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產階級觀察:底層人士可通過努力向上流動

2020-12-17 騰訊網

《瞭望》文章:香港中產階級觀察

中產階級大規模形成需具備兩大土壤:一是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個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二是公正清廉開放的社會使多數人依靠自身努力向上流動成為可能。1970年代香港社會分層時的政策環境,對今天的中國內地具有鏡鑑意義

位於香港島北角一帶的太古城社區,是較為典型的中產階級聚集區,漫步其間會發現,區內密度會相對較低,樓群環繞間有相對寬敞的花園休憩地,社區內多西式餐飲店、咖啡館和休閒娛樂場所等。由此起步,《瞭望》新聞周刊走近了香港的中產階級。

香港的中產階級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依據較寬的標準,目前中產家庭數超過香港全部228萬戶家庭的50%。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分析認為,1970年代香港中產者的大量產生得益於兩點:一是經濟飛速發展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遇;二是當時推行的一系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使這種向上流動的機遇成為現實可能。

也就是說,1970年代的香港,使各階層特別是底層依靠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去改變命運成為可能,門第裙帶等不再是底層向上流動不可逾越的鴻溝。

而中產階級的大量形成,無論對穩定社會、緩和矛盾,還是促進消費、形成奮發向上的主流價值觀,都具有相當正面的價值。

也正因此,1970年代香港社會分層時的政策環境,對於今天的中國內地具有鏡鑑意義。

寬標準:香港中產佔比超過50%

對於何謂中產階級,香港經濟學者和社會學者的標準有所不同。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認為,應以收入為主要標準,同時輔之以教育程度、職業和住房(香港的住房是最貴的資產)。依據這一較為寬泛的標準,雷鼎鳴認為香港的中產家庭至少佔全港家庭的50%以上。

而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看來,收入並非確定中產的主要標準。「在香港,月收入在2萬到5萬港幣(現1港元約等於0.87元人民幣)完全可以列入中等收入之列。但屬不屬於中產階級,還要看你的職業、學歷,生活消費方式及價值觀。」

所以,呂大樂界定中產的最重要標準是其職業分類,即是否屬於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士,是否具有中產共同的成長曆程。依此標準,呂大樂認為香港的中產家庭約佔家庭總數的20%~30%。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高樓價,香港中產人均住房面積相對較小。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曾撰文稱,香港統計中的中產,只要有500平方英尺(不到50平方米)的住房就算達標,這與人們心目中「住洋樓養番狗」的生活有相當的差距。

至於香港中產家庭的收入,有兩個來自香港統計處的資料可供參考:2009年第二季度香港僱員收入中位數為1.15萬港元;2008年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為1.75萬港元(當年香港家庭平均人口為3人)。

如果按雷鼎鳴50%家庭為中產的標準,現家庭月收入在1.75萬以上、受過高等教育、有自住房的香港家庭,都可歸入中產之列,但當屬香港中產金字塔的底部。

雷鼎鳴告訴記者,香港中產階級的比例遠低於美國。根據美國的中產標準,家庭年收入在3萬~20萬美元即可歸入,依此,美國80%以上的家庭屬中產階級。

相關焦點

  • 香港中產階級觀察:很可憐,處境尷尬不被羨慕
    中產階級大規模形成需具備兩大土壤:一是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個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二是公正清廉開放的社會使多數人依靠自身努力向上流動成為可能。  香港的中產階級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依據較寬的標準,目前中產家庭數超過香港全部228萬戶家庭的50%。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分析認為,1970年代香港中產者的大量產生得益於兩點:一是經濟飛速發展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遇;二是當時推行的一系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使這種向上流動的機遇成為現實可能。
  • 支持教育減負,讓底層向上流動,但無比焦慮的是中產階級
    通過一些提問者的語言組織和表述上,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我能明顯感覺到這是不一樣的群體,普通家庭和中產階級。 最近這些年,國家教育部門一直在提倡減負,關於減負我此前寫過一篇文章,《》主要從現實社會中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本質上來講。提到了,競爭如果不發生在高考考場上,那一定會在另一個戰場上展開,無法避免。
  • 中產階級的不朽豐碑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中國的社會分層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中產階級規模逐漸擴大。不少人的憂慮也隨著而來,中產階級的憂慮正在蔓延著,而你身在其中。中產階級是排除那20%-10%人的必經過程,中產階級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力量,樹立了社會穩定的一座不朽豐碑。
  • 香港紀錄片折射社會底層命運,貧窮與宿命能否被逾越?
    紀錄片《子非魚》的橫空出世,為它年輕的創作者捧回了若干座獎盃,看過紀錄片以後,人們唏噓著、感慨著,因為這是極其少見的以孩童視角觀察貧窮的影片。 一群小學三年級的香港底層孩子出現在片中,描繪著他們的故事與生活,透過孩子的眼睛,能看到遠非個人所能控制的社會圖景。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九七後香港電影的紀實書寫,小人物向城市中產階級轉變
    一、 關注個體的紀實性:關注底層邊緣小人物向城市中產階級轉變香港回歸初期陳果因「香港三部曲」一炮而紅,其電影一直關注的香港底層社會邊緣小人物,例如問題青年、古惑仔、失業人員、妓女等等。但是,陳果的電影並不是始終關注這類邊緣人,導演逐漸將鏡頭拓展到香港社會的各個階層。
  • 家庭年收入五十萬在南寧算中產階級底層嗎?
    家庭年收入五十萬在南寧算中產階級底層嗎?一個好友招聘家政,說有一個碩士研究生應聘這個家政,他的要求月薪1萬,朝九晚五,然後周六周日雙休,這個朋友說這個價格太高了,通過1萬來招個人做家政,會發現這個價格不值,還不如說自己的父母來帶,說這個價格太高了,如果在南寧,一年能賺到五十萬的話,可以請這樣的這個育嬰師來帶孩子,然後群裡邊有另外一個朋友,就說兩公婆一共年賺五十萬,僅僅是在南寧是中產階級的底層,一下子在群裡炸開了鍋
  • 「底層文化資本」是否可行——關於學校教育中的文化資本與社會流動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近幾年,一些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出身於社會相對底層地位的人群如何通過教育成功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其中又特別關注農村學業優異的學子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得以取得教育與社會成就的,也即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寒門」何以出「貴子」?研究者通過對「寒門學子」的研究,嘗試解釋這一群體何以突破階層束縛取得高學業成就,並試圖為其他同處社會弱勢地位的人群提供可資借鑑的社會流動經驗。
  • 香港中產階級壓力大 收入高不敢花有工作沒生活
    收入高不敢花 有工作沒生活  香港中產階級壓力大   按寬泛的標準算,香港半數以上人屬於中產階級。他們普遍有體面的工作,買了房子,受過高等教育,聽起來應屬心情愉悅生活無憂一族。但實際上,香港中產人士生活得並不如想像中開心。
  • 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黑人是怎樣成為中產階級的?他們過得好嗎?
    黑人中產階級出現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其家庭年收入雖普遍低於白人中等家庭收入,但仍基本可達到美國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中等水平。他們一般從事管理、及銷售工作,也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中的佼佼者也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工作,但其政治地位普遍低於白人中產階級。在他們內部,也存在分層現象。
  • 「底層文化資本」是寒門子弟「逆襲」的金鑰匙嗎?-虎嗅網
    近幾年,一些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出身於社會相對底層地位的人群如何通過教育成功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其中又特別關注農村學業優異的學子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得以取得教育與社會成就的,也即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寒門」何以出「貴子」?研究者通過對「寒門學子」的研究,嘗試解釋這一群體何以突破階層束縛取得高學業成就,並試圖為其他同處社會弱勢地位的人群提供可資借鑑的社會流動經驗。
  • 香港普通家庭的資產狀況是怎樣的?
    不過香港既是天堂也是地獄,繁華與破落,奢華與掙扎,都只是香港的一面,在這裡除了富豪之外,還有很多掙扎在城市底層的低收入群體以及支撐著香港發展的中產階級。拋開香港金字塔頂端的超級富豪來說,調查顯示香港富裕人士的平均年齡在35歲,家庭年度收入為115,450美元(約90萬元港幣)。
  • 澳門:香港、英國等地入境人士,需集中醫學觀察21天
    (觀察者網訊)澳門昨晚(12月21日)舉行防疫緊急記者會,宣布由當晚10時起,由香港及英國等地入境的人士,需集中醫學觀察21日。當中,對於14天內曾到過中國內地及臺灣地區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和香港等)者,未完成隔離醫學觀察或措施生效後入境者,需接受21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至於已完成14天隔離醫學觀察,但入境未達21天,需進行七天自我健康管理,健康碼轉黃碼,直至入境後第20天再進行一次核酸檢測陰性為止。
  • 蕭功秦:當今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
    為了捍衛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與避免被人誤解,中產階級這一用語很少被人們運用來表述中國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的這一分層化現象。 實際上,中產階級在其原生意義上,指的就是介於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的中間階層。這一階層是在市場的資源配置與社會縱向流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 《白領》、中產階級與中國的誤讀
    波多黎各人的旅途:紐約的新新移民》(一九五○),以傳記手法,描述了移居紐約的波多黎各底層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一九五一),則為人數愈益龐大、生活日漸豐裕但情感卻不斷疏離彷徨、而且多少有些弱智的中產階級塑造了生動的群像。最後,《權力精英》(一九五六)則揭開了那群普通人通常難以接近、但卻受到「他們的決策有力地左右」的上層大人物(great man)的面紗。
  • 記者觀察:香港金鐘恢復原貌 期待銅鑼灣清場
    中新社香港12月12日電 題:香港金鐘恢復原貌期待銅鑼灣清場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港鐵港島線金鐘站前往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和添馬公園的A出口,過去兩個多月裡的喧囂、凌亂已經不再,進出站乘客秩序井然。
  • 「國際觀察」民粹主義、川普與美國中產階級
    而美國中產階級近年來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態度,則是民粹主義能進一步獲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對美國未來政治走向的趨勢進行判斷時,關注民粹主義、川普與美國中產階級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切入點。美國民粹主義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默許和隱忍密不可分。
  • 西方「中產階級」概念的演變及其危機
    但由於優越的經濟條件,資產階級又明顯不同於第三等級的普通勞動者和小資產階級,他們可以通過購買爵位、貸款給政府等方式獲取貴族身份,實現地位的向上流動(當然也有可能因破產而落入普通人的行列),所以不同於普通的被統治階級,他們的地位是既可向上流動又可能向下跌落的,因此被稱為是「middle class」。
  • 向上流動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流動的大門卻永遠敞開
    比如從階層說,好比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