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寶寶膽紅素腦病很兇險,家長需重視

2020-11-14 兒科醫生隋靜


我們兒科醫生之所以重視新生兒黃疸,一方面,因為有的病理性黃疸是由於原發病引起,如感染、溶血等,這些都是需要積極治療的;另一方面,是因為膽紅素過高,可能出現膽紅素腦病急性膽紅素腦病可能是可逆的,如果不積極治療,則可能導致永久性不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出現智力、運動發育障礙,造成寶寶終身殘疾。

為什麼會出現膽紅素腦病呢?

我們大腦中有一道屏障——血腦屏障,它的作用在於限制某些物質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以避免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血中游離膽紅素(即間接膽紅素)是被允許進入的。正常情況下,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含量不高,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的膽紅素並不多,所以不會對大腦造成傷害。

當出現重度黃疸即血清膽紅素〉342umol/L(20mg/dl),大量的游離膽紅素進入中樞系統,沉積到大腦基底核,視丘下核、蒼白球等部位,使神經核被黃染,膽紅素神經毒性所致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稱之為急性膽紅素腦病。

典型的急性膽紅素腦病經歷3個階段:

腦病第一期(警告期):主要表現為嗜睡、拒乳、肌張力減退、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狀,也有表現為呼吸暫停、心動過緩。此階段膽紅素水平如能迅速降低,上述表現是可逆的。如不處理大約經過半天到1天進入痙攣期。

腦病第二期(痙攣期):拒乳、呻吟、尖叫、凝視、眼球震顫、呼吸暫停、呼吸不規則、呼吸困難、痙攣、肌張力增高、驚厥或角弓反張等興奮症狀,重者可深度昏迷,甚至因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此階段出現肌張力增高者可發展為慢性膽紅素腦病,如緊急換血可能逆轉中樞神經系統改變。

腦病第三期(恢復期):肌張力增高消失,轉為肌張力降低,吸吮和反應逐漸恢復,繼而呼吸好轉,1~2周後急性期症狀可全部消失。

經搶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遺留後遺症——慢性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即膽紅素毒性所致慢性、永久性的腦損傷。

核黃疸典型表現通常在1歲前嬰兒餵養困難,高調哭聲和肌張力減低,但深腱反射增強,持續頸強直,運動發育遲緩及不同程度的智力減退,最終發展為手足徐動型腦癱。

典型核黃疸有四聯徵,包括錐體外系運動障礙、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眼球運動障礙和牙釉質發育異常。

哪些患兒容易發生膽紅素腦病?

(1)重度以上的高膽紅素血症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常在 342.2umol/L 以上,即>20 mg/dl);

(2)雖血膽紅素指標未達重度以上,但合併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 (G6PD) 缺乏、早產兒、缺氧、脫水、低血糖、感染、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等危險因素者,也易發生膽紅素腦病。主要是因為這些情況下,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會增高,膽紅素進入更加容易。

(3)低出生體重兒甚至在 171 - 239μmol/L(10 - 14 mg/dl)即可發生膽紅素腦病。低出生體重兒發生膽紅素腦病時通常缺乏典型症狀,而表現為呼吸暫停、循環呼吸功能急劇惡化等,不易診斷。

膽紅素腦病的診斷主要依據患兒高膽紅素血症及典型的神經系統臨床表現;頭顱磁共振成像 (MRI) 和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可以輔助診斷。

早期幹預治療是防止重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和預防膽紅素腦病的關鍵

1.換血療法:換出過多的膽紅素和致敏的紅細胞,降低血清膽紅素。

2.藍光治療:改變膽紅素的結構,使膽紅素更易排出。

3.藥物治療:補充白蛋白或血漿可減少游離膽紅素,使透過血腦屏障的膽紅素減少。

4.及時治療原發病可降低膽紅素腦病的危險因素。

5.已發生膽紅素腦病者,根據各期表現給予對症治療。後遺症期可指導早期幹預智力和運動發育。

減少膽紅素腦病發生的關鍵在於預防

積極降低膽紅素水平,同時儘量減少高危因素的發生

  • 在寶寶出生頭1周,家長需要密切關注寶寶皮膚黃染情況,監測膽紅素增長情況。
  • 對於重度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一定要遵醫囑,住院藍光等治療。
  • 一旦重度黃疸寶寶出現拒奶、反應差,就需要引起家長、醫生重視,防止膽紅素腦病發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作者:寶寶知道 麥小小垛相對於出現概率很大的新生兒黃疸症狀,不少準爸準媽或新爸新媽對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卻都是了解不深,甚至是完全沒有了解。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在臨床上出現的機率不是很大,但一旦發病,病情都會相對比較嚴重。什麼是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 寶寶黃疸別大意,發生膽紅素腦病可致命
    出生後不久,陽陽就由於膽紅素腦病進了重症監護室,差點丟了性命。保住性命後,經過幾個月及時的康復治療,幾乎可以追上同齡寶寶的成長步伐。    提起黃疸,很多家長認為是新生兒常見病,其實,黃疸不積極治療很容易導致病情反覆或加重,嚴重者可出現膽紅素腦病,導致腦性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 新生兒溶血病和膽紅素腦病為何影響孩子智力
    新生兒溶血病和膽紅素腦病為何影響孩子智力    作者:佚名   2006-12-19 我想說兩句   字體: 倖存者由於重度黃疸等如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引致腦神經細胞核黃染而產生膽紅素腦病,此時死亡率仍高,存活者將留有終生殘疾。膽紅素腦病過去又稱「核黃疸」,其實不僅大腦基底核、視丘下核和蒼白球等神經核被黃染,大腦皮層、腦膜及血管內膜也受累。
  •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後遺症
    作者:寶寶知道 麥小小垛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是否會留下後遺症,這是不少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患兒父母擔心的問題。雖然有點難過,但我們還是遺憾告訴大家,患有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患兒一般都會留下後遺症,這是程度輕重會有所不同。
  • 寶寶「黃疸」別忽視 新生兒科來護航
    新生兒科收治了一名日齡4天的極重度高疸紅素血症寶寶,因為寶寶日齡小,血腦屏障發育不成熟,可能出現膽紅素腦病損傷智力及聽力、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需緊急換血治療! 在取得家長同意後,新生兒科主任廖建蘭立即聯繫輸血科、檢驗科進行血源的選擇及換血術中的生化監測,隨後動員科室搶救小組,為寶寶實施雙通道同步換血治療,快速置換出血中的膽紅素,減少膽紅素入腦風險。
  • 新生寶寶變黃了,如何治療?
    :目的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預防重度高膽紅素血症和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光照療法光療標準:很難用單一的數值來界定,不同胎齡、不同日齡的新生兒都有不同的光療指徵,另外還需考慮是否存在膽紅素腦病的高危因素,需要醫生綜合分析。建議家長遵醫囑進行光療。
  • 當新生寶寶遭遇黃疸
    此外,黃疸一般都是輕度的,寶寶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所以家長不必擔心。  護理篇  對於生理性黃疸的寶寶而言,不需要特殊處理而黃疸可自行消退,對寶寶影響不大。所以,我們建議媽媽們重視黃疸寶寶的日常護理:  1.
  • 新生兒肺炎也會引起黃疸不消退,家長要重視
    有時候就是「感冒」症狀,如拒食、鼻塞、吐奶、嗆奶、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寶寶呼吸很快。媽媽可以在寶寶安靜的時候給寶寶數呼吸次數,數1分鐘,不要在剛餵過奶、剛洗完澡、剛拍過便以及剛哭過數呼吸。如果是新生兒肺炎導致的黃疸不消退,需要首先積極治療肺炎,感染消除黃疸往往就隨之消退了。當寶寶黃疸遲遲不退,可能是病理性黃疸,需要媽媽引起高度重視。
  • 家長用這個方法給初生寶寶退黃疸,卻讓寶寶進了重症監護室...
    在一些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的作用下,膽紅素生成、攝取、結合及排洩功能異常,使血中游離膽紅素過高,產生病理性黃疸,易並發膽紅素腦病,應及時就醫。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血清結合膽紅素>34umol/L(2mg/dI )。●醫生判斷黃疸達到光療標準,需幹預。寶寶黃疸時,需要觀察什麼方面?觀察寶寶黃疸的部位以及顏色黃疸通常是從顏面部開始,逐漸至全身。
  • 【醫療科普】新生寶寶出現黃疸,如何做好家庭護理?
    黃疸主要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只需動態觀察,不需特別治療;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從而帶來神經系統及視聽損害,也有些黃疸可能提示肝膽系統疾病,需要及時就醫進行診斷治療。因此,在疫情時期,家長們學會新生兒黃疸的居家觀察與護理尤為重要!
  • 家長用這個方法給初生寶寶退黃疸 卻讓寶寶進了重症監護室 - 紅網
    在一些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的作用下,膽紅素生成、攝取、結合及排洩功能異常,使血中游離膽紅素過高,產生病理性黃疸,易並發膽紅素腦病,應及時就醫。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特點,寶寶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到高峰,2周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85umol/L(5mg/dI);醫生判斷黃疸未達到光療標準,不需幹預。
  • 「黃」寶寶曬太陽有用嗎?
    對於大部分小寶寶來說,經歷黃疸只是客串一下「小黃人」,數天之後便安然度過;但對於有些小寶寶來說,黃疸就是異常兇險的關卡。因此,家有新生兒,寶爸寶媽們都要對「黃疸」有充分的了解、重視和警覺。黃疸為何青睞新生寶寶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症狀,通常情況下,60%的足月寶寶都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早產寶寶的發生率則為80%。
  • 家長用點艾草土法給寶寶退黃疸,10天大寶寶進了重症監護室
    剛出生10天的小豆豆因哭鬧不止、拒奶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就診,董曉斐主任醫師查看後發現寶寶顏面部、腹部、背部、四肢等多處皮膚灼傷,有大小不一的水泡,有的已經破潰化膿,詢問後得知患兒出生第二天出現黃疸,家屬用艾草點燃對皮膚進行反覆燒灼,俗稱「打燈火」「點燈火」。
  • 家長用點艾草土法給寶寶退黃疸,10天大寶寶進了重症監護室
    剛出生10天的小豆豆因哭鬧不止、拒奶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就診,董曉斐主任醫師查看後發現寶寶顏面部、腹部、背部、四肢等多處皮膚灼傷,有大小不一的水泡,有的已經破潰化膿,詢問後得知患兒出生第二天出現黃疸,家屬用艾草點燃對皮膚進行反覆燒灼,俗稱「打燈火」「點燈火」。
  • 畢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首例換血寶寶順利出院
    1月7日上午,換血寶寶「一一(化名)」終於出院,當膚色正常、哭聲響亮的小一一被畢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輕輕抱回媽媽手裡時,一一媽媽既欣喜又感動。「每天都在擔心寶寶,整晚睡不著,現在孩子終於健康出院,我們太激動了!剛入院時的情景想想都後怕。」一一媽媽悉心抱著寶寶,兩眼噙著眼淚。
  • 寶寶出生12小時全身蠟黃成"小黃人" 醫生緊急全身"換血"
    多學科合作凌晨4點備血 「小黃人」成功換血小寶被送到新生兒科後,醫生急查膽紅素常規,發現小寶血膽紅素已升至19毫克,血紅蛋白從入院時120克降至80克,膽紅素水平已超過換血水平,危及生命,需立即施「全身換血」術。
  • 需不需要治療?
    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家長們在迎接寶寶的激動和喜悅中,很快就會面臨第一個困惑:新生兒黃疸。為什麼小嬰兒會有黃疸?這屬正常現象嗎?需不需要治療?不治療會引發其他疾病嗎?近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特別專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附屬八一兒童醫院的專家,詳細解答了家長們所關心的新生兒黃疸的一系列問題。
  • 出生才5天,全身大換血,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
    ,就有可能導致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引起智力運動發育落後,嚴重時還可能危及生命。小寶目前病情穩定醫生提醒,家長一定要重視新生兒黃疸黃疸數值下降,膚色也逐漸正常十堰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小寶的各項體徵已經穩定,暫未出現因過高黃疸導致的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症狀
  • 寶寶黃疸吃藥否?照光否?一文讀懂→
    新生兒黃疸是個比較常見的問題  而蘇州科技城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李永富說  他見到的家長有兩種  有的媽媽特別緊張  發現寶寶皮膚黃了就想去住院光療  有的呢則認為黃疸是正常的  回家曬曬太陽、多喝點糖水就沒事了  全然不當回事,結果耽誤了病情
  • 「寶寶黃疸不用管,過幾天就好了」不重視黃疸,致寶寶腦癱!
    因為家長無知,讓寶寶受到不可逆的傷害浙江溫州有個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和其他寶寶一樣,粉粉嫩嫩很招人喜歡。但是,在出生後第三天,皮膚開始泛黃,後來的幾天,臉上、身上、手心、腳心,甚至眼球都開始發黃。經過搶救,寶寶的命算是保住了,但已經出現了膽紅素腦病,也就是血液中的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已經進入了腦部,給神經系統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醫生說,孩子以後很有可能是腦癱,一家人腸子都悔青了,可惜已經晚了。醫生解釋到,異常增高的膽紅素在體內累積時,對新生寶寶來說就像一種毒藥,會導致身體多處器官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