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2日,為進一步加強對東莞美食文化的宣傳推廣,市委宣傳部與稻來傳媒合作,組織開展「尋味東莞」美食探訪之旅活動,邀請陳曉卿等節目主創團隊成員、美食顧問、國內美食名家、重點合作媒體代表等組成美食團,來莞品嘗地道風味,探秘製作技藝,探尋東莞地道美食背後的文化。
此次美食探訪之旅,從莞城街道振華路中山餐館的一碗燒鵝瀨粉開啟。質地潔淨的瀨粉與新鮮出爐的燒鵝搭配,燒鵝外皮酥脆,瀨粉的熱度進一步融化肥腴的油脂,鵝肉更加豐盈多汁,綿軟幼滑的瀨粉也增加幾分醇香。
燒鵝瀨粉
大快朵頤之後,美食團沿著振華路老街,走訪傳統的山貨店、糖果店和老飯店,感受騎樓建築風採,尋跡東莞人文歷史。隨後,美食團前往莞城街道的可園和中堂鎮潢湧村黎氏大宗祠實地參觀,領略嶺南園林風採,了解東莞古村落古祠堂的歷史和特色,美食團一行還探訪了「龍舟製作之鄉」——中堂的龍舟製作技藝。
《尋味東莞》製片人李潔(中)等探訪團了解龍舟製作工藝
美食家張新民在拍攝龍舟
炎熱的天氣擋不住美食團深入體驗水鄉美食和文化的熱切心情。當日下午,美食團一行去麻湧鎮參觀肥仔秋臘腸製作技藝,隨後前往麻二社區香蕉文化園,品嘗不同品種香蕉,其間,不少美食團成員現場體驗砍香蕉,並拍照分享至網絡,為麻湧香蕉代言。
節目科學顧問雲無心在麻湧香蕉文化園
地方傳統小吃不只是一種食品,其背後更是一種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結。美食團成員、《風味人間》美食顧問閆濤表示,此次東莞之行讓他發現了更多原生態的東莞味道,更深刻地認識了東莞美食,尤其是燒鵝瀨粉讓他印象深刻。他表示,燒鵝瀨粉非常具有餐飲新產品新業態的特點,或可以成為東莞飲食文化走向全國的第一枚落子,在全國打響東莞飲食文化名片。
美食家閆濤現場介紹美食文化
/對話/
「用新的視角審視這片土地」
記者:您之前對東莞美食有哪些了解?
閆濤:人們常會有一種文化錯覺,因為注意力跑偏而忽略一些東西。比如東莞,除了製造業發到、「世界工廠」之外,再沒有其他印象。其實,東莞歷史文化深厚,物產豐富,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
我曾任《南方都市報》美食專欄資深記者,做過關於東莞的美食專題,以前也常來東莞和一些美食家朋友、餐飲界同行分享交流美食的想法,同時我和幾個從東莞到廣州的名廚有很多私底下的交流,總體來說有一定的認識。
記者:2月10日先後前往東莞莞城、中堂、麻湧品嘗地道風味,探秘製作技藝,其中對哪一道美食印象最為深刻?
閆濤:燒鵝瀨粉。廣東諸多瀨粉中,以佛山高明、中山三水、廣州西關、東莞厚街最為出名。瀨粉是中國南方稻作文化的代表性食物,廣東省內有接近的潮汕粿條,其他省份類似的有湖南米粉、桂林米粉、雲南米線等。就我和朋友的交流分析來看,東莞的瀨粉不同於其他瀨粉太糊或者清淡的口感,清爽而溫甜,同時與南方省份的粉口感接近,是最具普世價值、最容易為人接受的。再搭配新鮮出爐的燒鵝,非常具有餐飲新產品新業態的特點,或可以成為東莞飲食文化走向全國的第一枚落子,在全國打響東莞飲食文化名片。
記者:希望在東莞發現哪些味道?
閆濤:我對東莞有一定的了解,來之前,我希望發現一些在我們奔跑的時候被疏忽遺忘的味道和文化。
每一種風味隱藏的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比如用蜆肉和蟛蜞醬烹飪的菜餚,甚至更多「家裡的味道」,我認為這一類美食是值得尊重和關注的。從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藝以及受眾群體等方面講,這類美食註定不可能用現代商業的標準來衡量是否成功。因為這類美食所傳承的傳統技藝和味覺記憶,具備特定的藝術價值。
美食具有商業和藝術兩面性,我們應該有一個明顯的區別:當我們談吃喝的時候,它屬於商業;當我們談飲食的時候,它又屬於一門藝術,我們要有更多的關注,成為抹不掉的鄉愁記憶。
記者:《尋味東莞》播出後,感覺東莞是一個網紅城市了?
閆濤:《尋味東莞》一下子讓東莞「火」了,但我們沒必要討論它會不會讓東莞成為一個網紅城市。實際上,我十分認同陳曉卿老師拍攝《尋味東莞》,更多的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
嚴格意義上講,東莞並不是一個飲食文化特別突出的城市。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中,東莞抓住了歷史機遇,創造了很多不亞於深圳的經濟奇蹟。
多年以前,由於工作關係,我也對東莞飲食產生過興趣,但那時候並沒有深入關注和思考東莞人的飲食文化和狀態。
「世界工廠」是對東莞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的最精煉概括,但有時候我們奔跑得太快,也需要停下來關注一下自己的狀態。《尋味東莞》紀錄片有兩大作用:一是引導了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通過美食感受先輩的溫暖,喚起東莞人自我身份認同感;二是讓世界更了解東莞,知道除了「世界工廠」的美譽,東莞還有豐富的物產和地道的美食,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這片土地。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