓國釜山自由貿易港區,阿聯杜拜工貿結合型自貿區,以及荷蘭鹿特丹港為物流型自貿區都有其各自鮮明的特色。
比如說,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就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據統計,新加坡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位居全球第二。先進的基礎設施使得新加坡港能夠保持高效的物流,許多國際物流公司也因此在新加坡港設立全球或地區總部。其次,新加坡港通過率先實現了國內相關部門和國際港口間信息共享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礎上,實現高效調度和快速通關,通關時間最低只需10秒鐘,貨櫃通過港區大門最低只需25秒。
目前,我國的港口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球貨櫃吞吐量前五大港口中中國獨佔四個:上海、深圳、寧波-舟山、香港。它們的規模均可以跟新加坡媲美。許多保稅港區也都在積極探索向自由貿易港轉型的新道路。不過,筆者與合作者徐竹西、祝輝煌近期的研究發現,我國港口與真正的國際自由貿易港在貨物貿易便利程度、人員流通自由度和金融發達水平三個方面同國際上成功的自由貿易港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還是任重道遠。
三條建議
我們建議國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出臺相應政策,推動自由貿易港的建設。
首先,提高港口貨物貿易便利度。注重加強港口設施建設,構建信息化的物流網絡;在全國各大港口建立安全高效的電子清關系統。對此,宜區分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確保落實「境內關外」,實現「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人貨分離」管理模式,發達地區進一步探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離岸稅制安排。
其次,提高人員流動自由度。一是規範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建立便捷高效的人才籤證制度,為跨境務工人員出入境和停居留提供更大便利;二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開放型人才,為高端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吸引人才聚集,避免出現高端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的問題。
最後,在可控範圍內,進一步提高金融便利程度。一是繼續在自貿區內試點資本項目開放相關政策,提升外匯結算便利程度。這既能夠為港區內企業進行轉口貿易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降低港區企業的貿易風險,又能夠繼續吸引更多跨國貿易企業將總部設在貿易區內,發展總部貿易。二是要積極構建配套的金融租賃體系,為港區內的貿易活動提供充足資金支持。
學者名片
餘淼傑
知名經濟學家,青年長江經濟學教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研究國際聯盟秘書長,國家傑青基金得主,全球經濟管理類前1%高引論文經濟學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和中國經濟發展,在國內外頂級和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經濟學專著、教材、時評隨筆九部。
發表論文曾被英國皇家經濟學會評為年度最佳論文,並獲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獎,是首位獨立獲得該獎的華人經濟學家。
曾先後四次獲得全國國際貿易研究最高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發展經濟學最高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胡繩經濟學研究獎、劉詩白經濟學獎,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