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
黃疸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種。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2 —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大家會經常簡單地把黃疸病看作就是皮膚發黃,其實皮膚發黃只是外表現象,正常人體血液罩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質,叫做膽紅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裡的膽紅素增高,皮膚、眼白等處就會發黃。 所以說新生兒得黃疸病,幕後黑手就是膽紅素。
正常來說,膽紅素會由肝臟代謝,通過膽汁排出體外,但是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體內的紅細胞數量過多,生命過短,並且肝臟功能發育的不是很成熟,大量膽紅素在孩子體內累積,導致寶寶出現黃疸。
那麼什麼原因可引起體內膽紅素升高呢?
1、 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體內的膽紅素約80%是由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而形成的。
如果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膽紅素激增,就會引起黃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就屬於這一類,新生兒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而且進展很快,皮膚呈現金黃色。當血裡的膽紅素超過20毫克%時,膽紅素就可能進入腦細胞,幹擾腦細胞的正常活動和功能,引起核黃疸,威脅新生兒的生命。
2、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洩胍紅素發生障礙。
由於肝細胞發炎或肝細胞內缺少一種酶,或這種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洩膽紅素,如患新生兒肝炎或敗血症等。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產生生理性黃疸,就是因肝臟酶活力低下這個原因。有的嬰兒吃了母乳 也會引起這種類型的黃疸,因為母乳內含有一種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質。嬰兒哺乳後,這種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釋放出遊離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而導致黃疸。
3、由於膽管阻塞,膽紅素不能排洩到小腸,使膽汁淤積在肝細胞或膽道內而引起黃疸。我們稱它為阻塞性黃疸,如新生兒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等。
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排出膽紅素呢?
1、 母乳餵養,多吃多排
大便排出能減少寶寶體內膽紅素,加強母乳餵養,無論是對黃疸還是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好處。
2、 補充白蛋白、益生菌
白蛋白可以吸附血液中的游離膽紅素,阻止與大腦細胞結合,調節免疫,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白蛋白多肽不需要腸道分解,直接被腸道吸收,相當於給他體內白蛋白提供原料,這樣肝臟在合成白蛋白的時候就會輕鬆很多,減少肝臟的負擔。益生菌有助於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促進腸蠕動,並結合膽紅素還原為尿膽原、糞膽原排出體外。
3、 藍光照射治療
藍光治療是祛黃疸的最好辦法,特別是對於病理性黃疸。通過複雜的光化學反應,將膽紅素排出體外,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
4、撫觸按摩
通過撫觸能夠增加迷走神經的緊張性,從而加速腸道蠕動、胃泌素及胰島素的施放,提高腸胃消化能力,增加排便次數。通過科學撫觸,能夠促進新生兒的食慾,從而加速腸道菌群平衡,排出膽紅素。
5、 給寶寶補充充分的水分
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洩。特別是奶粉餵養的寶寶,二頓奶之間需要補充水分。
金漢珍,黃德珉,關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 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2] 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7—139
作者:喬靜; 刊名:首都食品與醫藥 上傳者:唐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