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呈現給大家看的不僅是畫面的改變,更是這短短幾年我自己的成長——從不敢正面面對未來和過去,到能勇敢面對它們的成長。
——SARAH
出生於1997年的SARAH本名梁馨予,決定用這個英文名去命名音樂世界的自己,是因為這個名字是母親的老師所取,而母親的老師也成為她日後的人生導師之一,簡單普通卻是獨一無二。
「而用它的初衷很好笑,是因為總有人叫錯我名字成張馨予」她解釋道。
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讀語言專業的SARAH學習的是泰語專業。2017年,SARAH在泰國留學,也是那時候,母親看到了一個即將截止的原創音樂徵集,便鼓勵她踏出這一步去參加試試。
SARAH用當時錄的一首非常簡單的歌《my story》去參加了報名。因為沒有找到好的錄音環境,就在宿舍用一款軟體錄的,用了裡面所謂的均衡器,稍微調了一下,加了點混響,就直接交上去了。
然而,這正是SARAH首張專輯《Back of the Back》的起始。
《Back of the Back》是涵蓋了我2015年~2018年這些階段成長經歷的一張專輯,也是我在這三年裡面比較好的創作水平的體現吧!
每一首歌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在這三年裡發生的,可以說是這三年的人生經歷,或者說就像簡單記日記一樣。
——SARAH
《Happy》
SARAH的專輯《Back of the Back》裡的第一首歌是《happy》(甘之如飴)。這是SARAH在2016年寫下的,當時很多人都跟她說做音樂這條路不好走,而她覺得做這件最熱愛的事情,多辛苦都還是開心的。
《happy》是一首概括性的歌,不像其他的歌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它表達了一個較完整、較全面的心態問題,比較能夠代表這張專輯的整體性的概念,所以SARAH決定把它放在第一首。
攝影:@AnnSey趙宏韜
《something harder than this》
有人說這是一首治癒的歌,但其實這首歌是描述了抑鬱症患者的心態。寫下這首歌的直接原因是SARAH的一次失戀,以及跟爸媽的吵架。曾經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的SARAH很直接地把當時心裡想的寫下來了。
我覺得大家應該去了解抑鬱症是什麼樣的一個生理、心理機制,有的人是因為一些事情慢慢潛移默化而有抑鬱症或者是有抑鬱傾向的,有的人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很敏感的人,它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更容易有這樣子的情緒。
對於我自己來說,抑鬱症這個事情是沒人能幫你的,只有你自己能幫自己;對不是抑鬱症的人來說,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幫到你的朋友,所以你就陪著他就好了。
因為它始終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小時候經歷的事,知道這個經歷帶來的感受,以及怎樣才能去直面這些感受。
到後來感覺沒事的那個關口,就在於我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去面對之前碰到的事情,去面對那些不想有的情緒。
——SARAH
在SARAH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話:「從小彈鋼琴,09年開始寫歌,並沒有專業訓練,也沒有驚人獎項,就像你一樣是一個普通人。」
一直堅持淡化所有的頭銜、標籤的SARAH對於「普通人」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不把自己放在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的心態裡,我不曉得你要怎麼寫歌。畢竟,寫好歌比較重要吧。」
白光是所有顏色的光組成的,對SARAH而言,她正想成為那樣的光:「沒有任何其中一種顏色是你的,但你可以是任何一種顏色。那一道白光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所有。」
儘管自己是一位臺前的人,但SARAH對幕後工作者一直有著很大的敬意,所以也一直在努力學習結合臺前、幕後繼續去做音樂。
從最初一心只想做自己想做的歌,到如今仍在音樂的道路上逐夢,SARAH一直在往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著......
SARAH《Back of th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