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時期的我們,總是幻想著各種各樣的甜蜜美好,隔壁班那個穿著白襯衣的男生笑了一下,我們就會腦補出一整幕的言情大戲,直把自己想的淚水漣漣才醒悟過來,人家根本就不認識自己。可這一點點女孩子的小秘密早已經心照不宣,就像精緻可愛的馬卡龍,圓圓的一小枚,包裹著少女的秘密。馬卡龍,也就是法式小圓餅,雖然叫這個名字,但是它其實是義大利人發明的,這就像黑森林蛋糕和巧克力沒什麼關係一樣。馬卡龍說簡單點就是外面兩片餅,裡面夾著奶油或者果醬,這和夾心餅乾倒是異曲同工了,但是馬卡龍的配色總是清新脫俗的,多是些糖果色,讓人一看心中就泛起了甜蜜。馬卡龍不像其他東西,說是怎麼來的就是怎麼來的,也沒什麼其他的故事,這事爭了很長時間都沒能統一觀點。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大家對於馬卡龍的起源,都有什麼離奇的故事。
第一種說法是有一幫修女,不吃肉只吃素,但是她們又饞肉吃,就想了個辦法:用雞蛋清和杏仁粉混合在一塊,烤小餅吃,用來代替肉,這就是馬卡龍的兩片餅了。後來,這些修女們因為種種原因,生活困窘,就把這些小餅賣出去,漸漸地,就傳到了法國。我是真的想不出來,就這麼個小餅,是怎麼能代替肉的,又是哪裡來的肉味啊?所以我們看一下第二種說法吧。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貴族小姐,她嫁給了法國的一個國王,雖然成為了王后,但是畢竟離娘家太遠了,她十分想念家鄉。就像古代的小姐閨秀嫁人會帶陪嫁丫鬟一樣,這個王后肯定也帶了些自己的人,這些人裡面就有一個廚師,他看見王后整天鬱鬱寡歡的,就想讓王后開心一點,吃甜食大概會讓人愉悅,這廚師當時肯定也沒考慮王后會不會長胖,就簡單粗暴地把馬卡龍做出來了。王后有沒有高興這不知道,但是自此以後,馬卡龍就開始在法國流行了。
這個故事好像比第一種說法還不靠譜啊,那我們再看看關於馬卡龍的別的事情吧。馬卡龍一開始也並不是現在這麼可愛的,一開始的它就是一個一個單片的小餅。而隨著會做這種餅的人越來越多,馬卡龍也逐漸成型了,有了各種各樣的夾心,夾心的顏色是很多的,為了好看,廚師們就把外面的杏仁餅也摻上各種果醬,餅的顏色就和夾心的顏色配起來了。馬卡龍,正式出道。最初什麼美食都是貴族的專利,馬卡龍自然也不能例外,這在很久以前可是奢華高貴的代名詞,貴族宴會上時常出現的馬卡龍,在平民百姓眼裡絕對是黃金一般的存在。後來,經歷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以後,馬卡龍也開始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了,畢竟它顏色絢麗清純、口感甜蜜細膩、造型玲瓏可愛,所以深受女孩子們的青睞。現在呢,我們就學習一下怎麼製作少女心滿滿的馬卡龍吧。既然馬卡龍是法式小圓餅,那就先來看一看法式做法好了。
把準備好的杏仁粉混合進糖粉裡面,攪拌以後繼續磨差不多兩分鐘,讓兩種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後把杏仁糖粉用篩子篩,這能讓它們更細膩,然後就可以開始打雞蛋了。把雞蛋清打到開始出現粗泡,放點砂糖,繼續打,這個過程可以弄點食用色素放進去,做色彩鮮豔的馬卡龍必備。等到雞蛋清開始乾性發泡就可以把杏仁糖粉倒進去了,繼續攪拌不要停,雞蛋清會越來越濃的。然後就把像奶油一樣的雞蛋清混合物裝進裱花袋,開始擠麵糊。麵糊風乾以後就能進烤箱了,165度烤14分鐘就差不多,殼就這麼烤好了。這個殼晾涼以後可以直接放上果醬什麼的餡,但是這時候更像是夾心餅乾,殼和餡還沒合二為一。那怎麼辦呢?可以把這個「夾心餅乾」放到有一點點潮溼的地方,殼會變酥而餡越來越軟,兩種香味也混合起來,可愛的馬卡龍大功告成。
經典做法其實和法式做法異曲同工,那就不再重複講述了。成功的馬卡龍,不但要有光滑的表面,還有在燈光下有著淡淡的光澤,但是如果這些都有,餡卻不好吃,這個馬卡龍也不能叫成功甚至是完美。馬卡龍的真正靈魂其實是柔軟的餡,有甜有鹹象徵著人生百味。要做出好吃的馬卡龍餡,以下步驟是不能少的。把砂糖倒進雞蛋黃裡攪勻,馬卡龍殼用了雞蛋清,那做餡把雞蛋黃用了,一點兒也不浪費。攪拌到雞蛋黃變成了淺黃色,就可以放檸檬汁和淡奶油了。隔水加熱,使其溶化。這個過程中,把黃油打發,晾涼以後把蛋黃檸檬汁放進去攪勻,檸檬餡就做好了。馬卡龍很甜。劣質馬卡龍就是劣質甜,又甜又膩。而正宗的馬卡龍,則是高檔甜,甜而不膩。殼是酥脆,餡是軟甜。咬一小口,那一點點馬卡龍就在嘴裡慢慢融化,美味逐漸溢滿了整個口腔。若是搭配上苦澀的黑咖啡,甜中有苦,苦中伴甜,這樣品嘗馬卡龍,才能感受到,如「少女的酥胸」般的美妙滋味。這麼嬌嫩優雅的甜食,怎麼會讓人產生肥胖或是糖尿病之類的不好的聯想呢?儘管它確實過於甜膩,容易導致肥胖。
摸一摸自己的錢包,裡面的存貨足夠你好好品嘗一下馬卡龍嗎?再準備一杯黑咖啡,蕩漾出愜意閒適,沐浴著午後的陽光,享受一番浪漫的情調。對於這樣的畫面,多數人顯然是會略帶遺憾的搖搖頭,心裡卻還是帶著些嚮往。那我們不如按照上面的方法,買一些材料,自己做出美好的馬卡龍。用低廉的價格,滿足我們昂貴的粉色少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