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書貴:在土地中感悟「種樹育人」的哲學

2020-12-17 騰訊網

本期,讓我們傾聽

蒼溪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師閆書貴的故事

「我們搞職業教育,既要『牽』著社會經濟發展,又要『掛』著學生終身成長,這『兩條線』,缺一不可,又相互交織、相互促進……」

在跟青年教師交流的時候,蒼溪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師閆書貴總是愛分享這樣的認知,這是他從教30年裡,從土地裡一點一滴「刨」出來的教育「哲學」。

作為蒼溪縣職中的農藝專業教師,閆書貴的教育經歷似乎也分成「兩條線」。

一條是「種樹」。1990年,大學畢業的閆書貴選擇成為一名教師,他回到自己的母校蒼溪職中,發現學校十餘畝農場因缺乏管理,幾近荒廢。他一頭扎進田野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鑽研技術、培養人才。

閆書貴指導學生開展實踐研究

從蒼溪雪梨到紅心獼猴桃,如今,特色農業已經發展成為蒼溪縣的重要支柱產業,背後離不開閆書貴的辛勤耕耘。

另一條是「育人」。閆書貴以10畝農場作為教學改革的基地和原點,把實踐課程引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熱愛農業、服務鄉村,為區域產業發展培養了大批「留得下、用得上、幹得好」的專業技術人才。

學校辦學有方向,教育教學有質量,學生就業有出路,蒼溪職中因此成為四川農村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

30年來,閆書貴的「兩條線」交織、碰撞,他對職業教育的感情愈發濃烈,對縣域中職教育發展的認知也愈加深刻。「要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鍛鍊他們實現夢想的能力,更要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腳踏泥土,仰望星空』。」

一場發生在果園中的職教課程改革

閆書貴是帶著感情走上三尺講臺的。

30年前,他以優異的成績和超強的動手能力從綿陽農業專科學校農藝專業畢業,不少地方的的農業局、農技部門都向他拋出「橄欖枝」。

從小在大巴山農村長大的閆書貴知道農民的不易,傳統種植靠天吃飯,投入高,回報低,抗風險能力弱,一年忙到頭,僅能實現溫飽,遇到極端氣候、自然災害還要「拉饑荒」。「農業要發展,關鍵靠一批有知識、眼界寬、懂技術的專業人才。」

最終,閆書貴回到自己的母校蒼溪職中,希望同過職業教育推廣和普及現代農業技術。

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卻並不容易。

農學教育雖是蒼溪職中的「拳頭專業」之一,但長期以來師資嚴重缺乏,閆書貴去的時候只有三個專業教師。在完全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模式中,專業教育與生產實踐脫節,「黑板上種地,黑板上養豬」成了常態。

另一方面,由於中職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常常跟不上文化課,學習興趣漸漸喪失,升學反而成為難題。

閆書貴對於縣域中職教育的探索,就是從解決這些具體問題中開始的。到學校後,他發現學校有一塊十多畝的果園,種植了不少柑橘和葡萄,由於缺乏科學管理,「園子裡的葡萄,種下6年都沒有結過果子。」

在教學之餘,閆書貴主動向學校申請管理果園。在大學時代,閆書貴就參加了學校的果樹栽培興趣小組,除了專業學習,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學校農場裡,這讓閆書貴練就了一身紮實的專業本領。經過閆書貴科學改造和精心管理,蒼溪職中農場第二年就喜獲豐收,產出的柑橘賣了320多元錢,在學校裡引發了一陣「轟動」。

「能不能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閆書貴心中暗自琢磨,農學專業學生不能脫離土地,職業教育的學生必須要動手、必須要實踐,「這條路再難都要走」。

於是,一場職教課程改革在果園中悄然展開。

遵循「手腦並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規律

對蒼溪職中農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沒有假期的概念,只要專業課題沒有做完,一年四季都在學校的實踐基地裡「埋頭苦幹」。

這樣的校園生活「節奏」,源於閆書貴對農學專業課程的改革。為了讓學生了解農業、充分認知農業,繼而樹立服務農業、發展農業的理想,閆書貴通過學生興趣小組、勞動課等形式,把實踐教學引入農學課程當中。

實踐課堂上的閆書貴

育苗、栽培、嫁接、授粉……在閆書貴手把手的指導下,學生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田地,第一次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農業實踐當中。

看到學生對於下農田、幹農活興趣濃厚,閆書貴甚至和學生組成了「課題組」,搞起了科研。

脆甜柚是蒼溪本土傳統種植的水果品種,也是不少山區農戶的增加收入的農產品。可脆甜柚在成熟期裂果率非常高,一直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給農戶造成的很大損失。閆書貴便和學生們就成立「脆甜柚裂果的實驗性研究」,向困擾果農的一線問題展開攻關。

閆書貴至今還記得,學生們積極性高漲,因為不少學生家裡就種脆甜柚。從觀察裂果現象開始,到分析氣候、土壤、品種、管理等影響因素,學生們仔細記錄、一絲不苟,最終發現是品種造成的先天缺陷。

有沒有防治辦法呢?在閆書貴的的幫助下,學生們通過選出該品種中不易裂果的厚皮品種,通過人工授粉、嫁接等技術改變性狀,又通過在坐果期給果樹增加磷鉀肥施用量,在反覆的試驗下,最終解決了裂果難題。最後,師生合作的科研項目,獲得了縣裡的科技進步獎。

「學生在實踐課中找到了成就感,學習熱情也被激發起來」。1993年,廣元地區中職考入本科院校的13名學生中,閆書貴所帶的班級就佔了11名。

在閆書貴的努力和推動下,遵循和堅持「手腦並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規律,漸漸成為蒼溪職中的普遍共識。現在,學校的學生實踐基地已經由當年的小果園,發展到600餘畝,除了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大批優秀畢業生,還為當地培訓有文化、懂技術的「現代化、專業化農民」。

據統計,目前蒼溪縣半數以上的種養殖大戶、農技人員都是蒼溪職中的畢業生。一所中職學校,讓蒼溪「雪梨之鄉」、「紅心獼猴桃之鄉」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職教發展為地方,地方發展興職教

閆書貴也曾遭遇過時代發展帶來的痛苦和迷茫。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農民打工潮的興起,蒼溪成為一個勞務輸出大縣,老百姓對於職業教育,特別是農學教育有了不同以往的認識。「有人認為外出務工比當農民更有前途,更有人認為當農民還用的著讀書嗎?」

1998年,曾經紅火一時的蒼溪職中農學專業只剩5個學生。「每每站在講臺上,就有一種和學生面面相覷的尷尬,不僅學生吧不相信這個專業,連學校不少教職工也沒有底氣。」

「還有5個學生,還辦什麼專業?合併到其他專業算了!」蒼溪職高農學專業的存廢問題在校園裡引發激烈討論。

事實上,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看,上世紀90年代末,正是四川職業教育發展的「大浪淘沙」期。

由於市場經濟發展方興未艾,長期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專、技校生源數量和質量大幅下降,畢業生質量也順勢而跌,出現了就業難、招生難的的惡性循環。據相關資料顯示,不只蒼溪職中,當時整個四川60%以上的中職學校出現了招生困難的情況。

閆書貴受邀參加了學校關於農村專業撤銷與否的意見徵詢會,他在會上表達了兩點意見:一是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時從全國範圍來看,農業現代化發展還有很大不足,未來空間還很大;二是作為農業大縣,農業在蒼溪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中還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結論是,不管從國情或縣情來看,農學教育不僅不該削弱,還應該加強,使之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最終,蒼溪職中決定在專業結構調整中保留農學專業,並達成共識,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也要全力開齊、開好課程。對於教學量因學生減少而減少的教師,全部送入四川農大等高校進修「充電」。

在閆書貴看來,這段時間對於農學專業來說,進入了「內涵發展期」,是「儲備力量,以待時機」的調整期。在不斷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時,他對於5個學生更是傾其所能、傾囊相授。他常常告訴學生,「越是低潮的時候,越是能冷靜的看問題」,人都要吃飯,吃水果蔬菜,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你能說農學沒有前途?」

三年後,當年不被看好的5個農學專業學生,在全體教師的精心培養下,兩個考取了四川農業大學、三個考取了四川畜牧獸醫學院,後來都成為相關行業的帶頭人。

「職教發展為地方」在閆書貴看來,對於一所中職學校來說,立足所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辦專業,既是「立足點」,更是「生命線」。

閆書貴給果農開展技術培訓

如今,蒼溪縣農業已經形成紅心獼猴桃、畜牧水產、中藥材三大「百億產業」,蒼溪職中的農學專業也發展成為以現代農藝技術、農村電氣技術等專業為核心的專業集群,著力縣域內的現代農業技術普及和推廣和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們既服務產業發展,更將引領產業發展。」閆書貴說,學校已經和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農戶形成的一個「共同體」,找到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文/圖 | 魯磊

編輯:魯磊 | 責編:向穎 | 審核:劉磊

在這裡,見證教育無限可能!

微信號 : jydb1988

新浪微博:@教育導報1988

地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號吉祥大廈608

相關焦點

  • 閆書貴:在土地中感悟「種樹育人」的哲學 | 最美教師 榮耀四川
    『掛』著學生終身成長,這『兩條線』,缺一不可,又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在跟青年教師交流的時候,蒼溪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師閆書貴總是愛分享這樣的認知,這是他從教30年裡,從土地裡一點一滴「刨」出來的教育「哲學」。
  • 我一生就想幹好兩件事——種樹、育人
    「我是種樹有癮,林業工人不種樹幹什麼?種樹不苦,是個好活兒,我一生就想幹好兩件事——種樹、育人。」鄭培宏給了一個憨直的回答。1994年,大沙窪開闢海水浴場,掛牌成立森林公園,次年圍海種樹、挖河修路,實現旅遊收入4萬元。1997年,他爭取到臺商的第一筆投資,1998年,林場的水、電、路、防潮堤等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又引進特色旅遊項目,全年實現旅遊收入50多萬元。1999年,政府決定在土地供給、規劃建設、稅費繳納等方面給予大沙窪最大優惠,一時間林場成為客商的投資熱土。
  • 「銀杏粉」陳龍燦:育人如種樹,清零再出發
    (原標題:「銀杏粉」陳龍燦:育人如種樹,清零再出發) 楨楠衝到省樹榜首
  • 種樹就像育人,人在長大,樹也在慢慢的長大
    這是那時的爺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以前,每年植樹節,爺爺都會和我一起拿著鏟子到山野間去種樹,記憶中,爺爺很慈祥,也總是笑盈盈的給我講著他小時候種樹的故事,他說「種樹就像育人,人在長大,樹也在慢慢的長大。」可如今又是一年植樹節,可那曾經笑盈盈的老者,卻已去了另一個世界,可他種的樹卻依舊在風中飄揚,長成了,他曾經渴望的參天大樹。
  • 十年種樹,百年育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十年種樹,百年育人   導讀:在道德行為練習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向兒童提供良好的榜樣,讓他們學有榜樣,行有準繩,隨時對照,己形成鞏固的行為習慣
  • 農村土地嚴禁「非農化」,已經種樹養魚的該怎麼辦,4個方案!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土地價值的盤活,關於農村土地的問題又一次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農民兄弟關心的土地「非農化」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呢?畢竟,隨著早些年的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農村的耕地用來種樹和挖塘養魚的不在少數。如此一個禁止下來,農民兄弟該如何應對和有效的保護自身的權益呢。
  • 《種樹郭橐駝傳》教學札記
    莫不若種樹而罔顧根基,不舒其本,不故其土,不平其培,不密其築,如花下鶯語之聲,縱技法過人,終不可攝其神韻;如飄搖之輕蓬,萎萎而茂,風過遠逝。以此法教人,卒時之見識淺薄,華而不實,徒有其表而終無大用,終與初願相違;育人也,不過念其善,訴其美。若成,則斯人如玉,國之棟梁,反之為朽木,空有滿腹聖賢書,紙上談兵也矣,曰:「二腳書櫥」。
  • 東北農業大學:特色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思考與探索
    多年來,高度重視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育人的現實作用,在探索實踐中書寫了文化育人的精彩篇章。本文是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9KSE240)研究成果。  彰顯農業院校特色  打造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作為一種顯性文化,以學校建築、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等客觀實體存在為表現形式。是校園精神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外在表現。
  • 花幾千億在沙漠種樹,日本專家:你懂什麼
    「文|家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風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 中國國土面積非常大,其中就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沙漠地區,如今沙漠的面積還在不斷的擴張。
  • 醒世育人——哲學與生活中的8個問題!
    通過中西哲學對比, 我們看到,在古希臘哲人那裡可以有「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又能在《論語》中看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們既能在希臘哲人那裡讀到泰勒斯的「水是萬物之源」,又能在《管子·水地》中讀到「水是生命之源」。既能在古代西方發現哲學家談火、論氣,又能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發現「五行」說。世界上各民族的哲學中確有智慧的相通之處、相似之處。
  • 獨腿夫妻沙漠中種樹 超30萬株6000餘畝
    8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的徐世軍和妻子迎來種樹的第五個年頭。花棒被稱為愛情樹,徐世軍表示七夕期間也要和妻子合種一棵屬於自己的愛情樹。
  • 門前屋後不要瞎種樹,有3種樹是農民忌諱的,有6種樹有很好寓意
    文/玉濁清門前屋後不要瞎種樹,有3種樹是農民忌諱的,有6種樹有很好寓意農村的土地資源是比較多的,而且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田地,而且也屬於自己的宅基地,自己家的院子也是相對比較大的在農村門前種植一些樹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是農民們對於種樹也非常的有講究,也有一定的機會,所以在家中門前不能瞎種樹,其中有六種樹是可以旺財轉運的,但也有三種樹,在農民們看來是有著不好寓意的,你知道是什麼嗎?
  • 基於拉德布魯赫法哲學思想的土地管理思考
    這一說法引起與會者的共鳴,足見這一思想在土地管理隊伍中很具有代表性。結合切身體會,在認可其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時,筆者感受更深的是,這一思路卻無形中容易將工作帶入另一種困境:我國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土地管理工作自然應在制度的約束下進行,問題是現實中的一些業務,一味「剛性」地執行政策,有時候反倒出現「如鯁在喉」的結果。
  • 臺灣寫真:守護海岸,他們在鹽化地帶種樹
    中新社雲林8月1日電 題:臺灣寫真:守護海岸,他們在鹽化地帶種樹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歐陽開宇  「這裡應該算是(地層下陷)嚴重的地區。地平面低於海平面將近2米了,海水整個從地下、從各個土地缺口倒灌進來,雖然看起來是陸地,事實上是泡在海水裡面。」
  • 疫情下的體育教學感悟 — 體育育人+思政育人
    疫情下的體育教學感悟 — 體育育人+思政育人 原標題:疫情下的體育教學感悟 — 體育育人+思政育人
  • 以「群眾的名義」中飽私囊 揭開突擊種樹真面目
    揭開突擊種樹真面目  4月2日,周治平、王洪芝、王志清共同貪汙案在江蘇省溧陽市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判處周治平有期徒刑3年6個月、王洪芝有期徒刑2年6個月、王志清有期徒刑3年6個月。一出村幹部打著「群眾的名義」中飽私囊的醜劇終於落幕。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2宿命論宿命論指人生中早已註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禍福、貧富貴賤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無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論的人認為人間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註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預先安排,是人無法改變的。6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於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 馬頭山上的種樹人 幸福指數高就是小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朔州7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胡志中)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生活了63年的種樹人李雲生說,40年前他覺得,沒有風沙的生活就是小康。1949年,右玉縣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提出「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的理念,帶領全縣幹部、村民開始種樹開始,到後來的20多任縣委書記,都把種樹當作右玉最重要的事。他們與風沙抗爭,與乾旱打仗,最終讓這片不毛之地,變成滿目綠色的現代化縣城。
  • 支教感悟:將教書育人融入平平淡淡的工作中
    八位小老師教授不同的課程,在自己的教學中面臨不同的挑戰,有有著不一樣的感悟。  王顯宇|鹹豐一中數學教師  從8月底迎接新生報到開始,在鹹豐一中任職數學教師,已有半月有餘。緊張的備課時間和教學壓力,讓我發現我們這一批年輕教師還有更多需要磨練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