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典與日常生活》日前入選「中國好書(2020年7月榜)」,以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20上海書展20種好書」。8月上海書展期間,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院長彭誠信教授攜新書《民法典與日常生活》就民法典的重要意義、新增要點、未來完善等,和讀者展開交流。
「民法典是我國民法理論與法治實踐積累已足夠豐富與成熟的體現,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且真正屬於中國人民自己的法典。」彭誠信認為,民法典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高度。「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對於法律的要求至少有兩點:一是產權界定,明確的產權是財產流轉的基礎,也是市場存在的前提;二是產權保護,有恆產者方有恆心,產權保護是經濟持久發展的內在動力。《民法典》的頒布,不但在法律上明確了權利歸屬,更是給了國人繼續創造財富的法治條件。」
在彭誠信看來,《民法典》更回應了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以網際網路發展為背景的數字社會正逐步走來,《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對數據、虛擬財產等數位化社會產物做出明確規定的法典,對隱私與個人信息也用專章做出規定;也是第一部把人類進步與生態和諧發展之綠色理念貫穿於整部法律的法典。
「《民法典》表明我國依法治國的決心與信心。《民法典》表徵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更為完善,是國家實力與政治強力的體現,不僅給國人,而且也給整個世界,表達出我國依法治國的信心與決心,讓所有在中國大地上生活與投資的主體,無論是中國公民,還是外國人與企業,得以安心。」彭誠信說。
他向讀者介紹,《民法典》代表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完善——結束了之前從《民法通則》到《侵權責任法》九部單行法及大量司法解釋並存的散亂與碎片化局面,通過增加新制度、刪除重複規定、剔除其中的矛盾與衝突等立法活動,形成了體系完整、邏輯順暢且內容相對飽滿的單一法典。「無論是對於指導人們的行為規範意義上,還是對裁判者適用法律的裁判規範意義上,《民法典》都更為簡潔且富有實效。同時,將維護人們權益、提高人們自覺守法的意識。」
彭誠信按照民法典7編的體例,針對日常生活中的民法問題給讀者重點講解案件,將民法典中的新增或重要改進位度和爭議性問題講清楚。包括以上海市一中院審理的案件為例,說明此次民法典物權編中新增居住權制度;以蘇州吳江區法院審理的彩票、獎券糾紛案為例,講解合夥活動和贈與合同問題;以「北雁雲依」訴濟南市公安局行政登記案為例,講解民法典中關于姓名權的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彭誠信還以具體案例講解離婚「冷靜期」的問題。離婚分為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冷靜期」僅適用於協議離婚;第一個三十日,是申請離婚登記的夫妻雙方必須經過的冷靜期;第二個三十日是冷靜期屆滿後離婚雙方當事人親自申領離婚證的期限。此外,民法典取消了公正遺囑的優先效力,並且新增了遺囑的形式,即列印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以錄音錄像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
民法典保障了人們「頭頂上的安全」,規定了對於加害人不明,墜物致害補償問題。彭誠信列舉了2020年3月5日,在浙江紹興市某小區,「14月齡男寶寶(剛學會走路)被高空墜落的磚塊砸中頭部,傷勢嚴重,已腦死亡」等多起高空墜物的案例。(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