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流動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流動的大門卻永遠敞開

2020-12-13 澎湃新聞

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40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

——吳軍

本文節選自約翰霍 · 普金斯大學博士、原騰訊副總裁吳軍發表於2017年的主題講演《教育改變命運》。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文 | 吳軍

圖 | Stephan Schmitz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英國有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窮苦工人,他到十幾歲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學習。每到下班的時候,別人都去喝酒,而他則利用下班時間去自費接受了英國的公立教育(給窮苦人的教育)。

兩年後,他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21歲那年,他學會了寫信。後來,他和一個大自己很多歲的女僕結了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養大。

因為他在礦上工作,經常發生礦難,他就研究發明出了安全燈。但是,當時英國一個叫戴維爵士的科學家,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為了爭奪發明專利,他們打了很多年官司。由於戴維博士的名氣太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念書。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好像從這個角度講,教育也沒有改變命運。

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有很多年輕人是出生在小地方,甚至是農村,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在大城市讀了一個二本學校。然後他們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許勉強可以找到一份所謂的「白領」的工作,收入卻可能還沒有一個保姆多(在北京一個保姆月薪6000多)。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發現出現了「教育無用論」。

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有人說現在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我們市場化做的不夠,市場化開放了,有競爭了,教師的工資高了,一定的教育問題就解決了。

我說「不,你不要太相信市場化」。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並不僅是中國的問題。

從在今天的中國,三線城市裡一個像樣一點的中學,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師的水平高、實驗條件也好,但現在依然有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中學,你的孩子可能還未必進得去。

我記得我讀清華的時候,清華大概一年從全國招了2200人,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計算機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清華,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所以,在當時來講,全國大概有2200人能上清華,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數據,現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看著好像多了一點,但還有一個統計數字,只有55%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45%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奧運冠軍、比如奶茶妹妹,因為健美操加了很多分。

還有一些是自主招生,還有一些因為得了奧數金牌,等等。而真正考試進來的佔55%,大家可以算一下,55%乘以3500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

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我們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

所以,你也不能說一定固化,因此有些時候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我在羅輯思維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

我給他回信說: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

但世界上資源有各種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實際上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打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好比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

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這種故事在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我在清華當班主任的時候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很多人心態上慢慢會變得不健康,實際上他就覺得自己獨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結果,就不好好讀書了。

其實很大程度上,最後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有時候開玩笑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大富靠命,小富靠運

在古希臘神話中,宗教裡神叫做「almighty」,意思是萬能的、無所不能的。但在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有時候連人也打不過,即便是萬神之神的宙斯,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他背後有三個命運女神在控制他。其實很多時候你得認命,人怎麼能過得比較幸福,很重要的就是「你認這個命」。

講一句俗話——「大富靠命,小富靠運」。

也許你覺得這是「宿命」,等我講完你就知道我說的其實不是宿命。很多人如果從小的教育只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可能將來會有一些比較倒黴的「命」,所以在那個時候,你的命就定了下來。

剛才我也講了,何謂通識教育,說白了就是學校讓你們將來做事能做得更好,命更好一些。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個女孩子長得漂亮,找一個老公嫁了,嫁了之後發現老公是偽富豪(沒錢的),欠了一屁股債。這個女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輩子,把老公的債給還了,又被某個投資人給騙了,演戲演了這麼多年,最後自己的錢都被騙了。

我開玩笑說「這事就是她的命」。有人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就是不讀書、圈子又窄,別人都能看出來是騙局,她都看不出來,那不是倒黴嗎?

為什麼倒黴,因為你不讀書。

前兩年上海有一個叫做「金融大鱷」的人。前幾天我見到他,他問我:「2000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今天我的錢就沒怎麼漲,這是怎麼回事?」因為他是小學畢業,所以我說因為你不讀書。他說讀書有什麼用?學《數學之美》又有什麼用?我說你數學學了多少?他說我現在會算數就夠了。

他是一個炒股炒得還不錯的人,當時他很自豪地給我講:我只會算加法,因為我就想財富不斷增加,我不會做減法。

然後我說:你倒黴就倒黴在這了,為什麼馬雲2000年的時候還沒有你有錢,現在錢比你多很多?因為馬雲是做乘法、你在做加法,馬雲每年的財富增加50%乘以1.5,乘十幾年下來就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你天天就在那做加法。

他重倉的幾支股票中,一個是長虹,他曾經是長虹第二大股東;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一支沒有,中國網際網路的複合增長率在過去的20多年是20%,也就是說投一個中等水平他還能拿到這個回報。他是今天炒點股掙100萬,明天虧50萬,反正來來回回比如,今年最後收入1000萬,這和馬雲做乘法是沒法比的。

那陣子他還是樂視的一個大股東,現在不是了,幸好不是了。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讀書也罷,你還害了你孩子。他說我有錢,我送我的孩子到一個最好的學校,當時他特自豪得跟我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會畫K線」。炒股的時候你一樣沒有出息。

柳傳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去炒那點股,掙那點小錢,你做成一家大企業比你天天畫K線掙小錢重要,你自己就那點格局,畫個K線、掙點小錢。所以,過去馬雲沒起步的時候,你比他有錢,現在你已經不如他了,你還教孩子這樣。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線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

也就是說你哪怕有錢,到了智能時代以後,可能你遇到過幾次很倒黴的事,你一輩子的錢就沒了,然後的生活就會很糟糕。

所以,一兩次的好運是幫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遠是壞運氣。有人跟我說:「我們家祖上有哪個朝代的狀元,或者說有個姓張的說我們當時是河北清河張家」。我說你不用給我講這個,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沒有五十代貧農的,五十代貧農的人早淘汰了,我們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將相,或者你的親戚是王侯將相。

那麼,就說明人永遠有好運的時候,也有惡運的時候。在美國,所有中了千萬以上大獎的那些人,基本上不出十年都變成了窮光蛋。只有一家人例外,中獎後跑到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

這說明,一兩次好運是幫不了你忙的,同時人也不會總是壞運氣。運氣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總會感謝說「老天爺特別照顧我,給了我好運氣,所以成功了」,並不是吹牛說,我一定比別人強多少。

而那個事幹不成的人,則會怪自己是壞運氣,說自己懷才不遇,只是運氣差一點,自己本事大的不得了。

從這兩件事你可以看出來,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話,這件事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當時的校長叫布羅迪,他給我們全校畢業生做了一個演講——我到今天還記著——就是講運氣的。他說:「你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運氣好,你要感謝這個運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他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美國密蘇裡州的一個小鎮中學,有兩個學生,一個學生是「高富帥」,另一個是「屌絲」。當時學校最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布朗小姐非常喜歡那個「高富帥」,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布朗小姐親了他。

「屌絲」覺得老師不公平,老師說「你們將來要是像他一樣有出息,我照樣會親你們一下。「高富帥」一直很努力,畢業以後就進入大學讀新聞系,後來在新聞界很有名,還得了普立茲獎。1945年,他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白宮新聞署署長,可以說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個「屌絲」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家裡窮他沒有讀大學,之後換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堅持半工半讀。後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去參戰了。因為比較勇敢,被選去炮兵學院進修。出來以後,一戰結束了,他丟了工作,退役回家,開了一個小店,結果還關門破產了。可以說運氣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堅持讀書,退役後他在大學裡又學了法律,就在當地謀求了一份公職,也不是什麼高職位,那時候他已經快40歲了。到50多快要退休的時候,他才剛坐穩了自己的職位。

那時候當地一個眾議員退下來了,要補選一個眾議員,他就代表民主黨參選了,但沒有人願意支持他,所以他排名第五。這時候他的好運就來了,前四位因為某種原因都不能參加,民主黨只好支持他,他就選上了眾議員,從此就從政了,眾議員後來又選上了參議員。

1944年,羅斯福決定第四次參選總統,他知道自己活不過4年,副總統必定是自然上位就成為總統了,當時最適合跟羅斯福一塊競選的人是當時的副總統華萊士,但華萊士是一個傾共產主義的人,和蘇聯的關係走的太近了。

所以,華萊士就被排除了。由於「屌絲」一直很謙卑,口碑比較好,他被選中當了副總統,連他自己都很意外。1945年,羅斯福果不其然去世,他晉升為總統。

他就是杜魯門。而那位「高富帥」的平步青雲,其實一直都是他在提拔。

所以,人一輩子不會都是壞運氣,也不會都是好運氣。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

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比如說你在地圖上看到我們今天所在的酒店,進來以後怎麼找到這個房間,底下會有一張圖,那張圖上告訴你現在在哪,然後你要去那個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裡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不能因為出身就給貼上笨或聰明的標籤,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

在美國有一個program叫KIPP,就是培根那句話: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比如一些貧民窟所在的學區),這些學區的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管的也不是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

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KIPP這個項目,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進入。運氣好的孩子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

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

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川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40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

比如今天的北歐社會,就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那裡呆一段時間後,就會明顯感覺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因為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給你任何機會。

教育資源永遠是不夠的。今天整體的中國教育水平進步非常快,比30年前從資源、經費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華還是招那麼多人,所以永遠有人上最好的學校,有人上最差的學校。所以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太強,每所大學都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其實有些學校不適合,有些大學可能應該好好地搞教學、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讓這些學校大學畢業以後能夠去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是學校問題,也不完全是社會問題,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也不完全是家長問題,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問題。

從你自身來講,家長、個人,你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進入到了一個學校以後,有些人確實需要是有一技之長的。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剛剛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柴契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裡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5%,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領導)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動作變形」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黴事。「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

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

作者簡介:吳軍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是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他的著作《浪潮之巔》《矽谷之謎》《數學之美》《文明之光》和《大學之路》廣受讀者歡迎,其中,《數學之美》榮獲第八屆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文明之光》榮獲2014年「中國好書」獎,《 大學之路》榮獲2015年「華文好書」獎,《浪潮之巔》成為許多高校商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和信息學院的教科書及參考書。

吳軍博士是谷歌公司早期員工之一。他是谷歌網絡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中日韓文搜索部門的創始人之一,並且是當前谷歌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在谷歌期間,他還領導了許多研發項目,特別是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識別領域。為此,他得到了前執行長埃裡克 · 施密特和創始人謝爾蓋 · 布林的高度評價,並獲得谷歌工程獎等獎項。2010年—2012年,他加盟騰訊公司,出任負責搜索和搜索廣告的副總裁,同時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尋引擎和瀏覽器」項目的總負責人。2012年回到谷歌,負責開發了被認為是「下一代搜索」的谷歌自動問答系統。同年,他作為創始合伙人創立了豐元風險投資基金(Z Park Capital),並且投資了90多家矽谷的初創公司。

吳軍博士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客座研究員、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會董事和校國際事務委員會顧問,以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專家顧問。同時,他也是數家投資基金、創業公司的董事和顧問。

這本書是吳軍老師給正在上大學和上高中的女兒們的家書,針對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遇到的有效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理解並賺取財富等具體問題,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學問題,給出了誠懇的建議。這些建議或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特別是十多年來參與大學管理和在世界一流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經驗,或源自其尊崇的智者的成功經驗,對渴望自我精進、加速成長的讀者有著極高的參考和借鑑價值。

原標題:《向上流動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流動的大門卻永遠敞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向上流動的通道必然艱辛,而向下流動的大門卻永遠敞開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文章指出,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在個人層面,階層自我定位,既反映客觀的階層定位(收入、職業聲望、教育獲得指標),又取決於和參照群體的比照;流動感知則是對自身或家庭前後在階層自我定位的主觀比較,可以是向上流動,向下流動,也可能是靜止不動(Souffer et al.,1949;Weolfel & Haller,1971)。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吉米·道華德 英國一位致力於社會平等研究的專家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對於整個英國社會流動方面沒有起到任何促進或改善作用戈德索普表示,「然而,儘管教育一直在擴大規模並進行改革,但相對來說,社會流動的機會卻沒有因此改變多少。」 戈德索普及他在牛津大學的同事分析了分別出生於20世紀40年代、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3萬名研究對象,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們的研究表明,出生於70年代和80年代的這些人與他們的父輩、祖父輩相比,上升的流動性有所減低。與此同時,從所在社會階層中開始下降的人數卻在增長。
  • 中國階級流動並未減弱
    這樣必然導致「高層塌陷」。什麼叫「高層塌陷」?就是一個社會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上層的後代二比一銳減,而統治的需求沒有變,那麼必定得有人來填空。也就是底層向上輸送。由此,我們看到各種裙帶關係,高官後代還是上層圈子。但是,他們的人不夠。那麼這個權力體系就會源源不斷地將社會中下層的子女向上引流。當然,這就是階級流動。何況,高官的子女未必繼續從政,也可能從商。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    如今的高考,已不僅限於是一場為國家和社會選拔優秀人才的考試,反而成為更多家庭及其後代改變出身與命運的一條通道。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網絡上的這些標語雖然很「雷人」,但也確實是一種直面現實的無奈之舉。
  • 香港中產階級觀察:底層人士可通過努力向上流動
    《瞭望》文章:香港中產階級觀察中產階級大規模形成需具備兩大土壤:一是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個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二是公正清廉開放的社會使多數人依靠自身努力向上流動成為可能。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分析認為,1970年代香港中產者的大量產生得益於兩點:一是經濟飛速發展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遇;二是當時推行的一系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使這種向上流動的機遇成為現實可能。也就是說,1970年代的香港,使各階層特別是底層依靠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去改變命運成為可能,門第裙帶等不再是底層向上流動不可逾越的鴻溝。
  • 家庭背景「隱形門檻」對中國階層流動作用日益凸顯
    此外,當前我國階層流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背景的隱形門檻作用有著非常大的關聯,尤其是家庭關係資本對社會流動的作用日益凸顯。  農民工、教師的被信任度最高 企業家政府官員受信任度低  藍皮書調查顯示,受訪者對農民工職業群體的信任度均值最高(3.83分),居於首位;職業群體被信任度均值居於第二位的是教師(3.66分)。
  • 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通常意義上講,社會流動有兩個重要維度,一個是代內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從初始社會階層向現在所處社會階層的流動;另一個是代際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與其父輩相比的階層變化。
  • 支持教育減負,讓底層向上流動,但無比焦慮的是中產階級
    其實這些中產階層的真正目的是想通過義務教育階段,提高課程難度來阻斷普通家庭的孩子向上競爭,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加大難度,把那些沒錢補課,課程難度加大後,普通人家的孩子出現厭學。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孩子如果沒有基本的教育,最後只能幹體力活,就業成為問題的時候,會是這個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現在的小孩學得比以前多得多,這既是時代的發展需求,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水漲船高。
  • 改裝一輛流動售賣車需要多少錢
    流動售貨車上藍牌,可載貨,功能齊全多樣化,駕駛室頂導購罩為大空間儲物箱,駕駛定準乘2人,前盤後轂剎車系統,自動供電,外接高音喇叭,220V外接電源接口,貨廂三面均可展開,顏色多種可選。   流動售貨車流動性強,關注度高,流動售貨車可穿梭於都市繁華地段,造型新穎別致,能有效吸引客戶關注,提高成交率。   流動售貨車一車多用,附加值高,在流動售貨的同時,還可以出租廣告位,增加盈利點,廣告播音系統進行即時宣傳,配備高音質廣告播音系統及喊話器,方便進行隨機宣傳,有效鎖定目標客戶。
  • 向上註定艱難,向下大門永開!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社會學家還把社會流動主要概況為向上流動、水平流動和向下流動三類。如果一個社會發展較快,社會創造的上層的社會位置較多,社會顯示出開放而非封閉的態勢,則社會成員向上流動的機會就比較多。如果一個社會發展較慢,則社會成員就更多地顯示水平流動。如果一個社會出現了問題,則上層和中層的位置會減少,那麼社會成員向下流動的機率會比較大一些,這時候就會暴露出很多社會風險。但不管如何考量,家庭對個人的流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出身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一個人成就的不平等。
  • 擺地攤的小吃車 流動早餐車 福田流動小吃車
    擺地攤的小吃車 流動早餐車 福田流動小吃車私人定製廠區售貨車三經營產品優勢經營者所經營產品品種,都是有總部依託麥當勞肯德基等知名品牌供應商所提供的食品原料及技術,並且各地都有的原料配送點,物流便捷。
  • 流動的八平方
    流動的八平方文/王敏蘇州工業園區婁江、吳淞江水域,生活著一群來著安徽馬鞍山、南京高淳的漁民,他們大都是親戚或是村上的鄰居,都是夫妻檔的船,零零散散有20多條分布在蘇州各個河道。一條船就是一個流動的家,除去堆放的漁網,能住人的也就八平米左右,在現代都市河道間流動穿梭。簡陋的生活用具,風裡浪裡,日曬雨淋;晚上捕魚,白天睡覺,每天睡眠時間加起來不足6個小時。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繁衍生息,歡喜,哀愁;喝酒,嘮叨;勞作,娛樂;把累與落寞寫在遙望未來的臉上。偶爾看看碟片,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偶爾看看夕陽,然後把黑夜披在身上。
  • 5種姿勢,培養對能量流動的意識
    能量一直在體內傳播,當您將意識其帶入體內時,就會增強能量的流動。以這種方式激活能量後,它可以使肌肉和骨骼清晰地連接起來,從而幫助您改善姿勢的對齊方式。(相反的方法也適用:當您優化對齊方式時,可以增加姿勢中的能量流。)它還可以使頭腦平靜,使神經平靜,改變或固定姿勢的傾向。
  • ...流域人才技術「流動」通道:既能「順流而下」也能「逆流而上」
    在中國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長江流域,人才也要像江水一般,在上中下遊地區「流動」起來。中新網記者16日在走訪中發現,一些機構正嘗試做這樣的事:讓長江流域的人才既能「順流而下」,也能「逆流而上」。  16日上午,「踐行囑託開新局」全媒體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在江蘇南京啟動。
  • 流動售貨車/流動售賣車/流動小吃車——廠家電話
    流動售貨車/流動售賣車/流動小吃車——廠家 流動小吃車廠家 您想了解一下嗎? 湖北隨州多功能小吃車、流動型售貨車,相信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其在大街小巷中經常可以見到,它可以提供各式的美味小吃 、』燒烤、油炸、涮燙、鐵板燒,是現在市場上不可缺少的一種經營模式。
  • 科學家發現 你不一定知道的現實 固體能像液體一樣流動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固體跟液體有很大的不同,它們不能像液體一樣流動。然而,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只要滿足所需要的條件,乾燥的沙粒可以像液體一樣流動。當容器中質量較重的顆粒放置在較輕的顆粒上時,較輕的顆粒可以像熔巖燈中的斑點一樣向上「燃燒」(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