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過的一些話,或許充滿理想主義,或許現實得可怕,或許是頗有深意的哲思……時至今日,這些話仍可以擊中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深思、反省自我。我要說的第一個老師,就是2005年的日劇,《女王的教室》裡的阿久津真矢老師。
故事設定在小學6年級,班裡新來了位班主任,是超級黑化的魔鬼老師。她不苟言笑,收斂起全部的感情,像一個無情的機器人。
「參加開學典禮是浪費時間」
「上課時不準上廁所」
「板書寫好就擦,絕不說記下來了麼之類的話」
「我的班級沒有暑假」
……
同時,她面對這些十二歲的小朋友,毫無顧忌地說出成人社會的殘酷現實,比如下面這段訓話:
當然,電視劇不等於現實,電視劇裡的也不一定對。
很多人看了這部劇的頭幾集,都對阿久津老師恨之入骨……可最後,她卻贏得了所有孩子的尊敬與喜歡。在這部劇的結尾,有一段臺詞給阿久津的執教風格點了題:阿久津老師是把自己當作牆壁,沒有碰過壁的孩子面對挫折都是軟弱的。現在的大人都不願意造面牆壁,所以孩子才這麼軟弱。
《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第一次走進教室就遭到學生惡搞:用作教學的骷髏嘴裡叼著點燃的香菸,他剛走上講臺就滑倒了,皮包飛出去被學生四下拋傳……但他並沒有去說服學生停止他們的行為,而是微笑看著他們。直到院長出現,教室才恢復了平靜,但對學生的所作所為,他沒有告訴院長,而是用善意的謊言,袒護、寬容了這群孩子。
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他讓學生將課本的賞讀原則全部撕掉,大部分學生們都愣住了,他們慢慢地試探,小心翼翼地撕下第一頁。
基汀老師鼓勵他們,「這又不是《聖經》,你們不會因此下地獄的」,他們這才完全放開。
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
很多人在回顧他一生的演藝事業時,最常提到的一部電影就是1987年的《孩子王》。在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中,謝園飾演知青「老杆」,老桿頭發如爆炸般直立,別人要給他梳順了,他反而拒絕——總之,就是一個比較有「反骨」的人。老杆被抽調到雲貴山區的一個小學擔任老師,但那裡的學生沒有課本,只好學大批判材料。
但批判文章抄了一篇又一篇,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老杆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教起。學生不抄材料了,卻有學生開始抄老杆的一本隨身攜帶的字典,並稱「將來還有更大更厚的字典要抄」。電影裡,最後老杆因為不照課本教書,被打回隊裡勞動,臨走他把自己唯一的字典留給了學生王福,並在屋裡的樹樁子上給王福留言說:這話只看表面,一點都不難理解,然而其中卻隱藏了導演的想法。
「我們現在文化中舊的東西不斷重複出現,為什麼?就是許多人歷來喜歡抄舊的那一套。」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杆教給他的學生的,是一種自由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不被「馴服」的人生。
日本的一個小學,有一群學生的命運被阿久津真矢老師改變了;在一間外號叫「池塘底部」的男子寄宿學校裡,那群學生的人生道路被馬修老師改變了;嚴肅刻板的威爾頓貴族學校裡,那群學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師改變了;在中國雲貴山區的一個小學,也有一群學生的人生之路被「孩子王「改變了……在現實中,一定也有許許多多孩子的命運被老師所改變。
你老公幹這些事的時候,是真的偷著樂
《以家人之名》揭露扎心真相…
「生為官方,我很抱歉」