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新生命的誕生,總能給全家人帶來喜悅和希望。不過,大多數新出生的小寶寶,很快就要面臨「新生兒黃疸」這個考驗。
對於大部分小寶寶來說,經歷黃疸只是客串一下「小黃人」,數天之後便安然度過;但對於有些小寶寶來說,黃疸就是異常兇險的關卡。因此,家有新生兒,寶爸寶媽們都要對「黃疸」有充分的了解、重視和警覺。
黃疸為何青睞新生寶寶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症狀,通常情況下,60%的足月寶寶都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早產寶寶的發生率則為80%。
黃疸的發生與「膽紅素」密不可分,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
胎寶寶在媽媽子宮內生活,需要超出常人的紅細胞來供氧,這使得新生寶寶血液中的紅細胞過多,而且這類紅細胞壽命短、易被破壞,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
同時,新生寶寶的肝臟功能還不成熟,無法快速代謝掉這些多餘的膽紅素,所以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進而出現皮膚、黏膜等黃染的症狀。
這種情況是生理性黃疸,膽紅素濃度一般不會太高,在寶寶可耐受的範圍內;但有些病理因素會疊加在生理性黃疸之上,出現對寶寶健康產生危害的病理性黃疸。
鑑別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只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寶寶通常在體溫、進食、睡眠、精神狀態、大便及尿色等方面均表現正常。
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寶寶一旦出現病理性黃疸,應及時送醫院診治。所以,對於新生兒黃疸,密切關注很重要。
病理性黃疸有哪些危害?
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等。
嚴重黃疸時,可能導致膽紅素腦病,膽紅素會進入腦部,損傷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聽力受損、腦癱、影響智力等後遺症,甚至還會危及生命。
因此,新生寶寶的病理性黃疸重在預防。
應對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方法
掌握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別,相信寶爸寶媽已經能夠對寶寶的情況進行初步判斷,病理性黃疸需要及時送寶寶去醫院進行治療,生理性黃疸則在家護理即可。
· 醫院治療手段
藍光治療: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使用藍光照射寶寶的皮膚,可以促進血液中膽紅素的分解,變成無毒且容易排洩的物質。
換血療法:當膽紅素數值特別高,達到換血標準的,採用換血治療,可以換出血液中的膽紅素、抗體及智敏紅細胞,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藥物治療:給寶寶服用益生菌,來減少腸肝循環,或者使用一些促進肝臟解毒的藥物。
· 家庭護理方法
多餵養,多排便:膽紅素是通過寶寶的大小便排出體外的,因此讓新生兒早開奶,早排便,以及平時保證足夠的餵養量,促進寶寶排尿和排便,都有利於黃疸消退。
溫和撫觸:撫摸寶寶的腹部,可以刺激胃腸蠕動,增加寶寶的排洩次數,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
遊泳鍛鍊:新生兒遊泳是延續媽媽子宮裡的生活環境,通過水對寶寶的輕柔撫觸,能促進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胃腸蠕動,加速排便,促進生理性黃疸早日消退。
曬太陽:曬太陽模擬的是藍光治療,但曬太陽退黃的效率比較低,因為日光中藍色波長光量有限,而且在家中很難做到裸露大面積皮膚曬日光。此外,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也可能對寶寶的眼睛和皮膚造成損害。所以,對於黃疸較高、升高較快的寶寶,僅曬太陽是不可取的。
母乳性黃疸:如果懷疑是母乳性黃疸,可嘗試停母乳3天~5天,改餵寶寶配方奶,若黃疸逐漸消退則證明是母乳性黃疸,再恢復母乳餵養,也不會像之前那麼重,之後黃疸會緩慢下降直至退盡。
黃疸是新生寶寶必經的過程,寶爸寶媽要細心觀察和分辨,避免過度治療和延誤治療,協助寶寶安度黃疸階段。
平安好媽媽,是專業的母嬰知識分享平臺,擁有強大的平安好醫生·私家醫生婦科及兒科醫生專家團,和你分享最實用的女性健康及育兒知識,助力新手媽媽的身體健康,一起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羅華明.新生兒黃疸[J] .父母必讀
[2] 黃志恆.新生兒黃疸不煩惱[J].家庭用藥
[3] 裘剛.新生兒黃疸[J].為了孩子:0-3歲(上)
[4] 譚麗 陳淑雯.新生兒黃疸那些事兒[J].養生月刊
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