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居民樓只有13米遠,就在窗戶底下,竟能建起八層停車樓?這件難事兒,還真讓石景山區八角南裡社區辦成了!
這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通過創新引入社會資本,最大化滿足居民需求,反覆優化施工方案,攻克光照、燃氣管線、垂直空間有限等難題,在原有平面停車場位置,「挖」出一座石景山區最大的社區內自走式立體停車樓。近日,這座立體停車樓正式運營,為居民提供273個停車位。
解題
騰地
安置補償,爭得車主同意
八角南裡社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常住兩千餘戶、六千餘人。老舊小區的通病,這裡也很突出。「沒有地下停車條件,居民在冊登記1100輛機動車,停車位卻只有近600個。」八角南裡社區黨委書記李紅霞介紹。無奈之下,居民只能見縫插針地把車停在樓間空地、樹坑裡。「車停幾排,深更半夜被叫下樓挪車,著急上班,路卻被亂停車堵了門,都是常有的事兒,孩子在樓下玩兒,大人還擔驚受怕。」居民劉先生回憶道。
借著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八角南裡社區停車難的議題上了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了建設立體停車樓的方案。停車樓項目由北京靜態交通石景山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使用面積近8000平方米,不僅是石景山區面積最大的社區內自走式立體停車樓,也開創了社會資本投資建設並參與社區停車治理的合作模式。
事兒是好事兒,落到民調環節,許多車主卻不買帳。「建設施工,我的車去哪兒停?」「停得遠了,來回取車太麻煩了!」
北京靜態交通石景山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文興介紹,停車樓施工場地過去是平面停車場,涉及到90多輛車的「異地安置」,「為了解決車主訴求,我們繞著小區多處考察,就近租了石景山遊樂園外一塊停車場地給居民停車,步行不到10分鐘。同時每個月給每位車主500元補償,並承諾停車樓建成後,優先給這些做出犧牲的車主租用權。」這樣一來,為施工騰出場地的問題終於解決了。
施工
錯層設計,不擋光照
這座立體停車樓,要建在居民窗戶底下,一大難題就是保證光照。「停車樓與旁邊26號樓距離20米,與13號樓距離僅有13米。」李文興介紹,為了不影響居民樓採光,同時增加較多車位,項目大幅增加投資,下挖施工並採取錯層設計。
起初,居民對停車樓可能出現日照遮擋提出投訴。項目方迅速組織設計單位,對周邊居民樓進行日照分析。結論顯示,優化方案中,地面部分約3層樓的高度,可以滿足大寒日日照時長超過3小時,相關規範要求這一時長不低於2小時。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居委會組織下,項目方針對光照的問題,與投訴居民進行了面對面「答辯」,打消了大伙兒的顧慮。最終,民意調查順利通過,去年6月,停車樓項目正式施工。
為了減少施工擾民,以及建成後產生的光汙染、噪聲汙染、尾氣汙染,停車樓四周設置了大量擋板,並對停車樓地面環氧地坪進行了加厚處理,減少車輛行駛時的噪音。
下挖施工,難題比預料中還多。停車樓東側不到一米處,就是調壓燃氣站外牆,由於小區內排水系統不完善,去年9月一場大雨,衝毀了施工加固用的護坡。召集專家開現場會、論證支護方案確保施工安全,前後耽誤了一個月工期。向下深挖時,還在最底層發現了規劃圖紙外有年頭的人防設施走廊,為了避讓這些設施,地下部分只能縮減一層空間,無形之中加大了施工成本,方案又要進行優化。
車位
多樣規劃,提高空間利用率
損失的面積如何來補?記者在現場看到,停車樓一共8層,其中地上5層、地下3層,每層起起伏伏,並非在一個平面,而是採用了錯層設計。「直來直去的行車通道,會比錯層更長,也更佔用車位面積。」李文興告訴記者,由於下挖施工難度較高,工期持續了近半年時間。
走進這座平地拔起的立體停車樓,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停車位,包括子母式車位、機械式車位,建設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
記者在地上二層看到,挨著窗邊一塊邊角地施劃了三組共六個停車位,每組車位首尾相連,只有前車開走後車才能進出。這種子母式車位,非常適合有兩輛車的家庭。通過前期調查,八角南裡社區擁有兩輛車的車主佔8%左右。
「對於地下損失的一層空間,我們也進行了彌補。」項目方相關負責人王豔青帶著記者走進地下3層,這裡的普通車位上方,還架設著機械式停車設備,利用有限的垂直高度,把停車位數量增加了一倍,可以停放52輛車。
解題
成本
增加便民服務 多種方式增收
由於下挖施工難度極大,八角南裡社區停車樓基礎投資2600餘萬元,平均每個車位投資約10萬元。這麼高的投入,如何收回成本?李文興坦言,短期收回成本非常困難,「我們更多是站在國企角度上,履行社會責任。」
不過,運營方正在考慮結合小區便民服務提升,通過多種方式增加收入。比如,在已滿足社區居民停車需求基礎上,將八角南裡停車樓閒時車位,通過線上預約機制,錯時共享給周邊單位、寫字樓用戶。「預約認證機制,主要是為了明確停放時長,確保商業停車不與居民停車時間衝突,實現停車行為、停車人員可控。」李文興告訴記者,在停車服務方面,未來還將在部分車位安裝充電樁,充電服務也能帶來一定收入。
此外,還將充分發揮為社區打造生活服務圈的能力,研究利用停車樓邊角空地,與電商平臺共享大數據,打造物流企業前置倉、購物自提點,解決配送「最後一公裡」;另外,還可以根據居民需求,提供類似便民洗車、理髮等服務空間。
點讚
疫情期間免費向車主開放使用
受到疫情影響,完成施工後,這座停車樓一直對「搬」回來的車主免費開放使用。
「考慮到現場登記、驗證,可能出現人員聚集,我們決定先讓大家免費用著,解決眼前停車困難。」王豔青介紹,直到上月底,這座建設過程歷經坎坷的停車樓才正式投入運營。
停車位多了,車輛數量也在日益增長。誰能停進來,怎麼收費?出於公平考慮,對於完成「五證合一」(身份證、駕駛本、行駛本、房產證、戶口本)的用戶,每個月收費300元,其他常住居民停車每個月收費360元。
上午10時,市民史先生正將車開出停車樓,對他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下班不急著回家搶車位了,「雖然停車費比之前漲了,但是也在可以接受範圍內。大家有地兒停車了,小區裡環境也跟著提升了。」記者注意到,此時無論是停車樓,還是小區內地面停車位,都有不少空位可以停放。
「未來,我們還將跟周圍共建單位進行資源共享,進一步解決居民夜間停車需求。」社區書記李紅霞說。
(原標題:老舊居民樓前,「挖」出個八層停車樓!回家不用搶車位了)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